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在海上测量期间,观测到几次浮游植物大量繁殖过程,每次分别持续8—18d,叶绿素含量分别升高约3—10倍。由于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光束衰减系数随叶绿素a含量升高而增大。谱分析的结果表明,光束衰减系数与叶绿素a含量的时间序列有较好的相干性,其相干系数在0.6—1.0之间。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生物-光学变异性与海洋物理过程的关系。结果表明,混合层深度及水温等物理参数的变化是导致生物-光学特性在数十天时域尺度上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虾病暴发前虾池中一些环境因子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实验研究1994年5~8月即墨金口养殖场虾病发生前,养虾池中叶绿素a总量、去镁叶绿素含量、不同粒径浮游植物叶绿素a含量以及营养盐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整个调查期间两个养虾池中叶绿素a含量逐月减小,分别从49.98mg/m3和25.54mg/m3降至1.50mg/m3和3.30mg/m3,去镁叶绿素含量呈上升趋势。微型(2~20μm)的浮游植物叶绿素a含量最大,分别为74.3%和68.4%,超微型(2~0.45μm)分别为20.4%和27.5%,小型(>20μm)的叶绿素a含量最小,分别为5.5%和4.2%。所调查虾池中无机磷含量均超过富营养化阈限,无机氮含量接近富营养化阈限。  相似文献   

3.
湄洲湾夏季的初级生产力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王宪  李文权 《台湾海峡》1994,13(1):8-13
湄洲湾1992年夏季的叶绿素a,三磷酸腺苷,碳比积累速率,初级生产力的变化范围和均值分别为0.45-4.72,1.49mg/m^3;0.12-1.07,0.31μg/dm^3;0.06-0.58,0.34d^-1;0.07-0.34,0.21m/(m^2.d)。叶绿素a与三磷酸腺苷之间。初级生产力与碳比积累速率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叶绿素a三磷本能腺苷的比值为4.8,湄洲湾夏季浮游植物的生长受氮不足  相似文献   

4.
1994年10月结合水色遥感光谱实验,对象山港中、西部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优势种类、叶绿素a浓度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做了现场观测。表层水中共鉴定出浮游植物24种,隶属3门17属,细胞丰度为1.05×104±1.14×104个/dm3;叶绿素a浓度为1.07±0.59μg/dm3,潜在初级生产力为3.86±3.60mgC/(m3·h)。港区西部的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叶绿素a浓度和初级生产力均高于港区中部;表层叶绿素a浓度高于中层和底层。浮游植物细胞粒径分级结果表明,微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细胞(<20μm)对总叶绿素a的贡献占86%,对初级生产力的贡献占89%;小型浮游植物细胞(>20μm)对总叶绿素a的贡献占14%,对初级生产力的贡献占11%。  相似文献   

5.
刘子琳  宁修仁 《海洋学报》1997,19(6):109-115
1992年笔者对象山港水域浮游植物现在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象山港水理一个高生物量的海湾,平均叶绿素a浓度为3.50-5.93mg/m^3;初级生产力瑞为444.5-871.0mg/(m^2.d),湾内不同海区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区域和时间季节性,港顶部陆缘影响显著,水体交换缓稳定性好,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较高;港口受邻近海水的不断调节,海汉较不体交换快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山东半岛东部诸岛水域叶绿素—a含量和初级生产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1990.11-1991年8月期间,山东半岛东部诸岛水域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水域叶绿素-a含量的时空分布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与变化,此分布与该水域的温度和营养盐水含量密切相关。叶绿素-a含量的季节变化分三种类型,年变幅为0.11-12.81mg/m^3,年平均值为1.17mg/m^3。初级生产力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年变幅为23.00-791.60mg.c/m^2.d年平均为152.0mg.c/m  相似文献   

