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胡岳东  周又元 《天文学报》1995,36(2):120-126
本文对前人的类星体光学演化函数进行改进,使其适用于更大的红移范围,可达Z=3以上。其物理考虑是:一方面包括核心黑洞质量和吸积率变化而引起光度演化;另一方面在高红移时类星体诞生所引起的密度演化,并且这种演化率与光度有关。这种型式更利于与类星体演化的动力学模型相衔接。新的演化函数通过三种检验来决定,即(1)类星体直到m=22^m.0的星等计数,(2)以ΔZ=0.1为间隔的红移分布,(3)Z〉2的类星体  相似文献   

2.
对前人在类星体光度函数研究中的工作作了详细的介绍,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两个新的研究方法和一个新的统计方法。第一为分类研究法。针类星体分作若干子类,每一子类的光度演化形式可以通过相关分析求出,而数密度则可由简单计数求得。第二为平均星等法,定义平均星等M。研究表明,对于纯密度演化模型,M与红移z无关;而对于纯光度演化模型,M与光度演化形式(Mz=M)成线性关系,提出的新统计方法是n/nmax检验法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2000年版Veron类星体星表和NVSS巡天数据进行交叉证认,得到了301颗新发现有射电辐射的类星体.计算了射电类星体的射电话指数、射电光度、偏振度等物理量并进行了统计分析,讨论了射电类星体所占比例随红移和绝对星等的分布,以及偏振度随红移的演化关系.结果发现,强射电类星体在所有类星体中所占的比例F(RLQ)随着MB的增加而增大,随红移的演化是从。=0.0到z=0.8逐渐上升,在z=1.5附近开始缓慢下降,到z= 2.0附近降到谷底,然后又有上升趋势.射电偏振度大部分小于 4.0%,偏振度越小,类星体数目越多.而射电偏振度与红移之间似乎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类星体的光度函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讨论了光学选类星体的光度函数有其演化的达几年中的进展,目前在小红移范围已取得比较一致的结论,对z〉2.2,由于类星样品的限制,对类星体光度函数的演化还存在着很大的分岐,在文中还比较了类星体光学,射电,X射线的光度函数的性质。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2000年版Veron类星体星表和NVSS巡天数据进行交叉证认,得到了301颗新发现有射电辐射的类星体,计算了射电类星体的射电谱指数、射电光度、偏振度等物理量并进行了统计分析,讨论了射电类星体所理比例随红移和绝对星等的分布,以及夺度随红移的演化关系。结果发现,强射电类星体在所有类星体中所占的比例F(RLQ)随着MB的增加而增大,随红移的演化是z=0.0到z=0.8逐渐上升,在z=1.5附近开  相似文献   

6.
根据红移定义1+z=λi/λ0i,我们认为类星体红移分布ln(1+z)周期性受两个因素影响。首先,决定类星体红移的主要线(如Lα1216,CIV1549,CIII1909,MgII2798,NeV3426,OII3727,NeIII3868,Hγ4340,Hβ4861,OIII5007)固有波长可能构成0.205的周期性;另外,这些谱线的观测波长进入一定光学窗口对红移有一定限制,在一定条件下,它正好在某些红移出现峰值,并与ln(1+z)=0.205预言峰值一致。我们还在这两个基本考虑下进行模拟取样,发现有明显周期性,定量上证实了我们的基本考虑。本文是类星体红移分布的一种解释,它能说明为什么统计分布不同样品能得到不同的结论。进而,我们认为红移分布周期性不能成为内禀红移观点的观测支持。  相似文献   

7.
对前人在类星体光度函数研究中的工作作了详细的介绍。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两个新的研究方法和一个新的统计方法。第一为分类研究法。将类星体分作若干子类,每一子类的光度演化形式可以通过相关分析求出,而数密度则可由简单计数求得。第二为平均星等法,定义平均星等M。研究表明,对于纯密度演化模型,M与红移z无关;而对于纯光度演化模型,M与光度演化形式(Mz-M)成线性关系。提出的新的统计方法为n/nmax检验法,它是传统的V/Vmax和V′/V′max检验法的推广。与传统方法不同,它能适用于任何光度函数模型。若所采用的光度函数正确,则样品的n/nmax值应均匀分布于数域[0,1]  相似文献   

8.
以Kang等的星系形成的半解析模型为基础,研究星系和中心大质量黑洞的共同形成和演化.假设类星体的活动性由星系并合引起,通过引入黑洞吸积率,确定了红移区间0z4.5的类星体的热光度函数,并分别从爱丁顿比率、黑洞质量函数和两点相关函数3个方面对模型进行限制,模型预言的光度函数能在整个红移、整个光度范围内与观测相符合.结果显示,常数爱丁顿比率不能很好地描述黑洞吸积,爱丁顿比率需要在一定红移范围内随红移增加;星系主并合是触发类星体活动性的有效机制,而次并合只对低光度和中等光度的类星体有影响,对高光度类星体影响很小;在z=1.0处,极高光度的类星休比其他类星体具有更强的成团性.  相似文献   

9.
从[9]中选取两组取样,引用[7]中给出的公式进行较亮类星体平均光度演化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宇宙论标准模型适用,且类星体红移主要是宇宙论性质的,那么每个时期的较亮类星体的平均光度就在不断下降。其数量约为0.7—0.8星等/10~9年。  相似文献   

