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较详尽地阐述了共和7.0级地震应更名为兴海地震的缘由.介绍了这次地震前出现的地下水、形变、地震活动性、气象及动物习性等地震前兆异常.最后就震时极震区出现的现象等问题阐明了作者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韩军  颜龙 《地震工程学报》2015,37(3):896-900
动物异常是地震宏观测报的一个重要手段,本研究旨在帮助科研人员建立起长期的动物生活习性信息管理系统,方便其对动物生活习性信息的收集和研究。通过为每一只宏观观测动物配置ID卡,利用LabVIEW提供的串口配置函数和LabSQL工具包,上位机在Access数据库中调取每个ID所对应的动物日常生活习性信息,实现对动物信息表的查看、特定动物信息查询以及动物信息录入等功能。为科研人员掌握宏观观测动物生活习性,辨别动物震兆异常行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观测动物习性异常预报地震是我国群测群防地震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我国观测与研究动物习性异常与地震关系的工作,是一九六六年邢台地震之后发展起来的。邢台地震强余震之前,震区及其外围地区广大群众观测到了动物习性异常,这一结果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为了监测和预报地震,先在地震重点监视区的华北,后在全国相继开展了动物习性异常的观测与研究工作。邢台地震之后,我国进入了地震活动高潮期,大地震不断发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人们强烈要求开展地震预测预报工作,由于动物习性异常观测方法简单,种类多,所以很快在全国各地开展起来并取得一些效果。如1969年7  相似文献   

4.
  .БЗ 苏乃秦 《内陆地震》1997,11(3):277-282
作为地震短期预报系统中的环节之一,在阿拉木图周围地区建立了由一批生物实验站和生物观测点组成的生物观测网。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对蛇、家鼠、鸽子、鹦鹉、鱼、晰蜴、蜘蛛等动物习性的观测研究上。结果发现,这些动物对10≤K≤13.5的地震有反应,对1992年8月19日苏萨梅尔7.4级地震的异常反应距离可达345km。对90年代4次强震前的资料研究表明,动物行为异常时间和异常量级随震级增大而增大。M≥6级地震前生物前兆的时空分布模型表明,强震前生物前兆出现的时间从1.5个月到几分钟,可分为3个阶段;距离从300km到10km,也分为3个阶段;动物异常行为从I型(烦躁、抑郁或侵犯型)变为Ⅱ型(逃避型)。文中还指出,要注意区分动物季节因素和气象变化有关的行为,地震生物学应与地球物理、形变、地区水地球化学等资料综合研究,将其用于地震的短期预报。  相似文献   

5.
陈浩  常志权 《地震研究》1994,17(3):254-263
本文对自然条件下虎皮鹦鹉声行为观测资料,进行了微机分析,所得到的BG声行为特性很好地反映相应的自然习性,这就为地震生物观测站的BG声行为与地震关系观测资料的微机分析提供了基本方法,进而提高了动物习性异常在临震预报中的有效性,所得到的BG始鸣时和终鸣时,分别与观测站的日出和日没时呈正相关,变化速率都为0.2,即很好地反映BG声行为昼夜节律的季节变化习性。所得到的BG单次叫声,变音调叫声,单音节和多音  相似文献   

6.
动物习性异常作为地震前兆研究的历史与未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震前动物习性异常在很早就有历史文献记录记载。动物习性异常是海城地震预报中重要的宏观前兆之一。此后动物习性异常作为地震前兆的研究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重视。因为地震并不是动物习性异常的唯一原因,这一研究后来基本上被放弃。在生命科学的研究达到分子水平并进入基因层次以后,动物习性异常作为地震前兆的研究又重新开始。现在的研究试图从基因遗传水平上解释动物的地震避险能力是如何遗传与进化的,并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技术解开动物习性异常的机理,找出作为地震前兆的特有反应,从而做出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7.
于2008-2009年按照季节调查了西藏地区尼洋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组成和丰度,并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定量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空间和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石蚕幼虫、萝卜螺以及摇蚊幼虫是尼洋河主要的大型底栖动物,另外,随着海拔的升高,尼洋河大型底栖动物总丰度呈现降低趋势;Duncan检验法显示,物种总丰度在各采样点之间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CA方法显示,对于采样点,大型底栖动物总丰度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采样点Ⅳ和采样点Ⅱ,对于季节,大型底栖动物总丰度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秋季和冬季;CCA方法显示,可分别从尼洋河中上游和中下游两个河段来概括尼洋河大型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CART模型显示,从11项环境因子筛选了4项环境因子用以解释它们与大型底栖动物总丰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这4项环境因子包括矿化度、总磷、海拔和季节,建议加强对大型底栖动物及这些环境因子的关注,保障尼洋河水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1668年山东郯城发生8(1/2)级地震,本文根据史料记载,对郯城强震前兆进行了整理和分析,指出那城强震前存在前震活动、气象异常、热异常、天象异常、动物异常等前兆现象.  相似文献   

