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我国当前地震安全性评价中,普遍使用考虑地震活动时空不均匀性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CP-SHA),它规定以地震带为统计区域计算地震活动性参数b值和v4值。正在编制的中国地震动区划图(五代图)提出了针对潜在震源区进行三级划分原则:划分地震带、地震带上划分地震构造区、地震构造区内再划分潜在震源区。本文提出以地震构造区为统计区域回归统计方法计算b值和v4值,然后进行概率危险性分析计算,这样得到的结果可能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2.
汾渭地震带是我国东部一个强震活动带,其分段特征及地震活动趋势一直是研究热点,过去利用历史地震和地震地质资料,已得到许多有价值的结果.本文以第五代区划图中最新划分的汾渭地震带为研究区域,收集整理1970至2010年ML2.0~5.0级的现代地震资料,计算中小地震能量密度值,定量分析了该带中小地震空间分布图像特征,据此,确定了汾渭地震带的分区,并给出了各分区的地震活动性参数.对比分析表明,对汾渭地震带进行精细分区,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区域的地震活动水平,同一地震带的精细分区,可得到代表不同地震活动水平的地震活动性参数.同时,本研究也为地震带的精细划分提供了一种定量分析方法,对地震区划、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活动中长期预测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地震带与地震统计区关系探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潘华  金严  胡聿贤 《地震学报》2003,25(3):308-313
总结和分析了中国地震带划分的研究历史、目的和用途、划分原则、表现形式以及基本特点,指出地震带是以地震活动性区域划分研究为目的,它不同于概率地震危险性方法中的地震统计区的概念.文中对地震统计区概念及其演化历史进行了分析和论述,认为地震统计区与地震带在统计意义、物理内涵、层次性、划分规模的要求、对空间重叠的排斥性以及划分目的和用途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现行工作中将两者不加区分地使用是不合适的, 一方面造成地震统计区未形成自身的适应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的划分理论,另一方面也造成以地震活动特征和地震孕育发生环境、机制研究为目的的地震带划分研究的停滞不前.文中最后指出,地震统计区划分是以地震带划分研究为基础,它产生并服务于考虑地震活动时空不均匀性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应将其与地震带概念加以明确区分,并加强其划分原则、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地震活动加速模型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文政  马丽 《地震学报》1999,21(1):32-41
运用岩石破裂的亚临界扩展理论,推导出区域地震活动性加速模型的基本公式.我们把中国板内的3个地震块体:华北亚板块、川滇块体和新疆亚板块按地震活动性及构造条件的差异分为7个研究区域,使用Sornette和Sammis的改进公式,分别对每个区域进行地震活动性加速模型分析.对于已经发生过的区域强震,模型能给出与实际强震较接近的震级与发震时间,表明地震活动性加速模型同样能适用于板内的地震活动.文中给出了地震活动加速模型预测的山西地震带、鄂尔多斯地震带、博乐——托克逊地震带和阿因柯——乌恰地震带未来强震可能的发生时间和震级.在同一亚板块内或块体中,各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期在时间上较为相似.加速模型中参数可以用来表征区域地震活动强度,对于中国大陆,一般为0.4.对于台湾地震带和一些构造活动复杂的地震带,地震活动加速模型目前尚不能预测未来强震的震级和发震时间.   相似文献   

5.
地震带划分方案对地震活动性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四川及邻区的地震构造背景、地震活动特征等,相对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2001)》采用的大尺度地震带划分方案("大带方案"),在较小尺度上划分出了川滇块体地震带、甘南川北地震带、四川盆地地震带("小带方案").采用相同的原则和方法,分别统计得出了"大带方案"、"小带方案"的地震活动性参数.对比分析表明,在同一地区,不同的地震带划分方案将得到代表不同地震活动水平的地震活动性参数.大尺度地震带划分方案很可能低估高震级档地震的年发生率.采用小尺度的地震带划分方案,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区域的地震活动的水平,较好体现控制建筑物抗倒塌的地震作用的水平,有利于编制更为真实、安全的抗倒塌区划图.  相似文献   

