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隧道分缝衬砌结构为适应地裂缝错动造成位移变形而采用的流变性沥青混凝土复合衬砌置于初次衬砌和永久衬砌之间,改善隧道受力条件,以及沥青混凝土密封变形缝防止隧道渗漏的新型技术,应用有限差分数值方法,模拟隧道围岩土层结构及土材料的弹塑性、开挖支护施工过程、复合衬砌沥青混凝土的弹粘塑性、地裂缝两侧上、下盘土层相对错动位移变化,进行了地裂缝隧道永久衬砌结构分缝支护、初次衬砌和永久衬砌中间复合无缝沥青混凝土衬砌的力学响应特性分析。结果表明沥青混凝土复合衬砌能够抑制地裂缝错动位移条件下永久分缝衬砌段的水平位移和旋转位移,其流变变形调整和改善了永久分缝内衬的受力状态,减小了地裂缝附近衬砌结构的集中受拉受压作用。  相似文献   

2.
地震中的人员死亡人数是评价地震灾害受灾程度的重要参数。地震往往引起多灾种的复合灾害。地震人员死亡原因归纳为直接死亡和间接死亡。建筑倒塌、家具翻倒以及海啸、火灾等次生灾害是直接死亡的主要原因;而应激反应、病情恶化、孤独死亡等属于间接死亡。依据建筑法规建造安全建筑,树立复合灾害理念,重视灾害医疗救护等是减少直接死亡与间接死亡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3.
为了加强对中国木结构传统建筑的保护,根据对近年来震害调查结果的分析与归纳,对木结构传统建筑的瓦件滑落、屋脊折断、屋面下沉、屋顶装饰件缺失、节点拔榫、柱底侧移、填充墙破损等典型震害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木结构传统建筑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但其部分构件连接较差、缺乏及时保养与加固、木构架与砖石墙体间变形不协调以及砖石材料本身抗震性能差等原因,是造成中国木结构传统建筑震害的主要原因。由此可得出以下结论:为提高木结构传统建筑的抗震性能,应当通过日常管理排除病害隐患,对薄弱结构应当及时加固以提高其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4.
1986年4月28日16时16分,在宜宾县白花区孔滩乡发生一次4.2级地震.据四川地震台网测定,震中位置为:北纬29°07′30″,东经104°39′10″.主震后至5月3日止,自贡地震台共记录余震4次,最大为2.4级.经现场考察,宏观震中在孔滩街附近,震中烈度为V度.自贡、宜宾等地普遍有感,富顺和荣县龙潭区个别人有感.震中区震害据初步调查,震中区建筑物有轻微损坏(见封底照片1、2).房屋梭瓦、掉瓦,少数民用烟囱掉砖,个别砖烟囱高出屋面部分被震倒.如孔滩乡政府土墙瓦房的厨房南端屋脊拉裂,檐口掉瓦.人武部办公室砖砌隔墙门上部竖向震裂,缝宽8毫米,长70厘米.乡农经公司  相似文献   

5.
混凝土重力坝整体动力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金安桥混凝土重力坝工程的抗震性能研究,对大坝按整体模型和分缝模型分别进行了动力试验。试验中考虑了横缝和动水压力的影响,得到了整个坝体空库、满库时的空间动力特性。并对大坝进行了三维有限元动力分析,与模型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两者符合得较好。  相似文献   

6.
《地球》2017,(7)
房屋的裂缝以及渗漏现象在民用建筑工程中发生的频率是非常高的,一般常出现在顶层以及外墙的墙面等部位。裂缝以及渗漏等现象需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本文主要针对各裂缝产生的原因以及引起渗漏的检测方法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防止措施。  相似文献   

7.
为明晰中空暗缝RC剪力墙抗剪机理和滞回性能,进行1榀1∶3缩尺单层、单跨中空暗缝RC剪力墙板拟静力试验,得到了试件破坏模式、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刚度退化、强度退化、延性和耗能能力。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混凝土强度、中空暗缝厚度、缝间墙配筋率对剪力墙板水平抗剪承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试件滞回曲线呈捏缩状,耗能能力一般,但具有较好的剪切变形能力;试件最终呈中空暗缝剪碎、缝间墙两端形成弯曲塑性铰的破坏模式;随着混凝土强度的提高和中空暗缝厚度的减小,试件水平抗剪承载力呈增加趋势;缝间墙配筋率对试件水平抗剪承载力及损伤状态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
北京时间2月13日22时07分(当地时间2月13日23时07分)在日本福岛县东部海域发生了MW7.1级地震,震源深度50 km,震中位于北纬37.75度,东经141.75度。此次地震发生在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约10周年之际,震中位置亦非常接近。根据搜集到的资料,部分房屋受损,发生严重结构性破坏的结构相对较少。建筑内部的水管泄漏和柜体倾覆,建筑外部的装饰面板和玻璃等非结构构件的破坏是此次地震的主要建筑震害特征。此外,此次地震没有人员死亡或失踪,仅造成了约180人受伤。非结构的破坏,如柜子倾倒和玻璃破碎是造成人员受伤的重要原因。建筑抗震设防标准高以及居民防灾意识强是此次地震震害轻和人员伤亡少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尽管在日本抗震设计规范中已充分注意建筑非结构部件的抗震要求,但仍主要针对与人员生命安全、重大次生灾害直接相关的建筑非结构部件进行抗震计算设计,对大量与财产安全及功能运行相关的部件仅作一般构造性要求,在地震中仍难以避免因非结构部件破坏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建筑功能中断。  相似文献   

