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海南岛橡胶长势监测系统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FY-3气象卫星数据为主,结合其它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和地面数据源,基于橡胶专题信息提取、橡胶长序列植被指数集、长势监测评估建模技术方法,建设海南岛橡胶长势监测系统.建成的系统可为海南省天然橡胶种植区域橡胶长势变化的遥感动态监测提供数据、软件和技术支撑,为FY-3号气象卫星资料尽快应用到海南天然橡胶的气象服务中打下基础,也将大大提升气象服务保障国家战略物资天然橡胶生产安全的科技能力.  相似文献   

2.
海南岛气象辐射的年变化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天富 《气象》2002,28(11):45-47
利用1992-2000年的观测资料研究了海口、三亚的气象辐射特点。结果:指出,总辐射和反射辐射具有抛物线分布特点,净全辐射全年均为正值,各辐射量的9年平均值具有双峰型特点。  相似文献   

3.
吕勇平  高素华 《气象》1987,13(6):50-52
随着科学事业的迅速发展,小气候的调查以及热量、水分平衡等小气候效应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但由于近地表湍流强烈,气象要索的垂直分布复杂,因此,至今仍找不到一个既简单又精确的有关湍流交换系数的计算公式。本文根据实测资料,用现有的一些公式或稍作改进后来计算交换系数。并对这些公式的实用性作了初步探讨,对胶园人工生态群落中的湍流交换系数作了一些分析,可供有关从事这方面工作的研究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4.
盘锦湿地芦苇群落冠层内辐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盘锦湿地芦苇群落冠层内不同层次的微气象要素与生物学特性观测,探讨芦苇群落冠层内总辐射分布与叶面积指数(LAI)的关系。结果表明:芦苇群落内太阳辐射的垂直分布在生长前期(5月)和后期(9月)呈S型曲线,生长盛期(6月和7月)呈指数曲线变化。冠层内不同层次的太阳辐射透射率随叶面积指数的增加而减少,消光系数(k)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表现为从萌芽期到成熟期逐渐减小趋势(最小值k=0.436)。  相似文献   

5.
海南岛橡胶割胶期的气候适宜度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海南省18个市县气象站19612017年逐日气象资料,构建逐月橡胶割胶单要素(温度、日照时数、降水量和降水日数、风速)和综合气候适宜度模型,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海南岛天然橡胶单要素适宜度对比排序:日照适宜度最高,降水和风速适宜度次之,温度适宜度最低。2)橡胶割胶气候适宜度为0.43~0.80,其中411月较高,适宜割胶;12月至次年3月较低,不适宜割胶。3)天然橡胶割胶适宜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中部地区,该区温度适宜度较高,降水量充足,年平均风速小;低值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沿海地区,该区主要因为年平均风速大,降雨量不足,易造成干旱;其余地区为适宜度次高值区,该区热量和降水都比较充足,但也容易受高温干旱或风害影响,应予以重点防范。4)19612017年海南岛橡胶割胶期气候适宜度总体呈明显增大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009/10a。  相似文献   

6.
海南岛橡胶园是由“防护林—橡胶林(或间种热带作物)—地面人工或天然覆盖”多层复合的人工生态系统。由于太阳能量丰富(净辐射量大),胶林净生产力高。胶林的净收入热量,主要消耗于蒸散耗热,其次是湍流热交换;胶林内得到的净辐射量较小,湍流交换微弱,土壤热通量也不大。林内温度变化和缓、湿润、静风,橡胶人工林生态群落具有森林小气候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其小气候效应类似于热带季雨林(次生林)。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灰色归类的方法,对海南岛橡胶寒害进行了区划。共分为5个区。即:1*为无寒害区;1*—2*为轻寒害区;2*为中寒害区;2*—3*为较重寒害区;3*为重寒害区。1*—2*、2*—3*区为过渡区,这一结果与实际是相符的。  相似文献   

8.
海南岛近42年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陈小丽  吴慧 《气象》2004,30(8):27-31
利用 1 96 1~ 2 0 0 2年海南岛 1 1个气象站各季和年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降雨量等资料 ,对海南岛近 4 2年的气候变化作了较全面的分析。线性倾向估计表明 :季和年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具有显著增温趋势 ,特别是平均最低气温尤其显著。从全岛平均情况看 ,降雨量除了冬季有明显增加趋势外 ,其余各季和年的降雨量仅有弱的增加趋势 ;从各地区看 ,仅南部地区降雨量有显著增多趋势 ,其余地区各季呈弱的增加或减少趋势。Mann Kendall检验表明 :从2 0世纪 70年代末到 80年代末 ,各季和年的气温要素几乎先后发生了突变 ,80年代至今海南省进入明显的暖期。周期分析显示 ,各研究要素基本具有准 2~ 5年和准 7~ 1 1年的周期。  相似文献   

9.
海南岛冬季低温冷害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敏  陈晖 《气象》1999,25(3):39-43
分析表明,海南岛冬半年日际气温的变化幅度很大,平均气温很难表征海南岛冬季“冷”的气候特征,从冬季农作物生长角度出发,统计了海南岛(以海口为例)发生低温冷害的气候概率,提出海南岛存在的“相对的冬季”进一步,引进“冷指数”替代平均气温来表征海南岛冬季的“冷”,对冷指数的主要成分分析表明:(1)以五指山脉为界,海南岛南,北两区在冬季存在明显的冷暖差异,山北地区发生低温冷害的气候概率明显大于山南地区,在科  相似文献   

10.

