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Micaps常规气象资料、贵州省自动站资料、NCEP/NCAR资料和FY-2E卫星TBB资料对2012年6月25—26日贵州地区的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是受到500 hPa西风槽,700 hPa西南低涡和高低空急流的影响,暴雨落区主要位于500 hPa西风槽附近的上升区,西南低涡中心的东南侧,低空急流的北边和高空急流南边。暴雨发生所需的丰富水汽主要来源于南海,其次东海和孟加拉湾也有贡献,水汽辐合中心与强对流云团有很好的对应。垂直螺旋度的分析表明其与雨强中心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雨强中心位于中低层的垂直螺旋度正值中心的附近以及其东北侧。而湿位涡的分析表明本次暴雨的发生与暴雨落区北侧中高层"干入侵"有关,暴雨区低层存在着对流不稳定。  相似文献   

2.
利用常规高空探测资料、FNL 1°×1°再分析资料和地面加密区域自动气象站资料,分析了四川盆地2013—2018年有低空急流参与的区域性暴雨过程,从中选出了3次典型个例,分别分析了低空急流在3次代表性暴雨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东高西低型和低槽东移型是最常出现的500 hPa环流形势,副热带高压、西南低涡、南海台风(热带低压)是最常见的影响系统。(2)低空急流输送暖湿空气至四川盆地,使降水区内整层水汽含量和不稳定能量显著增强;暴雨区通常对应着低层的水汽通量辐合中心和一个密集的能量锋区。(3)低空急流出口区的左侧为强辐合中心,通过动力作用形成稳定的上升气流支和正涡度柱,产生强降水;整层的正涡度柱对应短时强降水,达到对流层中层的正涡度柱对应持续性降水,当正涡度柱加强时,降水明显增强。(4)低空急流风速增强或急流下边界降低预示着急流影响地区极有可能产生强降水。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04年9月14日山东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物理量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过程是由中低纬系统相互作用造成的,暴雨分布状况主要取决于台风的路径。暴雨发生在高空急流右后方和低空急流左前方的重叠区;台风减弱后的低压环流是形成低空急流的基础,西风槽及高空急流的东移逼近是低空急流维持与加强的关键因素;200hPa散度大于10×10-5 s-1与700hPa散度小于-10×10-5 s-1相重叠的区域与强降水区相吻合;700hPa正涡度梯度和500hPa正涡度平流增强对暴雨具有一定的指示性;台风为暴雨提供了能量和水汽,而西风槽对能量的积聚和水汽的辐合起重要作用。暴雨集中在地面气旋中心经过阶段,山脉的迎风坡和山峰附近有利于暴雨的增幅。  相似文献   

4.
广西区域极端特大暴雨成因个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2E卫星观测资料、雷达探测资料以及自动站雨量资料等,对2010年6月28日广西极端特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暴雨灾害具有区域小、降雨时段集中、过程雨量大、短历时降雨强及引发次生灾害特别重等特点;②亚欧中高纬度500 hPa呈两脊一槽型、200 hPa南亚高压脊线贯穿广西上空及西南季风活跃是暴雨的环流背景;高空低涡、地面干线是主要天气系统配置,属低涡暴雨型;③强不稳定能量及层结的存在、850 hPa以下低层辐合、700 hPa附近明显涡旋、整层大气上升运动、850 hPa以下层高湿及水汽强烈辐合是主要物理量特征;④中尺度低压、低涡及气流辐合等是中尺度对流触发条件.FY-2E红外云图上对流云团生成、合并对强降雨有重要指示意义,暴雨发生在云团合并发展阶段,FY-2E的TBB值小于200 K可以作为短历时强降雨的指标.低质心雷达回波产生的列车效应和地形作用是造成强降雨的重要因素,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导致的强烈上升运动,有利于强对流的发展与维持.  相似文献   

