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Monthly fishery survey data of the small yellow croaker Larimichthys polyactis in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from2003 and 2013 were employed to evaluate the variation in the resource distribution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especially body length and sex ratio) in the population on a decadal scale.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mall yellow croaker migrated from the Shawai fishing ground to the Dasha fishing ground in spring and wa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parts of the Dasha fishing ground in April and May.Larimichthys polyactis in the Dasha fishing ground migrated eastward to offshore wintering grounds in autumn and reached the central Dasha fishing ground in October and November.The small yellow croaker entered the western waters of the Shawai fishing ground in winter.A large number of age 0+ fish occurred in the Shawai and Jiangwai fishing grounds in October of 2003 and 2013.The body lengths of the spawning stock and wintering stock in 2013 were larger than those in 2003,and the monthly sex ratios(female to male) were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1 in both years.The monthly distribution of this fish in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was consistent with a previous finding that "the stock migrated between the wintering grounds in the west of Jeju Island and the Lüsi spawning grounds" but tended to move more northward,with the spawning grounds extending outward.In the past decade,body length variation experienced a decline after an increase,rather than a steady decrease.The sex ratio in the single-stick stow net showed a tendency to increase over the decade,but was either less than or more than 1 depending on the fishing gear;therefore,further studies should be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sex structure.  相似文献   

2.
带鱼Trichiurus haumela(Forsk■l)广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种群较为复杂,国内外学者已进行过多次研究,但仍需进一步探讨。我们曾在研究中国沿海带鱼的耳石与鱼体相对生长的地理变异的基础上,将中国沿海带鱼划分为四个地理种群,即:渤海-黄海种群:东海北部种群;东海南部-粤东种群及南海种群。本文是对东海南部-粤东种群作进一步的研究。主要依据鱼群各项相对生长指标的差异对栖息于台湾浅滩海域的带鱼种群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黄海中部海雾预报——雾型分析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 言 春夏季节,黄、渤海区的雾,以黄海中部为最强。该区海雾是一种较典型的平流雾,其生消变化集中反映在低空风场上。经多年实践,探索雾前流场演变规律,发现两种基本雾型,对黄海中部海雾短期预报极为有用。 二、雾型的物理基础 (一)海雾的生成过程 春夏季节,黄海中部海雾出现在该区空气既增湿又降温的条件下,增湿主要靠风场)包括低压系统)输送水汽;降温主要靠湍流变性冷却,两者统一进行,使空气达过饱和状态而成雾。其生成过程大致可分两种情况。 (1)暖湿气团位于上海和济州岛之间,或从苏南入海,然后由南向北穿越等水温线,经24小时左右平移至黄海中部,通过海气热湿交换,气温降至露点以下,水气达过饱和而凝结成雾。这种成雾的风场,对应于南风雾型。 (2)当进入黄海的波动、台风等低压系统减弱消失或移出黄海后,黄海中部不为西北方向移来的干冷空气而为低压南部及西部的暧湿气团所占据,这时气压场变弱,空气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在原来潮湿的冷海面上,经短时变性冷却,水汽达过饱和而凝结成雾。这种成雾的风场,对应于东风雾型。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最大熵方法并结合付氏分析方法分析了黄海中部海区(36°N,124°E)内波调查资料。分析表明该海区存在很强的温度密度跃层。根据对海流资料的分析得出潮汐频率的波动是正压的。从消除了正压潮流后的余流中得到0.049Cph的波动,由温度资料得到频率为0.0514Cph的波动,且发现它基本是斜压的,即为低频内波。该低频波动主要为最低模态朝西方向传播的惯性内波。本文阐明了惯性波的产生来自局地风应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江豚对食物没有明显的选择性,常随分布区优势饵料种类的变化而变化。探讨了江豚洄游与饵料分布的关系,并对黄、渤海和东海长江两地理种群的差异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李城华 《海洋与湖沼》1988,19(2):116-124
比较了同一年度内春季和秋季产卵鱼群的个体生殖力,两者的第一批排卵量非常接近。经协方差调整后的第一批排卵量,春季为19852粒,秋季为19165粒,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二批排卵量也接近,这可能是由于同一种群内,其各批的排卵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听致。  相似文献   

