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 毫秒
1.
从1988年5月~1989年1月,对东南极维斯特福尔德丘陵地区,戴维斯考察站沿海海域水体中的溶解游离型氨基酸的含量进行了长期连续测定。结果表明,在该海域海水中溶解游离型氨基酸的总浓度略高于其他海海域、浓度变化范围在19~302nmol/dm~3之间。最大丰度出现在11月份,而从11月下旬开始氨基酸含量急剧下降,至12月底达到全年最低点,从1月初开始有所回升。 占据南极夏初海水中海藻类主导地位的海藻Phaeocystis Pouchetii,其爆发性的繁殖过程从11月底开始至翌年1月底2月初结束,高峰在1月初。在Phaeocystis Pouchetii繁殖期,溶解游离型氨基酸浓度的降低与海藻细胞数量的增加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作者认为在Phaeocystis Pouchetii繁殖增长过程中,该藻细胞直接摄取或(和)通过附随着藻类本体迅速增长的细菌群摄取溶解游离型氨基酸。 相似文献
2.
3.
样品取自东南极距戴维斯站 1 0公里沿海海域 1 5米水层。从 1 988年 1 1月至 1 989年 2月 ,利用高压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等手段对海藻 Phaeocystis Pouchetii整个繁殖过程中所产生的有毒物质丙烯酸和二甲基硫的浓度进行了长期连续测定。结果表明 ,丙烯酸和二甲基硫的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 0 .0 0 1~ 0 .5 1 0 μmol/L和 0 .0 0 3~ 0 .5 88μmol/L。二者的含量变化与 P.Pouchetii细胞数量的变化完全一致 (相关系数均为 0 .998)。由此可见丙烯酸和二甲基硫产生于 P.Pouchetii是无疑的。丙烯酸和二甲基硫的最高产率分别是 9.75 8× 1 0 - 8μmol/cell和 1 3 .0 90× 1 0 - 8μmol/cell。其主要产生途径是 :P.Pouchetii摄取氨基酸 (如蛋氨酸 )后 ,经甲基化、脱胺等作用 ,在细胞分裂和代谢过程中产生二甲基硫丙酸 (DMSP) ,进而以一对一的方式分解成丙烯酸和二甲基硫。 相似文献
4.
1992年12月~1993年3月、1993年12月~1994年2月、1994年12月/1995年3月连续3个夏季期间在南极长城湾进行了海洋生态系统调查,利用获得的浮游植物现存量(叶绿素a)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992/1993年夏季叶绿素a含量最高,平均值为3.79mg/m3,变化幅度也最大,为10.10mg/m3。连续3个夏季的年际变化趋势是3.79mg/m3(1992/1993)>1.80mg/m3(1993/1994)>1.20mg/m3(1994/1995)。而变化的幅度也同样依次为10.10mg/m3>6.57mg/m3>2.41mg/m3。所获得的结果与南极地区相同季节其它近海海水中的叶绿素a含量进行比较得知:除Gerlache海峡(1959年1月)11.60mg/m3和McMurdo海峡(1961年12月)56.10mg/m3外,这次调查结果属中上水平。本文还对该海域叶绿素a的垂直分布状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