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针对昆明市某99.7 m高层剪力墙隔震建筑,使用90组非脉冲与速度脉冲型地震时程,按震中距及有效持时分别分为7类与6类后,对其结构进行中震及大震作用下的快速非线性分析。结果表明:(1)中震时,该结构非脉冲层间剪力与倾覆力矩均小于脉冲数值,且其比例随楼层增加而增大;(2)大震时,速度脉冲对支座应力及位移的平均放大效应可达1.23~2.44倍,同时时程震中距为(50 km,70km],或有效持时为(40 s,50 s]时支座受脉冲作用放大效应影响最大;(3)结构边缘的橡胶隔震支座拉应力、压应力、天然橡胶支座水平剪切力等受脉冲作用的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近断层地震动非常复杂,受地壳介质和地表局部场地影响的同时,更受地震断层破裂尺度、断层面位错的发展过程、破裂速度、滑动方向等因素的影响。近断层地震动常具有震动集中性、速度脉冲、永久位移以及破裂的方向性和上/下盘效应等特征。其中,地震动速度脉  相似文献   

3.
4.
鉴于传统的地震动预测模型未考虑速度脉冲的影响,可能会低估近断层区域的地震风险,而新一代NGA-West2地震动预测模型对速度脉冲型地震动的适用性有待研究。首先,收集了2013年以来的近断层地震动记录,在充分考虑脉冲方向的不确定性条件下,基于小波方法定量地识别出速度脉冲记录,形成了最新的速度脉冲记录数据库;然后,利用小波提取出速度脉冲记录中的长周期脉冲信号,基于偏差参数分析方法,定量地研究NGA-West2地震动预测模型分别对速度脉冲原始记录和提取长周期脉冲后的残余记录的适用性。研究结果显示,NGA-West2中的四个地震动预测模型均会低估近断层速度脉冲记录,特别是在脉冲周期附近的周期段内速度脉冲观测值远远大于这四个预测模型的预测值,但残余记录观测值与NGA-West2中四个地震动预测模型的预测值较吻合。值得注意的是,CB2014地震动预测模型能更好地预测残余记录。  相似文献   

5.
赵晓芬  温增平 《地震学报》2022,44(5):765-782
近断层速度脉冲型地震动研究对揭示建筑结构的破坏机理、开展抗震设防以及抗震设计具有重要价值。首先,对速度脉冲成因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探讨了区分方向性效应速度脉冲和滑冲效应速度脉冲的思路;其次,系统地介绍了近断层速度脉冲的识别方法,评述了各种脉冲识别方法的优缺点;然后,基于速度脉冲特性,探讨了前方向性效应对速度脉冲特性的影响以及速度脉冲对反应谱的放大作用;最后,对速度脉冲型地震动输入方法以及对结构响应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探讨了速度脉冲型地震动输入的关键问题。基于丰富的理论研究,未来对于速度脉冲型地震动研究工作应当充分结合实际工程需求,推进理论成果的规范标准化与工程实践。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隔震结构进行非线性动力响应分析,分别研究地震动参数和支座参数对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首先,建立铅芯橡胶支座基础隔震结构的非线性运动方程;然后,以人工合成脉冲型地震动作为输入,运用MATLAB进行编程并求解结构在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的地震响应;最后,分别研究速度脉冲周期、支座屈服力、屈服后与屈服前的刚度比对隔震支座最大位移和上部结构层间位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脉冲周期对结构地震响应影响很大,在进行隔震设计时应使结构自振周期远离脉冲周期;支座刚度比对结构地震响应影响较大,在进行支座选型时应重点关注;支座屈服力对支座位移的影响显著,屈服力越大,支座位移越小。  相似文献   

