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单次散射模型,利用山东数字地震台网数字地震波形资料,计算了山东地区13个频段的Qc值.结果表明,在1.0-20Hz(短周期)或0.05-20Hz(宽频带)频率范围内,Qc值随频率的变化近似服从幂函数关系Qc=Q0fη,拟合得到山东地区尾波Qc值随频率的变化关系为Qc(f)=118.7±26.8f0.94±0.14,并且选取的流逝时间越长,即时间窗越靠后,Qc值一般也越大.  相似文献   

2.
基于单次散射模型,利用山东数字地震台网数字地震波形资料,计算了山东地区13个频段的Qc值。结果表明,在1.0—20Hz(短周期)或0.05—20HIz(宽频带)频率范围内,Qc随频率的变化近似服从幂函数关系Qc^mQ0f^q,拟合得到山东地区尾波Qc值随频率的变化关系为Qc(f)=118.7±26.8f^0.94±0.14,并且选取的流逝时间越长,即时间窗越靠后,Q值一般也越大。  相似文献   

3.
尾波Qc值随时间变化在地震预测中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马宏生  刘杰  张国民  王伟君 《地震》2005,25(4):39-48
利用云南地区22个区域数字地震台站记录到的,自1999年下半年至2004年下半年的1403条数字地震波形资料,采用Sato单次散射模型,计算了各台站周围50km内的尾波Qc值;并给出了其中14个资料相对较为丰富的台站的尾波Qc值随时间变化结果。依据这14个台的3Hz、10Hz、18Hz频率点的2002年1月1日前后平均Qc值的变化,研究认为在未来几年内,云南地区比较危险的区域可能位于滇中块体的东南边界附近、滇中块体的西南部及其西边界附近。  相似文献   

4.
唐山地区尾波Qc值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利用首都圈地震数字台网资料,计算了唐山地区不同尾波窗长的Qc值。尾波窗长为15~30s时,Qc(f)=53f1.1;尾波窗长为30~60s时,Qc(f)=256f0.8;尾波窗长为60~90s时,Qc(f)=304f0.72;尾波窗长为90~120s时,Qc(f)=2400.68。可以看出,同一地点的Q0值随尾波窗长的增加而增大,但尾波窗长为90~120s时,Q0反而减小。  相似文献   

5.
1999年岫岩地震序列尾波Qc的变化过程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王伟君  刘杰 《地震》2004,24(4):37-44
采用Sato单次散射模型,利用近场台站岫岩台和营口台波形资料,计算了1999年岫岩地震序列s尾波品质因子Q,得到了3个分量10个频率点上Q随时间进程的变化。将序列分为3个时段:前震时段、强余震活动时段、序列结束时段,分别计算出每个时段内Qr与频率的关系Q(f),最后计算了整个序列的Qr(f)。结果表明,Q在大震前后有较明显的变化,基本趋势是震前Q增高,震后降低。另外,在不同的台站和不同的分量上Q变化有不同的反映灵敏度。比较该方法与Aki单次散射模型方法在计算结果上的差别,认为Sato方法在本的数据处理上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6.
利用磁县数字地震台记录到的近震波形资料,采用Aki尾波单次散射模型,计算1830年磁县7.5级大地震震源区50km范围内的尾波Qc值;经多地震拟合得出在尾波流逝时间为20s时,Qc=(70.2±29.3)f^(0.8054±0.1615);40s,时Qc=(96.6±25.3),f^(0.7772±0.1098)。结果表明,磁县震源区Q0值较低,震区地震波衰减比邢台、唐山震区快;η值表明Qc值对频率的依赖性弱于邢台和唐山震区。  相似文献   

7.
基于Sato单次散射模型,利用安徽省数字化测震台网2001年以来记录到的ML≥2.3级地震的波形资料,计算得到了安徽地区不同台站周围地壳介质的尾波Qc值,发现省内不同地区尾波Qc值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霍山地区尾波Qc值相对省内其余地区较低,拟合得到了安徽地区尾波Qc值与频率之间的依赖关系,为Qc=(104.9±36.4)...  相似文献   

8.
利用红山数字地震台和邯郸数字台网记录到的2001年3月~2006年7月近震波形资料,采用Aki的尾波单次散射模型计算了邯郸—邢台地区不同尾波窗长的Qc值,窗长为20s时该区域的平均值为Qc=78f0.92,40s时Qc=144f0.88。在研究范围内呈现出北高南低的态势。  相似文献   

9.
利用云南地区22个区域数字地震台站记录到的,自1999年下半年至2003年年底的5 668个地震数字波形资料,采用Sato单次散射模型,计算了各台站周围50 km内1 371条地震记录的尾波Qc值。依据Q0和η值的不同,将得到的Qc值进行分类。其分类结果显示云南地区的介质结构具有区域性分布特征,而且可以从地质构造、地震活动以及大地热流分布等方面对其予以初步解释。结果表明,在构造复杂、活动强烈的滇中块体及其周边变形带上的Qc值显著小于构造活动一般的其他区域;就地震活动性而言,高Qc值的区域通常没有地震发生或者仅仅发生较低震级的地震,而低Qc值的区域则有较大地震发生;此外,云南地区Qc值的分布与大地热流分布也有负对应关系,即高热流区域的Qc值低,低热流区域的Qc值高。  相似文献   

