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我国著名岩石学家、地质教育家池际尚教授逝世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岩石教研室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原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地球科学部常委、我会副理事长、原武汉地质学院副院长、我国著名岩石学家和地质教育家、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池际尚同志,因病...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北京市委顾问、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地学部常委、原武汉地质学院副院长、我国著名岩石学家和地质教育家、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池际尚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1994年1月1日上午8时5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 池际尚教授遗体告别仪式于1994年1月8日上午10时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中央厅隆重举行。地矿部部长朱训、副部长张文岳等领导、我校京汉两地领导、不少著名科学家、池教授生前好友、同事、弟子近千人参加了“向池际尚教授遗体告别仪式”,并送了花蓝、花圈,对安卧在鲜花丛中、身盖中国共产党党旗的池际尚教授表示沉痛哀悼,并向池先生的亲属表示深切的慰问.根据池先生的生前遗言,她的骨灰将洒在她早年工作过的地方——长城脚下。 池际尚教授1917年6月25日生于湖北省安陆县。早年参加革命工作,1936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7年在长沙上大学时受党派遣,参加湖南青年战地服务团,从事抗日救亡工作。1938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改学地质,194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46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布伦茂大学奖学金出国深造,1949年获博士学位。后被选聘到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任著名  相似文献   

3.
经国务院批准,我院为博士学位、硕土学位和学士学位的授予单位。我院有博士学位授予学科8个,可指导博士研究生的导师12人,他们是:矿物学:陈光远教授、彭志忠教授;岩石学(含沉积学):池际尚教授,苏良赫教授;矿宋学:袁见齐教授;  相似文献   

4.
池际尚,女,教授。1917年6月25日出生于湖北省安陆县。早年参加过爱国学生运动。194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1946年获奖学金去美学留学,入宾夕法尼亚州布仑茂学院,主攻岩石学。1947年获硕士学位,1949年获博士学位。后在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地质系任著名岩石学家F.J.特纳教授的科研助理。1950年回祖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任清华大学地质系副教授。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2年任北京地质学院教授。195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石油教研室主任、岩石教研室主任、岩浆岩研究室  相似文献   

5.
温家宝 《地球科学》2019,44(5):1439-1440
今年是马杏垣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我以这篇文章,纪念我的老师马杏垣先生,以表达我对马先生以及原北京地质学院所有老师的感念.1960年秋,我在北京地质学院开始了五年的大学生活.那时的院长是高元贵,他和何长工、刘型都是有着革命的经历,又懂得教育的领导.马杏垣先生是副院长,他和袁复礼、冯景兰、张席禔、王炳章、尹赞勋、袁见齐、杨遵仪、傅承义、王鸿祯、秦馨菱、池际尚、凃光炽、张炳熹、郝诒纯、高平、潘钟祥、王嘉荫、薛琴舫、周卡、苏良赫、陈光远等一大批学术大师汇聚于北京地质学院,构成建院之初最宝贵的师资力量,使北京地质学院的教学工作从建院开始就有了很高的起点,使学院在20世纪50年代培养出一批像赵鹏大、翟裕生、殷鸿福那样的优秀人才,为学院后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1978年8月 以杨式溥教授为团长的中国地质代表团参加了在英国布列斯托大学举行的“国际地层委员会泥盆纪座谈会”.会上,杨式溥教授宣读了论文《中国的泥盆系》.1978年11月 陈光远教授参加了在墨西哥举行的“联合国小矿山远景国际讨论会”,作为大会顾问,并作了《北京铁矿与小矿山开采》的学术报告.1978年11月 傅良魁教授参加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物探专家组出席了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会(SEG)第48届年会.1979年2月 池际尚教授代表我国出席了在华盛顿举行的“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执行局会议”.1979年5月 杨式溥教授参加中国地质代表团出席了在美国华盛顿和伊利诺斯州举行的“第九届国际石炭纪地层和地质大会”,并在会上宣读了论文《中国的石炭系》.  相似文献   

