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8 毫秒
1.
顧震潮  葉篤正 《气象学报》1955,26(3):167-181
近年來我國的氣象观测資料愈來愈多,天氣工作实踐中对於西藏高原地形对东亞大氣環流的影响也逐漸了解得比过去更多。有一些过去個別年份的事实还不是普遍的,因而一些推斷和結論需要修改;但更多的观測事实則更深刻的証明了地形对天氣过程和大氣環流的重要性。中亞細亞的天氣实踐也証明了这些。曾  相似文献   

2.
大氣界中的水分蒸發現象,發生於从自由的液体表面,例如海面、湖面及河面,从固体的表面,例如土壤、植被、雪田和冰川,以及从空中的水滴、雪片和冰粒的表面。它不僅構成地球上水分循環的重要部分,而且隨着蒸發潛熱的收支,也是地球上熱能交換的重要因子。其中空中水分蒸發現象与地方天氣預告有關,而从陸地和海洋的蒸發,不僅為氣象学和氣候学中的問題,而且牽涉到地球物理学科的其他部門,例如水文学和海洋学等是。截至目前為止,各國学者研究蒸發問題的成績,对於从自  相似文献   

3.
自然季節的劃分無論是在氣候学工作上和天氣預告,特别是中、長期預告工作上都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我國勞動人民从很古的時候就把天文現象和产業生产的实踐結合起來劃分季節。近代从氣象观測的科学工作建立以後,人們更科学地依據大量的氣候資料按照  相似文献   

4.
高氣压系統的生成、發展和移動不僅是理論氣象学上和天氣学上的重要問題,而且也是做好天氣預報的重要關鍵之一。对东亞來說,如何預報西伯利亚以及歐洲等地冷高压的活動过程,是預報員在預報工作中的一個中心課題。關於冷高压活動的各階段过去已有些研究工作,其中有从熱力观點出發來討論冷高压的產生;有的从動力观點來討論高緯度冷高压的維持和爆發問題(寒潮爆發);也有从模型的实驗來討論冷高压的移動問題;也有人用高空氣流的匯流來解釋高压的加强或再  相似文献   

5.
書報介紹     
I.動力氣象之問題舆方法(Methoden und Problems der Dynami-sche Meteorologic)Ergebnisse der Mathematik und ihrer Grenzgebiete,Vol.V,No.3,122pp.14 figs.,J.Springer,Berlin 1938.H.Ertel 著斯書都分3章24節,第一章敍述大氣熱力學及流體力學之精羲,其中對於大氣之組成,氣體状態方程式,熱力學二大定律,熱力平衡條件,熱力勢,特殊勢力状態變化,循環步驟,乾濕空氣之熱力學,輻射理論,流體力學中之奥氏及拉氏方程式,均有扼要之論述。第二章為大氣之普通動力學,諸凡自轉地球上之流體運動方程式,調和運動之方程式,涡動舆摩擦,重力勢,壓力場舆質量場,挪威貝鏗銀氏  相似文献   

6.
書報述評     
B.P.Urarov 《气象学报》1941,15(2):88-94
主要氣象要素,對於一般昆蟲之活動,究有若何之影響乎?本文特對此有趣味之問題,分為温度,濕度,降水,光及輻射,雲量,風,氣壓及大氣帶電情況等八項討論之,文中數噱,雖僅限某數種昆蟲,然吾人固可由此區區者,而窺得此問題之全豹也。(一)温度(1)温度與昆蟲遷移之關係。因温度之改變,蝗蟲幼蟲遂有成羣遷移之現象,為温度影響昆蟲浩動最佳之證明,惟開始遷移之温度,則因種類不同,而各有異。1921及1924年Cook以三個半月之時間用65誘導陷穽捕捉Nocturnal Lepidoptera,分拆各種氣象要素之影響,  相似文献   

7.
吕炯 《气象学报》1941,15(1):3-26
我寫這篇文章的動機是由於繪製中國之温度圖而起,當我作温度圖時.發现一個特殊的現象,就是中國東部沿海岸及以島嶼上的温度,常是比較兩旁的温度為低。就是說比左邊的大陸和右邊的大洋,温度統要低些,這可拿年平均温度來代表(第一圖)。這種現象在中國東岸有兩個區域特别顯著,一個是山東半島東端和江蘇北部的東海徐州一带,一個是在台灣海峽内。我們名上述兩個區域,一個為黃海西區一,個為台灣海峽區。在這兩個區域内,等温線的分布,格外特别。如黃海西區,等温線在山東半島南部向陸地突入,經東海徐州成一舌狀。  相似文献   

8.
羅四維 《气象学报》1955,26(3):183-193
一.东部太平洋各站冬夏垂直温度的分佈 在1949年裹,东太平洋各站上空对流層頂是隨着季節及相对於太平洋高压的位置而變化的。 在6月以前高压中心附近上空經常是有兩個对流層頂,而高压的南边只有一個对流層頂,在6月以後高压中心北移,其中心附近上空只有一個对流層頂,但有時在高压的極南面可以出現兩個对流層頂。对於同一個站在同一季節內,当其上空為一  相似文献   