10.
刘庆忠  杭恒荣 《天文学报》1997,38(4):434-440
对XPer新发射相连续四年的光学光谱和近红外光度监测结果,XPer近两年的变化不同寻常,主要表现以下两点:(1)尽管它的光学光度V星等只恢复至失去气壳前的亮度,但Ha发射线等值宽度和近红外,J,H和K光度地超过了历史记录的最大值,分别达到了16.34A和5.3^m,5.3^m和5.1^m,表明XPer新发射相气南的密度和尺度较都大,(2)我们首次观测到XPer近红外光度和Hα发射线等值宽度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讨论了类星体成团随红移的变化。利用Hewitt-Burbidge类星体星表和寻找类星体对的统计方法,分析结果表明类星体成团主要是由于小红移类星体的贡献,大红移类星体没有成团分布的证据。进一步分析表明不同红移类星体在成团分布上的区别并不是由于样品的绝对光度不同而引起的选择效应,而是反映了类星体团随宇宙时间变化的演化效应。  相似文献   

12.
利用ROSAT-VLA方法筛选,从ROSATX射线源中选出了19个新BLLac天体和类星体的候选体,在1994年至1996年1月期间,利用北京天台2.16m望远镜对其中16个进行光谱证认,发现了7个新的X选BLLac天体及一个类星体,类星体的红外移值为:Z=0.331±0.0015。  相似文献   

13.
1995年5月,使用2.16m望远镜对ROSAT X射线源进行光学证认期间,发现8个ROSAT X射线源和5G射电源的光学对应体是以前未发现的类星体,其红移范围从0.333至1.091。本文给出了这些类星体的多波段特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评述了光学选类星体光度函数演化的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文中介绍了最新的巡天资料和各种演化模型,并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1995年5月,使用2.16m望远镜对ROSATX射线源进行光学证认期间,发现8个ROSATX射线源和5G射电源的光学对应体是以前未发现的类星体,其红移范围从0.333至1.091。本文给出了这些类星体的多波段特性。  相似文献   

16.
本提出一个持续供能的喷流-激波模型来解释视超光速射电节点频谱演化的普遍特性。理论计算指出,射电爆发频谱的反转频率Vm和频谱极大流量Sm之间的关系具有典型的3阶段演化方式,并且与类星体3C345中观测到的视超光速节点C4的演化行为相当好地符合。令Sm∝Vm^ζ,则在上升阶段ζ〈 ̄-3;在平坦变化阶段ζ≈0,而在衰减阶段ζ≈1,爆发幅度和流量极大的迟后时间对频率的关系ΔSmax(V)和Δt(V),都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系列文单II的第2篇,根据前文的统计结果,我们确认了成协吸收系统的存在,本文在此基础上,对成协吸收系统出现频率与类星体红移,光学亮度,X射线波段和红外波段辐射性质的相关性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成协吸收系统与类星体X射线波段性质无关,而与类星体的红移和光学亮度有关,表现为低红移低光度的类星体中成协系统的出现频率明显地比其它样本高得多。  相似文献   

18.
收集了142个射电类星体(28个射电宁静类星体、114个射电噪类星体)、43个核占优型射电类星体、82个瓣占优型射电类星体和80个Seyfert星系的样本,基于Logistic非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对红移和热光度、黑洞质量、5 GHz射电光度、爱丁顿吸积率、核主导参数R的关系进行研究,拟合出相应的演化曲线,得到如下结论:(1)射电类星体的演化是从射电噪类星体(RLQ)演化到射电宁静类星体(RQQ),当演化到一定阶段射电类星体过渡到Seyfert星系;(2)核占优型射电类星体(CDQ)和瓣占优型射电类星体(LDQ)之间并没有明显的随红移演化.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了三组具有代表性的类星体观测资料:(1)类星体第二总表,(2)赤纬-40°天区类星体,(3)室女座星系团区类星体。分析的内容包括:类星体红移和星等的大尺度分布,类星体在局部天区内的空间分布,类星体与场星系以及与星系团中亮星系的成协性。 得到的初步结果是:(1)类星体就整体来说其红移和星等在各种尺度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2)在局部天区内这种不均匀性表现得更为显著;(3)类星体与场星系的普遍成协性不明显;(4)类星体与星系团中亮星系普遍成协的可能性是统计显著的;(5)类星体在演化上应该具有不同的起源。就其本质来说很可能是宇宙论性和非宇宙论性两者兼之。  相似文献   

20.
韩金林  何香涛 《天文学报》1994,35(3):274-280
本文作者在活动星系核红移分布(0<z≤0.2)中发现了准周期性的峰。这些峰分布于z≈0.030,0.060,0.090,0.120处(其中z=0.060处的峰是1968年Burbidge发现的并于1990年证实)。红移数据的功率谱表明。这些峰值的准周期为△z=0.027±0.002。两个相邻的峰所表征的空间距离为81±6h~(-1)Mpc。这可能是宇宙大尺度结构中各个单元的特征尺度(H_0=100h~(-1)Mpc~(-1)ms~(-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