7.
1948年北京市解放前一年,我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当时地质系主任为孙云铸教授。王鸿祯先生刚从英国回国不久,担任我们的地史学课老师,他是珊瑚研究专家,但对地史学及古地理学也精通。听他讲课,条理清晰、逻辑性强,语言干练,讲话快速,稍有走神,立刻失联。所以听王先生课不敢稍有疏忽,整堂课处于兴奋和聚精会神状态,这与孙云铸先生讲课随时穿插英国风情、学人轶事等花絮形成鲜明对照。王先生当时还在兼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工作,十分繁忙,但他在教学上倾注了大量心血,除了课堂教学外,还时常带我们去野外,如唐山、蓟县等观察典型地层剖面。王先生的严谨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革期间,他也和许多老知识分子一样受到迫害,甚至遭到个别人的武斗伤害,但他在江西峡江“五七”干校仍勤勤恳恳地劳动,我在干校时偶尔与他相遇,他仍保持一颗对未来抱有乐观态度的心。 经过十年动乱,北京地质学院搬迁至武汉后,王先生于1980年11月正式就任武汉地质学院院长,成为学校成立后第一位以学者教育家身份担任校长的人。此前,1952年北京地质学院成立时首任院长刘型是长征老干部,1958年继任院长高元贵为知识分子出身的革命老干部,而王先生为首任学者型校长。他任校长后,面对大量的文革和迁校遗留问题,他拨乱反正,恢复和建立正常教学秩序(当时还有池际尚先生担任副校长),他在学校的业务建设上做了许多工作,成立了11个地质矿产部部属研究室,创建了《地球科学》学报。1980年我校袁见齐、杨遵仪、王鸿祯、池际尚和郝诒纯五位教授当选为学部委员(院士),学校基建主体完成,各方面工作走上正轨,实现了学校迁汉后的基本稳定。我在建校60周年时曾用144个字9个阶段形容了学校的发展和变化: 1 52建院,出身不凡,莫地为范,国需为先指北京地质学院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学校的地质系合并而成,并以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为参照。。 2院首刘型,历练长征,群英荟萃,旗开得胜。 3继任高校,八级领导,知人善任,治校有道指高元贵院长。。 4 76迁汉,艰难建院,二次创业,恢复发展。 5留英学人,鸿祯继任,施展才干,校情趋稳。 6二代接班,未敢怠慢,地学优先,确保领先。 7大学冠名,优势集成,“五颜六色”,开拓新境指一个大学,两个学区,三个校园,四个实体(两个大学,两个干院),五套班子,六有其名(北京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湖北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8强校工程,奋力攀争,人才培养,质量先行。 9南北联手,共建统筹,百年校庆,同贺一流。 其中5、6就是指王先生任校长和于1983年7月我继王先生后接任武汉地质学院院长之情,思想未敢有丝毫怠慢。 王鸿祯先生、池际尚先生和李世忠先生是我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最早的成员,他们为我校学位授予、学科点建设做出了决定性和奠基性的贡献。也是在王鸿祯先生和池际尚先生的支持下,我于1985年3月也成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并担任地质工科“地质勘探、矿业、石油”学科评议组的召集人。王鸿祯先生当时是我校唯一一个可以在两个学科(“古生物学及地层学”和“构造地质学”)招收博士研究生的指导教师。随后,我于1986年继1984年的“数学地质”之后获得“矿产普查与勘探”博士学科的招生资格,从而也紧随王先生之后成为我校可在两个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的导师。 在1993年,王鸿祯、池际尚及郝诒纯三位老师又作为我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推荐人,使我有可能在当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当年改为院士)。 在1999年纪念中国地质科学发展50周年之际,由王鸿祯先生主编《中国地质科学五十年》一书,王先生责成我编写“数学地质”方面的论文,于是我撰写了《中国数学地质的回顾与发展》一文被纳入论文集。 总之,从我踏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大门的第一天起,我的每一步成长,都得到了王鸿祯先生的亲切教导、支持、引领和帮助。他的言传身教、带头示范、关心指导是无法简单用言语所能表达的,可以说,我的一生都是跟随王先生的步伐前行,为了纪念我的恩师王鸿祯先生百年寿辰,我必须继续学习和践行王先生的刻苦钻研、勤奋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持之以恒、善始善终的优良作风,永远做先生的好学生。  相似文献   

8.
池际尚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岩石学家。她孜孜不倦,勤奋工作,为我国岩石学和整个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池教授1917年6月25日出生于湖北安陆县。早年参加过爱国学生运动,194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1946年获奖学金就学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布仑茂学院,主攻岩石学。1947年获硕士学位,1949获博士学位。1950年冲破重重阻碍回祖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任清  相似文献   

9.
在我局召开的首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上,副局长黄江明作了题为《关于加强我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几点思考》的讲话。该讲话理论联系实际,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基本要义、基本内容和我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总体要求、基本方针以及构建和谐向上核地质队伍与我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关系,作了深刻地论述,对当前我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要做好的几项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现将黄副局长的讲话编发如下,供各单位结合实际,学习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0.
编者的话     
池际尚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女地质学家、岩石学家和地质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常委、全国第六届政协委员、湖北省六届人大代表、我院前副院长。池教授曾任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执行局(1979—1982)的中国委员,现还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委、地矿部学位委会员副主任、地矿成果奖励评委会委员。她早年留美深造,获博士学位,新中国刚诞生,就毅然回国,四十九年如一日,把全部聪明才智和美好理想无私地奉献给振兴中华的事业,顽强开拓,历尽艰  相似文献   

