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紫扇贝和海湾扇贝杂交家系的生长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紫扇贝(Argopecten purpuratus)和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irradians)为亲本,建立了紫扇贝自交(ZZ)、海湾扇贝自交(HH)、紫扇贝(卵)×海湾扇贝(精)(ZH)和海湾扇贝(卵)×紫扇贝(精)(HZ)共4个试验家系.在养殖60、127 d时测定壳高、壳长、壳厚和体质量,并分析各养殖时期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在各养殖时期,2杂交家系子代的壳高、壳厚以及体质量均表现出生长优势(P<0.01),因此认为通过紫扇贝和海湾扇贝杂交方式是改善扇贝的良好方法.通径分析的结果表明,对于自交家系,壳长是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但对于杂交家系HZ来说,壳长(60 d)和壳厚(127 d)对体质量的决定作用最大;在杂交家系ZH,60 d时壳长和壳厚的协同作用对体质量的决定作用最大,127d时壳高的决定作用最大.因此对于两个杂交家系的选育,应按照不同性状对体质量的决定系数选择各时期的优势性状,以使子代的杂种优势充分表现.  相似文献   

2.
以中国海湾扇(Argopecten irradians)贝养殖群体为亲本分别构建了5个配对混交的海湾扇贝混交系,通过5对微卫星分子标记为手段对海湾扇贝卵子在同一个体和不同个体精子间的优先受精问题和不同生命阶段的海湾扇贝混交系杂合子比例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受精后6 h的担轮幼虫期3个混交系中有2个混交系杂合子显著过剩。5个混交系的1d D形幼虫、20d稚贝、40d稚贝、3个月稚贝以及成贝在自然选择压力下杂合子比例逐渐上升,以壳长计算的杂交优势率也呈逐渐上升趋势,并且各个阶段的杂合子比例同杂交优势率的变化成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利用1998和1999年引进的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irradians)原种F1进行了连续2 a的原种保持实验,包括实验性及生产性两种规模,并用所得原种F3与对照群体进行比较,以探讨在国内进行原种保持的技术措施。2000年,实验性原种制备共培育出M贝(来源于Massachusetts州)原种F2330 kg,V贝(来源于Virginia州)原种F2320 kg,生产性原种制备共培育出原种F255 000 kg。2001年,实验性原种制备共培育出M贝原种F3和V贝原种F3均为280 kg,生产性原种制备共培育出原种F315 000 kg,原种F3的肉柱得率(15.42%)明显高于对照组(13.16%),依然保持了引进群体肉柱得率高的特性,因此在国内进行原种保持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海湾扇贝4次引种后代的表型特征和遗传分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不同时期引入到我国的4个繁育历史清晰、未发生种质混杂的海湾扇贝养殖群体成体的壳形态指标和群体遗传结构。壳表型参数分析表明,海湾扇贝北部亚种(Northernbay scallop,Argopecten irradians irradians)的浙江养殖群体(ZJ)、加拿大新布朗斯威克群体(NB)、马萨诸塞-弗吉尼亚混合群体(M-V)及海湾扇贝南部亚种(Southern bay scallop,Arg-opecten irradians concentricus)的北卡罗来那群体(NC)等不同群体间在壳形态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南部亚种的NC群体壳高与壳长基本相等[壳高与壳长的比值(H/L)达0.99,壳型宽壳宽和壳长的比值(W/L)达到0.59];而北部亚种3个群体的壳长均大于壳高,其中ZJ和NB群体的壳形态尤其偏长,其H/L分别是0.92和0.90,NB群体的壳宽显著小于其他群体,W/L仅为0.36。RAPD分析结果表明,ZJ、NB、M-V、NC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31.82%、29.55%、28.79%和31.82%,平均杂合度分别为0.1078、0.1134、0.0966和0.1197,表明在我国独立繁育了19代的ZJ养殖群体仍然保持了与其他群体相近的遗传多样性水平。4个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1892,表明其中18.92%的变异来自不同群体间的遗传差异,说明4个群体在遗传上存在着较大的分化。从遗传距离分析,ZJ与NB较近,两者间的遗传距离为0.0319,而两者与M-V间的遗传距离相对较远,分别为0.0442和0.0524;NC与M-V间的遗传距离为0.0368。这些结果表明,从原产地引种到国外时间较早的ZJ、NB等2个群体与较晚引进我国的M-V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已超过了M-V群体(北部亚种)与NC群体(南部亚种)之间的遗传距离,说明独立繁育了近20代后,ZJ群体和NB群体均已产生了较大的遗传分化,这种分化可能有利于海湾扇贝的品种培育。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应用 AFLP 分子标记技术,对紫扇贝(Argopecten purpuratu, PP)、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II)、正交子一代(紫扇贝♀×海湾扇贝♂, PI)及反交子一代(海湾扇贝♀×紫扇贝♂, IP)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用5对AFLP引物扩增得到433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为88.45%;正反交子代中的扩增位点大部分(97.23%)来源于紫扇贝和海湾扇贝;扩增中出现了非孟德尔遗传位点,如紫扇贝和海湾扇贝的部分扩增位点在杂交子代中丢失,正反交子代中出现12个紫扇贝和海湾扇贝中没有的扩增位点;通过多态位点比率、Nei’ s基因多样性、香农式多样性指数、遗传距离和AMOVA分析发现,正反杂交子代之间的遗传分化最小,与紫扇贝和海湾扇贝的遗传分化均显著。  相似文献   