5.
2010年5月6日华南地区出现的暴雨及长时间雷雨具有前倾槽和中尺度性质,数值模拟显示500hPa的中尺度涡度中心、200hPa的中尺度散度中心以及850hPa的中尺度辐合中心的耦合是暴雨云团得以维持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低空急流从南海北部为华南地区的边界层输送大量水汽和不稳定能量,为强对流云团的维持和发展起重要的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从前期天气背景、大气环流演变及产生持续性强降水的动力、热力和水汽等条件,分析了2008年6月广西出现的一次持续性强降水过程。结果发现:这次持续性强降雨过程期间500hPa环流形势稳定,高空西风小槽呈阶梯状持续下滑影响广西,不断诱发暴雨出现;200hPa广西处于南亚高压东部脊区和高空西风急流出口区右方,风速辐散明显,在高低空急流耦合作用下,华南出现了正反两支垂直环流,广西上空辐合上升运动明显,为强降水的出现提供极好的动力条件;南海季风暴发和副热带高压在华南沿海的稳定维持,使得华南低空形成了印度洋和南海两支水汽通道,为暴雨区上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高温、高湿、高能的热力条件,有利于扰动的形成和对流不稳定能量产生,为广西持续性暴雨提供必要的能量条件。  相似文献   

7.
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雨量资料、卫星TBB资料和雷达资料.对2011年5月11-12日广西出现的区域性暴雨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是在欧亚中高纬地区为两脊一槽的环流背景下产生的.500hPa南支槽、850hPa低涡和地面辐合线是其主要影响系统.水汽从南海输送到广西上空.并在桂西北产生强烈辐合.暴雨发生前广西处于θse高能舌区内,低层暖平流、中高层冷平流加剧大气层结的不稳定.在500hPa南支槽前正涡度平流输送下,桂西北850hPa低涡得到加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垂直结构,有利于产生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强降水与桂西北两个MBCS云团的强烈发展有关,冷云顶在-52℃以下的TBB低值区与暴雨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涡旋状降水回波的不断新生东北移是导致区域性暴雨发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吉林省加密自动站观测数据、NCEP的1°×1°再分析资料和卫星云顶亮温数据,对2018年8月13—15日吉林省一次暴雨过程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带”(西风带、副热带和热带环流)是暴雨产生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大气整层水汽通量显示副热带高压外围的西南气流与远距离台风外围东南气流共同为暴雨输送充沛的水汽。降水有两个主要阶段,大气层结特征均为高层有正值位涡扰动并沿假相当位温锋区下滑,大气层结不稳定,水汽充沛,不稳定能量较大。降水第二阶段水汽输送、动热力条件、不稳定能量均小于第一阶段。云图表现特征为中尺度对流辐合体和中尺度对流云团,中尺度对流辐合体云团发展旺盛时,低层呈现气旋式涡度、中尺度辐合,高层呈反气旋式涡度、中尺度辐散。925 hPa低空切变线和地面辐合线是暴雨发生的中尺度触发条件。  相似文献   

9.
一次突发性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分析和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常规探测资料、TBB资料和NCEP分析资料,对2008年5月27日发生在沅陵西北部的一次突发性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中尺度分析和诊断.结果表明:这次特大暴雨是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发生的,低空西南急流为暴雨区带来了丰富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产生暴雨的中βCS云团由两个对流云团合并而成,具有椭圆形结构特征,长时间维持少动,强降水出现在中BCS云团发展最旺盛的地方;在尺度分离的流场上,特大暴雨出现在850 hPa和700 hPa的两条中尺度辐合线之间的低层辐合区内;这次暴雨与暴雨区上空对流层中低层正垂直螺旋度、高层负垂直螺旋度中心的分布和增大减小变化密切相关;非地转湿Q矢量激发的次级环流的存在有利于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促进暴雨发生发展;暴雨区特殊的地形对这次特大暴雨过程有明显的增幅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环流调整、中尺度低涡演变、水汽和不稳定能量输送聚积及其三者的相互作用等分析,论述了转折性暴雨天气过程发生的条件。提出200hPa 高空急流、500hPa 西南气流和700hPa 偏南低空急流的有利配制,对暴雨的产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