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地磁太阳黑子周变化起源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避开60年代末和70年代末Jerk(H)、Jerk(Z)的影响,分析了1979~1998年西欧4个台和1979~1999年亚洲东部6个台的H、Z资料,结果表明各台间H(或X)分量的太阳黑子周变化一致性较好.但Z分量的太阳黑子周变化显示出非常特别的现象,Z变化的相位随台站经度变化而变化,东亚地区的Z变化几乎与西欧地区的变化反向.因此,东亚地区的Z变化与H变化的关系不符合P01模式的假设,外源场之说似乎不能解释.  相似文献   

2.
用子波分析法分析了Sitka台地磁东向分量1948 ̄1991的月均值资料,这些月均值资料先作预处理,即消除外源场变化的影响,然后再进行子波变换,同时,作者也绘制了(dY/dt)-t曲线作比较。从结果看,本文所用的子波分析法确能较客观地检测出Sitka台60年代末的jerk,但不能很好地检测出70年代末较小的jerk。  相似文献   

3.
以嘉峪关台的原始资料为依据,着重探讨了肃南5.3级地震前祁连山西段的地震活动性异常。将本台的地磁Z分量与兰州、天水地磁台进行比较,结果认为:肃南5.3级地震的发生基本符合祁连山西段地震活动的周期性特征,前兆资料无明显的临震异常显示,但本台的自然电场,地磁日幅差和Z分量的日均值资料有明显的短期趋势性异常显示。  相似文献   

4.
陕西地区单台Z/H地磁测深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陕西地磁台网Sq资料和单台Z/H地磁测深法对陕西地区地下电导率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理想代换导体视探h约为500KM,电导率σ为0.07s/m(周期为12小时),且存在250KM和700KM深度附近的高导层,感应比例尺度实部C^1real和C^2real及内外场之比│Q^1│和│Q^2│似有11年周期变化。各台测定的结果相当接近,和其他方法测定的范围结果基本一致。用冬夏季静日均值结果较春秋  相似文献   

5.
记录在第四纪沉积物或火山岩中的地磁漂移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地球动力学机制的认识,还为古环境和古生物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时间控制点.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广泛分布的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序列粒度细、沉积速率高且连续性好,是记录地磁漂移的良好材料.本文重点总结和分析了前人对末次间冰期以来中国黄土中地磁漂移的研究结果,主要包括Blake、Laschamp和Mono Lake.结果 显示,部分黄土剖面可以记录地磁漂移的地磁场变化细节特征,但并非所有剖面都能记录全部已知的地磁漂移,且同一地磁漂移在不同剖面所呈现的地磁场形态学特征也存在差异.在地磁漂移期间,地磁场稳定性较差、黄土沉积中千年.百年尺度的沉积间断以及黄土沉积后的成岩作用影响可能是造成地磁漂移特征记录差异或缺失的客观原因.以前的研究中,样品时间窗选择过大带来的平滑效应可能是重要的人为因素.本文认为,将来的研究中,根据10 Be产率的变化,并结合高密度光释光定年,进行更高分辨率(如10~100年尺度)的古地磁研究,可能有利于揭示黄土记录的地磁漂移信息.  相似文献   

6.
康来迅  王建荣 《地震学报》1995,17(3):396-399
昌马断裂带地震滑坡的期次与年代康来迅,王建荣(中国兰州730000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主题词古地震;滑坡;地震崩塌;断裂带众所周知,当前对古地震的研究,大多是通过对断裂带上崩积楔的规模和期次的分析来实现的.本文则以昌马断裂带为例,由分析地震滑坡...  相似文献   

7.
单台地磁夜均值资料研究半年周期变化的电磁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伯舫 《地震学报》2000,22(3):297-304
用地磁夜均值资料研究半年周期变化的电磁响应 (地磁内外场比值 Q1) ,如夜均值半年周期变化的源场分布符合 P01分布模式 ,则可用单台资料进行计算 ,有利于进行地区性深地磁测深的研究 .本文选择了质量较好的 5个台约 2 6年的连续资料 ,又搜集了可用的全球分布的台站资料进行分析计算 .结果表明 ,从夜均值估算的半年周期变化的 Q1更为可靠 .原因可能是源场模式不同 .一般的日均值资料不符合 P01模式 ,而夜均值资料则比较符合 P01模式 .本文对此作了源场分布的研究 .  相似文献   

8.
用地磁转换函数研究震源区介质的电性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曾小苹  朱忠杰 《地震学报》1995,17(3):335-339
以兰州地区视电阻率yx曲线与该地区地磁转换函数变化和中强近震的分析研究为例,从震磁效应的观点出发,发现可用地下电导率值将兰州地区自地表向下分为异常层、过渡层、无异常层和异常层4层,只有异常层中转换函数的模|A|、|B|,磁方位角均值P及其均方差P,以及总方差Z随时间的变化在地震前有明显异常.由此可推测,异常层与地震活动区地下介质电导率的非均匀性变化有密切关系.此现象为进一步的机理研究提供了一种途径.其内涵和规律,还须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试验观测结果,探讨了核旋仪探头高度改变对野外流动地磁场总强度观测质量的影响。认为适当提高探头高度,可以有效地消除地表物质不均匀磁性所带来的随机干扰。具体的探头高度可由不同工作区域的试验工作加以确定。  相似文献   

10.
在地电阻率观测中,由于表层变化影响往往使地电阻率测值产生一些不规则的非随机变化。本文以“变化电性剖面模型”为基础,计算出正常背景值,以消除表层变化的影响。实例计算表明,这一方法用来消除高阻型台站上所特有的幅度大而不规则的似年周期变化,较之一般的纯数学方法处理资料有利。  相似文献   

