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城市化进程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文章通过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用地需求及城镇扩展用地结构的分析,提出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旧城改造、开辟CBD地区商务区等实现城市用地空间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以小城镇建设,乡镇企业改造与自然村庄的合并改造联系在一起的综合开发方式,解决小城镇建设与农地保护的矛盾;根据城市的自然条件、结构和功能布局城市绿地,进一步提高用地布局结构的合理性,并介绍了以“绿脉”为先导的城市空间布局概念。  相似文献   

2.
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益及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8  
张峰  周维芝  张坤 《地理科学》2003,23(6):674-679
湿地生态系统作为独特的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在地球上广泛分布。湿地生态系统在改善环境、调洪蓄洪、为人类提供各种资源等方面,具有调节气候和水文的生态服务功益、保护水禽迁徙和繁育的生态服务功益、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降解和富集污染物的环境服务功益、物质生产服务功益和旅游服务功益等。鉴于目前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益的片面理解和不合理利用问题,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益的可持续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益可持续利用的科学对策,包括全面认识和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和环境服务功益;正确处理直接和间接服务功益的关系,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利用效率;寻求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综合经济服务功益的最佳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3.
王振波  方创琳  王婧 《地理学报》2011,66(12):1657-1668
以长江三角洲经济区1991、2001、2008 年的Landsat TM影像解译数据为基础,以长三角90 个县(市、市区) 为基本研究单元,构建空间数据转换模型、ESV模型、EEH模型,借助ArcGIS 9.3 平台对海量的栅格和矢量数据进行空间分析,依据ESV指数和EEH指数揭示长三角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相关关系和演变特征,并进行功能分区和模式提炼.研究表明:① 1991 年以来长三角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大幅转换,城镇面积增长最大,来源主要是水田、旱地、草地、园地和其他用地;② ESV模型研究发现,1991-2001 时段长三角生态系统呈现恶化趋势,2001-2008 时段恶化幅度有所减缓,同时证明水域、水田变为城镇和旱地的开发行为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极大的伤害;③ 1991 年来GDP空间格局为中、南部高北部低,其中1991-2001 时段中部增长率明显高于北部,2001-2008 时段中部增长率明显高于南北;④依据EEH指数将长三角分为12 类区域,EEH空间特征为生态冲突区居中心区位,生态协调区居边缘区位,并且按EEH由低到高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空间结构;1991-2001 时段长三角生态-经济关系已经出现了集中型初步恶化趋势,2001-2008 时段则由集中型初步恶化趋势向分散型恶化与协调并存状态;⑤ 通过空间数据转换模型将长三角分为5 种生态经济演变类型分区:初始恶化区、初始协调区、持续恶化区、协调降低区、协调升级区;⑥ 总结出长三角EEH的空间演变模式:梯度模式与核心边缘模式共存,其中一级梯度模式为北中南三大横向梯度带,二级梯度模式为长三角南北两翼的东中西三大纵向梯度带;核心边缘模式概括为7 大组团:即苏锡常沪组团、南京组团、绍甬组团、苏北组团、泰州组团、杭州组团、南通组团.不同的模式对应着不同的生态经济系统演变方式,反映出长三角快速城市化地区内部存在着较大程度的生态经济关系空间分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城市生态空间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生态空间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跨人文地理学、城市规划、生态学等的交叉研究领域。本文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全面分析,界定了城市生态空间的概念,总结了国内城市生态空间研究进展和局限,指出国外研究在城市生态空间对居民福祉作用与机理,生态空间感知、使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生态空间的经济与社会文化影响及其机理,生态空间治理方法与原理,公平理念指引下生态空间格局及其优化等5个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研究方法上,注重空间分析、心理感知与社会调查等多方法的应用。基于国内研究局限,借鉴国外研究进展,提出中国城市生态空间应以居民福祉为核心,重视加强社会—生态空间的交互关系与机理研究,推进生态空间格局公平性及其规划模式研究,加强城市生态空间的空间治理与优化调控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应注重融入人文—经济地理研究思想及其综合方法。  相似文献   

