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邱威挺 《地质论评》1959,19(2):95-96
读了廖士范在地质论评18卷3期上发表的“从灯影灰岩内软舌螺(Hyolithes)的发现来商讨它的时代”一文后,笔者有些不同的看法,现在将我的意见写出来供大家讨论。廖士范等在西南会泽、会东、峨眉等处原属灯影灰岩的顶部发现了(Hyolithes)化石,从而认为“应将灯影灰岩从震旦纪中划分出来放在古生代底部或者索性归之于寒武纪底部”。此外徐嘉炜亦在震旦纪地层顶  相似文献   

2.
廖士范 《地质论评》1958,18(3):224-226
(一)前言 1955年6月在笔者西南地质局529队(原507队5分队)工作时,在云南会泽以礼河流域的皮嘎银厂坡灯影灰岩分布区域内找获一种杆状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卢衍豪同志鉴定为Hyolithes sp;属下寒武纪产物。同年11月我们又在金沙江西岸四川会东县小街子地区的  相似文献   

3.
昌平县地质     
一地层:本区地层主要为震旦纪,寒武纪及中生代火山岩系 (1)震旦纪地层与华北一般情形相似,就笔者观察所及,是老者为高于庄灰岩层上部最新者为上震旦纪下马岭页岩层,其间岩性变化值得注意的为该区灰岩相特别发育而页岩相则不发育,此点可由杨庄红页岩与洪水庄页岩皆为灰质页岩及其厚度(前者不超过五公尺,后者不超过三公尺)甚簿可获证明,如此与华北蓟县标准区发育情形迥异,这似可作为大地槽沉积中相变之佐证。 (2)寒武纪地层该区仅有下中寒武纪,上塞武纪付缺,其中鲜有化石,仅於中寒武纪鮞状灰岩中获得翼足类化石Hyolithes数片、至於下寒武纪在该区发育情形为紫色泥质灰岩,灰青色,纷红藕荷色十分致密之灰岩,以前在泥灰岩中曾寻获下灵武纪之三叶虫,底部有棕色砂岩及鮞状灰岩一层为寒  相似文献   

4.
一绪言太湖附近,風景殊佳,每值春季,梅園梅花盛開之時,前往游觀者,每日可達数千人之衆。前經李四光先生等,於冲山石塘山石坑發現植物化石,其時代屬於下石炭紀之初期。考此時期,歐洲各地發現植物化石者甚少,即在中國,亦僅於南京附近,如  相似文献   

5.
前言陕南大巴山西段,位于扬子地台北缘,是我国震旦系和寒武系地层发育较全的地区之一。早在五十年代及七十年代,一些地质工作者,先后在宽川铺组顶部泥质灰岩中采到腕足类:Palaeocapucus cf.,Ladiensis(Meek),Saterclla sp.及软舌螺 Hyolithes等化石。我们于一九八二年四月开展了对该区震旦系与寒武系界面的研究,首先对  相似文献   

6.
斯行健 《地质论评》1944,9(Z2):139-150
自一九三一年余之中国里阿斯期(即下侏罗纪)植物化石发表以後,先後接各国古植物学者来信,详论中国中生代植物之s地质时代,如苏联之Krystovofich,印度之Sahni英国之Harr.,南非之du Toit.日本之Oishi诸教授;而Krystovofich及Oishi且时时来信讨论,後者更邮寄日本标本百馀块,以作  相似文献   

7.
楊鍾健  卞美年 《地质论评》1939,4(Z1):165-172
雲南各地,間山盆地甚多,路南即爲其一。路南盆地中主要地層爲紅色岩系。此等紅色岩系,以前地質學者,多視爲二疊紀上部(戴普拉)(安寧系朱庭祜)。二十六年卞美年於赴邱北途中,在路南城北約五里之山坡,獲得雷(?)及古豬與龜鳘類化石若干,首次證明路南有第三紀初期地層之存在。因時局關係,此項地層與化石之研究,均未能即時問世。邇來地質調查  相似文献   

8.
苏顿  边兆祥 《地质论评》1946,11(Z1):169-169\
本文全文三十二页,附照像图版四。地层分层愈详,化石种属之鉴定即需愈精,长身贝为古生代后期之标准化石,其分类愈详,则于地层之分层愈有益。但  相似文献   

9.
赵亚曾 《地质学报》1927,6(2):83-83
本篇之结论有下列数要点.(一)德人佛莱士谓棲霞石灰岩属下石炭纪之说完至错误,其时代决非下石炭纪二)棲霞石灰岩在长江流域分布甚广,凡燧石石灰岩之底部无处无之,但自此南北行均渐归绝迹.(三)棲霞石灰岩代表-古太平洋区之海浸,故其生物化石海与南美洲者较相近而与我国北流及其他各处者反无关.(四)据腕足类化石之研究,棲霞石灰岩之时代应属上石炭纪,但为时在Schwagerina 期之前.(五)在长江流域,燧石石灰岩(即巫山石灰岩下部)代表-连续之沈积;底为珊瑚层(即棲霞石灰岩),属上石炭纪;中为各纺锤虫层,大致相当于Schwagerina期,属下二叠纪;上为Oldhamina及Lyttonia层,完圣与印度?领之上及中长身贝石灰岩相当,属中二叠纪。  相似文献   

10.
张丽旭 《地质论评》1948,13(Z3):291-310
所谓‘大寮层’者,以页岩与砂岩之交互层为主,厚约350公尺,在其上部,砂岩发育较佳,而在山下部则反是。砂岩往住带石灰质并含有化石,尤其在上部有富含Ditrupa sp之灰质的砂岩发现,所谓Ditrupa化石带是也。此外尚有下列之化石发现:  相似文献   