7.
速度脉冲型地震动对近断层区域工程结构有特殊的破坏作用,是造成近断层区域震害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开展近断层速度脉冲型地震动研究对揭示近断层区域工程结构的地震破坏机理、开展抗震设防以及抗震设计具有重要价值.速度脉冲的有效识别是关键环节,主要历经定性、半定量、定量的过程.其中定量识别方法具有可重复性、可批量处理等优点,越来越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然而目前定量速度脉冲识别方法尚未有统一的、明确的判别原则.本文从识别条件、基本原理、关键步骤、应用范围等方面系统总结并详细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常用的三类定量速度脉冲识别方法,即基于连续小波变换的速度脉冲识别方法、基于能量的速度脉冲识别方法以及多速度脉冲定量识别方法,并推荐了这三类方法中的代表方法,分析了其优缺点.分析指出速度脉冲识别方法的不同,本质是速度脉冲主要特征波形的提取手段以及量化的判别标准的不同.各种方法都有自身的优势,但由于速度脉冲记录波形的不稳定性,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可以达到百分之百的识别率.此外,现有的定量识别方法都是基于信号处理方法和脉冲特性基本原理,并未考虑速度脉冲产生机制.因此需要综合上述三点来综合判别速度脉冲,形成完善的脉冲判别体系.最...  相似文献   

8.
以1979年MW6.5帝王谷地震为例,比较了小波变换法、峰点法(PPM)和零点法(ZVPM)识别近断层速度脉冲型强震记录的能力,三种方法识别出的脉冲峰值基本一致,脉冲周期略有差别.为分析速度脉冲的产生机制,包括产生时间、位置以及凹凸体的影响,借助频率-波数域格林函数法(FK法)合成近断层宽频带地震动,采用峰点法逐步识别...  相似文献   

9.
安徽强震动台站场地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H/V谱比法,利用安徽强震台网记录的波形数据,计算了3个强震台的场地响应。结果表明,当台站场地为基岩或覆盖层较薄时,由地脉动和S波数据分别计算出的谱比曲线一致性很好。当覆盖层大于30.5 m的时候,两者的放大因子有差异,即用S波计算的场地放大响应要明显大于用脉动计算的场地响应。  相似文献   

10.
基于美国NGA数据库,在断层投影距小于25 km范围内挑选了1387条地震加速度记录,分别按照断层距和场地条件进行分组,对近断层速度脉冲型地震动的频谱特性、特征周期,及其与断层距、震级的相关性予以分析。结果显示:① 出现速度脉冲型地震动的比例与断层投影距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但其与震级的变化不相关;② 地震动速度脉冲周期与震级之间存在强相关;③ 对于近断层速度脉冲型地震动,采用动态变化的加速度和速度反应谱峰值周期进行特征周期的计算,更加符合真实情况;④ 地震动速度脉冲有放大地震动特征周期的作用,水平向放大的比例与竖向相当,且放大作用与场地条件相关,在较硬场地上放大较多。本文基于上述近断层地震动的统计分析结果,对现行抗震设计规范中定义的特征周期提出了适合于工程应用的调整系数,并建立了速度脉冲周期与震级之间的关系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二者的拟合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近断层速度脉冲与震源机制的关系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初步分析了近断层速度脉冲的成因和特点,主要包括方向性效应与滑冲效应,并通过中国台湾集集地震的脉冲记录,分析了断层破裂方向和位移大小等震源参数对脉冲强度的影响。此外,基于有限移动源理论,说明了断层辐射与速度脉冲分布的关系,并探讨了利用运动学震源模型研究近断层地震动对速度脉冲影响的技术路线;评述了7种典型的等效速度脉冲模型,建议进一步研究等效速度脉冲函数与震源机制之间的关系。最后,简述了不同类型的断层引起速度脉冲的差异,并推测了产生脉冲型地震动的下限条件,同时展望该研究在地震预警方面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要介绍了结构地震反应观测研究的意义。并以中国地震局防灾大楼和北京市人大办公大楼结构地震反应观测系统为布设实例,阐述了中国大陆地区结构地震反应观测系统的两种布设方式。对两种方式进行了分析,指出简化布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布设原则,用于指导结构地震反应观测系统的布设。  相似文献   

