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大陆大地震危险性判定的经验方法与实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大陆地震危险性判定的经验指标(地震活动图像异常因子)进行了初步归纳,结合当前震情趋势对未来10a大陆地震的危险性作出了初步判定。  相似文献   

2.
根据蒙古国及其周边地区的背景地震目录(M≤6.0),采用空间光滑地震活动性的方法研究了蒙古国地区背景地震危险性水平,给出了蒙古国50年超越概率10 %的峰值加速度分布图。结果表明蒙古国大部分地区背景地震危险性水平为0.05 g,部分地区高达0.1~0.15 g,意味着蒙古国地区背景地震危险性高,在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区划时应充分考虑背景地震活动,采用不同起始震级的地震活动性模型计算得到的地震危险性水平具有较大的空间差异,因此在采用空间光滑地震活动性模型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时应采用多个模型加权平均的方法,平衡地震频度和地震震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地震序列的自相似性分析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蒋淳  伊藤秀美 《地震学报》1993,15(4):455-462
把时间序列自相似性分析法引进地震序列的分析研究当中,并探讨了其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作为地震时间序列的参量,可分别选取每一个时间单元内累积的等价地震次数 Q=N*,等价地震次数N',最大地震震级 Mmax,以及相邻时段等价地震次数的差值△N*等.为定量分析起见,本文引进了地震序列排序自相似系数s.对中国华北、西南地区和首都圈地区以及日本山梨东部地区地震时间序列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这些地区分别发生 M7.0和 M6.0地震之前半年至数年,取上述各种地震活动参量计莫出的排序自相似系数s 均要呈现出较明显的下降异常变化.s 异常的持续时间除与震级有关外,还随地区不同而有差异.因此,排序自相似系数s 可作为大地震的一项中长期前兆指标.   相似文献   

4.
重复地震是发生在同一断层位置上的一组地震,具有相似的震级、高度相似的波形和震源机制。由于具有相同的震源和传播路径,重复地震的走时变化可以反应的介质波速的变化,从而可以作为测量地壳中介质波速变化的有力工具。而对区域地震的重复性研究,也可以反过来说明该地区地震发震机制的变化情况。利用波形互相关的方法对浙江温州境内珊溪水库附近发生的地震事件序列进行处理,计算波形互相关系数,选取相关系数大于0.8的地震对进行研究,分析珊溪水库地区地震事件的相似性和重复性,并分析此方法对地震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潜在地震滑坡危险区区划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不同地区地震活动的强度和频率是不同的.基于地震危险性分析的地震滑坡危险研究在综合了地震烈度、位置、复发时间等因素的基础上,考虑了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时空分布的特点,可以有效地应用于潜在地震滑坡危险区区划.以汶川地震灾区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区的地质构造、地震活动特点等划分出灾区的潜在震源区,对该区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采用综合指标法做出基于地震危险性分析的地震滑坡危险性区划.所得地震滑坡危险性区划按照滑坡危险程度分为高危险、较高危险、较低危险和低危险四级,表示未来一段时间内研究区在遭受一定超越概率水平的地震动作用下,不同地区地震滑坡发生的可能程度. 本文给出的地震滑坡危险性区划结果中,汶川地震滑坡崩塌较发育的汶川、北川、茂县等部分区域均处于高危险或较高危险区域;在对具有较高DEM精度的北川擂鼓镇地区所作的地震滑坡危险性区划中,汶川地震中实际发生的地震滑坡灾害与地震滑坡危险区划结果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对区域范围而言,基于地震危险性分析的地震滑坡区划,可为初期阶段的土地规划使用及重大工程选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胡先明 《地震研究》1997,20(2):193-198
山西省平陆地区位于山西地震带南端,为了分析该地区未来的长期强需求潜势,本较系统地分析当地的破坏性地震及1500年以来的有地震地震资料,并进一步应用中国在陆特征的地震轮回模式及其复发时间概率模型估算法当前特征地震轮回的平均时间间隔,以及从1995年起未来百年内复发强震的概率,结果表明:未来100年来该地区复发强震的危险性很高,未来50年内复发强震的危险性也不能排除。  相似文献   

7.
用地震标定律研究丽江7.0级地震的破裂过程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本根据Heaskell二维矩形地震破裂模式,导出了以ω立方的波谱衰减,在分析地震破裂过程特征、考虑三个主要的相似性假定基础上,即假定地震满足断层面几何相似、应力环境相似和动力学相似条件,研究了大小地震相似性问题的标度分析,建立了地震破裂和源参数之间的标定律关系。用云南地区20多年中数百个地震的地震矩M0、面波震级Ms和近震震级ML系统以及有关的地震参数,建立了适用于云南地区的地震标定律关系。由此  相似文献   

