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气候和海面变化及其趋势和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1)中国历史气候研究,(2)中国海面变化及其影响研究,(3)微量气体、云辐射及气候数值模拟研究,(4)气候变化对西北、华北水资源影响研究等四个方面全面回顾了重大项目“中国气候和海面变化及其趋势和影响的初步研究”三年来的研究进展,给出了若干新的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   

2.
3.
河口地处河流与海洋的交比地带,动力环境复杂、冲淤变化激烈;河口是海陆交通的咽喉地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居于重要的位置。随着我国沿海外向型经济开发区的建立,对外贸易的剧增,河口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河口的研究在国民建设中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河口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河口沉积动力过程的研究,只有搞清河口沉积动力过程,才能从机制上解释河口环境的发育历史,才能预测其发育演变趋势,为河口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黄河流域开发历史悠久,黄河下游是我国当前东部重要的经济开发地区。然而在历史上,黄河又是我国一条“忧患”多难的多沙河流。新中国建立以来,在黄河未曾决溢的情况下,出现下游以年均10厘米的速率不断淤积抬高,以致决溢威胁日趋严重。“黄河安危,事关大局”,万一出险,将给沿黄地区带来灾难性的损失。因此,根治黄河的紧迫性日益重要,有必要对全流域的环境演变与水沙运行规律问题,进行系统的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5.
陆壳的形成和演化是地质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不仅涉及地球史这样的基本理论,而且迄今绝大部分的可用资源都是在漫长的陆壳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还密切关系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中—朝和塔里木地区以北的我国北方槽区,以及相邻的苏联和蒙古的有关部分,共同构成了中亚—蒙古构造区,区内各部分有着相互关连的演化特点。从全球构造的角度来看,中亚——蒙古构造区是一个以中、晚元古和古生代时期形成的陆壳为主体的最重要的区域之  相似文献   

6.
由我国著名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顾问、学部委员叶笃正先生倡议,学部委员、兰州高原大气物理所名誉所长高由禧先生领衔主持的“黑河地区地——气相互作用的观测实验研究”经过两次专家论证,已于1987年7月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务会议审核批准,列入国家基金重大项目。该项目执行期限为1987年10月至1992年10月,为期5年。该项目还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和甘肃省科委的联合资助,总研究经费预算达280余万元。  相似文献   

7.
我国灾害性气候有干旱、洪涝、低湿、冷害及台风登陆频数异常等,其中危害最大的是干早和洪涝。我国平均每年约有3亿亩农田受旱,1亿亩农田遭涝,其中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经济活动频繁的长江和黄河流域。这两大灾害的存在,对我国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影响甚为严重。  相似文献   

8.
滇川西部是古特提斯遗迹发育最好,样式丰富多彩,保存完好的地区。其大地构造位置处在特提斯和环太平洋两大构造域在大陆上的交汇部位,又是扬子地块和印支——滇西地块两个古大陆的对接带。以这个地质上举世瞩目的关键地区作为突破口,预计将总结出古特提斯演化模型,丰富陆壳开合和大陆边缘(造山带)演化及其运动学、动力学的规律性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滇川西部是我国重要的金属成矿带,如Pb、Zn、Sn、Au、Cu等矿种,还是寻找钾盐、油气的远景区。因此该项目的完成,不仅能进一步提供可靠的成矿地质  相似文献   

9.
加速器质谱计(简称AMS)是7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检测宇宙成因核素的有效手段,在地质学、海洋学、陨石学、考古学与天体物理学等学科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AMS方法与一般β计数方法比较,具有灵敏度高(同位素丰度灵敏度可达10~(-16)),样品用量少,测量时间短和精度高等优点,近年来,国际上已有三十多个实验室建立了AMS装置,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从发展趋势看,还不断有所增加。但是,AMS技术在我国远  相似文献   

10.
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西起中巴公路西侧的帕米尔东缘,东迄青藏公路的昆仑山口,南及羌塘高原北部可可西里山,北达昆仑山北麓,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该区是青藏高原有关地学、生物学重要理论问题的症结所在,是最终了解古地中海消亡以及青藏高原板块碰撞机制的关键地区。西昆仑山有第四纪火山分布,新构造和地震活动强烈,地热活动却比较微弱;晚新生代以来,该区气候、湖泊、水系、冰川和地貌等自然环境变化剧烈;气候极端干旱寒冷,却又是高山冰川集中发育的中心;生物区系既古老又年青,处于不同区系组成的过渡地带,形成独特的高原生物区系;该区的主要自然景观是荒漠和草原,特别是高寒荒  相似文献   

11.
海南岛沿岸全新世地层与海面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希涛  彭贵  张景文 《地质科学》1979,14(4):350-358
研究沿海地区全新世沉积特征与形成年代,进行地层划分与对比,恢复沉积环境及演变历史,对探讨海岸线变迁、海平面变化与地壳运动等理论问题,有重要意义。以往,海南岛沿岸全新世沉积与地层的研究比较薄弱,主要涉及珊瑚礁、沿岸砂堤等。  相似文献   

