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至文化观念,促使人类由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跨入网络化社会,走向新的文明。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国土资源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的作用。江泽民总书记在今年  相似文献   

2.
资源、环境与地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极其重要的战略方针之一。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经验总结,也代表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人口、资源、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三大要素,其中人是核心,离开了人,就谈不上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谈不上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理论实质上是探索人们如何正确认识自然,合理利用资源,有效保护环境,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一门科学。地质工作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尤其在工业化时期发挥  相似文献   

3.
1972年出版的《增长的极限》是一部对人类思考和实施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里程碑式的学术著作。它针对人们关切的地球未来能否承载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这一全球性的未来问题,运用世界模型进行发展情景模拟分析,探讨世界系统的增长极限和解决办法。对这部引发国际社会长时间争论的重要著作,批评者为其打上"悲观论"烙印,支持者认为它是环境思考的转折点,正确勾勒出了人类未来发展的可能走向。作者们不惧争论,潜心研究,40年来不断发布新的研究成果,唤起人们对不受节制的经济增长和社会消费进行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4.
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发展低碳经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选择,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近年来,梁园区委、区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发展道路,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5.
雅典·北京     
随着人类历史的进化,随着社会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体育在人类发展中的地位和使命也在不断变化,体育的功能和价值也正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尤其是现时代,随着对人的素质与身心和谐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体育对社会文明和人们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使得体育日益蓬勃发展。当今的体育运动,尤其是奥林匹克运动,已逐渐将全球社会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真、善、美集中起来,具有了跨时代、跨地域的审美价值。其中,象征着五大洲团结的奥林匹克五环标志,象征着人类追求光明与理想的奥林匹克圣火,记载奥运会举办地和举办时间的历届奥运会会标以及作为奥运会象…  相似文献   

6.
建设数字徐州的理论分析与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的世纪里,信息化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一个地区信息化的程度已经成为衡量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徐州作为一个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城市,建设数字徐州是必须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以数字城市的基础理论为起点,探讨了建设数字徐州的若干问题,即建设数字徐州的总体框架、核心支撑技术、保障体系等重要内容.最后,提出了建设数字徐州的几个重点工程.可以预测数字徐州的建设将会极大地提高徐州市的信息化水平,改善徐州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其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掀起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文化观念,促使人类走向新的文明。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所指出:“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 我国面临的资源形势十分严峻,保护和合理利用国土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为使国土资源工作更好地适应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迎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发展的挑战,国土资源部将“加强信  相似文献   

8.
作为地理信息的载体,地图是人们认识世界、实践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具、是政府实践科学决策与管理的重要手段.随着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发展,甘肃省各地经济发展加快,对外交往频繁,人们需要全面、系统、直观、准确地了解目标地区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概况.各地在决策管理、地方建设、对外交流中也急需一套便利有效的地图工具.  相似文献   

9.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自身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在中外历史上,各个历史时期生态环境的优劣,不仅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质量,而且对社会文明的昌盛与衰亡产生了巨大影响。从历史的发展中考察生态环境与文明盛衰的关系,一方面有助于认识人类  相似文献   

10.
龚缨晏 《地图》2009,(4):144-147
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是人类的天性。当人们把周边的环境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后,就有了地图。人类绘制地图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史前时代,但表示整个世界(包括已知和未知的)的“世界地图”,则是文明时代的产物。人类最早的文明出现于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现今所知最早的“世界地图”也发现于此。  相似文献   

11.
地图学是一门经过数千年的演进发展形成的科学,地图(地图集)是地图科学研究的主阵地,是任何时代和社会都不可或缺的,对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首先,简要论述了地图学作为一门科学的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的演进发展规律,以及地图集的特点;然后,从哲学角度分析与论述了地图是怎样重构复杂非线性地理世界的(实现由"地理世界"到"地图世界"的转变),人们是怎样利用地图进一步认识复杂非线性地理世界的(实现由"地图世界"到"地理世界"的转变),提出了基于传感器网络的由"感知的地理世界"到"重构的地理世界"再到"认知的地理世界"、指导行动并反馈信息的"双向"转变的认知模式;最后,论述了地图集作为重构复杂非线性地理世界的"百科全书"的作用,举例说明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地图集的快速发展和水平的大幅提升,并阐明人工智能时代中国地图集成果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兴旺发达,地图集作为人们进一步认知复杂非线性地理世界的"百科全书"的功能作用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大。  相似文献   

12.
世界博览会,展现创造.展现智慧,展望未来. 它伴随着现代社会而成长.它是工业文明的集中展示,它是人类智慧的互聚,它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自上海世博会申办成功.我便致力于世博会文物特别是影像资料的搜集.  相似文献   

13.
卷首     
倪庆华 《地图》2010,(1):5-5
<正>1765年,英国人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从此,揭开了人类工业革命的序幕。这个天才的发明改变了人类社会的进程,蒸汽机以其强大的动力和科学的构造,产生出人类前所未有的动力来源,使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的时代。伴随着蒸汽机的问世,人们的交通方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  相似文献   

14.
干旱是全球范围内影响最广的自然灾害,它不仅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而且还严重影响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华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经济区,出现连年干旱情况,是我国最大的干旱区.分析了MODIS干旱指数对干旱响应的敏感性,依据2008~2017年气象降水资料,初步估算了旱情发展过程和空间分布范围旱情发展过程和...  相似文献   

15.
张建龙 《今日国土》2008,(10):21-21
既然选择了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就必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进程中,不断推进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在通向未来的发展探索中,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在建设生态文明中被赋予重大使命。林业在建设生态文明中肩负着重要使命一是林业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在实现生态良好方面发挥着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6.
卷首     
地图原本起源于人们对自己周围环境的认知和出行路线的纪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地图已经成为"表达一种空间的主要图形形式".随着人们对社会认识的逐渐加深,地图中融入了更多的意义,承载着许多的历史记忆、环境描述以及文化内涵,乃至于主权的占有与争夺、政治的文明与野蛮.  相似文献   

17.
地理信息产业、地理信息技术是支撑国家地理信息化非常重要的技术。进一步了解国家信息化,对于发展地理信息产业有很重要的意义。一、关于国家信息化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化社会。2005年在突尼斯召开的第二次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各个元首重申,"建设一个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8.
石漠化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严重影响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威胁着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进而威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生态环境问题。本文讨论了光谱剖面分析的监督分类方法在广西清水河流域岩溶石漠化中的调查,证实了遥感技术在石漠化的调查中是一种有效手段,为石漠化地区的合理规划和综合治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信息化与网络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 全面推进信息化是我国本世纪初期国民经济与社会文化发展的主要战略目标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动力,是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基本途径。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作为信息交流主要渠道之一的因特网近年来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从1998到2001年6月,我国上网计算机从54.2万台上升到1002万台,上网人数从117.5万人上升到  相似文献   

20.
规划城市     
“城市化”,这是人类社会明和工业明发展的必然选择。1996年联合国伊斯坦布尔世界首脑会议上提出:“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时隔8年,“城市化”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世界各国竞相把“城市化”做为首要发展战略目标。“城市化”也成为联合国评价各国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