8.
盘锦、海城、营口地区是辽宁省内地震活动性最强、地震危险性最高的地区。该地区开展了大量重点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区域性地震区划和地震小区划工作,但尚未开展基于场地条件的区域尺度地震危险性研究。独有的沉积特点使该地区场地条件较复杂,因此在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中考虑场地条件是必要的。本文基于新一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基本原理和技术原则,结合盘锦、海城、营口地区场地条件特征,采用基于地形坡度的方法对场地条件进行分类,确定场地地震动影响系数,给出该地区基于区域场地条件的地震危险性分布,相关研究结果可为地震风险评估和防震减灾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应用考虑震级不确定笥和资料完整性估计地震危险性参数的极大似然法,分别采用1940年和1070年至1993年完整的地震资料,计算了汾渭地震带及陕南地区的地震危险性参数。结果表明:利用近几十年来的完整地震资料结合研究区历史上发生的最大地震,可以得到较为可靠的地震危险性参数;参数敏感性分析表明,完整震级不确定性对β的影响较小;随震级不确定性的增大地震年发生率减小;在资料完整的前提下,震级下限在一定范围内  相似文献   

10.
总结了1995年海南东方近海5.2级地震的地质背景,宏观烈度,地震序列特征,前兆异常以及地震活动与环境因子的对应关系,并提出了未来一年或稍长时间内,该区及附近地区仍存在发生5~6级地震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1.
The main features of periodic changes in the parameters of seismic noise, seismicity and electric power consumption in industrial networks are compared to verify the hypothesis on the technogenic influence of electric network load on seismic noise and seismicity and to search for possible origins of the diurnal periodicity in seismic emission processes discovered in various regions of the world. Sufficiently good similarity of the compared processes is revealed that does not contradict the hypothesis. However, there are also some important discrepancies. An inverse phase pattern of interdiurnal distributions of weak and strong Japanese earthquakes has been found, and various possible mechanisms of this phenomenon, which had been observed earlier in certain other reg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2.
刘洋  王典  刘财  刘殿秘  张鹏 《地球物理学报》2014,57(4):1177-1187
不连续地质体(如断层)的自动检测一直以来都是叠后地震数据解释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尤其在三维情况中尤为重要.然而,大多数边缘检测和相干算法都对随机噪声很敏感,随机噪声衰减是叠后地震数据解释的另一个主要问题.针对构造保护去噪和断层检测问题,本文基于非平稳相似性系数完善一种构造导向滤波方法并且提出一种自动断层检测方法,形成了一套匹配的处理技术.该构造导向滤波既能够有效地衰减随机噪声又可以很好地保护地震资料中的断层等信息不被破坏,增强地震剖面中弯曲、倾斜同相轴的连续性.根据地震数据局部倾角走向,利用相邻道构建当前地震道的预测,通过预测道的叠加得到参考道,计算预测道与参考道之间的非平稳相似性系数可以设计出数据驱动的加权中值滤波.另一方面,预测道与原始道之间的非平稳相似性系数能够用于带有断层指示性的相干分析.这两种方法都基于构造预测和非平稳相似性系数,但是使用不同的调节参数和处理方案.理论模型和实际数据的处理结果证明了本文提出构造导向滤波和断层检测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地震危险性评价中余震活动的影响--以邢台余震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通用的地震危险性模型在确定有关地震活动性参数时都强调删除余震,其理由是因为所应用的地震活动模型是泊松模型。但是在现实的地震灾害中,有些是因为余震活动所引起的。忽略余震活动的影响,可能会低估某些区域的地震危险。本文提出考虑余震活动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模型,并从此模型出发,以邢台地震为例,对余震区内、余震区边界和余震区外等场点计算了考虑余震活动的地震危险性结果,同时,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只改变余震区所处的潜在震源区的地震年发生率,计算相同场点的地震危险性结果,并把这两个结果与不考虑余震活动的结果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讨论在某些区域考虑余震活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大震重复性与减震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57年公布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其编图原则有两个,一个是过去历史上发生过多大的地震,将来还会重演,另一个是地质条件相似的地方地震强度相似。本文对这两个原则进行了修正。对第一个原则的修正主要是用统计法、位错法和热传导法求出大震重复周期,在大震间歇期间,烈度可以降低一两度。对于第二个原则的修正主要是考虑到我国大陆内主应力的分布是大体一致的,错动旋性也是一致的。在此情况下,当一个断层上发生大震后,相距不太远的平行断层就会减震,而不是地质条件相似必然要发生类似的大震。对于相交汇的两个断层来说,一个相当于垂线,可称垂断层,另一个相当于底线,可称底断层。如果底断层发生了大震,则垂断层上就减震了,简称“底震垂减”;如果垂断层上发生了大震,则底断层上可能还会相继发生大震,可称“垂震底继”。根据减震作用的观点可以在全国寻找一些安全区,以利于经济建设。如果一个断层不是发生大震,而是在很长的地段内发生蠕滑,则相邻的平行断层也可减震。由减震作用可以解释地震活动的整带跨距迁移,也可解释相平行的断层上的地震分布的平行四边形格局。为了探明已发大震的断层是否已锁住,可用被外因调制的小震活动性来抽查。对于平行断层来说,异旋是加震的。本文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 1.大震重复时间本文收集了中国活动断层滑动速率的数据,得到了最大滑动速率为25mm/年,平均滑动速率为10mm/年,以及最小滑动速率为0.1mm/年。据根我们在1973年得到的震级与错动幅度的经验关系式Dcm=10~(0.52Ms-1.25) 则强震的重复时间可分别表示为: T_1=Dcm/V_(最大) T_2=Dcm/V_(平均) T_3=Dcm/V_(最小) 式中V为滑动速率。由上述数据可求得在不同滑动速率下的大震重复时间,如表1所示。在不同的建设地区,可根据其建设项目的重要性以及当地活动断裂的大致滑动速率来选择表1中的大震重复时间。2.强震造成的减震距离对于一个走滑震源断层,在其垂直方向上位移衰减至1米的距离R为R=H/1.17cot(π/2 100cm/Dcm) 上式H为断层面深度,我们取20公里,则上式可写为R=20/1.17(cot(π/2 100/D)) 对于不同震级地震的减震距离可表示于表2 关于由热传导计算大地震重复时间问题留待以后专文讨论。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把模糊模式识别的直接方法用于检测日本东海地区地震活动性、体积应变、地下水位、地下水氡含量、地倾斜和潮位中的前兆变化。此方法可消除诸如降雨和气温变化等干扰,使我们能更清晰地识别出地震前兆。此外,还把模糊相似方法和模糊聚类方法应用于识别地震空区及检验地震活动随时间变化的相似性。上述方法在日本其他地区同样有效,即将编入日本气象研究所板内地震预报计划中的计算机系统内。  相似文献   

