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2 毫秒
1.
方曙  王友 《中国区域地质》1997,16(4):359-365
西的木伦断裂带在早二叠世末发生了韧性右行走滑,形成了包括韧性右行滑带,韧性压扁带及弱韧性变形带在内的韧性变形带,据动力和运动分析,表明该韧性变形带为一普通剪切带,其中韧性右行走滑带在平面上以简单剪切为主,韧性压扁带在平面上以纯剪切为主。  相似文献   

2.
西拉木伦河断裂带为规模巨大、具重要作用的区域性大断裂带.对其活动主期,一直存在争议.通常认为,长期活动断裂的活动主期主要以强烈变质变形时间为准.本文选择西拉木伦河断裂带中上岗岗坤兑断层中动力变质岩,采用40Ar-39Ar测年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动力变质岩形成年龄为(223.1±1.8)~(224.6±1.1) Ma,为西拉木伦河断裂带活动主期提供了较精确的年龄数据.  相似文献   

3.
西拉木伦河断裂在松辽盆地下部的延伸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拉木伦河断裂作为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的最终缝合线,其西段的展布较为明确,但其东段尤其是在松辽盆地下部的延伸一直没有定论.本文通过对松辽盆地西部边界嫩江-八里罕断裂、中央断裂构造性质的研究,证实它们都具有左行走滑剪切的特征,据此初步提出了西拉木伦河断裂在松辽盆地下部被嫩江-八里罕断裂和中央断裂左行错移的认识.结合已报道的松辽盆地基底高精度锆石年龄数据,松辽盆地南部重力异常特征、MT剖面以及地壳和岩石圈厚度特征,认为西拉木伦河断裂在松辽盆地下部沿开鲁-通辽-科尔沁左翼中旗-长春-线展布.  相似文献   

4.
伊通盆地西北缘断裂带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往对伊通盆地西北缘的断裂性质问题认识不清,严重制约了该地区的油气勘探工作。综合利用钻井、露头岩心及地球物理资料,确立了伊通盆地西北缘断裂带在古近纪右行走滑伸展之后、新近纪以来为挤压性质,并发育一系列逆断层及相关褶皱等构造。存在挤压作用的主要依据有以下4点:(1)在靠近西北缘边界的探井岩心中,地层大幅度倾斜或近于直立;(2)盆地西北缘露头出现大量挤压形成的褶皱构造;(3)盆地西北缘地震剖面上普遍存在逆冲构造和花状构造特征;(4)重、磁、电资料也表明盆地西北缘存在挤压现象。勘探证实,伊通盆地西北缘断裂带的挤压性质及伴生构造特征有利于油气的运聚和成藏。该认识有力地指导了伊通盆地的油气勘探,同时也对整个郯庐断裂带东北段的油气勘探战略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唐文旭  曹强 《地球科学》2014,39(6):741-750
以伊通盆地岔路河断陷含油气系统研究为基础,应用二维(2D)盆地模拟方法,对伊通盆地岔路河断陷内主要生储组合E2s(油源)-E2s(储层)的油气二次运移演化历史进行了模拟恢复;并依据区内油气汇聚区带的平面分布特征划分油气运聚单元,基于此对各运聚单元内的烃源条件、输导体系、保存条件等油气成藏条件进行综合对比.研究表明:(1)岔路河断陷含油气系统要素配置关系良好,且发育3期油气成藏,E2s-E2s(!)为已证实的最重要的含油气系统;(2)岔路河断陷势能场分布控制了同期油气二次运移方向和强度,区内主成藏期油气二次运移范围广、强度(流线密度)大,有利运移指向区主要集中于西北缘盆缘断裂附近和东部的万昌、梁家构造带之内的油气低势区;(3)岔路河断陷可划分为4个油气运聚单元(Ⅰ、Ⅱ、Ⅲ和Ⅳ),运聚单元Ⅱ的成藏条件最为优越,而运聚单元Ⅰ内的万昌构造带围斜地区亦可作为本区有利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6.
西拉木伦河断裂带主体位于天山—兴蒙地槽系的中东部,沿西拉木伦河近东西走向延伸,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条规模较大的断裂带. 该断裂带的界限位置一直是地质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目前对于断裂带性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兴安岭以西地区,对大兴安岭以东的地区研究甚少. 笔者从重、磁、电的角度分析了西拉木伦河断裂在大兴安岭以东地区的重、磁、电特征,利用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对各异常场进行了分离,基于获得的含有异常信息的各阶图像,并结合大地电磁剖面,综合推断出西拉木伦河断裂的空间展布情况,认为西拉木伦河断裂是一条超壳断裂.  相似文献   

