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利用2012~2014年山西省绝对重力和流动重力观测资料,平差计算得到该时间段重力场变化值,分析区域重力场演化特征与2014年4月平遥MS4.1地震的关系。研究发现:(1)地震发生前研究区域出现了区域性的重力异常变化,在震中附近产生局部重力异常变化,形成了与活动断裂走向基本一致的重力变化高梯度带,这可能预示着与地震发生相关的构造运动或应力增强作用。(2)地震前后研究区重力场累积变化表现为应力场增强—持续增强—局部运动受阻超过临界值—能量突然释放,震后重力场变化恢复到平稳状态。  相似文献   

2.
山西地区几次地震前后的重力场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了山西测网1997年—2006年重力复测资料,主要研究了重力点值特征和重力场变化情况,认为,重力场变化与山西境内的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3.
太原ML5.0级地震前后的重力场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讨论了2002年9月3日太原ML5.0级地震前后重力场的变化.震前2001年12月~2002年6月重力场表现为上升-下降-上升及平静-活动-平静的活动方式.部分测点点值、测段段差值的趋势性异常在持续相当长时间后,于2002年3月发生转折,6月表现为变化加速,点值和段差值的变化幅值在(30~60)×10-8m·s-2之间,地震发生在加速变化过程中.震后该区的重力异常逐渐恢复.重力变化可能是由该区地壳形变、地壳深部质量迁移和断层蠕动共同作用引起的.  相似文献   

4.
利用四川地区2010 ~ 2013 年流动重力观测数据作出的重力场动态变化图像和重力段差时序变化图像,对芦山7. 0 级地震前后的重力场动态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震前重力场经历了约3 年的重力增大和约1 年的减小变化,重力变化呈“上升→加速上升→减速上升→加速下降→减速下降”特征; 芦山地震发生在重力场变化由下降转为上升的回调过程中;震后重力场变化以较快的速度恢复到接近震前状况,并出现重力正值变化异常区域;临震前震中区域重力场变化数值较小,构造带活动速度变慢。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1993年6月26日和1994年4月26日相继在太原和灵石发生的Ms4.3和Ms4.4地震前后的重力场变化。指出,这2次地震前后,晋中南地区重力场均有明显的趋势性异常,并结合该区地壳深浅构造等资料分析,认为今后一个时期,晋中南地区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唐山地震前后区域重力场变化机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瑞浩  黄建梁 《地震学报》1997,19(4):399-407
系统地分析了唐山地震前后34期的重力测量数据,讨论了地面沉降、采矿和地下水位变化对重力观测的影响.论证了观测资料的可靠程度,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地质构造、形变测量和测震结果分析了重力变化的物理机制,讨论了这次强烈地震前后重力变化的全过程,演绎出3个特征阶段重力变化的物理机制:① 1971~1975年期间,震区附近区域重力场具有显著的上升趋势,它与莫霍界面的上隆有关;② 1975~1976年期间,根据形变、地震波的震源机制解正演的唐山点的重力变化表明,这期间的重力变化主要由震前的蠕滑、膨胀和同震位错引起.重力观测表明,蠕滑和膨胀是发生在震前的;③ 1976年8月以后的重力变化呈恢复趋势,地壳的均衡下沉和引张恢复是这一期间重力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洱源5.5级地震前后地磁场变化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13年3月3日洱源5.5级地震前后所获得的2种流动地磁资料,分析了地磁总强度与矢量观测的异常变化特征。(1)地磁总强度观测结果表明:地震前,测区内相邻期总强度变化的正负值区大致均衡,逐渐演变为整个测区都是正值并出现高梯度带,正值的高梯度带再演变为正负值交界的高梯度带,此时震中位于正值高梯度带的边缘;地震后,正负值交界的高梯度带远离震中,正负值区又大致均衡;(2)地磁矢量观测结果表明:地震前,岩石圈磁场变化的水平矢量、垂直矢量在震区均有显著差异,磁偏角、磁倾角和总强度变化的零等变线均在震区周边穿过;地震后,岩石圈磁场变化的水平、垂直矢量在震区的显著差异消失,磁偏角和总强度在震区正负值交界的高梯度带逐渐消失,磁偏角的零等变线在震区未出现。  相似文献   

8.
河北文安5.1级地震前后重力场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2006年7月4日文安5.1级地震前后文霸流动重力测网的观测结果,讨论了垂直形变和浅层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重力改变,并对重力资料进行了高程改正.研究结果认为,文安地震前后,测网出现了明显的异常变化,测区的重力异常以重力上升为主,且上升幅度大的区域主要在测网南部;地震震中在震前形成重力高梯度带,2005年10月至2006年4月短期内的重力变化表现最为明显;测区内的正负重力变化的分界线,地震前后出现逐渐偏转的特点,且在2007年10月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9.
郑兵  苏琴  向平  王兰 《四川地震》2006,(2):36-39
三叉口地区在1989年巴塘6.7级地震和2001年雅江6.0级地震前的重力场变化显示该地区的地应力呈聚集状态,能量的释放较少;在震后重力场变化显示该地区的地应力呈释放状态,有较大的能量释放。  相似文献   