7.
基于浮游植物吸收光谱提取粒径参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南海北部、大亚湾及珠江口3个不同水体生物-光学数据的基础上, 研究了浮游植物粒径结构的变化特征, 建立了基于浮游植物吸收光谱提取的浮游植物粒径参数(S<f>)的混合光谱模型。南海海区不同的水体环境下浮游植物的粒级结构有着很大的差异: 在河口和沿岸水体小型浮游植物占优势, 在外海水体微微型浮游植物占优势。浮游植物粒径参数随小型浮游植物增多而减少, 随微微型浮游植物增多而增大。叶绿素a浓度从外海到沿岸逐渐增大, 浮游植物粒径参数随叶绿素a浓度的增大而减小, 它们之间呈幂函数关系。结果表明, 利用混合光谱模型得到的浮游植物粒径参数与南海海区不同水体的生物-光学特征(粒级结构Rpico和Rmicro、粒级指数SI、叶绿素a浓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具体的相关性表示为: S<f>与粒级结构(Rpico和Rmicro)存在一定的关系, 与小型浮游植物和微微型浮游植物之间的线性相关系数分别是0.55和0.65; S<f>与浮游植物粒级指数(SI)有较好的线性关系, 相关系数是0.57; S<f>与叶绿素a浓度呈幂函数关系, 相关系数是0.64。这个混合光谱模型为从光学参数反演浮游植物种群的生态学信息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同时又可用于分析浮游植物优势粒径结构对光学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1992年12月~1993年3月南极长城湾潮间带采集的浮游植物样品,进行了潮间带叶绿素a含量日变化、昼夜变化,退、涨潮时的差异以及不同现场和桶内样品昼夜变化的比较。结果表明:潮间带叶绿素a含量的日变化差异较大,其变化幅度不同,没有规律性。昼夜变化中白天比晚上的叶绿素a含量高,且变化幅度大。不同地点现场取样比桶内取样测得叶绿素a含量明显较高,波动大,变化趋势亦不同,说明影响浮游植物现存量的主要因素中,除温度和光外,营养盐也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太湖水体光学衰减系数的特征及参数化   总被引:37,自引:3,他引:34  
利用2001-2002年周年太湖全湖不同湖区湖泊光学及表层水样的实测资料,分析了太湖水体表层光学衰减系数与透明度、无机和有机颗粒物质及叶绿素a的相关关系,建立了表层水光学衰减系数与无机、有机颗粒物质及叶绿素a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光学衰减系数与透明度的关系为:Kdg0.096 1.852/ST;表层水光学衰减系数与无机、有机颗粒物质及叶绿素a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Kd=0.219 0.0768Ciss 0.214Cdet 0.006Cchl;光学衰减系数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无机及有机颗粒物。  相似文献   

10.
根据1990年3-5月在大鹏湾盐田海域观测的资料分析结果,春季大鹏湾盐田海域叶绿素含量的日变化呈多峰曲线型,其测值范围为0.08-5.18mg/m^3,平均为1.21mg/m^3,其中4月份叶绿素a含量变化较小,只有个别测值小于1.00mg/m^3,5月份波动相对较大,变动范围在0.08-2.51mg/m^3之间。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卫星遥感的叶绿素a浓度与颗粒物后向散射系数月平均数据以及其他海洋与气象参数,详细分析了两个生物光学参量在季节尺度上的相关性及其与物理参数的耦合关系,并运用光驯化模型分析了南海表层水体浮游植物的生理学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受南海地形和风场等物理参量的变化,南海叶绿素a浓度与颗粒物后向散射系数存在显著的季节和空间分布特征,具有一定的共变性和差异性。在南海近岸及浅水区,叶绿素a浓度与颗粒物后向散射系数有很好的耦合关系;而在南海深水海盆区,叶绿素a浓度冬高夏低,其季节循环过程与颗粒物后向散射系数相反,这主要是受浮游植物生理学过程的影响。"生物量控制区"与"光驯化控制区"的分界在南海与陆架-海盆分界线一致,体现了水深条件对浮游植物生理状态的影响。此外本文还发现,在吕宋海峡西部海区,叶绿素a与颗粒物后向散射系数的关系表现出"生物量-光驯化共同控制"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南黄海叶绿素a与初级生产力之间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南黄海海域的调查资料,探讨了叶绿素a与初级生产力和真光层内叶绿素a积分值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对表层叶绿素a是否可以作为海洋中浮游植物蕴藏量的指标加以验证。验证的具体方法是分析表层叶绿素a(SC);真光层内叶绿素a积分值(IC)和初级生产力(PP)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表明:在叶绿素a含量高且变化梯度大的高生产力海域,SC、IC和PP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相关性,SC可以作为某海域浮游植物现存  相似文献   

13.
胶州湾东部磷的形态及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报道了胶州湾东部自1990年11月-1991年8月4个季节各种磷的含量及分布情况;总磷年平均含量为3.26μmol/dm^3;颗粒磷是主要形态,占总磷的52%,溶解态无机磷占24%;秋季各种磷含量最高,是矿化再生的主要季节,春,冬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吸收磷酸盐,浓度下降。夏季磷受物理混合过程所控制。  相似文献   