7.
合肥盆地断层活动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利用断层活动速率法定量分析了合肥盆地主要近东西向断层的活动规律,并分析了它们形成与演化的控制因素。研究表明,盆地前侏罗系基底主要发育了近东西向、南倾的逆冲断层,属于印支期前陆变形的产物。这些断层的逆冲速率向南有规律的增加,指示其动力来自南部大别造山带的碰撞造山。盆地在侏罗纪期间接受大量沉积时,并没有发生明显的断裂活动,指示属于前陆拗陷型盆地,其对应着大别造山带的快速隆升。盆地在早白垩世至古近纪期间演变为断陷盆地,印支期基底的逆断层转变为正断层活动。这些盆地内主要的近东西向正断层的伸展活动在早白垩世呈现北强南弱,而随后转变为南强北弱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郯庐断裂带伊通段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及其控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郯庐断裂带伊通段的构造活动对伊通盆地的形成与油气分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通过对最新的地震、钻井、物探、露头等资料分析,认为郯庐断裂带伊通段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古新世-始新世中期的左旋走滑挤压阶段、始新世中期-渐新世末期的右旋走滑伸展阶段和中新世-第四纪的右旋走滑和隆升阶段。其中第二阶段为主成盆期,控盆断裂活动特征具有南早北晚、由南向北迁移的规律,盆地沉积中心因此也从南西向北东迁移并靠近西北缘主断裂;第三阶段为盆地反转期,控盆断裂发生右行压扭和隆升,盆地东南缘发生拱张使得万昌构造带等早期形成的构造高部位油气藏遭受破坏,而盆地西北缘受侧向挤压则形成宽2~4km的西北缘断褶带,具有良好油气成藏条件和勘探潜力,是盆地新的找油领域。  相似文献   

9.
额尔齐斯-西拉木伦对接带古生代沉积盆地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额尔齐斯-西拉木伦对接带位于西伯利亚板块、华北陆块和准噶尔地块之间, 其构造演化和古亚洲洋洋盆的打开与关闭有密切的关系.笔者在系统分析研究区3个二级和19个三级构造单元古生代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的基础上, 对沉积盆地进行原型恢复, 共划分出10个盆地类型.同时, 根据沉积盆地充填序列对研究区的构造-沉积演化做出了初步的论述.(1)早古生代-早石炭世古亚洲洋俯冲阶段; (2)早、晚石炭世之交的碰撞演化阶段; (3)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碰撞及碰撞后演化阶段.研究认为古亚洲洋的闭合由西向东呈"剪刀式", 时间分别为早石炭世末(318 Ma)和中二叠世-早三叠世(260~245 Ma).三叠纪古亚洲洋消亡总体转为陆相环境.   相似文献   

10.
蔡明刚  鲁人齐  苏鹏  刘冠伸 《地质论评》2021,67(Z1):67z1028-67z1030
正活动断层是大陆地震的主要载体。活动断层有的出露地表,有的则隐伏于地下。隐伏于地下的断层称为隐伏断层或盲断层。大地震和强震不只是发生在突破地表的活动断层上,还可以发生在隐伏活动断层上。如华北地区1668年郯城Ms 8.5、1679年三河—平谷Ms 8.0和1976年唐山Ms 7.8等大地震都是未知隐伏活动断层产生的,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1.
伊通盆地断裂体系特征及其演化历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合利用最新的地震、航磁、钻井等资料,对伊通盆地断裂体系进行了重新认识,并对断裂演化及其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综合分析.伊通盆地主要是受西北缘走滑断裂控制的新生代走滑-伸展盆地;断裂的性质、特征及演化极其复杂,按断裂特征及规模可划分为3个级别.一级断裂为西北缘和东南缘控盆边界断裂;二级断裂为早期张扭作用形成的呈雁列展布的马鞍山断裂,2号、3号、4号断裂和晚期压扭作用形成的西北缘逆冲断裂;三级断裂为盆地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众多次级断裂.伊通盆地断裂演化特征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印度板块和欧亚大陆碰撞作用以及盆缘大黑山地垒和那丹哈达岭地体挤压位置与隆升强度密切相关,断裂演化经历了古近纪成盆期的右旋张扭作用阶段和新近纪反转期的右旋压扭及基底隆升作用阶段;新近纪反转期压扭作用形成的西北缘断褶带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2.
Recently,the researches on structure controls on sandbodies have provided a new method for predicting petroleum reservoirs.The Yitong(伊通) graben is situated in the northern section of the Tan-Lu(郯-庐) fault system in eastern China.It was characterized by dual properties of strike-slip and extension in Cenozoic.Two types of intrabasinal structures were identified as oblique fault and trans-verse uplift in the graben.The oblique faults arranged en echelon in plain and locally presented nega-tive rosette struct...  相似文献   