13.
郭恩  周锡元 《地震学刊》2010,(4):387-392
在近断层地震中,具有速度大脉冲的强震动对建筑物的影响较大。为了描述速度大脉冲,Makris和Roussos提出了由简单连续函数构成的模型,该模型参数较少、形式简单,用来描述实际地震记录中的速度脉冲大多取得较好的效果,但还是有一些记录模拟的结果会出现“丢失”现象,存在一些缺陷。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了2个改进的方法——组合法和镜像法,用来扩展Makris和Roussos模型的适用范围,使其具有更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频带子波划分方法对所选脉冲型地震动进行分解,在保留脉冲主特性不变的情况下,通过人为改造得到时频分布不同的系列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于不同周期SDOF体系得到最大位移响应,结果表明:脉冲型地震动对结构影响较大,除了受脉冲特性的影响外,其时频非平稳特性的影响作用同样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5.
采用小波方法筛选出了180条断层距在20 km之内且PGV大于10 cm/s的具有速度脉冲特征的近断层地震波,分别对基岩和土层场地、走滑(SS)和非走滑(NSS)断层、不同脉冲峰值标准情形下近断层脉冲周期和矩震级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得到了不同情形下脉冲周期-震级经验公式回归系数,以供近场地震动速度脉冲的相关研究参考使用。结果表明:走滑断层产生的脉冲周期比非走滑断层的大,但随震级的增大情况发生变化;无论走滑断层还是非走滑断层,当震级较小时,土层场地的脉冲周期比基岩场地的大,随着震级的增加,基岩场地的脉冲周期将比土层场地的大;根据不同标准的速度脉冲峰值PGV记录,得到的周期-震级关系曲线有很大区别。  相似文献   

16.
Near-fault ground motions can impose particularly high seismic demands on the structures due to the pulses that are typically observed in the velocity time-histories. The velocity pulses can be further categorized into either a distinct acceleration pulse (acc-pulse) or a succession of high-frequency, one-sided acceleration spikes (non-acc-pulse).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velocity pulses imply different frequency content of the ground motions, potentially causing different seismic effects on the structures.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types of velocity pulses and their impacts on the inelastic displacement ratio (CR) of single-degree-of-freedom systems. First, a new method that enables an automated classification of velocity pulses is used to compile a ground motion dataset which consists of 74 acc-pulses and 45 non-acc-pulses. Several intensity measures characterizing different seismological features are then compared using the two groups of records. Finally, the influences of acc-pulses and non-acc-pulses on the CR spectra are studied; the effects of pulse period and hysteretic behavior are also considered.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types of velocity pulses differ significantly, resulting in clearly distinct CR spectral properties between acc-pulses and non-acc-pulses. Interestingly, mixing acc-pulses and non-acc-pulses can lead to local “bumps” that were found in the CR spectral shape by previous studie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distinguishing velocity pulses of different types when selecting near-fault ground motions for assessing the nonlinear dynamic response of structures.  相似文献   

17.
针对某大型复杂结构的地震响应及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首先,建立该结构的整体有限元模型,采用Ritz向量法对结构进行模态分析,研究该复杂结构的振动特性,基于位能加权平均法求解了该复杂结构等效阻尼比;随后,研究了不同布置型式下粘滞消能支撑的受力特点和计算模型;最后.对该结构进行减振设计,分析了不同消能支撑布置形式下的减振效果。结果表明,采用消能减震装置能有效降低复杂结构的地震响应,且并不改变结构体型;同等减震效果前提下,采用人字形支撑比采用斜撑更为经济。本文工作可供类似的大型复杂结构减震设计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选取某核电场地控制性钻孔的厚度、剪切波速、密度等实际勘探数据,通过改变回填土剪切波速,分析了回填土不确定性对场地地震动参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回填土层厚度不变和模型总厚度不变的情况下,地表的水平向峰值加速度随着回填土剪切波速的增大而减小,但水平向峰值加速度增幅逐渐减小;回填土剪切波速到达一定的波速就不再影响地表水平峰值加速度;随着回填土剪切波速的增加,整个反应谱的谱值都普遍减小。  相似文献   

19.
利用数字强震仪记录实时仿真地动速度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4  
本文首先讨论了计算单自由度系统相对速度递归公式所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递归方程不变性和中心差分,得到了新的计算单自由度系统相对速度地震反应的递归公式,分析了新公式的误差精度。在此基础上,利用地震仪原理,提出了由加速度记录实时恢复地动速度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