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利用离散傅里叶分析法,基于RXTE (Rossi X-ray Timing Explorer)/ASM(All-Sky Monitor,1.5~12 keV)观测数据,对黑洞候选体X射线双星Cyg X-1硬度比HR(5~12 keV/3~5 keV)(简写HR)的时变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黑洞候选体X射线双星Cyg X-1硬度比HR存在明显的周期特性:(1)混合态(硬态+软态,本文指MJD=50087~55841期间所有的观测数据)时,HR存在T≈5.6 d、40.0 d、78.4 d、173.8 d以及400/800 d的时变周期; (2)硬态时, HR存在T≈5.6 d、33.7/67.6 d、45.3 d和165.3 d的周期特性; (3)软态时,HR出现了T≈38.5 d、48.1 d和128.3 d的周期性变化.并利用粘滞理论和Zdziarski吸积盘模型讨论了以上周期特性的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3.
4.
5.
为研究Be/X射线双星的光度变化,正利用北京天文台60cm望远镜进行UBV光电测光。本文叙述一年来的观测。并结合观测结果对观测和归算方法作了若干讨论,我们主要采用较差测光附加标准星观测以便转换到标准系统。消光计算时考虑零点漂移和可能与大气质量平方的线性关系:m-m_0=k′X k″c k_2X~2 k_tt q。标准系统与观测系统的星等和色指数采用线性关系转换。 相似文献
6.
7.
分析RXTE卫星PCA探测器对CygX-1的观测数据,得到了其处于高态及高低态转换时的X射线短时标爆发(Shot)结构.在所观测到的三种态中是不对称的,并且不同的状态中Shot的结构有明显差异.Shot前后沿可分别由双指数函数近似拟合.Shot中的快时变过程是由慢的上升前沿和快的下降后沿构成.在所观测态中Shot平均宽度约为0.11秒(FWHM),比低态时的宽度窄.同一状态中高能段的Shot宽度较低能段窄,且更加不对称.转换态的硬度在Shot峰前有明显下降,之后迅速上升,Shot期间的平均硬度低于非Shot期平均值;而高态时峰前硬度没有明显下降,Shot期间的平均硬度高于非Shot期间的平均值.本文还就Shot的产生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扼要叙述近年来世界各国天文工作者对耀斑备波段辐射进行协调观测与综合研究的主要结果。这些观测和研究包括耀斑的形态演变、物理参数和结构模型随时间的变化以及各波段辐射出现的时间序列。“结束语”对这些工作的发展趋势提出一些概括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利用Rossi X-ray Timing Explorer(RXTE)卫星从1996年1月到2005年5月的公共资料,研究了黑洞候选体X射线双星Cyg X-1光变曲线的周期性,并且发现了一些有趣的周期特性(T=1.0±0.2天和T=18.0±3.0天).在硬态时,T=1.0±0.2天和T=18.0±3.0天的周期特性同时出现在它的光变曲线之中,但在软态时仅有T=1.0±0.2天的周期出现.采用一种新的方法(即微分法),同时为了检验微分法的正确性,还利用传统的方法(即快速傅立叶变换和叠加法)分析了相同的资料,并得到了与微分法相同的结果.另外也对Cyg X-1的轨道周期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T=5.6天的轨道周期不仅出现在硬态,同时也出现在软态,只是在硬态时比在软态时明显. 相似文献
10.
11.