11.
地磁急变(jerk)是起源于地球外核并在导电地幔过滤效应后在地球表面观测到的一种地磁现象,其反映了地核内部某些动力学过程.Jerks在空间范围上既可以是区域性的,也可以是全球性的.中国地区地磁台能否检测到2014年jerk?针对这一问题,利用中国大陆10个地磁台的磁静日月均值和CHAOS-6全球磁场模型,分析了X、Y和Z分量2008—2018年期间的长期变化,估算了2014年前、后的长期加速度值,确定了2014年地磁jerk的时间和强度.研究表明中国地磁台Y分量的长期变化为"Λ"型,Z分量存在明显的"V"型,具有典型的jerk特点.Y分量jerk出现的时间大约在2014年6月,比非洲大陆的Algeria TAM台和南美洲French Guiana KOU台时间滞后大约4个月.这暗示着产生jerks的地核流体波动的时序特点.中国西部和东北部地磁台的长期变化形态有明显的差别,主要由非偶极磁场引起.CHAOS-6模型与地面台站的长期变化形态并非始终一致.本文结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解释长期变化的时间演变和地理分布,并为深入探讨jerks的地核起源和驱动机制提供新的观测约束.  相似文献   

12.
1950-1985年中国地磁长期变化的模型和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1950年以来中国及其邻近地区的地磁观测台和复测点地磁三分量数据进行了系统地分析,求得这期间每5年的共7组地磁长期变化的模型(SV模型).利用这些SV模型将需要的地磁观测值归算到所需的年代,很好地建立了1950-1985年中国地区的主磁场模型.文中还表示了中国地区1950年以来地磁各分量地磁长期变化的时空变化趋势.这些SV模型系数和国际参考地磁场系数计算的SV值与相应观测的SV值比较,由中国SV模型系数得到的均方值比国际参考场的小.  相似文献   

13.
国际地磁参考场在中国大陆地区的误差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IGRF(国际地磁参考场)是有关地球 主磁场与长期变化的模型,IGRF的误差主要来源于:忽略外源场、球谐级数的截断、台站分 布的不均匀、测量、忽略地壳磁异常场等. 分析我国大陆地区IGRF的误差,有利于我国地磁 研究 人员在工作中合理地应用IGRF资料. 如果不计磁异常与环境干扰都比较大的北京台,29个基 准台的IGRF的误差(均方根差)为146.9nT.  相似文献   

14.
InvestigationsoftheseismomagneticeffectinthegeomagneticdiurnalvariationsPo-FangCHEN(陈伯舫)(DepartmentofPhysicsandDepartmentofGe...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磁台环境场的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际参考地磁场(IGRF)模型,计算出1945年5月—1990年5月中国部分地磁台的计算年均值,并与相应观测年均值比较,计算出地磁台各个地磁要素的磁异常值以及地磁台异常场的模量,本文的计算结果将为认识地磁台的地磁场环境、地磁台站资料评比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2000年Jerk存在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分布在欧亚美太平洋几个质量较好的台站的dY/dt变化曲线看,2000年或2001年似乎没出现新的Jerk(Y)。  相似文献   

17.
1985-1997年中国地磁场长期变化的正交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中国地区20个地磁台,日本地区3个地磁台的基本数据,使用自然正交分量方法(简称NOC方法)求得1985-199年中国地区地磁场三分量(X ,Y,Z)的自然正交分量的时间函数,即地磁场时间变化的正交模型. 对阶数从1-9的正交分量进行了试验计算,并计算出这23个地磁台分量的均方根偏差(RMS)值. 以1995年为例 ,取kNOC=1-3,将23个地磁台的正交模型值绘出了平面等值线图. 结果显示X , Y,Z长期变化速度的等值线非常平滑,分布均匀,且均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这反映了主磁场的长期变化规律,而其中长期变化速率比较大的地区,反映地磁场的局部特征和有关的地球物理现象.  相似文献   

18.
1980.0年东亚地区地磁场的勒让德多项式模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中国、原苏联等地区的地磁复测点和地磁台资料,利用勒让德多项式方法,计算出1980.0年东亚地区的地磁场模型,绘制出总强度(F)、磁偏角(D)和磁倾角(I)地磁图.地磁场模型的均方偏差分别为:总强度144.6nT,磁偏角19.1′,磁倾角8.5′.将勒让德多项式模型与DGRF1980进行了比较,并绘制出总强度的差值分布图.本文计算出来的地磁场勒让德多项式模型能较好地表示东亚地区地磁场的分布.  相似文献   

19.
The Study of Two Geomagnetic Jerks in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irst differences of the annual means (annual rate) for the Y and Z components of the geomagnetic field from nine magnetic observatories in China, measured from 1985 to 2003. The 1991 jerk was obvious in the Y component measured but not clear for the Z component. Rapid changes in the Z components were ubiquitous around 2000 -2001, but not seen for the Y component. External effects were removed from the monthly means by comparing the monthly mean of the geomagnetic field components at the observatories with the monthly time series of the Ap geomagnetic index. However, some examples were analyzed and showed whether external effects were removed or not, there was no marked distinction in determining the jerks in China for the Y component and the Z component of the geomagnetic field. Finally, the isolines of the first differences of the annual mean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s of the jerks.  相似文献   

20.
应用NOC方法研究中国地区地磁时空变化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自然正交分量(NOC)方法,对1995~2006年中国地区36个地磁台的地磁场观测数据进行了计算,获得了上述数据矩阵的本征值和相应的空间域、时间域本征向量,并就其时空分布与中国地磁模型(CGM)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它的物理意义.研究表明,上述观测数据包含了丰富的地磁内、外源场信息,其中地磁场要素F、D、I第一、第二本征值及相应的空间域和时间域的第一、第二本征向量所描述的地磁基本场时间变化与CGM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