13.
断陷盆地内构造转换带的有效识别对确定物源方向和扇体的发育位置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典型地震资料追踪、解释、闭合和钻井岩芯资料分析,通过应用断层活动性定量分析、以及古地貌恢复等技术,揭示了琼东南盆地2号断裂陵水-松南段发育一接近式构造转换带。转换带位置在剖面上表现为一系列堑垒结构低凸起;断层定量分析位移-距离曲线上表现为断层活动性微弱;古地貌上表现为一个分隔陵水凹陷和松南凹陷的NW向脊状凸起等特征。构造-地层分析表明,该转换带对陵水组陆相碎屑砂体具有非常显著的控制作用,砂体是沿着转换脊部位向两侧运移的,其下部毗邻的始新统、崖城组是重要的烃源岩层,垂向发育的断裂又组成了良好的油气垂向运移的运输通道,因此是寻找有利油气藏的关键部位。  相似文献   

14.
经岩芯观察,录井、测井资料分析,结合地震反演及粒度分析等方法,编制出伊通地堑鹿乡断陷星27井区始新统双阳组各段的砂岩等厚和地层厚度等单因素图件。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系统研究了双阳组的沉积特征及沉积演化规律。研究区双阳组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水下扇和湖泊沉积体系,并可进一步识别出9种亚相、13种微相。其中,双一段以湖泊沉积体系为主;双二段以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水下扇沉积体系为主;双三段以湖泊沉积体系为主,水下扇不发育。双阳组沉积时期,构成了一套完整旋回,双一段和双二段下部为进积过程,双二段上部和双三段为退积过程。  相似文献   

15.
常成操 《吉林地质》2013,(4):129-131
在系统整理、综合分析伊通满族自治县煤矿二井勘探、矿井建设生产各阶段所获得的地质、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主要从矿井受采掘破坏或者影响的含水层及水体、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以及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等方面,按照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各项划分要求,确定矿井水文地质类型。提出伊通满族自治县煤矿二井水文地质类型为复杂型的结论从而分析和评价矿井水害危害程度,经济合理地搞好矿井防治水工作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6.
对广泛分布于伊通地堑边界断裂的新生代玄武岩稀土元素组成进行了岩石圈厚度反演,得到了新生代岩石圈厚度变化情况,并结合该区构造演化特征综合分析得出晚白垩世至更新世发生两期深部熔岩上涌:第一期发生于晚白垩世至古新世,软流圈上涌强度大,上涌至约50km,直接导致伊通盆地的断陷和沉降;第二期发生于中新世11.5~11.0Ma,持续时间短,软流圈上涌强度较弱,表现为隆起构造,对盆地断陷后期起改造作用,控制着莫里青地区尖山构造带的形成以及该地区沉降中心的迁移。  相似文献   

17.
箕状断陷是中国东部陆架边缘盆地常见的洼陷样式,其陡坡带是有利的油气成藏区带之一。控洼边界断裂对于陡坡带油气成藏具有明显控制作用。断裂带内部结构导致下盘油气成藏模式不同于上盘。以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X洼控洼边界断裂(X断裂)为例,分析认为其为一条长期继承性活动的大断层,发育完善的破碎带和断层核二元结构,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X断裂对下盘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及其与上盘的差异。采用定性+定量的方法评价认为,X断裂发育连续的致密断层岩,在主要目的层具有良好的侧向封闭性;导致两盘成藏差异的是断层垂向封闭性。X断裂下盘油气成藏的运移方式异于上盘,由于断层核的遮挡,油气并不是直接充注圈闭,而是通过断层末端或者转换带的连通砂体以类似于螺旋楼梯式的方式运移至下盘。综合认为,X洼下盘断圈构造具有勘探潜力并得到了钻井证实。  相似文献   

18.
番禺隆起是珠江口盆地中南部的一个重要含油气区.区内新近系沉积期主要发育NW向和近EW向的同沉积断裂,它们的发育和分布控制着沉积充填和总体的古构造地貌特征.古隆起的东南和东北缘发育的主要同沉积断裂形成明显的古地貌突变带或断裂坡折带.东南缘的主控断裂是由裂陷期发育的缓坡反向断裂所形成的,构成了番禺隆起与白云深凹带的分界.地震相、地震属性等分析和追踪其分布范围揭示出,珠海组、珠江组中下部层序的低位域三角洲砂体沿断裂坡折带下斜坡呈裙带状分布.研究指出断裂坡折带下斜坡低位域具有形成构造-岩性油气藏的良好条件,并为该区近期的勘探突破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