6.
采用模型拟合方法研究了湛江北部湾海域养殖墨西哥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concentricus一个养殖周期的重量增长规律。结果表明,墨西哥湾扇贝各重量性状增长过程遵循Logistic生长模型。通过Levenberg-Mar-quardt迭代法求出模型中3个生长参数,建立了各性状生长方程,并得出各重量性状的生长极限值为体重28.29g、壳重17.27g、生殖腺重0.44g、软体部重11.21g、闭壳肌重5.35g;各重量性状的生长拐点分别为体重5.86个月、壳重6.11个月、生殖腺重5.01个月、软体部重5.55个月、闭壳肌重5.86个月,其中生殖腺重出现增长提早、壳重出现增长延缓现象;各重量性状的绝对增长速度为体重>壳重>软体部重>闭壳肌重>生殖腺重;重量性状相对于形态性状出现生长延缓现象。  相似文献   

7.
海湾扇贝壳色与数量性状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海湾扇贝北部亚种Argopecten irradians irradians的左右两枚贝壳均具有丰富多彩的颜色.它们不仅能够稳定地遗传,而且还与生长、存活等数量性状有关。为了查清海湾扇贝壳色与数量性状之间的关系,2005年11月中下旬,作者对河北、山东、辽宁三省的海湾扇贝养殖群体的壳色种类、分布频率及其数量性状进行了统计、测量和分析。这些养殖群体来自于相同的基础群体,均是1998--1999年引种繁殖的后代。三个养殖区都有橙、棕、黑、紫、白等壳色的个体,表明海湾扇贝的壳色具有多态性,且不受环境的影响,橙、棕、黑、紫、白等壳色的分布频率分别为17.8%、48.8%、32.5%、3.8%、1.1%。总重、闭壳肌重、出柱率、壳长、壳高、壳宽等数量性状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最大值出现在壳长与壳高之间,其次在全湿重与闭壳肌重之间,最小值在出柱率与壳高之间;壳长、壳高和壳宽都能显著地影响总重和闭壳肌重。海湾扇贝的壳色与数量性状之间有密切关系,棕色个体总重最大、紫色个体总是最轻最小。方差分析表明,壳色(遗传因素)和养殖区(环境因素)均能够单独地对数量性状产生显著的影响,而且它们的交互作用也是显著的。本研究结果对海湾扇贝遗传育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温度对不同大小墨西哥湾扇贝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8—32℃实验室控温范围内以2℃为梯度,以壳高及体重增长作为观察指标,研究3个规格墨西哥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concentricus的适宜、较适宜及最适宜生长温度。研究结果表明,小苗(壳高6.2mm,体重48.3mg)、中苗(壳高18.1mm,体重1191.1mg)、大苗(壳高30.7mm,体重5809.9mg)在8—32℃水温下均能生长,但在水温8及32℃,3种规格增长率均较低;适宜生长温度分别为小苗11.2—31.1℃、中苗9.8—31.8℃、大苗9.8—32.4℃;较适宜生长温度分别为小苗18.1—29.4℃、中苗18.5—29.4℃、大苗16.9—30.4℃;3种苗随规格增大,适温范围扩大(p<0.01);最适生长温度3种苗均为24—28.0℃,其范围向高温端漂移;在水温为8℃时,3种苗存活率均达到97.0%以上,水温在32℃时则小苗为47.0%、中苗为67.5%、大苗为76.0%,表现出3种苗对低温有更强的忍耐力,大苗对高温有更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9.
秘鲁紫扇贝(Argopecten purpuratus)于2008年被引进我国,与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irradians)成功杂交。为探讨紫扇贝在海湾扇贝属中的分类地位及与相似种海湾扇贝的进化关系,随机选取紫扇贝和海湾扇贝各10个个体,利用通用引物进行16S rDNA基因片段扩增并双向测序。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紫扇贝和海湾扇贝扩增获得基因片段长度均为542bp,碱基组成A+T所占比例分别为紫扇贝54.2%和海湾扇贝55.1%。紫扇贝和海湾扇贝种内分别有6和10个变异位点,种间有41个变异位点,且种内和种间变异均为转换或者颠换,无插入/缺失类型。结合Gen Bank同源序列信息,对海湾扇贝属物种进行遗传距离分析及分子系统树的构建。结果表明:海湾扇贝属7种扇贝[紫扇贝(A.purpuratus)、A.irradians、墨西哥湾扇贝(A.i.concentricus)、A.i.irradians、A.nucleus、A.gibbus和A.ventricosus]在系统树上聚为2支,与紫扇贝亲缘关系最近的是A.ventricosus,且该两种扇贝单独聚为一支。其余5种扇贝中,A.irradians、A.i.concentricus和A.i.irradians最先聚为一支,支持A.i.concentricus和A.i.irradians为A.irradians两个亚种的结论;另外,A.nucleus与以上三者也有很近的亲缘关系。该研究结果为海湾扇贝属物种进化、迁移及其遗传育种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基于全同胞组内相关法估计"中科2号"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幼虫期壳长的遗传力。通过平衡巢式交配实验设计构建了7个半同胞和21个全同胞"中科2号"海湾扇贝家系。在家系幼虫期的第1天和第6天分别测定每个全同胞家系的30个幼虫个体的壳长。利用SAS 9.0软件的一般线性模型(GLM)计算表型变量的原因方差组分,估算壳长遗传力。分析结果显示,"中科2号"海湾扇贝幼虫1日龄和6日龄壳长的遗传力分别为0.51和0.58。t检验显示两个日龄壳长遗传力的估计值均不显著(P0.05),且6日龄雌性遗传方差组分大于雄性遗传方差组分,说明雌性遗传方差组分随日龄增长可能存在较大母性效应。较大的加性遗传方差表明选择育种对于"中科2号"海湾扇贝的早期生长尚具有较大的改良潜力。  相似文献   