9.
湖北道观河水库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1999年对湖北道观河水库大型底栖动物进行6次采样,共检出大型底栖动物17种,隶属4门16属.其中软体动物3种,环节动物5种,节肢动物8种,线形动物1种.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42ind/m2和0.99g/m2.优势种类为大红德永摇蚊和霍甫水丝蚓.密度季节变化顺序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生物量季节变化为春季>冬季>夏季>秋季.密度和生物量的水平分布为上游>库湾>中游>下游.生物量与水深呈负相关关系;与水温、底泥TN、TP无显著相关关系.应用Goodnight-Whitley生物指数等对水质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该水库受到中等污染.提出在深水水库中不宜用Shannon-Wiener指数和Margalef指数等多样性指数评价水质.  相似文献   

10.
武汉南湖三种摇蚊幼虫生物学特性及其种群变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郭先武 《湖泊科学》1995,7(3):249-255
通过周年15次野外定量取样结合室内培养,对武汉南湖中的中国长足摇蚊Tanypus chinensis Wang、六附器德永摇蚊Tokunagayusurika sezpapilosus(Yan & Ye)和半褶皱摇蚊Chironomus plumosus f.semireduclus Lenz的种群动态和生物学特性(食性、筑巢、羽化期、世代数、越冬幼虫等)进行了研究,并得出半褶皱摇蚊和六附器德永摇蚊有垂直迁移习性,且这种迁移明显地影响了取样的结果.象六附器德永摇蚊在高温季节下迁、寒冷季节上移的现象罕见,它可作为一种热敏感指示生物。另外,计算出了三种摇蚊幼虫体长和体重的回归方程式。  相似文献   

11.
震前重力异常与震前声发射所需的地球物理条件相同,大体是伴生现象。所有的生物(从植物到人类)都能测知重力,但都离不开钙。重力改变相当于动物居处发生了高程变更。震前重力异常与动物异常在时空上有相关性。前庭系统受重力作用后可引起行为模式的改变。这启示我们;①地声监测与重力监测台网应并设;②研制整合的重力—地声监测地震仪;③研究、开发钙在重力仪中的功用和部件;④加强动物失重研究;⑤震前动物骚动的原因可能主要是重力异常和声发射,响应者是位听系统。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动物群体申乃至一个特定地区的整个生态系统中动物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讨论了地震前动物异常行为的协同效应。在最简单的情况下,描述这种协同效应的方程具有生态学中的种群动力学方程的形式。作为这种协同效应的一个结果,地震前动物异常起数的平均值具有指数增长的形式,这与实际资料是相符的。用外界环境变化和动物群体对外界刺激反应两个因素作为控制参量的简单的非线性模型,可以定性地解释震前动物异常行为的复杂性。因此,在用动物异常进行临震预报时,必须考虑动物群体的作用及由协同效应导致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3.
康琴  阿成业 《高原地震》2007,19(3):54-58
简述了长江源区自然地理和生态地质环境特征,分析了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及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4.
砾石钙膜是一种在干旱—半干旱环境中形成,反映环境和气候变化的沉积物,保留了比较完整的环境和气候信息,可用来分析古气候和测定形成年代.本通过砾石钙膜的沉积原理讨论,认为钙膜中的显微明暗纹层变化反映了气候变化过程,其明暗度变化曲线可与其它测年方法(深海岩芯氧同位素曲线、黄土剖面粒度曲线、古地磁变化、构造事件等)作对比,得到其形成年代的信息.而砾石钙膜形成年代可代表所在地貌面的年龄.本以此方法对黄河黑山峡高阶地的形成时代进行了厘定.  相似文献   

15.
在地电清理攻关的基础上,对乌鲁木齐地电台测区的地貌、地形、水文、地质特征及介质的电学性质进行了分析,指出该台址条件有利于地电阻率的观测。同时,探讨了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五大连池火山构造地震空间分布及其构造含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五大连池地震台1983年以来观测到的五大连池火山区的地震记录复核的基础上,测定了火山构造地震的空间分布状态。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地震活动均为壳内地震。受火山构造环境影响,地震活动存在着外围边缘强,震源深度分布深;内部弱,震源深度分布浅的差异。火山区内部地震深度分布优势在5km—8km,有3个地震分布密集区,震中分布呈明显的沿火山构造断层成带分布特性。在地震条带交汇处,震源深度起伏变化大,是火山构造活动强烈部位  相似文献   

17.
根据福州盆地2个钻孔地层放射性元素(铀、钍、钾)含量的变化特点,结合孢粉分析等结果,探讨了地层放射性元素含量变化与岩性、沉积环境的关系。沉积地层中的放射性元素含量与沉积物粒度、岩性等密切相关,在泥质沉积(如淤泥、黏土)中含量较高,在砂质沉积中较低,在砾石层中介于前两者之间。同时,放射性元素含量的高低还与古气候环境有关,温暖潮湿的环境放射性元素含量较高,凉爽干燥的环境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18.
徐宝山 《地震研究》1994,17(4):389-395
本文根据江苏省东台市Jiang港农场综合地震测报点微观观测虎皮鹦鹉的实验资料,详细介绍了1985年以来记录到的两次地震前鹦鹉异常反应。并对观测条件和方法、资料的可靠性、异常指标的确定,地震前兆异常与非震异常特征及其鉴别方法等分别作了介绍和讨论,还对动物的微观观测可能成为监视地震的一种有希望的短临前兆手段,进行了估评。  相似文献   

19.
探索了网络环境下地震信息的开发利用,提出了加快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