5.
鄱阳湖湿地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鄱阳湖湿地是国际重要湿地之一 ,对调蓄长江洪水、候鸟与湿地多样性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是全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湿地保护、恢复与湖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随着退田还湖的实施而突现。文中在对鄱阳湖湿地主要生态功能、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 ,提出了湖区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皖东地区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皖东地区自然条件优越,药用植物资源优势明显,不仅种类多、储量大,而且品质好、分布广。文章在对皖东地区药用植物资源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药用植物的药用价值、分类学价值、特有状况、分布范围、野生资源数量、栽培状况等作为评价指标,分别对其进行相应的等级划分和等级赋值,建立了药用植物综合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将皖东地区目前重点普查的218种药用植物划分为价值高的5种、价值较高的74种、价值一般的76种,价值低的63种,最后,就皖东地区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提出了科学规划、综合开发、规模引种、有效保护等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7.
无锡半城市化地区的空间范围识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贝贝 《地理研究》2013,32(7):1209-1219
半城市化地区是近年国内外城市地理研究的新焦点。半城市化地区处于城市、乡村的模糊界限之中,受城乡共同作用,具有显著的过渡性、动态性和不稳定等特征,是发展变化最大的区域,对经济社会发展空间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半城市化地区空间范围的确定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定量分析的实证与理论研究,并且大部分拘泥于行政边界限制。本文在探讨半城市化地区内涵基础上,建立包含建设用地占比、景观紊乱度、人口密度和二三产业增加值四个指标的指标体系,以无锡市区为例,借助ArcGIS 软件运算分析指标在360 个方向上的距离衰减突变值(DDV),结合“断裂点”方法,界定出无锡半城市化地区的范围,为未来半城市化地区空间演变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西部地区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的道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桓曼曼  陈来卿 《热带地理》2001,21(4):350-353
介绍了我国西部资源的国情,指出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其原因在于不正确的人与自然观导致了人们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资源的管理体制不完善等等,提出了实现西部地区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七大对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靠科技进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制定一个系统有效的统一管理体制;全方位的资源综合利用,进行资源核算,实行资产化管理。  相似文献   

9.
<正>湿地生态系统是受到严重威胁的生态系统之一。近20多年来,湿地已受到了科学上和许多国家政府的高度关注,湿地的价值及其生态服务功能,如改善水质、储碳、生物多样性、社会服务等得到了广  相似文献   

10.
博斯腾湖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通过实地调查和对监测资料的分析,从水域面积和水环境质量变化,湖滨湿地萎缩和芦苇资源衰退以及湖泊水环境的恶化导致生物多样性受损等方面探讨了新疆博斯腾湖生态与水环境问题及其成因,提出建立博斯腾湖保护区,加大管理检查和执法力度,加强对农田排污水的控制,强化重点排污口和重点城镇生活污水的排污管理,并通过湖滨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增源节水工程、加速湖水循环工程等措施,解决博斯腾湖水污染问题,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1.
基于生态补偿空间选择的基本原理,从区域范畴、资金分配、生态价值3个方面,解析了新疆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基本特征,并利用"效益成本比瞄准"法、"生态补偿优先等级"法定量分析新疆生态补偿优先等级.结果表明:"生态补偿优先等级"中,新疆生态补偿优先等级与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基本一致,因忽略环境因素,使得优先补偿等级未获得充分的生态转...  相似文献   

12.
我国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48,自引:1,他引:48  
王黎明  毛汉英 《地理研究》2000,19(2):156-164
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一个综合性指标。文章选取48个变量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原始评价指标,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原始评价指标进行降维处理,从而得到能充分反映原始指标信息的5个综合指标。文章根据综合指标的得分值对沿海12个省市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排序,结合各省市区的地域分布划分出5种可持续发展类型区,并对各类型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主要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性可通过区域生态足迹水平进行衡量。采用净初级生产力构建了内蒙古各盟(市)草地资源的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以每5 a为一期,测算了内蒙古草地1990—2020年的生态足迹,并结合人口分布数据刻画了生态足迹的空间分布状况;在此基础上应用土地可持续模型评价了内蒙古草地资源的可持续性。结果表明:(1)内蒙古各盟(市)草地的产量因子差异较大,整体呈东高西低的特点。(2)生态承载力在空间上也呈东高西低特点,30 a人均生态承载力整体呈小幅度下降趋势。(3)人均生态足迹逐期上升,2000—2005年由生态盈余转变为生态赤字。生态足迹较高的区域集中在通辽市、锡林浩特市、二连浩特市、乌兰察布市南部和鄂尔多斯市东部地区。(4)内蒙古草地资源可持续性逐期下降,由1990年的中度可持续性退化为2020年的弱不可持续性。可持续性退化严重的区域集中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和乌海市。研究结果旨在为内蒙古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山西湿地资源及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张峰  上官铁梁 《地理研究》1999,18(4):420-427
山西湿地主要地各河流流域、湖泊和水库及周围地区,主要由河口(内陆)湿地、充湿地1湖泊湿地、水库湿地和沼泽及草甸湿地等组成总面积经久2146km^2。山西湿地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1)生物资源有植物1209种,其中野大豆为国家3级保护植物;资源植物7类,其中饲草植物蕴藏量最大;植被资源有70个群系,以 一植物群落占绝对优势;动物455种,其中国家1.2缘保护动物17种,鱼类资源70种。(2)土  相似文献   

