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就最近几年我国海洋地质研究中的几个有争论的问题,进行了综述(其中包括残留沉积、沙漠化、古河道、长江古三角洲、海底台地等),以引起学术界重视.  相似文献   

2.
吴振 《海岸工程》2019,38(1):52-62
选择威海双岛湾附近海滩、国际海水浴场海滩、金海滩、青叽岛以西海滩、青叽岛以东海滩、天鹅湖海滩、桑沟湾海滩、楮岛海滩、南海新区海滩和乳山银滩十处代表性岸滩进行了海滩地貌和底质调查,结合沙滩表层样品分析测试数据,对研究区海滩地貌、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及海滩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威海海滩沉积物主要包括砾砂、粗砂、中砂、细砂四种类型,其中中砂分布最广,约占所有点位的35.6%,细砂、粗砂、砾砂分别占34.4%,26.7%和3.3%。岸滩坡度一般较缓,宽度中等以上,岸滩质量整体较好,部分岸滩受沉积物粒度影响,质量稍差。  相似文献   

3.
粤东后江湾海进海岸沉积特征和地貌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宪林 《热带海洋》1995,14(4):67-71
依据地质钻探和海滩观测资料,分析了后江湾岸在海进作用下,海岸形海进地层层序。滨面遭受侵蚀并正在后退和变陡。晚更新统陆相杂色粘土层和砾砂层直接暴露于海底。在海域供沙不足的情况下,整个海湾的海滩被侵蚀后退,而海滩各岸各岸段蚀程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闽东南沿海老红砂的分布与沉积地貌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通过野外调查,阐明了老红砂的分布与地貌形态特征,并根据其沉积的构造特征等提出了老红砂的风成或风-坡积成因及其发育多期性的观点。最后还对进一步研究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全新世以来,世界海面大幅度上升,渤海海区发生了明显的海侵,玉木冰期低海面时期的近海广大陆域皆沉溺于海平面以下。辽东湾由于地质构造复杂及沉积作用速度分布不均匀等因素,海底保存了一部分玉木冰期低海面时期陆地或滨海区的地貌形态及相应的老沉积物的遗迹。它们虽然经过了后期水动力条件及沉积作用的改造,但是,仍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原始地貌的迹象和某种残留沉积的特征。 关于辽东湾残留地貌和残留沉积的问题,过去曾有报道;本文在以往调査的基础上,结合近期有关资料,对此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基岩海湾内的潮流沉积和地貌进行了系统研究。根据潮滩、潮流水道、潮流沙脊等地貌单元的组合特征,概括出3种潮流地貌模式:潮滩型、滩-槽型和滩槽-脊型。通过各模式海湾环境特征的对比分析,设定紊动射流系数Rbjet做为判别潮流水道形成发育程度的水动力参数,发现潮流水道较为发育的滩-槽型和滩-槽-脊型海湾往往开敞度较小,纵深较长,而平均潮差较大,Rbjet大于45。潮流沙脊是区分滩-槽型和滩-槽脊型潮流地貌模式的标志地貌,粗颗粒泥沙来源是其发育的必备条件:残留沉积、海岸侵蚀来沙丰富的海湾内潮流沙脊发育;河流来沙则可以改造形成小规模现代潮流脊;而靠近大河河口,细颗粒来源丰富的海湾则不利于潮流沙脊发育,湾内形成滩-槽型潮流沉积。  相似文献   

7.
钦州湾溺谷湾地貌,沉积与物质运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永杰 《海洋通报》1993,12(5):56-61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广西钦州湾溺谷湾地貌特征和沉积物类型分布。通过对海岸地貌成因类型和水动力条件分析,探讨了溺谷湾物质来源和运移趋势。  相似文献   

8.
西沙群岛永兴岛地貌与现代沉积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永兴灰沙岛的地貌考察和沉积物采样分析,认为永兴岛砂屑沉积物为现代环境的产物,指出了灰沙岛不同地貌单元沉积物的粒度和生物组分的特征;生物组分的分布还与其粒径大小有十分紧密的关系;同一粒级同一类型的生物屑的颗粒百分含量与重量百分含量之间存在比较密切的线性正相关关系;永兴岛西北部的沉积动力条件较东南部的强,并陆续向东南方扩大。  相似文献   

9.
10.
浙江朱家尖岛东沙海滩沉积与地貌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砂质海滩是浙江沿海的稀缺资源,以朱家尖岛东沙海滩为例,开展海滩沉积与地貌演变研究,可进一步了解浙江岬湾型海滩发育的区域特性。通过2010-2012年4次地形重复测量对比和沉积物采样分析,结果表明,东沙岸滩沉积地貌相带分布变化明显,沉积物自岸向海分别为砾石、中砂、细砂、粉砂、黏土质粉砂,海滩地貌呈现季节性调整,冬季为滩脊-沟槽地貌,夏季为平坦缓坡地貌,水下岸坡表现为冬淤夏冲。水动力(波浪、潮汐)、沉积物来源和人类活动是影响东沙海滩发育演变的主要因素。崩破波方式和较大的潮差,使东沙海滩呈现为无沙坝发育的消散性状态。丰富的长江入海悬浮泥沙来源,导致东沙海滩粗颗粒砂质沉积物分布范围变小,砂泥分界线向岸靠近。采砂、海塘修筑等人为活动减少和阻断了沿岸粗颗粒沉积物来源,造成海滩侵蚀明显。  相似文献   