12.
中国第四纪气候环境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位于亚洲东部的中低纬地区,在地形上,自西向东可分为高原、中低山丘陵和沿海平原三大单元。东西部地形高差4000余米,年平均温差10—20℃,年降水量相差500—1000毫米。地形和气候的复杂变化给古气候研究带来不少困难。虽然前人已做了不少研究工作,但大多限于定性解释。本文将着重就定量解释方面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3.
1、引言 大气微量成分在地—气系统的辐射收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气的温度结构。这些成分浓度的变化必然造成气候的变化。最近十几年大气化学研究证明地球大气是一个变化着的化学系统,其微量成分的浓度正在不断变化,其中有辐射活性气体的浓度变化很大,这引起了各界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14.
15.
气候记录显示晚新生代全球气候在上新世3~4Ma发生明显变化, 这一转变与海道变化触发的全球变冷密切相关。对于这一时期, 以往数值模拟研究较多关注热带海道(中美海道和印尼海道), 而白令海峡打开的气候效应往往被忽略。本文利用挪威地球系统模式, 模拟了白令海峡打开和热带海道关闭/收缩对中国气候的影响。白令海峡和热带海道的变化, 都可以引起全球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响应; 但白令海峡打开的气候影响主要集中在中高纬地区, 对热带气候的影响并不显著; 而热带海道的变化可以引起全球大范围地区的温度降低, 导致热带太平洋表面温度升高, 使得热带太平洋东西之间的温度梯度加强, 热带太平洋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年代际变率加强。对于上新世中国区域气候而言, 热带海道的变化比白令海峡打开的作用更加重要, 热带海道关闭/收缩可以引起我国东北和西南地区的气候响应, 而白令海峡打开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气候效应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CC)是重要的外强迫之一,但是LUCC对全球及区域气候影响的研究仍然薄弱,至今无法对LUCC的气候效应问题做出系统的评估。研究针对人类活动比较剧烈的中国区域问题,首先回顾了近几十年来中国LUCC的特征,接着从观测和数值模拟2个方面系统地讨论了过去LUCC的研究成果,主要针对LUCC通过生物地球物理过程影响区域气候的工作,总结和归纳了LUCC对中国区域气候的影响问题,进而探讨了LUCC在未来气候变化中可能扮演的角色、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动态和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小冰期气候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德二 《第四纪研究》1991,11(2):104-112
根据由历史文献资料复原的气候序列和树木年轮、冰芯记录以及冰川、沙漠、湖泊资料,作者认为,我国的小冰期持续至19世纪90年代结束。这期间最寒冷的时段是17世纪20年代—90年代和19世纪20年代—90年代。文中指出小冰期时我国的寒潮、梅雨、尘暴、干旱灾害及降水变率的特点。将我国的资料与欧洲、日本的资料拼图,并与北美的资料对比,可以看出,我国小冰期的气候变化与全球变化一致,其中寒冷时段在欧洲的出现略早于东亚,而我国出现的若干个最寒冷的10年则同时在北美和欧洲出现。  相似文献   

18.
“中国海面变化及其趋势与影响的初步研究”课题组于3月28日至30日在南京召开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未来海面变化趋势及其影响的试点研究”子课题工作会议,其他二个子课题的领导小组成员与代表也参加了会议。各子课题的同志在会上介绍了全新世海面变化、仪器观测时期的海面变化与地壳形变以及海面变化趋势与影响研究三方面的研究动态与进展,交流了所承担任务的工作设想与方法,研究了各子课题的相互配合与衔接问题。  相似文献   

19.
雅鲁藏布江流域气候和下垫面变化对径流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典型高原寒区雅鲁藏布江流域径流变化是反映该区域气候和下垫面变化的重要指标。在全球升温背景下,由于观测资料稀缺,导致缺乏针对整个流域的气候和下垫面变化对径流影响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基于1986—2010年的气象数据和奴下水文站月尺度、动态土地利用数据等,利用改进的水文模型并结合不同的模拟策略厘清了流域1991—2010年不同时段间气候和下垫面变化对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991—2010年期间,不同时段间气候和下垫面变化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差异较大,气候变化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高于下垫面变化,且使径流量增加。从空间上看,气候变化对流域产流的贡献率在上游和中游都较大,在下游东北部的贡献率较小,而在该区域下垫面变化的贡献率较大。雪冰融水径流呈增加的趋势,对年径流的平均贡献率在21.1%~48.6%范围内,多年平均贡献率为33.6%;雪冰融水径流一般从4月开始增大,8月达到最大,10月达到消融末期。本研究的开展和发现既是雅鲁藏布江流域水文、水资源基础性研究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同时也可为该流域的水资源保护、规划与管理提供科学理论和决策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第四纪构造-气候旋回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环境的演变,是受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进程的双重控制。在中国,经近几年对冰川作用和冰期系列磁性地层与气候地层等综合研究,逐步揭示出第四纪气候变化、侵蚀一堆积过程与新构造运动之间存在着周期性的同步变化和发展规律。对此,笔者之一已据北京地区的第四纪地质资料,提出了自距今3.4Ma以来构造一气候旋回的概念及其原则性的划分意见。本文拟把研究区域扩大至整个中国大陆,进一步就第四纪构造-气候旋回的主要方面进行探索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