9.
海底天然气渗漏的地球物理特征及识别方法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底天然气渗漏是在海洋环境中广泛分布的自然现象.海底天然气渗漏可以指示沉积层中的烃类聚集带,渗漏出的大量气体(主要是甲烷)可能影响全球的气候变化,此外,与海底渗漏相关的浅层气改变了海底沉积物的土工性质,可能对海底工程构成威胁.因此海底渗漏研究意义重大.海底天然气渗漏不仅影响海底沉积物的物理性质,而且还极大地改变海底地形地貌,它能在海底形成麻坑、泥火山、冷泉碳酸盐岩以及化学自养生物群落等现象.在海底渗漏发生的地方,地形地貌特征可以在海洋测深和逆向散射数据上得到反映;沉积物的声学特征可以在地震剖面上得到反映,如形成声混浊、声空白、亮点、多次波、速度下拉等;有些渗漏在海面形成油渍膜,油渍膜可以在合成孔径雷达图像上得到反映.根据海底渗漏的上述地球物理特征,可以识别出可能渗漏区域,海底渗漏的证实需要用到海底观测和取样分析资料.  相似文献   

10.
根据汶川地震后对萝卜寨的考察,介绍了地基基础的破坏、结构体系不规则引起的生土结构房屋的倒塌、生土墙开裂破坏与屋面破坏等震害特征,为提高生土结构房屋的抗震性能提出建议:⑴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平面与立面布置;⑵生土墙的土料中掺入砂石、麦草、石灰等可以改善生土墙体受力性能的掺料;⑶应该对门窗洞口尺寸加以限制,门窗洞口宜采用木过梁;⑷宜采用双坡屋面,不宜采用单坡屋面,屋面采用轻质材料;⑸降低山墙高度,加强生土墙转角处和内外墙交接处的连接;⑹设置木柱与木梁(竹梁)可以加强生土结构房屋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11.
将蒸压加气混凝土(AAC)砌体填充墙采用薄灰缝专用砂浆砌筑,并在灰缝中配置玄武岩纤维格栅(BFG),可以提高墙体的抗压强度和延性。为了研究配BFG的AAC砌块砌体的基本力学性能,设计了9组27个试件进行抗压和抗剪试验。在试验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砌体的抗压和抗剪性能,给出抗压上升段本构方程和抗压、抗剪强度建议公式;其次运用ABAQUS对砌体的抗压和抗剪性能进行模拟,通过比较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合理性;最后分析了模型受压时的应力-应变关系,给出抗压下降段本构方程。研究表明:荷载施加处,接触面上剪应力集中是砌体通缝抗剪破坏的主要原因;本构方程可为配BFG蒸压加气混凝土砌体填充墙抗震性能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施工缝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利用提出的施工缝模型,基于OPENSEES平台建模进行静力非线性分析和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通过对比整浇框架与带缝框架的顶点最大位移、层间位移角、塑性铰出现和分布规律等明确施工缝对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施工缝使框架结构的变形和层间位移角显著增大,并且使8、9度区框架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分布发生改变;施工缝使柱端更易出现塑性铰,更易发生"强梁弱柱"的破坏模式;在高烈度区,施工缝的影响比较显著,如果忽略其影响,将会高估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3.
我国典型沙漠(地)流动风沙土的深层渗漏量及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水分是干旱生态系统的重要制约因素,一直是干旱区研究和生态建设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对降雨的深层土壤渗漏水量仍缺少定量观测研究.本文采用作者自主研发的YWB-01型土壤深层水分渗漏计量仪对毛乌素沙地等4大沙漠(地)的流动沙地测试记录了降雨入渗到150 cm以下深层土壤的渗漏水量,连续2年的资料表明:(1)降雨的深层渗漏水量自东向西由半干旱区向干旱区递减,其中:乌审旗流动沙地渗漏水总量高达508.4 mm,占同期降雨量58.4%,磴口的渗漏水量为23.8 mm,占降雨量13.9%,而阿拉善左旗和右旗未测试到渗漏水量,但≥25 mm的强降水对干旱和半干旱区流沙地深层土壤水分的渗漏补给具有重要作用;(2)渗漏水量的季节变化与降水的变化趋于一致,但有一定滞后,在降雨量较大地区,二者变化的相似性更强;(3)单次较强降雨在降雨开始的40~55 h后出现一个渗漏水量峰值,渗漏速率增加较快但其减少相对缓慢,持续渗漏过程长达150 h左右,降雨量越大,渗漏水量峰值就越高,渗漏水量所占降雨量的比例也越高;受降雨强度、雨量和历时的共同作用,就低强度、长历时和单次降雨量大的降雨事件更有利于降雨对沙地深层土壤的渗漏补给;(4)受土壤冻融作用的影响,在快速消融期3月份出现一个小的渗漏补给峰值.研究结果对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区沙地水资源的准确评估和合理利用及生态建设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水库渗漏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虽然目前已开展应用的渗漏探测技术较多,但是当渗漏条件较复杂的情况下,探测效果往往不尽如意,且鲜有渗漏三维探测技术.本文,笔者介绍了一种新型的水库渗漏探测技术——磁电阻率法,该技术能够快速、无损、有效地探测渗漏通道.首先,介绍了该方法的技术原理、工作模式与技术优势;然后,结合实际工程,依托具有典型渗漏特点的平原水库开展了现场试验研究,介绍包括了现场工作布置、数据处理、成果分析、现场验证等内容;最后,对该方法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15.
通过实验、理论分析和结构解剖,对地震前兆观测台网中广泛使用的氡气固体源的准确度、稳定性和重复性进行了研究和论证,并找出了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密封性、渗漏和堵塞,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氡气固体源在使用过程中的维护对策。  相似文献   