14.
本文依据南黄海海域的调查资料,探讨了叶绿素a与初级生产力和真光层内叶绿素a积分值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对表层叶绿素a是否可以作为海洋中浮游植物蕴藏量的指标加以验证。验证的具体方法是分析表层叶绿素a(SC);真光层内叶绿素a积分值(IC)和初级生产力(PP)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表明:在叶绿素a含量高且变化梯度大的高生产力海域,SC、IC和PP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相关性,SC可以作为某海域浮游植物现存量及其生产力的指标;而在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低且分布均匀的海域,SC、IC和PP之间不相关。故指出利用SC作为某海域浮游植物蕴藏量和初级生产力指标时应慎重。  相似文献   

15.
罗氏沼虾育苗用水中Mg2+与Ca2+含量及Mg2+/Ca2+对出苗率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1991年3-6月和1992年3-6月在南汇县东海水产养殖公司对罗氏沼虾育苗用水调配原则与不同基础水的调配方法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育苗用水中Mg^2+与Ca^2+含量及Mg^2+/Ca^2+必须达到一定的范围,这是调配的基本原则。以鱼塘水作基础水时,需添加6种化学药品,其中Mg^2+与Ca^2+含量可适范围分别为300.0-440.0mg/L与170.0-244.0mg/L,Mg^2+/Ca^  相似文献   

16.
胶州湾口内海水中叶绿素浓度的周年变化和垂直分布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于1983年11月-1985年11月在胶州湾两个观测站逐月进行了2周年的海水中叶绿素浓度的定点研究。结果表明,(1)胶州湾口表层海水中的叶绿素α平均浓度为3.05(1.02-15.62)mg/m^3;真光层中平均为26.34(9.97-106.59)mg/m^2;其季节变化呈春(3-4月)、秋(9-11月)双峰型。(2)小型(<78μm)的浮游植物平均占海水中叶绿素α的85.76%。(3)叶绿素a  相似文献   

17.
根据1997年10月和1998年5月2次围隔生态系实验中获得的叶绿素a资料,分析了在富磷围隔实验中不同粒径叶绿素a的变化及各自所占的百分比以及油污染对叶绿素a变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P-meso中,10月份Chl-a的含量每天以10-16μg/L的速度呈指数生长,最高达到74.89μg/L,大于20μm的大型浮游植物是浮游植物总生物量的主要贡献者。5月份Chl-a含量在加磷后增长的速度每天为3-8μg/L,较10月份慢,2-20μm和GF/F-2μm的小型和微型浮游植物是浮游植物总生物量的主要贡献者。  相似文献   

18.
台湾浅滩南部叶绿素a多周日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钒  阮五崎  黄邦钦 《台湾海峡》2000,19(3):322-328
1997年8月,在台湾浅滩南部的9701和9704测站对叶绿素a的多周日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叶绿素a的垂直分布结构可分为三部分:上均匀层,下均匀层,高含量层,一均匀层和下均匀层的叶绿素a含量低,且无明显的周日变化,在高含量层中,叶绿素a含量最高,其平均值具有明显周日变化,峰值均出现在每天的12:00或15:00,而夜间则最低,叶绿素a的这一周日 变化与潮汐现象不密切,认为与浮游动物的摄食有关,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浮游植物细胞内叶绿素a浓度的变化,而高含量层中各层叶绿素a的周日变化与叶绿素a最大值的垂直移动有关,叶绿素a高含量层存在的周期性上下移动现象,是潮汐作用的结果,叶绿素a高含量层厚度与温跃层强度呈密切反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南极长城湾潮间带叶绿素a的分布及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根据1992年12月 ̄1993年3月南极长城湾潮间带采集的浮游植物样品,进行了潮间带叶绿素a含量日变化、昼夜变化,退、涨潮时的差异以及不同现场和桶内样品昼夜变化的比较。结果表明:潮间带叶绿素a含量的日变化差异较大,其变化幅度不同,没有规律性。昼夜变化中白天比晚上的叶绿素a含量高,且变化幅度大。不同地点现场取样比桶内取样测得叶绿素a含量明显较高,波动大,变化趋势亦不同,说明影响浮植物植物现存量的  相似文献   

20.
厦门港微型浮游生物叶绿素的分布和作用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于1989年2月-1990年2月,运用分光光度法对厦门港各大小类群浮游生物叶绿素测定结果表明,微型浮游生物(3-20μm)是初极生产者中的最主要组成者(叶绿素α平均占74.7%);小型(20-20μm)和极微型(<3μm)浮游生物不是重要类(平均占18.0和7.3%)。因此认为,在浮游植物定量研究中用采水方法采集浮游植物比用网采方法更客观。微型浮游生物量季节变化明显,夏季>春季>秋、冬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