6.
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参数不确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宗旨是探讨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中主要地震活动性参数的不确定性及其影响。为此 ,重点研究了地震统计区划分中的不确定性及其影响、地震统计区参数 b值的不确定性及其影响 ,以及空间分布函数对地震活动性参数导致的不确定性的影响。文中指出 ,地震统计区概念是考虑时空不均匀性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中特有的概念 ,是对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在考虑地震活动空间分布不均匀性方面的发展。虽然它源于我国的地震带划分概念 ,但是 ,却明显区别于地震带。文中强调了地震带划分是地震孕育发生环境研究的重要基础 ,而地震统计区仅只服务…  相似文献   

7.
用空间光滑方法评估弱地震活动区的地震活动性参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以长江中游地震带为研究区域,该区地震活动比较弱,发震构造不清晰,但人口、经济分布集中,中小地震往往会造成强烈的社会影响。自有记载以来,共记录到122次Ms≥4.7级的地震,最大的地震为1631年常德63/4级地震,在这样的区域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依据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进行潜源划分的方法会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为了更合理地评价其危险性,本文试图先在研究区内划分活动水平相当的等b值区域,然后利用空间光滑法计算各区的地震年平均发生率分布。结果显示,各分区内年平均发生率存在较大差异,年发生率分布图与现代和历史地震震中分布格局基本一致,为潜源区划分提供了一种量化的空间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8.
中国南北地震带地震活动的丛集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的丛集性是地震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它反映了地震群体活动的基本属性。本文研究了中国南北地震带地震活动的丛集性特征。对中国南北地震带地震期幕、段带进行了划分,研究了不同时段地震活动图象。结合当前地震形势,探讨了中国南北地震带中期强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9.
魏柏林 《华南地震》2000,20(3):45-51
东南沿海地震带可被划分为4条次级的NE向地震活动带,分别为滨海、汕头-惠来、河源-阳江和吴川-四会等地震带。分析了这些地震带上Ms≥4^3/4级地震的迁移方向和速率,发现地震沿带的主体NE方向作定向或往返迁移,但各带迁移路线和速率各异,这可能与断裂活动的均匀性、差异性和构造应力作用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0.
统计了1900年以来全球约2200次6.0级以上地震,将数据分为ABC3类,并给出了大震轻灾类地震的定义。对大震轻灾类地震进行提取,结合全球地震带的分布情况,划分国际大震轻灾类地震分布区域,给出国际大震轻灾类地震分布图。该图将全球划分为7个大震轻灾区域,初步分析,这些区域主要位于欧亚地震带最西段、印尼苏门答腊及附近海域和印尼班达海附近,环太平洋地震带的西南段、北段和南美秘鲁智利一带。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及其说明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地震》1992,8(4):1-11
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采用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编制,编制中充分考虑了我国地震活动的时、空非均匀性特征,对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做了重要改进。在地震活动特点和构造活动特点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先划分出26个地震带作为地震活动分析的统计单元,再进一步在地震带内划分潜在震源区,据此将全国划分为733个不同震级上限的潜在震源区。按各震级段地震资料的可信时期,求得地震带的地震重复率系数(b值),并根据对地震活动的时间不均匀性及空间不均匀性分析求得未来时间段的年发生率及其空间分布函数。采用分区烈度椭圆衰减模型,求得全国共约三万个点不同超越概率的烈度值,最后以50年超越概率为10%的风险水平给出1∶400万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本图可作为中小工程的抗震设计依据、国土利用规划的基础资料以及制定减轻地震灾害对策的依据。 本图反映了我国八十年代的地震科学水平,也使我国工程建设的抗震设防进入概率设计阶段。  相似文献   

12.
在确定潜在震源区中地震和地质资料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裕明 《地震地质》1992,14(3):275-278
在确定潜在震源区中如何应用地震和地质资料是编制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的关键问题,包括如何利用地震和地质资料来勾划地震带和潜在震源区的范围和方向,以及确定本底地震和潜在震源区的震级上限  相似文献   