10.
临猗ML5.0级地震前后的重力场变化及预报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气压、地形变、降雨和地下水位变化对重力观测资料的影响,论证了观测资料的可靠程度,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地质构造,地壳深浅构造等资料,讨论了1998年7月11日临猗地震前后重力场的变化;依据临猗地震前重力场的变化,结合该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对这次地震作出了预报。  相似文献   

11.
大同5.6级地震前后的重力场变化和深部动力学过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详细讨论了大同5.6级地震前后重力场变化,并结合该区地震活动性、地震地质特征、地壳深部构造特征等资料,对该区深部动力学过程进行了探讨。认为:地震前后、该区出现了明显、大范围的重力场;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该区地壳深部的低速-高导块体在应力不断的作用下,其塑性物质沿深大断裂上涌和侧向运移,中下地壳间发生层间水平滑移,导致密度发生变化而引起重力场变化。  相似文献   

12.
2016年11月4日,山西昔阳县发生M3.0地震,对地震前后昔阳台SSQ-2I石英水平摆倾斜仪的数据变化,使用原始曲线法、三点线性滤波及频谱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震前水平摆数据存在临震异常,其反映的前兆异常信息可尝试应用于今后的短临跟踪工作中。  相似文献   

13.
对2011—2017年山西及周边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在绝对点控制下重新做平差计算,从不同尺度分析重力场的动态变化和跨断裂重力段差变化,重点对不同基准的重力场累积变化特征进行比较,结果显示:①文中的平均值基准可以明显削弱单期数据或个别测点对重力场造成的非正常影响;②在山西地震带持续出现了区域性的重力异常,形成了与构造断裂较为一致的重力梯度带;③山西地震带北部测段重力段差的变化幅值最大,南部次之但强于中部,反映了北部的构造活动比较活跃。  相似文献   

14.
采用具有绝对测量结果的时间基准,对1986 ~1996年首都圈重力网的观测资料进行动态变化计算,给出大同6.1级地震孕育过程中首都圈重力场演化图像.结果显示,大同6.1级地震孕育的显著特征为持续3年的正重力变化,与该地震孕育有关的重力场变化呈上升—加速上升—下降的状态,与唐山地震孕育过程的重力场变化特征相似.  相似文献   

15.
赵爱平  吴敏 《华南地震》2002,22(4):79-84
通过月整点值数据文件和滑动值数据文件这两种数据处理形式。对九江台地倾斜资料进行调和分析计算。分析了M2潮汐因子与瑞昌ML4.9级地震的关系。认为存在震前短临异常或震后异常,并与趋势异常得到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16.
地震前后岩石圈磁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九江—瑞昌Ms5.7级地震和汶川Ms8.0级地震为研究对象,根据两个震区地震后观测所得地磁场三分量数据和“2005.0中国地磁图”项目所积累的地磁场三分量数据,建立了两个震区的岩石圈磁场模型.通过对比分析两个震区岩石圈磁场总强度、磁偏角、磁倾角三个独立分量地震前后的时空变化特征,初步探讨地震与岩石圈磁场变化关系,寻找有效震磁变化信息.结果表明:(1)两次震中均位于岩石圈磁场的磁偏角和磁倾角零值线附近;(2)震后震中百公里范围内岩石圈磁场分量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3)震中附近岩石圈磁场出现了明显的与地震相关的变化,该变化在两个震区表现出相近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7.
利用玉树、曲玛莱、杂多地震台观测到的数字震相资料,研究玉树Ms7.1级地震前后波速比时间演化特征。研究发现:3个台站平均波速比、波速比标准偏差在地震前后变化不相同,Ms4.7级前震发生时3个台站波速比都出现较明显的高值回返现象,其中玉树地震台波速比数值高达2.032。  相似文献   

18.
选取山西测网内2002年至2004年的重力复测资料,研究了2003年11月25日山西洪洞ML5.0地震前后该区重力场的变化特征,认为重力场变化与洪洞ML5.0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山西地震带上断陷盆地内的活动断裂蠕动和地壳内部质量迁移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该区重力场发生变化,进而引起了该次地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利用晋蒙重力测网2007—2009年的流动重力资料,研究了原平4.2级地震前的重力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以4.2级地震震中为界,流动重力呈现出东西向的负条带异常,而南部、北部均上升(正异常)的特征,震中附近的大部分测点点值在震前均出现上升—下降—恢复的变化特征,地震发生在重力恢复阶段。在远离震中区的内蒙重力测网并没有出现上述重力场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利用江苏重力测网2014—2017年重力场观测资料,采用绝对重力控制与相对重力联测相结合的平差方法,获取2016年射阳M_S 4.4地震前后重力场变化图。根据射阳M_S 4.4地震前后射阳地区各测线重力段差变化特点,绘制重力场等值线并进行对比分析,结合相关机理,探讨重力场变化与该地震的内在联系。同震观测数据显示:射阳M_S 4.4地震发生在重力异常值高梯度带附近,发震时震中地区位于NS挤压正异常、EW张拉负异常状态,震后区域重力梯度变化量开始减小,是一种典型的重力异常调整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