7.
沈晓民 《海洋科学》1988,12(1):45-48
本文以东海、黄海带鱼分类为实例,介绍了协方差分析在鱼类分类中应用的依据、条件和方法。作者认为,与生长有关的计量分类指标经相关检验后,可使用协方差分析方法消除生长对分类指标的影响,在统一的水平下考查两类间指标均值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大风对海上交通和海洋开发影响很大,是一种灾害性天气.黄海中部4-7月期间各月大风的长期预报,特别是在月内哪些日子有大风生产部门很需要.对于海上大风的长期预报,尤其是大风的过程预报,作者看到的不多.通过预报实践,试图对黄海中部4-7月间各月海上大风的长期预报方法作初步探讨.海洋上连续的长时间的资料序列是难得的,而这对长期预报来说又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9.
南黄海中部的低能沉积环境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利用沉析法和筛板法及显生微镜等方法,对1988年以来采自南黄海表层和浅孔样品进行粒度,矿物及生物组合等多种分析,应用沉积物的粒度参数来判别沉积环境。研究结果表明,南黄海陆架的沉积环境十分复杂。在其中部,有一个低能量的沉积动力活动区,它的各种属性都与南黄海冷水团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黄海中部营养盐的贯跃层输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黄海中部层化季节上下混合层的温差远高于其他近岸海区,温跃层较强,但通过湍流卷挟仍存在贯跃层物质输运。根据从能量平衡出发的混合层理论模型,计算了黄海中部上、下层的卷挟速度,根据3个航次调查资料,定量估计了层化季节贯跃层的营养盐输运。结果表明:下层黄海冷水团是真光层的营养盐储库,通过湍流卷挟夏季可带来15.9mgC·m-2·d-1的新生产,半个月之内它可以更新上层海洋的营养盐,与大气氮输入作用同量级,远大于大气磷输入;春秋两季贯跃层输入比大气氮输入更为重要,春秋季前者带来的新生产分别为初级生产力的21%和30%,而大气氮输入带来的新生产春季为初级生产的5.7%,秋季为初级生产的9.5%。在整个层化季节营养盐的贯跃层输运带来的新生产在整个初级生产中可能占有很大份额。秋末强风过程带来的强湍流卷挟,可在一周之内更新上层海洋的营养盐,并在风停后刺激上层初级生产的增加。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海带鱼肌浆蛋白电泳图谱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可玲  尹青 《海洋科学》1983,7(3):43-43
带鱼是我国海洋渔业近二十年来首要的捕捞对象,产量约占世界带鱼总产量的3/4。种群是鱼类数量变动的基本单元。以往从形态和生态学等方面,对带鱼种群进行过一些研究,结果不甚一致,特别是近几年来,出现了中国近海带鱼存在不同的种或亚种的报道。因而,进一步探讨带鱼的种群和分种的问题,仍然是渔业生产和鱼类分类上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13年秋季和2014年春季两个季节黄渤海现场数据对黄色物质的水平分布及垂向分布的变化进行研究,并初步分析了其主要控制因素。垂向黄色物质表现为底部高上层低的特征。其中,秋季混合作用加强导致上层40m黄色物质混合较为均匀;春季北黄海温盐跃层已经形成,黄色物质分布开始出现明显的分层现象,上下层浓度差约为2?g/L。春季南黄海盐度跃层尚未形成,水深小于50m的水层黄色物质垂向分布均匀,近岸和远岸海域浓度分界线明显。水平方向上,黄色物质在秋季和春季分布趋势一致,由渤海、北黄海至南黄海浓度依次降低,且呈现出由近岸向中央海区递减的趋势,但整体上春季浓度较秋季明显偏低。海表盐度与黄色物质浓度两者整体上呈现负相关关系,可以将黄色物质浓度分布作为研究黄海暖流走向、划分水团性质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渤海中南部春秋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50年以前有关报道渤海浮游动物的文献很少。1958~1959年的全国海洋普查取得了大量的浮游动物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海洋组海洋综合调查办公室编,1964)。1982~1984年,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进行了每月一次的浮游动物调查(白雪娥等,1991)。1984年8月,11月和1985年2月,5月,有4个季度的浮游动物调查(孟凡等,1993)。除此之外,一些专家就渤海部分海区的浮游动物进行了研究(肖贻昌,1988;钟贻诚等,1984)。作为“渤海生态系统动力学和生物资源持续利用”研究的一部分,本文报道1998年秋季和1999年春季渤海浮游动物群落的调查结果,为渤海生态系统研究积累资料。  相似文献   

14.
海雾是海洋与大气之间热量和水汽相互交换在低层大气中的直接产物。它是一种海上的灾害性天气,对渔业生产、舰船活动都有很大的影响。鉴于海雾的重要性,国内外对海雾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规律,都曾进行过大量的观测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根据历年来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我国黄、东海区的海雾主要发生在春夏两季,秋冬季是本海区的少雾  相似文献   