11.
贵州西南部之三叠纪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许德佑  陈康 《地质论评》1944,9(Z1):13-34
三叠纪地层任黔省极为发达,而尤以其西南部,化石层次之齐备为最能吸引研究地层与古生物者之兴趣,作者最近曾莅临此一区域调查,颇有收获,爰将结果报道於次,以供同道之参考。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先民对动物和植物化石的认识很早,有关动物和植物化石记载的文献也不少。惟对这些有关动物和植物化石之文献加以整理研究,并撰成专文者尚不多,据笔者所知有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六册“地质学和矿物学”部分,甄朔南的《我国古代古脊椎动物化石之一些记载》,李仲均的《古籍中记载的几种无脊椎动物化石及植物化石》,甄朔南的《我国古代对各种化石的认识》,其中以李约瑟和甄朔南两先生著作所讨论的  相似文献   

13.
书报述评     
卞氏此作,取材至博,根据化石以立言,颇值详读,评者觉下列数点尚有商讨之馀地: 1.卞氏由路南红色岩层所受之变动,推言第三纪中期运动之强烈,评者前与卢衍豪君同在路南工作,曾至杨卞二氏之逆  相似文献   

14.
尹赞勋  王尚文 《地质论评》1948,13(Z2):264-264
民国三十六年春王尚文等在玉门县西哈拉子沟黄灰色砂质页岩中发现笔石多种。秋间尹赞勋等再往该地逐层搜索,共得八层。又在积阴功台附近之灰绿色页岩中采得笔石碎片若干。经尹赞勋将二处化石之一小部分携京,与穆恩之鉴定,知前一处者为中志留纪初期之物,  相似文献   

15.
李四光 《地质论评》1937,2(4):317-320
「地質論評」,第一卷第六期中載有熊秉信先生一文,論及北平西山清水澗頁岩層。由此頁岩中,熊先生曾採集化石甚夥,其中有孔蟲一類,已由熊先生初步鑑定,列舉種名。自研究中石炭紀地層者觀之,熊先生此次所獲之化石,極為重要,其重要之理  相似文献   

16.
许德佑 《地质论评》1944,9(Z3):263-274
我国之上三叠纪地层,上部之知识最为缺乏。犹有确定或较为可靠之上三叠纪化石地点仅限于我国西南滇、黔、鄂、川诸省。惟此各地点即在同一省境之内亦往往不易彼此相比。本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化石生物體埋藏在地層裹和它周圍的土石接觸後,便發生替換作用,年代久了,有機質逐漸腐散,無机質逐漸增加,直到最後生物體的結構就形成了化石。所謂“石化”也可說是一種替換和填充間隙的作用。“化石”這個名子是由拉丁文“fossilis”譯來的,即“由地下發現者”的意思。其含意很廣,凡是由地層中掘出來的東西可以供作研究资料者,如地層中所發現的古代人遺留下來的灰燼,石器和骨器等等都可視为化石。將fossilis這個字譯作“化石”,往往容易  相似文献   

18.
王丽霞 《地球学报》2017,38(2):289-292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创新力和生产力。在化石保护工作不断推进的形势下,将"互联网+"的理念引入到化石工作领域,建设数字化石,让信息网络技术服务于化石科研、科普和保护管理工作是大势所趋。本文从实施"互联网+化石保护行动计划"所涉及的技术和管理问题入手,探讨建设国家重点保护化石产地和重要标本数字化平台的基本条件,并对数字化石未来在服务科研、科普教育和保护管理等领域的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杨钟健  刘东生 《地质学报》1950,(Z1):43-90,97,98
四川歌乐山洞穴沉积中之哺乳动物化石,为除万县之洞穴沉积以外最丰富之‘剑齿象—熊猫动物群’之材料。其中包括三十五属,共四十一种分属於八目内,中有新属新种二及新种八。分析此化石地点所代表者均属一动物群,仅第五十一地点有较古老型之动物之存在。若与华南各地如四川万县,广西武呜,云南富民,江苏丹阳及江西乐平之洞穴沉积中之化相比较可知俱为同一时期之动物。其主要之代表竹鼠,豪猪,熊,虎,剑齿象,貘,犀,猪等统之‘剑齿象—熊猫动物群’。此动物群与北京附近周口店之洞穴沉积为同一时期者。王林(G.H.R.von Koenigswald)及寇鲁伯(E.H.Colbert)称此动物群为“中国—马来动物群”与时代更老之下更新统之“印度—马来动物群”不同。但动物之发源与迁移常来往频烦,殊不限于一个方向之移入或迁出。故某一动物群之是否原生常就其中所具代表性之动物移入成份之多寡而决定之。歌乐山之动物群,亦即‘剑齿象—熊猫动物群’为一原生华南之动物群,受华北,印度及爪哇三方面动物移入之混合组成。其中以华北移入之份子较多,但此种参加之份子不足以影响此动物群之原生性。如标准之北方动物,兔,骆驼,马及羚羊等在此并无发现。而原生南方之剑齿象,熊猫,貘等在周口店至为稀少或不存在。此南北动物群间之分隔似与秦领之存在有相常之关系。在歌乐山之化石中尚有数种属发现于华北较老之地层中者,是否彼等为起源于华北者现因所知尚少不能决定。歌乐山动物群与现在生存之哺乳动物相比较,虽其中多数均已灭绝,但亦有一部分生存于华北及华南。  相似文献   

20.
杨锺健 《地质论评》1941,6(Z1):215-220
自作者在本会志发表中国之爬行类化石一文(十七卷第一期)以后,在四川关于爬行动物之发见,已有相当之进步。威远所发见之蜥龙类化石,在地质论评上亦尝叙及。(第五卷第一二期)当时该化石尚未完全修理,仅就外观及历来研究之见地,暂时判为蜥脚类。去年十一月来川以后,即将该化石加以修理,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