13.
地震区、带的划分直接影响地震活动性参数的选取和地震危险性分析的结果,它是地震区划中一项重要的工作.龙门山地震带位于南北地震带中部,地震活动相当强烈.目前编制的五代图,根据最新研究的资料,对龙门山地震带与长江中游地震带、巴颜喀拉山地震带东南边界以及柴达木-阿尔金地震带的边界做了相应改动,将成都盆地、龙日坝断裂划归龙门山地震带,将日月山断裂划归柴达木-阿尔金地震带.  相似文献   

14.
在新编全国地震区划图潜在震源区划分工作中,采用了三级划分的技术思路,即在地震统计区内先划分出地震构造区,以控制地震统计区内地震构造和地震活动的差异性,然后,在地震构造区内再进行潜在震源区划分。地震构造区划分是新编全国地震区划图潜在震源区划分工作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本文论述了地震构造区的定义、作用、划分原则和依据等。介绍了中国东部地区地震构造区划分方案,并以东北地震区和华南沿海地震带为例,对地震构造区划分方案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第三代地震区划图的编图思路为基础,采用考虑地震活动时空非均匀性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进行成都市地震危险性评价。首先根据成都市及邻区的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和地震活动特征,确定不同震级上限Mu的潜在震源区;再估计各地震带的b值、地震年发生率及地震年均发生率分配函数;然后建立适合于成都市及邻区地震动(或烈度)衰减特征的等效圆、椭圆、长椭圆和断层破裂4种衰减模型。最后,采用考虑时空非均匀的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模型,评价了成都市不同超越概率的地震烈度。  相似文献   

16.
苏门答腊岛8.7级地震对我国南北地震带地震形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苏门答腊8.7级地震对我国南北地震带尤其是川滇地震活动和前兆观测的巨大影响,以及历史上从印度安达曼到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区域的巨大地震与中国大陆西部尤其是南北地震带强震的关系。结果表明:这次苏门答腊8.7级地震对南北地震带地震活动和前兆观测的影响巨大;历史上安达曼—苏门答腊区域的巨大地震与中国大陆西部尤其是南北地震带强震存在较短时间尺度的呼应相关。  相似文献   

17.
基于多地震活动参数的首都圈地区地震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首都圈近32年的区域台网地震资料,采用b值空间分布及断裂带分段的多地震活动参数值组合分析方法,结合首都圈历史及现今地震活动背景,分析首都圈现今地震活动特征,综合判定处于相对高应力和闭锁状态的断裂段。研究结果表明,张渤地震带陆地段各段落的总体b珔值均低于山西地震带各段落的b珔值,反映张渤地震带陆地段总体应力水平高于山西地震带,b珔、n、槡E和a珔/b珔四个参数值的组合特征提示,今后应注意延怀盆地发生中强地震的危险。  相似文献   

18.
牛旺祥 《地震》1989,(5):28-31
本文将全球地震活动存在的二个主要地震带,即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南亚地震带划分为8个地震活动区,利用“追踪”统计法,统计出这8个区Ms≥7.0地震转移的相关频率,并就相邻两次强震的间隔时间进行了分析,认为全球强震具有一定的区域转移特点,在时间间隔上具有发震的优势日。  相似文献   

19.
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探讨了780 BC至今、100°—110°E、22°—35°N(中国南北地震带)区域的中国大陆5.0级及以上天然地震的分布规律。通过GMT软件绘制了南北地震带上地震震中和断裂分布图像,分析了南北地震带地震时空分布与地震活动性的规律。研究表明,该地区的大震与强震几乎全部发生在断裂带上,地震频次高、震中密集,呈现集群性等特征,地震活动性较高。该地震带中、南段相似,与北段存在显著差异。在南北地震带上,地震的活跃幕与平静幕持续时间,与活跃幕强度有关。研究结果对于了解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认识中国南北地震带的发震规律,地震的孕震发震和地震活动周期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研究了中国西北某些地区地壳上地幔內的五类高导电层的分布及横向变化,探讨了其性质、成因及其与地震的关系。以中国南北地震带(北段)为例,探讨了圈划地震带轮廓的深部电性标志;分析了地壳上地幔电导率分布所揭示的地震活动深部物理环境的某些问题,尝试给出了地震带內地震危险区划分的几个深部电性指标,以及利用这些电性指标进行地震危险区划分的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