15.
南黄海春秋季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现状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 2 0 0 0年 1 0月和 2 0 0 1年 3月在 1 2 1°— 1 2 5°E、33°— 36°N海域范围内的 1 7个取样站采集的 482号采泥样品和 5 4 6号拖网样品共计 2 72种动物 ,经实验室鉴定、称重、计数、计算 ,分析研究了南黄海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在春季和秋季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 ,在 2 72种大型底栖生物中 ,多毛类 84种 ,软体动物 76种 ,甲壳动物 83种 ,棘皮动物 2 9种。从分析结果看 ,春季和秋季大型底栖生物的栖息密度没有明显的差异 ,而生物量却变化很大 ,秋季的生物量远高于春季。这与底栖生物在春季繁殖 ,多为幼体或低龄个体 ,而秋季基本长大成熟有关。与 1 95 9— 1 960年的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对南黄海底栖生物的调查结果比较 ,表明当前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的分布格局和生态学特点没有根本的改变 ,但春季的生物量较 1 95 9年低  相似文献   

16.
虫动物系动物界的一个小门,属真体腔原口动物。海生,世界种约140种,我国黄渤海目前发现4种,分隶于2目,2科,4属,其中有一新种-青岛池体Ikedosma?qingdaoensesp.nov。现将该4种的分类、分布和生态特点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海洋生物声学的研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已取得了很大进展,并已在军事和生产上得到应用,取得了效果。海洋动物发声是海洋环境噪声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声纳系统的水下背景干扰源,尤其是在近岸海区,往往不可忽视。所以,研究海洋动物发声,除了在海洋生物学的研究中有明显的重要性外,对进一步了解海洋环境噪声的产生原因、变化规律及其物理机理,以及在声纳设计等方面也是十分重要的。已有报道,人们曾观測到鼓虾、石首鱼类、海胆、殆贝、藤壶、鲸等海洋动物集群发出的声音,往往造成很强的海洋噪声源。这些生物机体噪声通常还具有季节性或周日性的变化。有关海洋生物机体发声的观测和信号分析研究,国外虽有一些报道,但仅限于某些海区。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近岸海区的发声生物在100种以上,其中不少种类具有集群大、发声强的特点。石首鱼科鱼类是我国近岸海区主要的海洋发声鱼类,约占我国海洋发声鱼类总数的三分之一,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均有分布。其主要发声器官为鳔和邻近的鼓肌,当鼓肌收縮时压迫内脏,使鳔壁共振发出声音。他们在上述某些海区集群发出的声音,有时在海面也能清晰听到。 本文主要对过去多年来我国渤海、黄海、东海近岸海区,某些集群大、发声强、具有代表性的石首科鱼的现场观测资料作了分析和阐述,其中包括集群发声的声学特征,以及随时间、地点的変化。  相似文献   

18.
黄海绿潮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2007年以来,南黄海海域连年发生大规模绿潮(green tides),至2018年已连续12年出现。大规模绿潮对南黄海西部沿海一线的景观、环境和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破坏,已经成为黄海海域一类常态化的生态灾害问题。每年夏季,苏、鲁沿海一线地方政府都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海滩上堆积的绿藻进行收集和处理。针对绿潮问题,我国政府组织相关学者,围绕绿潮起源、成因、危害、监测和防控进行了大量调查和研究工作。经过多年研究,在黄海绿潮原因种及其鉴定方法、黄海绿潮起源地与早期发展过程、影响黄海绿潮的关键因素等方面已经有了比较系统、深入的认识,确认了黄海绿潮的原因种为浒苔(Ulva prolifera),发现黄海绿潮主要起源于南黄海西部的苏北浅滩海域,基本阐明了浅滩区绿潮早期发展的关键过程。浒苔自身的生物学特性、苏北浅滩独特的海域环境特征,以及浅滩区的养殖活动是影响黄海绿潮形成的关键要素。但是,在绿潮原因种浒苔的最初来源、绿潮的生态效应,绿潮演变趋势以及绿潮防控对策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为验证黄海绿潮成因方面的科学认识,对绿潮防控工作提供思路和技术保障,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设立了鳌山科技创新计划项目"近海生态灾害发生机理与防控策略",将黄海绿潮作为一项重要生态灾害问题开展研究,旨在进一步阐明绿潮成因,为绿潮防控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黄河南部小黄鱼繁殖群体进行了常规生物学测定。研究分析了体长组成和体重组成、体长和体重关系、性比的变化、怀卵量及性腺的发育情况。总样品中的性比组成为雌:雄=1:2.7,且雄鱼比例逐月上升;测算其怀卵量在2686-34704粒之间,平均怀卵量为9518粒;性成熟系数3月中旬为116‰,5月下旬只有33‰;绝对繁殖力(F)与体重(W)的关系式为:F=549.37W-4861.79(R=0.9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