9.
西域一名,起自前漢。有廣狹二義,從廣義言,奄有今天山南北路及葱嶺外中央亞西亚、印度、高加索及黑海以北一帶之地。從狹義言,僅指天山、葱嶺及崑崙三山間之塔里木盆地是也。本文所論之西域,為狹義之西域,即今新彊省天山南路之塔里木盆地也。至題中不言四川而言西蜀,則因大部論證皆以川西為言故也。在未入正文之前,請先略述本文研究之經過。作者於二十八年五月隨氣象研究所遷北碚,是年秋冬。雨澤稀少。九月上半月且極燠熱,有似盛夏。同事薛君鐵虎(二十九年四月死難於民用輪)適任繪裂天氣圖事,就予叩其故。予初亦茫然,經數次商討後,遂引起研究四川天氣及氣候之興趣。二十九年初寫成‘控制四川雨量的三個主因’一文(註1),其中一个主因,予創其名为‘天漏’。此篇中國氣象上特有之新例。後根據此理引申之而有‘巴山夜雨’之作(註2)。‘天漏’之根據為西藏高原,高原面積之大,世無其匹,西蜀天氣一部分既受此大高原之影響,則此高原上之氣象情形,自為一極有興味之問题。予遂因此而有西藏高原上雨量與氣壓等之研究(註  相似文献   

10.
朱抱真 《气象学报》1953,24(4):157-186
目次 一.前言——東北低壓是一個重要的天氣系統 二.東北低壓的發展分析舉例 三.東北低壓在春季發展的條件和原因 1.低壓即将發展以前和發展末期高空溫壓場的構造 2.没有發展的東北低壓 3.同一個高空低壓槽裏南北兩個地面低壓系統的發展問题 4.地形對低壓在春季發展最频繁的作用 四.結語 一.前言——東北低壓是一個重要的天氣系統 曾做過我國天氣分析预報工作的同志都知道:在我國的大陸上很少發现比較强大的低壓系統,但是東北地區則是一個例外。我们時常在東北發现有比较强大的閉合的低壓系統。這種東北低壓在四季裏都能出现,但是以春季最爲频繁,低  相似文献   

11.
陈受钧  谢义炳 《气象学报》1965,37(2):166-173
低纬度100毫巴流场的季节变化东半球比西半球明显。在东半球低纬度冬季为绕极西风,而到夏季为强东风气流,并在亚非高空产生强大的副热带大陆高压。流场变化过程与东亚季节转换有一定程度的联系,作者建议这种现象可称为“大型季风”。沿30°N波数为1的振幅与位相的变化可作为大型季风转换的一个表征。  相似文献   

12.
Typhoon is regarded as a convergent,modified Rankine vortex.Based on the vorticity equations written attwo levels,higher and lower in the troposphere,typhoon motions are discussed in this study.The analyticalexpressions of vortex motion direction and speed have been derived for simple homogeneous basic flows at twolevels.The expressions indicate that in the easterties,vertical wind shear enhances the steering of east flow,causing the vortex moving westward faster,otherwise,in the westerlies,it reduces the steering of the west flow,causing the vortex moving eastward slower.These results explain theoretically that“cyclones in the easterliesmove to the right of,and faster than the basic flow;conversely,cyclones in the westerlies move to the left of,andslower than the basic flow.”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简化数学模型探讨了东、西风廓线特征与外源强迫下大气环流平衡态定常波结构的相关关系。文中采用实际观测资料研究了西风廓线特征与大气环流型季节特征之间的联系。研究表明,西风廓线冬、夏季节差异与中、高纬度西风槽“冬三夏四”波数差气候特征有关,且低纬强东风切变可作为赤道东风波周期振荡成因之一。冬夏西风廓线季节特征可导致大地形强迫效应、海陆加热因子影响作用的显著季节差异。研究还揭示了大气环流型优势波转换的基流特征影响效应,并导出了流场与纬向加热强迫源共振状态的西风廓线特征函数与临界曲线。  相似文献   

