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豫西内乡文龙庙地区秦岭群卵形褶皱构造解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3.
4.
吉南早元古代集安群构造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国巍 《吉林地质》1994,13(3):39-45
早元古代集安群经历了三期构造变形,分别形成了三个特征各异的构造形迹组合。Ⅰ世代为层理褶皱组合,由平卧褶皱、轴面片理和韧性剪切变形带组成;Ⅱ和Ⅲ世代为片理褶皱组合,分别由各种位态的片理褶皱和轴面褶劈理、膝折面理组成;Ⅰ、Ⅱ世代的原始构造线方位均为近南北向,为近共轴叠加,但因Ⅲ世代构造的强烈改造,现今多变位为东西向。Ⅰ世代构造形迹组合的特征显示集安群的早期构造环境具有构造层次较深、以近水平韧性剪切变形作用为主导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四川地质学报》2022,(3):374-378
茂县-汶川一带不同时期、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断裂比较发育,且多具有韧性或脆-韧性断层的特点,主构造断裂呈北东-南西向波状弯曲延伸。构造变形亦非常复杂,规模不一,性质也有所不同。构造单元主要受区域性大断裂带所控制,断裂带对区内沉积作用、岩浆作用及变形变质作用具有明显的控制性。各构造单元的边界断裂的形成时代和对构造单元所起的控制作用及控矿、控制侵入体的展布等方面有一定差异,也有相互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6.
高德臻  魏荣珠 《地球科学》2000,25(3):247-252
通过区调填图对内蒙古固阳一带渣尔泰山群褶皱构造进行了分析研究.在地质演化过程中, 渣尔泰山群主要经历了3期褶皱变形, 即早期的层内褶皱, 主期同斜倒转褶皱与晚期叠加褶皱.早期褶皱形成于中元古代, 系由层间的剪切滑动所至, 主要发育于阿古鲁沟组; 主期褶皱形成于中元古代, 晚期褶皱形成于早古生代; 主期与晚期褶皱均形成于纵弯褶皱机制.由于晚期褶皱对主期褶皱的改造, 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叠加构造网络.   相似文献   

7.
《四川地质学报》2019,(3):374-378
茂县-汶川一带不同时期、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断裂比较发育,且多具有韧性或脆-韧性断层的特点,主构造断裂呈北东-南西向波状弯曲延伸。构造变形亦非常复杂,规模不一,性质也有所不同。构造单元主要受区域性大断裂带所控制,断裂带对区内沉积作用、岩浆作用及变形变质作用具有明显的控制性。各构造单元的边界断裂的形成时代和对构造单元所起的控制作用及控矿、控制侵入体的展布等方面有一定差异,也有相互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盆地西部喀什地区新生代褶皱冲断带构造解析   总被引:1,自引:8,他引:1  
基于纵贯喀什地区4条地震剖面的精细构造解析,建立了喀什地区新生代褶皱冲断带的构造地质模型,认为该区新生代晚期不仅受南天山造山带南冲挤压的控制,也受到来自西昆仑的北冲推覆作用的影响,从而将喀什地区的冲断构造划分为北部的"南天山前陆冲断系统"(西段可称"阿图什前陆褶皱冲断带")和南部的"西昆仑前陆冲断系统"两部分。通过平衡恢复技术,定量计算了这两部分的最小水平构造缩短量分别为43.7 km和4 km,剖面总的缩短率为50%。综合构造演化序列和保存条件分析,认为北部深层成藏条件较好,优质储层是否发育是钻探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柯坪褶皱冲断带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勘探程度低,地表、地下构造变形复杂,构造模型存在多解性.本文通过对最新地震资料的解释,结合地质露头和钻井资料,建立起该地区新的构造模型.柯坪褶皱冲断带构造变形具有东西分段、南北分带的特征.东西向具有“跷跷板式”的沉积特征.中部皮羌段中寒武统盐层厚度大,主要发育盐下冲断构造和盐上反向滑脱构造;东、西两段主要发育基底卷入构造.石炭纪柯坪褶皱冲断带存在一期古隆起构造.晚石炭世一早二叠世沉积的康克林组具有填平补齐的特征.皮羌段发育两期断裂.早期为海西期断裂,晚期为喜山期断裂.石炭纪古隆起受控于早期断裂.喜山期形成的盐上滑脱构造对下伏潜在的古油藏具有封闭和保存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东川运动及其对东川矿区褶皱构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当前东川运动的各种认识,通过上下地层的特征、构造、变质作用、火山-岩浆活动、形成背景以及汤丹、落雪和拖布卡3个典型剖面的研究,确定该运动是一次大规模的构造运动。东川运动是南北向挤压运动,在东川矿区下(昆阳)亚群形成东西向褶皱构造,被后期小黑箐和晋宁运动叠加改造后,其构造形迹变得模糊和复杂,但经仔细研究分辨出了10个较大的褶皱构造。   相似文献   