10.
利用小江断裂带及邻区10个数字地震台记录到的地震波形资料,采用Aki单次散射模型,计算了各台站半径60km范围内地震尾波Qc值,分别拟合得到10个台站的尾波Qc和η值,并用10个台站的平均结果得出了小江断裂带及邻区尾波Qc值与频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小江断裂带及邻区总体上属低值Qc区;尾波Qc值空间差异较大,小江断裂带中段为低Qc值,明显低于北段和南段的Qc值。研究了尾波Qc值在时间上的变化与中强地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选取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山西地震台网记录的ML≥2.0地震的数字地震波资料,运用单次散射Aki模型,计算得到山西地区尾波Q值,拟合Q值对频率的依赖关系。其中,右玉、代县、夏县、东山4个地震台站属于低Q值、高n值,为特质的构造运动活跃地区的尾波性质。  相似文献   

12.
采用Aki单次散射模型,用太原东山地震台记录到的ML2.0~5.0地震,计算得到Qc值随频率的变化结果。得出,随着尾波窗长增大,平均采样体深度增加,Q0值增大,η值减小。当尾波窗长取20 s时,Q0值为70.1,η值为1.03,是东山台附近地区最佳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00年至2008年苏中沿海地区射阳地震台和海安地震台记录到的100 km范围内ML2.0以上地震波形资料,基于Sato模型,采用不同的固定流逝时间,计算了该区域的尾波Qc值.结果表明:该区为尾波Qc值低值区域,随着流逝时间的增大尾波Qc值也变大;在2006年11月份东台ML4.1震群和2007年5月6日响水ML4.0地震前尾波Q0值有明显增大现象.  相似文献   

14.
依据sato单次散射模型,对山西北部(北纬380-41^0)2001年至2011年13个数字遥测子台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进行计算和分析。拟合尾波窗长40S时尾波Q值对频率的依赖关系,得到山西北部地区Q值随频率的变化关系式。其中,阳原台Q。值最高,大同台Q0值最低。研究区多数台站都表现为低Q0值,高q值,符合Q值与频率的依赖关系,表明该地区地下介质非均匀程度高,构造活动强烈;另外,研究区大同台、右玉台和偏关台相对于本次研究的其他台站为低Q0值区,这一区域正好位于我省西北部NNE走向的口泉活动断裂处,中间以盆地为分割,与恒山、六棱山断裂分开,表明研究结果与研究区活动断裂和沉积厚度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利用单次散射的Aki模型,选取2008年1月-2009年12月宁夏地震台网记录的82次ML≥2.0地震的数字地震波资料,计算宁夏及邻区尾波Q值,拟合Q值对频率的依赖关系.全区域数据结果为Q(f)=(212±87.62)·f0.7584±0.19.与国内其它区域相比,本区域Q值较低、对频率依赖性较高.结合区域地震地质构造...  相似文献   

16.
采用Aki的单次散射模型计算了广东阳江地区2003年10月至2007年5月尾波Qc值,流逝时间为24~27 s、28~31 s、38~44 s的Qc值平均值分别为95、115和124。2004年9月17日阳江4.9级地震前后,流逝时间较短的两个Qc值变化较为同步,Qc值出现"低值—回弹—发震—低值"演化过程,而流逝时间38~44 s的Qc值在整个研究时段内未出现显著异常过程。研究表明,Qc值对地震序列发展的监测是有效的,前兆异常信息的获取与流逝时间的选取具有较大的相关性,对于广东阳江地区,作为前兆监测手段的Qc值,其流逝时间在24~31 s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7.
研究表明,地震波穿过构造活动相对稳定地区时,能量衰减不明显且具有高Q值;而穿过构造活动地区时,能量会发生强烈衰减且具有低Q值。本文利用Sato模型对依舒断裂带北段萝北-通河地区15个数字化地震台站记录到的266条M_L≥2.0地震尾波Q_c值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发现黑龙江萝北、通河附近地区Q_c值具有明显的复杂性和差异性,且萝北地区Q_c值远低于通河地区Q_c值,其原因一方面与区域构造活动有关,另一方面与区域地壳构造复杂、地下介质破碎、区域应力不断变化有关。本文还讨论了萝北、通河附近地区Q值随着频率变化的关系及Q_0值空间分布特征,有效地分析了该区域介质状态的变化过程,对萝北地区地震活动性的研究和预测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01年云南施甸Ms 5.9地震余震序列尾波Qc值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利用云南保山地震台记录到的2001年施甸地震数字化波形观测资料,根据尾波散射理论,测量了震源区尾波QC(f)值,结果表明,中心频率为1.5 Hz时,施甸地区尾波振幅衰减率β(f)值在-0.012~-0.02范围内,平均值为-0.017,QC值在110~140之间,平均值为124得到施甸地区尾波QC值与频率的关系为Qc(f)=77f0.75尾波波源因子A0(f)与地震震级成正比,满足关系lgA0(f)=0.899ML+0.81,与频率成反比,满足关系lgA0=-0.046×f+2.84;本文得到的一个重要结果是,施甸5.3级地震的最大强余震发生之前,QC值存在一个变化过程;QC值在均值附近±1.5倍方差线内均匀地波动→QC值逐渐下降→QC值出现低于方差线的异常点→QC值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发震;施甸地区的尾波QC值不同于构造活动较为稳定的地区,而与构造活跃、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较为接近,属于低频低QC值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