11.
池际尚     
池际尚,湖北省安陆县人,著名岩石学家.1941年西南联大(清华)毕业后留校任教,曾获中国地质学会马以思奖学金.1949年获美国布伦茂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Wassahickon片岩的构造岩石学》,旋即与伯克利加州大学特涅尔(F·J·Turner)教授合作进行高温高压下大理岩的变形研究,取得一些岩石高压变形方面的开拓性的成果.  相似文献   

12.
西藏地质,举世瞩目。“西藏阿里西部地区地质考察”系地质矿产部属国家重点项目“青藏高原地质构造与形成演化”中的二级课题。该任务是在青藏高原地质调查大队直接领导下,在王鸿祯、杨遵仪、池际尚、郝诒纯、刘增乾等教授指导下,由武汉地质学院和西藏第二地质大队派人组建的地调四分队所完成。他们以惊人的顽强毅力、团结奋斗、努力拼搏,战斗了十个春秋,耕耘着西藏这块未被开垦的处女地!现值收获季节,祝愿他们再上一层楼,夺取丰收,为国争光。  相似文献   

13.
郝梓国 《地质论评》1989,35(6):579-580
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池际尚教授主持的《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及上地幔研究(附金伯利岩)》科研课题,取得丰硕成果,并获得地质矿产部1988年度科学技术一等奖。现由她主编成相同名称的专著,已由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专著资料丰富,图文并茂,叙述严谨,结论可靠,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论著。  相似文献   

14.
何镜宇     
何镜宇先生1922年11月17日出生于北京。他是我国著名的沉积岩石学家。194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理学院地质系,后在察哈尔省和北京地质调查所工作。1950年起在清华大学、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岩石学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曾任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和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何先生曾在清华大学地质系协助池际尚教授首次开了沉积岩石学课,随后参加筹建北京地质学院,并担任矿物学和岩石学教学工作,编写了第一本《沉积岩石学》教材,并与张瑞锡先生一起创建了北京地质学院沉积岩实验室。1956~1957年他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和苏联科学院合组的黑龙  相似文献   

15.
陈国达老师1934年大学毕业,我1934年出生;陈老师1956年创建地洼学说,我1956年考入大学学习。陈老师与我,他是长辈,是大师,是一代宗师,是我终生效法的榜样。  相似文献   

16.
袁复礼教授是我在西南联大读书时(1939~1941年)教我们矿床学的老师。老师在教课之余,常谈到一些野外工作经验,尤其是在西北新疆一带沙漠地区的野外工作经验和考察成果。 上海地面沉降发生后,我们当时对怎么研究解决这个问题没有一点经验,不知道从何下手。由于上海地层沉降发生在第四纪地层中,于是我们想到了对第四纪地质一系列问题很有研究的袁复礼老师。1964年5月,由地质部和上海市联合召开“上海地面沉降水文地质工程  相似文献   

17.
我国杰出的结晶学家和矿物学家彭志忠教授离开了我们,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失去了一位亲密的良师益友。三月三日早晨,鄂莫岚老师告诉我:“彭志忠病重,癌症晚期,恐怕不行了”。我感到十分突然。一月廿四日,参加他的研究生论文答辩会后,我还曾在他家吃饭呢!当时他虽颇有倦意,却也看不出有多大毛病来。作为学生,我恳请他停止工作,休息一、两年,使身体彻  相似文献   

18.
《核地知与行》2001,(1):12-14
在2001年局工作会上,副局长李建芳在传达省经济工作会等3个会议文件后,结合我局工作,谈了6点体会与启示;副局长赵传宝围绕深化改革,做强做大工程产业发表了书面讲话。两位局领导的讲话对加强全局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现将讲话编发如下,供大家学习领会,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9.
周力平 《第四纪研究》2006,26(4):499-501
2005年12月,我到英国进行短期学术交流。象往常一样,我下飞机后打电话联系的第一位英国朋友就是Nicholas(Nick)John Shackleton教授。虽然Nick身体很弱,他仍然和我聊了很久。他说,他的病情波动很大,他特别提到,几天前在和汪品先教授通电话时,他实在支持不住,未能和汪老师谈完明年古海洋学会议的事情,对此深表歉意。  相似文献   

20.
正2015年12月16日,一个让人悲伤的日子。这天早上11点半,我正走在校园的路上,电话响了,是聂德新教授的电话。接通电话,聂老师历来干脆的声音带上了多许低沉的忧伤,他说:黄博士,张咸恭老师今天早上在北京去世了,我想要把这个消息告诉你……我一下愣住了,几秒钟没回过神,头脑里面闪现的是震惊、诧异,然后是心情重重的失落,悲伤的冲动一下涌上心头。电话那头,聂德新老师的话语已明显带上了哽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