16.
综合物探技术在堤坝隐患探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9  
本文给出笔者参与的浙江温岭东浦新塘隐患探测、椒江外沙海塘渗漏探测、缙云白马水库和玉环里墩水库坝体渗漏探测等几个实例,详细说明了综合物探技术在堤坝隐患探测中的作用、优点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具体分析了堤坝隐患的不同特征和综合物探方法的特点.工作实践表明:高密度电阻率法、探地雷达法、瑞雷波法及其综合运用能有效探测坝体缺陷,查明渗漏原因.同时,由于每种方法各有应用前提及局限性,故应针对可能的隐患特征,选用合适的探测方法及其组合,并努力提高信号采集和处理解释水平.  相似文献   

17.
正相邻建筑物碰撞是指地震作用下其间距无法满足相对位移要求时造成的侧向撞击,常常导致或加剧结构破坏。目前,我国城镇现存建筑,尤其是临街建筑中多数防震缝宽度不足甚至为零。国内外近年的几次地震表明,这些建筑在强烈地震作用下,极易发生碰撞破坏,造成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因此,开展相邻建筑物地震碰撞破坏研究,发展相邻建筑物抗震能力评估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针对相邻建筑物地震碰撞破坏问题,本文主要进行了两方面研究。首先,推导了考虑屈  相似文献   

18.
分别对4片T形及4片L形截面短肢剪力墙试件,其中各有两片局部设缝,进行了低周水平反复加载试验,结果表明,传统不设缝试件的滞回曲线不对称,延性及耗能较差;局部设缝试件的滞回曲线大致呈对称分布,正反向加载滞回环面积大致相等,且明显大于不设缝试件,设缝试件的极限位移远大于传统不设缝试件,因而设缝试件延性耗能均较不设缝试件有明显提高。此外,局部设缝试件承载能力及其弹性等效刚度相对传统不设缝试件分别下降5%与6%左右,但能满足工程要求。  相似文献   

19.
基于非线性指数型动接触本构模型,对实际键槽模型进行简化处理。采用的本构模型可以考虑缝面的开合非线性以及横缝键槽的咬合作用。采用点-面接触模型模拟横缝的非线性动接触行为,精细研究了缝面开度、径向位移的变化及其对坝体应力状态的影响,并与平缝结果进行了比较。以一座拟建的混凝土重力拱坝,探讨了横缝及其诱导缝对大坝工作性态的影响,并对横缝键槽的影响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表明,横缝的径向滑移量要远大于开度,当考虑诱导缝时,由于大坝整体性受到削弱,横缝开度变大;考虑键槽效应后,径向滑移效应大幅减小,而法向开度增大,坝踵处的主拉应力以及拱冠梁顶处的拱向拉应力的最大值均变大。  相似文献   

20.
地震作用下,盾构隧道的抗震变形性能限值是个重要指标。采用盾构区间隧道为原型,设计1/20的相似模型,考虑管片接头以及土体-结构相互作用,采用隧道结构加载试验系统,对盾构管片结构在不同的拼装方式和埋深下的变形行为进行了研究,测得了管片环的内力和位移。通过对6组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得出结论:埋深和拼装方式对盾构隧道结构变形有影响,对通缝结构的影响大于错缝结构;弹塑性分界点直径变形率限值,对通缝结构为0.56‰~1.00‰,对错缝结构为0.42‰~1.09‰;临界失稳点直径变形率限值,对通缝结构为16.87‰~21.44‰,对错缝结构为15.22‰~19.5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