16.
Local seismic event slopes contain subsurface velocity information and can be used to estimate seismic stacking velocity.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 novel approach to estimate the stacking velocity automatically from seismic reflection data using similarity‐weighted k‐means clustering, in which the weights are local similarity between each trace in common midpoint gather and a reference trace. Local similarity reflects the local signal‐to‐noise ratio in common midpoint gather. We select the data points with high signal‐to‐noise ratio to be used in the velocity estimation with large weights in mapped traveltime and velocity domain by similarity‐weighted k‐means clustering with thresholding. By using weighted k‐means clustering, we make clustering centroids closer to those data points with large weights, which are more reliable and have higher signal‐to‐noise ratio. The interpolation is used to obtain the whole velocity volume after we have got velocity points calculated by weighted k‐means clustering. Using the proposed method, one obtains a more accurate estimate of the stacking velocity because the similarity‐based weighting in clustering takes into account the signal‐to‐noise ratio and reliability of different data points in mapped traveltime and velocity domain. In order to demonstrate that, we apply the proposed method to synthetic and field data examples, and the resulting images are of higher quality when compared with the ones obtained using existing methods.  相似文献   

17.
年度地震危险区预测问题的几点初步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我国年度地震危险区预测对应情况的简要分析,认为年度地震危险区判定的时效定位和异常依据的选取等存在值得注意的问题。提出年尺度中期或中短期地震危险区预测应根据不同地区震情跟踪研究进行科学的动态判定。  相似文献   

18.
地震活动信息熵在地震危险区判定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仕勇  朱令人 《中国地震》1995,11(3):283-292
震例和实验指出,大震的孕育准备过程中,总是要出现小震活动时空分布随机性减少及有序性增大的过程。本文从现代统计物理学熵的概念出发,系统定义了反映地震活动分析有序性大小的信息熵,并通过分析新疆乌恰、西克尔、乌什及北天山玛纳斯地区的地震资料,探讨信息熵的动态变化与强震发生时间的关系及信息熵值的空间分布与强震发生地点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A comparison of seismic risk maps for Italy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National seismic risk maps are an important risk mitigation tool as they can be used for the prioritization of regions within a country where retrofitting of the building stock or other risk mitigation measures should take place. The production of a seismic risk map involves the convolution of seismic hazard data, vulnerability predictions for the building stock and exposure data. The seismic risk maps produced in Italy over the past 10 years are compared in this paper with recent proposals for seismic risk maps based on state-of-the-art seismic hazard data and mechanics-based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procedures. The aim of the paper is to open the discussion for the way in which future seismic risk maps could be produced, making use of the most up-to-date information in the fields of seismic hazard evaluation and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相似文献   

20.
黄土的湿陷和震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的湿陷性和震陷性分别是黄土在遇水和地震作用下产生的岩土灾害。黄土湿陷性评价及防治已经相对成熟。有些专家试图联系二者,以便解决黄土震陷性的工程评价和处理。本研究中,作者分析了黄土湿陷性与震陷性之间的联系与差异。研究认为,二者的产生都基于黄土的亚稳态结构,都是黄土架空结构破坏所引起,但其触发机制却是不同的。湿陷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吸力丧失,而震陷性主要由黄土在动荷载作用下的土体剪切破坏所导致。因此,关于二者之间的联系还不存在坚实的物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