11.
The shell traits and weight traits are measured in cultured populations of bay scallop, Argopecten irradians. The results of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 that the regression relationships for all the traits are significant (P<0.01). The correlative coefficients between body weight, as well as tissue weight with shell length, shell height and shell width are significant (P<0.05). But the correlative coefficients between th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auricle length with body weight as well as tissue weight are not significant (P>0.05). The multiple regression equation is obtained to estimate live body weight and tissue weight. The above traits except anterior and posterior auricle length are used for the growth and production comparison among three cultured populations, Duncan's new multiple range procedure analysis shows that all the traits in the Lingshuiqiao (LSQ) population are much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ose of the other two populations (P<0.01), and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Qipanmo (  相似文献   

12.
马氏珠母贝生长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对马氏珠母贝(Pinctadamartensi)不同生长时期的壳长、壳高、壳宽和活体质量进行了一年多的跟踪测量。分析表明,在不同生长时期,其4个性状的两两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但其相关系数大小排列顺序存在差异,8次测量的平均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壳高-壳长>壳宽-体质量>壳高-体质量>壳长-体质量>壳长-壳宽>壳高-壳宽。在不同生长时期,活体质量对壳高、壳宽的偏回归系数均极显著(P<0.01),而对壳长的偏回归系数在第1,3,7,15个月时不显著(P>0.05)。该研究的结果可为珍珠贝的选育种的重要目标性状的确定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马氏珠母贝两个与生长性状相关QTL 的验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个马氏珠母贝群体对遗传连锁图谱已经定位的,与马氏珠母贝生长性状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中的两个进行验证。结果显示:m59标记在2个群体中与壳高、壳长、壳宽和总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其GT基因型的个体壳高、壳长、壳宽和总重均显著高于GG基因型的个体;154165标记在湛江群体中与壳高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而在深圳群体中与壳宽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表明QTL标记m59在2个群体中是共享QTL,而154165标记在群体中是特异QTL。基于这两个QTL在这2个群体中分别构建二倍型,发现在湛江群体中二倍型C_1(AAGT)和深圳群体中D_1(AGGT)型和D_2(AAGT)型对马氏珠母贝生长最为有利,可作为优先的基因型组合。  相似文献   