11.
互花米草对江苏潮滩沉积和地貌演化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江苏潮滩面积大,岸滩冲淤动态变化复杂.人工引种互花米草对江苏海岸潮滩沉积地貌演化有较大影响,主要体现在影响潮滩沉积速率、物质分布及潮水沟地貌系统的发育等方面.根据定点站位不同年代的高程数据,分析Pethick-Allen模型在江苏潮滩盐沼的适用性;在现场采集柱状样并在室内进行137Cs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及前人研究结果,利用P-A模型分析计算江苏潮滩不同时期的沉积速率,结果表明互花米草的引种加快了潮滩沉积速率,它使潮滩沉积地貌演化脱离了原来的渐进函数关系.在选择的典型断面上采集表层底质样,在激光粒度仪上进行粒度分析,结果表明,互花米草易使细颗粒沉积物沉积,大米草滩和盐蒿滩表层沉积物主要来自潮水沟输送.根据野外调查并结合遥感分析,互花米草滩内潮水沟宽深比小,密度大,水道稳定,有别于光滩或大米草滩的潮水沟形态.  相似文献   

12.
杭州湾庵东浅滩地貌演变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杭州湾南岸庵东浅潍的地貌演变具有长周期、多年周期和年周期变化。浅滩舌部的进退、摆动,以及滩面高程和潮沟系统的变动,是周期性演变的主要表现。地貌过程各控制因素通过杭州湾湾口和湾顶两个高混浊带提供的输沙通道,以及浅滩输沙结构的调整,间接或直接影响浅滩的演变,出现各个层次的动力-地貌响应关系。其中长周期和多年周期响应与长江及钱塘江两河口系统的调整有关,枯水条件下河口系统上移,庵东浅滩供沙不足;丰水条件下,两输沙通道会于庵东浅滩,促进了浅滩的淤涨。在年周期的小尺度演变中,波浪条件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野外调查资料和实例,证明了鸭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类开发活动已经对河口地貌的演变产生了影响;阐述了近期人类活动对资源、环境问题的影响,提出了协调鸭绿江三角洲地区人地关系的几条建议。  相似文献   

14.
对金山三岛地貌类型和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完整的地貌单元从陆域向海域依次为陆地地貌、潮间带地貌、水下岸坡和海底地貌.陆地为剥蚀侵蚀丘陵或孤丘,基本地貌单元包括丘顶、山坡、陡崖、平台和断裂谷等.潮间带分为高潮滩、中潮滩和低潮滩,基本地貌单元包括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洞、海蚀柱等海蚀地貌(又称岩滩),以及砾石滩、沙砾滩等堆积地貌.水下岸坡环岛发育,进一步分为侵蚀岸坡、稳定岸坡和堆积岸坡.海底地貌包括海底平原和海底潮流冲刷槽.  相似文献   

15.
赵龙保 《海洋科学》1994,18(1):52-56
分析了半月潮周期及潮波变形对河口沉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潮汐在维持河口过程中,稳定和平衡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杭州湾的沉积结构与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漏斗状的地形、强劲的潮流和长江入海泥沙的输入是制约杭州湾沉积作用的主要因素。根据沉积结构特征可将杭州湾划分为五种不同的沉积环境:东部湾底、西部湾底、庵东浅滩、近岸深槽和水下沙脊。杭州湾内潮流脊发育不好的原因在于没有足够的粗屑物质。  相似文献   

17.
河口重金属在沉积物-海水的界面转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陈松  廖文卓  许爱玉 《海洋学报》1989,11(6):713-721
本文主要综合多年来我们在海洋重金属固-液界面过程的研究结果,从广泛的调查资料入手,结合深入的理论研究,对重金属在沉积物-海水的界面转移作一次较定量系统的介绍。  相似文献   

18.
套尔河口近海区沉积特征及泥沙来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9.
珠江口伶仃洋锋的类别及其对沉积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秩甫 《热带海洋》1994,13(2):25-32
根据近年在珠江口伶仃洋的观测资料,对经国外有关河口锋的定义,归纳了伶仃洋内几种锋的现象,计有潮侵锋,岬角锋及潮水退急时的浅滩锋等。解释了锋生的原因与潮汐进退,特别与随潮入浸的咸水关系。文中也探讨了这些锋对沉积环境的影响。认为它是陆架水入侵河口地区的一种不容忽视的沉积动力过程。  相似文献   

20.
长江口扁担沙动力地貌变化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口浅滩不仅为人类提供宝贵湿地资源,而且是调控河势演变的重要因素。研究河口浅滩动力地貌演变规律对航道整治、湿地生态开发及岸堤防护等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利用最近150多年的长江口历史海图资料、实测水深与水文泥沙数据,分析长江口南支最大的浅滩—扁担沙动力地貌演变格局及其变化机制。结果表明:(1) 1860−2016年期间,扁担沙反复历经淤积−冲刷−淤积,浅滩由最初水下阴滩发育出露而形成纺锤状沙体,随后演变为细长扁担状,沙尾切滩成爪状沙体,下扁担沙则伴随爪状缝隙被不断填充而淤长;(2)自1954年洪水到目前,扁担沙−2 m、−5 m等深线包络的面积与体积整体上均呈现增长态势,其中面积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88 km2/a和0.81 km2/a,体积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3×106 m3/a和5×106 m3/a;扁担沙浅滩在不同时期冲淤变化不同,其中1998年出现大幅度冲刷,平均冲刷厚度达到1.4 m;(3)扁担沙体积变化和长江入海泥沙的增减无直接联系,但与入海径流量的变化密切相关;(4)白茆沙“南强北弱”的河势、南北港分流工程以及东风西沙水库的建立导致扁担沙向北推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