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门油田油母岩层之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贲 《地质论评》1945,10(Z1):29-36
一、绪言油母岩层生成时代问题,似纯属理论,与油田价值,毫无关系,实则大谬不然,盖生油地层时代确知後探钻地点乃有所遵循,钻探获油百分率亦增加,否则遇窟窿层即认为油田,谬误自多。钻探与地质本为互助之学,由地质调查与推论,可决定钻探之范围,而钻探之结果又可供地质参考,决定推论之价  相似文献   

2.
李希勣 《地质论评》1949,14(Z2):163-170
甲地层 (一)前寒武纪地层有下震旦纪之昆阳系板岩及上震旦纪灯影石灰岩,前者出现於普渡河以西各背斜轴中,尤以罗次城边之东山较为  相似文献   

3.
刘国昌 《地质论评》1946,11(Z1):29-38
一前言水口山久以产铅锌矿闻名,历经中外学者勘查。笔者在湘有年,向以不获亲临为憾。去岁六月间,为勘查红水皂得莅此一窥。惟时值日寇四次进攻湘北,笔者到山四日,?口已不守  相似文献   

4.
通过断裂分析及构造演化,并结合油气地化指标,综合研究认为,哈得逊油气的总体运移特征为“多期充注,晚期成藏”,即有垂向又有横向。海西末期-喜山期主干断层继承性活动,形成断穿石炭系底部的复活断层及伴生断层,沟通寒武系、奥陶系油源。晚加里东期、晚海西期来自寒武-奥陶系的油气沿羊屋2 井区深大断裂纵向运移,哈得逊石炭系整体南倾,未发育有效圈闭,两期油气均未有效成藏。晚喜山期受南北向造山运动影响,石炭系地层发生翘倾作用,形成有效圈闭。同时,古生界的深大油源断裂复活,聚集在奥陶系古油藏中的油气沿断裂垂向调整至石炭系东河砂岩,并在北倾斜坡的背景下,油气自北向南短距离侧向运移,聚集于哈得逊石炭系圈闭中,形成现今哈得逊油藏。  相似文献   

5.
关佐蜀 《地质论评》1948,13(Z3):311-316
(一)绪言民国三十六年夏著者奉命参加经济部青新边区及柴达木工矿资源调查队,五月底由兰州出发,於十二月十日到达青海之扎哈,时修筑青新公路之工人,尚未收工,盛传有一工人,在红柳泉以东之山坡下,拾得  相似文献   

6.
李悦言 《地质论评》1943,8(Z1):91-98
地质述略(图一) 此区内之地质构造以老龙坝背斜层为主,其背斜轴大致为西南——东北向,横贯泉水场,新塘沽等地。於鼎锅山及寿保场有两局部穹窿层之构成,前者范畴颇大,於此盐田尤具重大  相似文献   

7.
油田开发过程中,由于低渗透油田地质特征的复杂性,导致油田开采难度加大。不同岩性均可形成低渗储层,尤其是致密砂岩、碳酸盐岩。常规开发技术无法对其进行经济有效开发,往往采用特殊工艺技术进行增产或储层改造。近年来,我国对低渗透油田勘探开发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显著突破。《低渗透油田开发》一书基于油气藏的开发实践,系统介绍了低渗透油气藏的地质和开发特征、开发程序、开发方式和主要开发技术,为我国低渗透油气藏的开发提供了实例技术参考和理论支撑。本书专业性、实用性、逻辑性较强,对我国低渗透油气藏开发具十分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陈秉范 《地质论评》1941,6(Z2):304-304
四川素称我国富油之一省,但经近年来之钻探及研究,已知白垩及侏罗两纪之浅油层,似少希望,而三叠纪以下地层含油及储量之丰富与否,尚未有充分明了。作者去年曾于隆昌圣灯山背斜发现自然气永川新店子背斜发现沥青,自然气及油泉。新店子背斜露出嘉陵江石灰岩达二百公尺,石油面示既佳,构造亦  相似文献   

9.
李海  许浩 《新疆地质》2015,(2):240-244
通过对油砂山地区露头油藏圈闭特征、流体性质和地层压力分析,结合油气成藏过程,查明该区地质特征、形成机制和主控因素。油砂山地油层(组)分布受潜水面控制,原油物性由浅至深逐渐变好,产层呈明显低压;油气藏形成经历圈闭发育期、油气充注期和油藏调整-聚集期,具"持续充注、晚期成藏"特征。此过程中深部充足油源是成藏的物质基础,优质储层是油气储集的必要条件,断裂-超压联控是油气运移的关键,后期构造改造为油气分布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0.
志丹油田义正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石油地质特征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24  
郝世彦  李旦 《西北地质》2005,38(4):94-101
延长组长6油层是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最主要的含油层段,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和原油产量占70%以上.近几年来,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在油层评价方面不断有新的认识,并不断有新油田的发现,志丹油田义正区即是近几年新发现的延长组长6油田之一.通过对志丹油田义正区延长组长6储集层的岩石学特征、孔渗条件、孔隙结构特征、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以及储层展布特征分析,总结了影响储集条件的主要因素,并进行了储层分类评价;通过含油性分析,总结了延长组长6低阻油层形成条件,认为储层物性和孔隙结构是影响油层电阻的重要因素;探讨了影响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和油藏特征,并对油井产能进行了分析,指出志丹油田义正区延长组长6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1.
在对3套烃源岩的质量和成熟度描述基础上,通过对原油物理性质、族组成和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的研究,在达尔其油田内划分出成熟度有明显差异的低熟油和成熟油。油源对比结果认为它们分别由都红木组一段低熟烃源岩和阿尔善组二段成熟烃源岩所生。推测成熟度参数介于低熟和成熟之间的原油为混源油。通过原油混合试验和油砂连续抽提试验证实了混源油的推测。通过油藏剖面中不同性质油层的分布特征研究,结合断层发育史与油气运移关系分析认为不同油源原油的混合是控制该油田石油富集度较高的关键因素。此外,还分析了控制混源的断层组合特征。  相似文献   

12.
CO2驱油技术在50年代出现并发展至今,作为油田内部主要采收方式,CO2驱油技术逐渐替代了原有的热力采油方式。CO2驱油技术由于发展较早、技术完善、气源成本低,使油田内部对CO2驱油技术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我国对CO2驱油技术的使用时间较晚,自90年代后才引进了CO2驱油技术,并进行实验。《化学驱提高石油采收率》通过论述化学驱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原理、方法与应用、技术和矿场应用原则,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