11.
铜官山S状背斜构造综合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东旭  谭以安 《地球科学》2019,44(5):1511-1525
通过褶皱、断裂、节理、线理等构造形迹的系统观测对铜官山S状背斜的形成过程和机制进行了综合构造解析,发现该背斜经过了3次构造变形,2次构造叠加复合.早期NE向褶皱的S状弯曲是由于前期EW向断裂限制的结果;晚期S状弯曲是由于新华夏构造应力场导致轴近水平的麻花状旋扭的结果;还通过物理模拟和数字模拟验证了限制型及麻花型S状构造形成机制.值得注意的是,通过铜官山S状背斜的综合构造解析可以扩大到整体下扬子台褶带的构造演化力学解析.从而证明根据局部地区的构造综合解析才是认识区域大地构造运动方式、方向及其变化最直接、最可靠的证据.  相似文献   

12.
广泛发育的推覆构造是辽东早元古宙辽吉岩套的重要特征之一。青城子推覆构造就是一个实例。从构造样式与构造组合可以看出,青城子褶皱推覆构造的形成是早期褶皱构造的发展和继续。宏观和显微构造研究表明,推覆构造的发育包括了剪切作用、扩散蠕变、位错蠕变及压扁作用,同时伴有花岗岩的同构造底辟侵位过程。  相似文献   

13.
多期褶皱和构造置换是华北地台北缘太古宙鞍山群岩石中的主要变形特征,也是对太古宙鞍山群铁矿的形态、规模、产状和分布规律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4.
将蒙古-鄂霍次克褶皱系的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演化进程,置于古亚洲洋和滨太平洋构造域的宏观格架中加以对比研究,可以看出,蒙古-鄂霍次克构造带属于复合褶皱系.依据其主体特征,可以分为西、东两部分.西部地区,杭盖-肯特-达斡尔褶皱带的晚新元古代-晚古生代地质特征,与古亚洲洋构造域演化进程的特征类同,早中生代构造演化与古亚洲洋构造域板块汇聚后的大陆裂解有关,晚中生代叠加了大规模走滑和逆冲作用.东部地区,褶皱系的主体属于滨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中生代构造演化的一部分,西段的中生代陆缘弧盆系和大型走滑断裂带叠加在古欧亚大陆板块及古生代褶皱带之上,东段的中晚侏罗-早白垩世乌达-穆尔加陆缘褶皱-逆冲带被晚白垩世的锡霍特-阿林、鄂霍次克-楚科奇大陆边缘火山岩带斜截并覆盖.  相似文献   

15.
作者参与1:5万岚县测区矿调工作时,对岚河群进行了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发现前人划分的岚河群前马宗组、两角村组、石窑凹组、乱石村组4个组中原石窑凹组及乱石村组为前马宗组、两角村组的构造重复,因此,岚河群应只保留原前马宗组及两角村组两个组,其含义与原含义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庐山地区典型构造样式──走滑剪切构造和伸展剥离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进行分析。总结了“旋转走滑─侧向拉伸构造”的复合模型,探讨了其在地壳演化进程中的运动机制。  相似文献   

17.
通过构造地层和构造解析的研究,确定哈尔克山西段上奥陶-下泥盆统中浅变质岩系经历了推覆剪切→推覆强变形→近南北挤压收缩三期变形。前两期以推覆平卧褶皱组合为特点,形成韧性变形带,第三期变形最终形成轴面直立的开阔褶皱。本区构造形态以推覆岩片大量叠置、平卧与尖棱倒转褶皱复合为特征,属板块聚合带成分。变形研究表明,塔里木西北缘构造运动早期以由南向北的韧性推覆为主。  相似文献   

18.
李述靖 《地质力学学报》2011,17(1):41-54,78
每次地震都是一次岩石圈表层的构造变形与位移,一组时空相近而有成生联系的地震,代表着某种方式与方向的地壳运动,即每次地震均可视为一次“地震—构造事件”。应用遥感构造解析方法,将地震视为“地震—构造事件”,对中国近20年来的地震活动进行分析和危险区评估,结果比较合乎实际。据此,对未来5~10年中国东部地区的地震活动趋势进行了预测,认为:两广及其沿海地带和华北平原中部存在发生强破坏性地震的较大风险。   相似文献   

19.
甘肃北山地区罗雅楚山—大红山一带,赋存青白口纪沉积变质铁矿,由元古宙以来,本区经历了多期次构造变动,形成了现今相互叠置的复杂地质体,其加里东运动及海西运动奠定了本区总体褶皱样式。印支运动发育了逆冲断裂系。最为特色的是燕山运动导致本区大规模由南向北推覆的推覆构造,喜山运动为相对稳定的升降运动。  相似文献   

20.
扎格罗斯盆地因其丰富的油气资源和复杂的构造体系而深受国际石油界的重视,其中是否存在斜向逆冲断裂褶皱对于进一步深化盆地构造特征的认识至关重要.基于断裂相关褶皱理论,采用地层倾角域分析和褶皱轴面分析方法,系统地开展了扎格罗斯盆地Buzurgan背斜地震剖面的构造几何解析,获得了时间构造等T0图、沿层时间域水平切片图和平行于断层走向的地震剖面图.在此基础上,依据斜向逆冲断裂褶皱的构造几何识别特征,解释出Buzurgan背斜的斜向逆冲断裂褶皱几何变形样式.最后通过计算机正演模拟,再现了Buzurgan背斜斜向逆冲断裂褶皱构造样式的成生过程,验证了斜向逆冲断裂褶皱解释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