基于海南岛18个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1966—2018年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和海南省逐日天气系统日历表,分析了海南岛夏季不同类型降水的特征,以及不同类型降水对夏季旱涝的影响。结果表明:(1)热带气旋降水(TCR)是夏季海南岛最重要的降水类型,占夏季降水(SUMR)的35.6%,其次是热带辐合带降水(ITCZR),占29.4%,西南季风槽降水(SWTR)和副高边缘降水(STHR)分别占15.3%和14.7%。(2)夏季不同类型降水及其对SUMR贡献率的空间分布具有不同的特征。(3)海南岛夏季TCR发生频次最少,但降水强度最大;ITCZR发生频次最多,降水强度为次大。大雨以上的强降水主要由TCR和ITCZR造成。(4)最近53 a,海南岛SUMR呈弱的增加趋势,这主要归功于ITCZR的显著增加,SWTR和STHR对其增加趋势为负贡献。SUMR的发生频次有微弱增加趋势,其中ITCZR的发生频次显著增加,SWTR和STHR的发生频次显著减少,TCR的发生频次微弱减少。SUMR的大雨和暴雨以上频次均为弱的增加趋势,其中ITCZR的相应频次均为显著增加趋势,其余三种类型的相应频次均为弱的减少趋势。(5)TCR和ITCZR对海南岛夏季旱涝有重要影响,它们的降水偏少年份往往出现夏旱,但对涝年的影响存在年代际变化。1990年代以前主要是TCR的显著偏多导致海南岛出现夏涝,1990年代开始TCR和ITCZR共同偏多导致海南岛的夏涝,并使得这一时期SUMR偏多的幅度增大。

  相似文献   

11.
12.
海南岛海风演变特征的观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静  苗峻峰  冯文 《气象科学》2016,36(2):244-255
本文利用2012年海南岛19个常规气象站、5个海岛站的逐时资料以及海口站的探空资料,对海南岛海风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在不同天气条件下海风发展的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全年海南岛的海风多发生于春、秋季,频率分别为40%和33%,冬季最少(约为19%),尤其是一月,大部分站点均不足10%。夏季海风出现时刻较早;南部沿海海风结束时间晚于北部沿海;冬季海风开始得较晚,南部海风结束时间早于北部沿海。海风平均持续时间约为10 h。沿海站的海风风速主要集中在3~6 m·s~(-1),且最大风速值出现在春季,除琼山、海口站外,最大海风强度多出现于春夏季。内陆站中部山区附近海风出现频率较高、开始时刻较早、持续时间较长、强度也较大。海风向内陆的传播距离至少为70 km;海风易发生在阴天,其次为多云天气,少云日的海风最少。  相似文献   

13.
2007年海南岛闪电特征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2007年海南岛闪电定位数据,结合人工观测、自动站监测资料和气候地形信息,对闪电发生的频度、强度、机制、分布等要素特征进行初步分析,摸索2007年海南岛闪电的各月份频度、强度变化规律,主要影响机制和影响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分析纵向云带环境下,海南岛降水过程的相关系统配置和物理量的时间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15.
应用常规观测、海口多普勒回波及NCEP1×1°再分析等资料,对2008年10月12~15日海南特大暴雨成因进行诊断分析,并揭示了暴雨过程中的多普勒回波特征.结果表明:导致海南岛产生强降水的主要原因是热带低压移动缓慢和弱冷空气的低层入侵;当冷暖空气交绥,大气温湿结构发生突变,θse面陡立造成对流系统斜压发展,激发位势不稳定能量释放.正差动假相当位温平流意味着低层暖湿空气的平流大于高层,加强了层结对流不稳定发展;在斜压扰动作用下,对流层中层正差动涡度平流和低压东侧的暖平流破坏了海南岛的准地转平衡,动力强迫和热力强迫共同作用激发了次级环流,导致暴雨区上空的垂直运动的发展,促使暴雨增强.充沛的水汽输送及水汽的强烈辐合,为暴雨发生的有利水汽条件.多普勒径向速度揭示了暴雨区低层冷平流高层暖平流、风向风速的垂直切变大的垂直结构以及持续性的强烈辐合等等特征,回波停滞和列车效应使降水增幅,降水回波的性质差异,可造成强降水区域分布的不同.  相似文献   

16.
海南岛酸雨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海南岛1992-2001年酸雨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海南酸雨的状况和来源,结果表明,海南岛一年四季都有酸雨出现,年平均约占降水总量的20-30%,岛北酸雨的酸性程度比岛南强冬半年比夏半年强,产生酸雨的酸性物质主要来源于华南沿海地区,但本地产生的酸雨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7.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opical cyclone(TC) extreme rainfall events over Hainan Island from 1969 to 2014 are analyzed 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 TC maximum daily rainfall(TMDR) using daily station precipitation data from the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Center of the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TC best-track data from the Shanghai Typhoon Institute,and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The frequencies of the TMDR reaching 50, 100 and 250 mm show a decreasing trend[-0.7(10 yr)~(-1)], a weak decreasing trend [-0.2(10 yr)~(-1)] and a weak increasing trend [0.1(10 yr)~(-1)], respectively. For seasonal variations, the TMDR of all intensity grades mainly occurs from July to October, with the frequencies of TMDR 50 mm and 100 mm peaking in September and the frequency of TMDR 250 mm [TC extreme rainstorm(TCER) events]peaking in August and September. The western region(Changjiang) of the Island is always the rainfall center, independent of the intensity or frequencies of different intensity grades. The causes of TCERs are also explored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opography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ainfall events. TCERs are easily induced on the windward slopes of Wuzhi Mountain, with the coordination of TC tracks and TC wind structure. A slower speed of movement, a stronger TC intensity and a farther westward track are all conducive to extreme rainfall events. A weaker north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is likely to make the 500-h Pa steering flow weaker and results in slower TC movement, whereas a stronger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can carry a higher moisture flux. These two environmental factors are both favorable for TC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