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杰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1992,(3)
采用滑动平均值、动态灰箱和带控制项自回归等方法对海城、唐山地震前后山东的定点水准观测资料做了处理。结果表明,长趋势正常背景下的中、短期异常达最大值,或者异常恢复过程中发震,并完成“∩”或“∪”型的变化过程,然后恢复到基值附近。分析结果还表明,安丘-莒县断裂与沂水-汤头断裂在两次大震前运动方式相反。 相似文献
2.
3.
薄万举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1988,(4)
在1)的基础上,介绍了作者引用聚类分析、带权综合评判等方法在京、津、唐地区利用该地区流动点短水准、短基线资料的评判结果,先后做了两次中短期预报的尝试,均获得了较为满意的验后结果。 相似文献
4.
在小震调制比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探测中强震发生前震源附近调整区位置的一种动态检测法(又称抽时段检测法)。利用已发生的较强地震作为动力源,研究震时和震后一段时间内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小震调制比的时空响应,响应明显的区(即调制比异常区)可判定为未来震源的调整区。应用组合模式原理,利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动态异常区得到的交汇区可进行中强震的地点预报。 相似文献
5.
2011年3月7日忻州五寨4.2级地震前,位于震中西南方向326.8 km外的临汾台的数字化峒体观测仪器,其记录曲线图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突变、阶变、抖动现象.其中,SSQ-21石英摆、VPl,VP2宽带倾斜仪的短临异常现象较为明显.通过分析发现:SSQ-2I石英摆、VPl宽带摆、VP2宽带倾斜仪对近场地震有很好的映震性能... 相似文献
6.
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页岩油在纳米级有机质狭缝内和二氧化硅矿物狭缝内的吸附特征。在 COMPASS(condensed-phaseoptimizedmolecularpotentialforatomisticsimulationstudy)力场下模拟了355K、18 MPa(松辽盆地青山口 组Ro=0.9%时的地质条件)条件下,混合烃类分子在纳米级狭缝内的吸附行为,对比了有机质和矿物的吸附能力以论证前人的研究,证明了模拟的正确性;分析了混合烃、各烃组分在二氧化硅狭缝和有机质狭缝中的密度分布特征及温度对有机质狭缝内烃分子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混合烃类分子在纳米级狭缝壁面处出现了3个较明显的吸附层,每个吸附层的厚度在0.4~0.5nm之间,且石墨烯单位面积的吸附能力约为石英的1.31倍;②由于竞争吸附作用,并非所有的烃类都在靠近固体壁面处吸附最多,那些容易扩散的气态烃和拥有特殊化学键的芳香烃更容易吸附在狭缝壁面处;③温度升高,使狭缝内混合烃类分子吸附相密度降低,但由于多组分竞争吸附作用的存在,并不是所有烷烃的密度峰值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5种混合烃类分子中的正构烷烃和支链烷烃的第1吸附层的密度峰值有所升高。 相似文献
7.
杨志荣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1988,(1)
1987年1月24日新疆鸟什东北发生了6.4级地震。震前,我们主要根据RZB-1型压容式钻孔计观测到的前兆异常,进行了预报。本文主要介绍了6.4级地震中、短、临前兆异常特征、预报思路方法;同时,就迭加前兆异常、异常量级、单台预报地震三要素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