14.
1950年平均经圈环流与角动量的平衡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叶笃正  邓根云 《气象学报》1956,27(4):307-321
本文利用了Buch和Starr与White所计算的1950年各纬度上空的平均经向风速([V]),绘制了子午面上的平均环流(全年:图1,冬季:图2,夏季:图3),图中显示出三个环型(cell),低纬度和高纬度的两个正环型与中纬度的逆环型。 1950年平均西风急流的位置正好处于中纬度的逆环流之中。全年平均的赤道辐合线位于北纬5°左右。自夏至冬三个环型均向北移,冬季半球Hadley环型伸向夏季半球去。三个环型的强度都是冬季大。 对于1950年北半球10°—70°的角动量平衡也作了分析(图4),并绘制了这个空间中角动量输送流线图(图5),其中应该提出,就是通过东西风的界面流线是铅直的,也就是总的来说,在东风带里产生的角动量不是在水平方向上输送到西风带里去,而是在铅直方向上输送到低纬度的高空西风里去,再由那里在水平方向上送到中高纬度去。 最后对于平均纬圈环流的维持也作了讨论,结论是:在中高纬度大型扰动起着主导作用,在低纬度则平均经圈环流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魏民  仇永炎 《气象学报》1995,53(2):238-246
利用ECMWF提供的9a(198O-1988)资料,从定性和定量角度分析500hPa全球东西风带的角动量和EP通量的季节过渡。结果发现:不仅角动量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急变,而且反映波活动的EP通量也存在相应的季节性急变。另外,季节性急变的发生时间在东西风带亦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6.
缪锦海  宋燕 《气象学报》1993,51(1):12-20
基本气流含有经圈环流的斜压不稳定充要条件为:K~2<2F和(U_sk+V_s1)~2>U_0k~2.因而,对纯经向基流也可以出现斜压不稳定。在西风基流和给定经向波数1>0情况下,正经圈环流使不稳定区域增大,反经圈环流使不稳定区域减小,而在东风基流情况下,特征相反。 含有经圈环流的基流的不稳定增长率随波数变化特征与纯纬向基流的情况有着显著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非线性临界层与副热带高压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无辐散正压涡度方程模拟非线性临界层。结果表明,在非线性临界层内,流函数场出现“Kelvin猫眼”现象。“猫眼”的流场呈准定常反气旋环流形势,“猫眼”的时空尺度、东移和形状变化与副热带高压有相似之处。因此,非线性临界层产生的“Kelvin猫眼”有可能是位于纬向东西风交界面附近的副热带高压形成的一种新的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18.
1998和1999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异常特征及其大尺度条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孙颖  丁一汇 《气象学报》2002,60(5):527-537
应用联合台风警报中心 (JTWC)的资料 ,研究了 1998和 1999年西北太平洋 (WNP)热带气旋 (TC)的活动 ,发现这两年具有较为相似的异常特征 :台风个数明显偏少 ,台风的生成源地显著偏西。对导致这种异常的大尺度条件场的分析表明 ,1998和 1999年的台风季季风槽、垂直风切变、海平面气压等因子的分布都不利于台风在WNP东部海域的生成 ,因此是导致这两年台风偏少和生成源地异常偏西的重要原因。其中 ,季风槽的异常偏西及在盛夏的异常偏北对TC的异常活动产生了主要影响。对低纬大气环流异常的进一步分析表明 ,WNP地区的环流异常是导致季风槽和垂直风切变场异常的主要原因 ,而 1999年异常环流的出现可能是由于低纬大气对印尼附近异常热源强迫的响应所致。由于该热源的存在 ,在其东侧 (WNP地区 )激发出东传的Kelvin波 ,而相应的异常风场则表现为低层盛行异常东风 ,而高层盛行异常西风 ,因此造成了WNP东部和西部海域垂直切变场的近乎相反的变化。同时 ,由于低层异常强的东风不利于季风西风的向东延伸 ,从而使季风槽明显偏西 ,未到达菲律宾以东的热带气旋频发区的位置。  相似文献   

19.
Based on dyna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opical atmosphere,a mathematical model of low-frequency oscillation (LFO hereinafter) in low-latitudes has been developed.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distributive features (shear of wind speed) of easterlies and westerlies in low-latitudes,the divergence and convergence of meridional and zonal flow,the vertical structure of diabatic heating and the Coriolis parameter f are the basic factors resulting in the LFO,while quasi-periodical baroclinity development or index cycle of westerly waves in middle-latitudes of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is an external forcing to the LFO in the tropical atmosphere.The resonance on adequate condition makes LFO suddenly enhanced.  相似文献   

20.
夏季亚洲大陆上空大气环流的结构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陶诗言  陈隆勳 《气象学报》1957,28(3):233-247
作者分析了1951—55时期中850、700及500毫巴的7月平均气流场的构造,以及1956年7、8两月亚洲上空200毫巴平均等高线图.又作了1956年7、8两月东经75度、90度、105度和120度经线上平均风场和温度场的剖面.我们发现,在夏季有三种基本气流组成亚洲大陆上空三度空间的气流场:即,(1)中纬度的西风气流,(2)高空热带和副热带的东风气流,(3)位于高空热带和副热带东风气流下面的西南季风.此外,对于1956年从春季到夏季的过渡时期中,亚洲上空大气环流的转变,亦作了研究.我们发现,从春季到夏季的过渡时期中,亚洲上空的大气环流有着一个跳躍的转变.在这个时期中,喜马拉雅山南边的高空副热带西风急流向北撤退,在西藏高原的纬度上空,建立一个副热带高压脊线,并且在亚洲南部上空(北纬12度以南)建立一支高空东空急流.同时印度的西南季风和我国长江流域的梅雨时期开始出现.作者又发现,夏季在中国大陆上,雨带的北移和西风带北撤以及相应的西风带强度的削弱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