《天文学进展》2018,(4)
天鹰座X-1 (Aquila X-1, Aql X-1)是一个低质量中子星X射线双星,在X射线和射电波段表现为暂现源。对该源的甚长基线干涉(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 VLBⅠ)观测不仅为中子星X射线双星的射电-X射线(或喷流-吸积盘)相关性研究提供了观测依据,而且VLBⅠ亚毫角秒级的定位精度还有助于实现对该源的天体测量(包括位置、视差和自行)。由于Aql X-1常伴随着光球层膨胀(photospheric radius expansion, PRE)特征的Ⅰ型X射线暴(X-ray burst),因此,独立于物理模型的视差测量可以用来估算这类X射线暴的本征光度,并有助于对该类X射线暴的理论研究。Aql X-1已在2009年11月和2013年6月的2个历元的VLBⅠ观测中被探测到,这使得它在其他历元的VLBⅠ观测中的搜寻范围显著变小,并大大降低了其他历元的VLBⅠ观测的探测阈值。处理并分析了观测时间为2010年1月和2010年7月的两组VLBA (Very Long Baseline Array)的历史数据,并证认了Aql X-1的2个新的亚毫秒级精度的VLBⅠ探测,其置信度分别达到99.998 6%和99.998 4%。此外,2010年7月Aql X-1出现在其2010年1月位置的西南面,这与之前发布的Aql X-1的自行方向大体一致,意味着Aql X-1在2个历元间的位移主要来源于自行。最后发现,这2个VLBⅠ观测的历元正对于X射线的软硬态转换窗口,这符合之前对该源的射电-X射线的相关性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2.
李泽清 《中国天文和天体物理学报》1982,(1)
在双星系统X射线源HerX-1的硬X射线波段测量到强的X射线谱线.第一条谱线在58keV,第二条谱线在110keV附近,并给出了谱线宽度,强度比和流量.对这种现象可以有几种解释,其中之一是认为这些谱线是由强磁场中量子化的电子同步加速辐射产生,从而可以推导出发射区的磁场强度.这几乎可以认为是宇宙中存在强磁场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处理天文卫星COS-B的数据,我们首次获得了Cygnus X-3的γ射线像,并且发现了150—5000 MeV高能γ辐射与2—12keV X辐射强度的负相关现象,即X射线高态时的γ辐射比低态时弱. γ-X负相关现象可以用吸积盘X射线冕区中密集的X射线光子对γ射线的吸收作用解释. 相似文献
14.
扼要介绍了类太阳恒星星晚射线辐射的研究历史,综述了X射线辐射与恒星参量的关系,并对星冕的加热机制作了介绍。类太阳恒星的X射线辐射与表面磁场有关,因此测定晚型星表面的磁场很重要。 相似文献
15.
简要地回顾了Be/X射线双星20多年来在红外、可见光、紫外和X射线波段所取得的观测结果,着重介绍了多波段联合观测对探讨双星间的相互作用如中子星的吸积方式和X射线产生的原因等方面的意义,对这些观测结果的分析研究,将是人们了解Be/X射线双星的轨道参数和双星的物理参数、建立理论模型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1997年2月27日和3月1日对天鹰座X-1的两次空间数据观测.发现千赫兹QPO频率同X射线能诺有一定相关,其行为类似于另一个X射线暂现源4U1608-52,讨论了分析结果对了解吸积及QPO产生过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据X射线、可见光(H_α及白光)和射电波段的观测资料,对1981年4月1日太阳大爆发(4N/X2.3)作了综合描述。分析指出:大黑子光桥的消减(作为磁通量变化或磁流浮现的一种形式)、黑子的隐现及小黑子的运动可能是促成这次爆发的直接原因;耀斑前暗条弯曲程度的增加显示了磁场挤压或剪切程度的增强;爆发的软、硬X射线源和微波源位于磁拱形结构的顶部;能量≥20keV的非热电子在第一个爆发峰中提供的能量约为4.3×10~(31)erg。 相似文献
18.
Swift卫星的X射线望远镜观测揭示部分伽玛暴的早期余辉光变曲线有一个缓慢衰减的成分,而相当一部分却没有这样的成分.研究比较这两种暴的观测性质发现两类暴的持续时间、伽玛辐射总流量、谱指数、谱硬度比峰值能量等物理量均没有显著差异.然而有该成分的那些伽玛暴谱比较软、早期X射线余辉比较弱、伽玛射线辐射效率显著高于没有这个成分的那些暴.结果表明两类暴的前身星和中心机制一致,是否呈现这个缓慢衰减成分可能取决于外部介质. 相似文献
19.
20.
脉冲星PSR1951+32的X射线脉冲辐射程凌翔,李惕碚,孙学军,马宇蒨,吴枚(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39)主题词:脉冲星-X射线源1987年6月,用频率387MHz的射电观测发现了脉冲星PSR1951+32[1],同年7月,在180...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