15.
特大城市群生态空间及其生态承载状态的时空分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快速城镇化导致中国城市群地区生态空间被大量挤占,生态承载压力加剧,已成为制约城市群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界定并分析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长江中游5个特大城市群三生空间结构分布特征,解析了1990—2020年生态空间时空分异及其变化的影响因素,进一步通过水资源供给、水质调节、空气质量调节、休闲游憩探讨了近30年生态空间综合承载状态及其时空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 不同形成发育阶段的城市群呈现差异性的三生空间面积结构比、以多中心组合为主的生活空间拓展演变模式,以及屏障式、紧密、离散、全包围式的生态空间结构。② 1990—2020年城市群生活空间面积持续大幅度增加而生产空间呈现相反趋势,除粤港澳大湾区以外,生态空间均表现出增加态势尤其近10年增势明显。三生空间面积结构及其时空变化特征,说明特大城市群生产、生态空间的主要功能从供给转向调节和文化,并反映了中国从快速城镇化到新型可持续城镇化的转变。③ 5个城市群分别有78.6%、73.1%、54.5%、56.3%和25.8%市域呈现严重超载的综合生态承载状态,其中水资源供给、水质调节是制约城市群生态承载水平的要因,未来需要重视城市群生态空间保留量及其合理布局以减缓生态承载压力。本文可为城市群绿色可持续发展、三生空间结构优化和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博斯腾湖的水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和对1999~2001年的监测资料的分析,从水环境污染物特性、水环境质量变化、排污源分布及排污量计算等方面探讨了博斯腾湖水环境问题及其成因。提出建立博斯腾湖保护区,加大管理检查和执法力度,加强对农田排污水的控制,强化重点排污口和重点城镇生活污水的排污管理,并通过湖滨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增源节水工程、加速湖水循环工程等措施,保护和改善博斯腾湖水环境  相似文献   

17.
江苏沿江地区生态保护与产业分布空间匹配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诚  陈雯  赵海霞 《地理研究》2011,30(2):269-277
根据生态空间保护需求,调整产业空间布局方向,是协调产业开发与生态保护空间关系及进行区域空问调控的重要内容.以江苏沿江地区为例,在提取生态功能保护区和产业分布空间信息的基础上,运用矩阵分类和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分布的空间匹配特点,总结了产业空间布局的调整思路.研究表明:江苏沿江大部分地区生态保护与产业分布空间...  相似文献   

18.
1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Development Areasl .l Abundant categories, excessive quantities and large scalesSince China's implementation of open door policy in 1978,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development areas have grown into development areas possessing various forms, various scales, various functions and various categories, such as technologic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as, free zone areas, high and new technologic development areas, Taiwan traders investment areas, frontier economic c…  相似文献   

19.
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雪飞  王传胜  李萌 《地理研究》2019,38(10):2430-2446
省级空间规划是为实现“多规合一”而开展的基础性制度尝试,其核心内容划定“三区三线”是通过科学分析自然与社会本底,对各类空间边界进行严格勘定,作为管控国土空间的抓手。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是“三区三线”中“生态先行”理念的载体。以《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为基础,对福建省开展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要求的陆上全域生态保护等级和保护优先序评价,探讨和实践省级空间规划中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分方法,以期为沿海多山省份的空间规划提供参考。结果显示:福建省生态空间陆域占比为78.76%,涵盖了88.07%的森林、71.23%的草地、64.44%的水域和47.72%的裸地;生态保护红线陆域占比为20.90%,以生物多样性维护红线、水源地保护及水源涵养红线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