14.
对两个通过遗传图谱构建定位的马氏珠母贝(Pinctada ucata)生长性状相关的QTL在两个不同群体中进行验证分析。结果显示:QTL471489在深圳群体中与壳高、壳宽显著相关(P0.05),其CT基因型个体的壳高、壳宽和体质量显著大于CC基因型,CT为优势基因型;而在杂交群体中该QTL与生长性状关联不显著(P0.05),但CT基因型的生长性状值仍最大。QTL410206在深圳群体中与生长性状关联不显著(P0.05),而在杂交群体中该QTL与壳高、壳长、壳宽和体质量显著相关(P0.05),AA为优势基因型。基于这两个QTL在这2个群体中分别构建二倍型,发现在深圳群体中C1(CTAT)型和杂交群体中D1(CTAA)、D2(TTAA)、D3(CCAT)、D4(TTAT)、D5(CTAA)型对马氏珠母贝的生长最为有利,可作为优选的基因型组合。  相似文献   

15.
两种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 壳内色品系选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通径分析原理及个体间随机交配的方法,进行了两种壳内色四角蛤蜊的形态性状差异及品系选育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壳内色四角蛤蜊除颜色不同外,其它形态性状间无显著差异(P>0.05);两者的4个数量性状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但影响重量性状的主要形态性状并不相同;壳形态性状对活体重的相关指数均大于0.85,表明所选的壳形态性状是影响活体重的重点性状。两个品系D型及3日龄幼虫大小无显著差异(P>0.05),6、12和15日龄紫色品系的壳长和生长速度均高于白色品系,差异极显著(P<0.01);幼虫期间,两者的存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紫色品系的孵化率和变态率明显高于白色品系(P<0.01)。稚贝室内培育期间,白色品系的壳长明显大于紫色品系(P<0.01);但室外养成期间,两者差异逐渐缩小,90日龄两者壳长已无显著性差异(P>0.05);稚贝期间两者的生长速度及成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6.
本实验于2014年9月—2015年6月选用同一批次的墨西哥湾扇贝选育系F_7和对照系贝苗,在广西北部湾海域进行生长对比养殖实验。将出池稚贝在海上保苗过渡,长至10mm进入中培期,长至30mm进入养成期,再投放到广西北海、钦州、防城港3个养殖海域,采用网笼吊养方式养殖,对各时期的墨西哥湾扇贝选育系F_7和对照系的生长性能及在3个海域生长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墨西哥湾扇贝选育系F_7的各生长指标都优于同日龄对照系(P0.05)。在北海海域,选育系和对照系的壳长、壳宽、壳高、体质量、软体质量、肉柱重等各生长指标具有显著差异(P0.05);在钦州海域,选育系和对照系的以上各生长指标都具有显著差异(P0.05),但233日龄除外;在防城港海域,232日龄的选育系和对照系的壳长、壳高差异显著(P0.05)。在150日龄,墨西哥湾扇贝选育系F_7的壳长、壳高表现为北海钦州防城港,墨西哥湾扇贝选育系F_7的壳宽、体质量、肉柱重表现为北海防城港钦州。水质测量结果显示,北海的盐度、温度、pH、溶解氧的变化最为稳定,钦州、防城港的水质变化较大。浮游植物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浮游植物藻属的种类从大到小依次为钦州北海防城港,而浮游植物数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北海防城港钦州。墨西哥湾扇贝选育系F_7的生长性状明显高于对照系,以北海生长最为突出,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和发展潜力。研究结果为墨西哥湾扇贝选育系F_7在广西北部湾的推广养殖及进一步选育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7.
以某鲆鲽类商品饲料的配方为基础,分别添加15%的鲜鱼浆及与鱼浆等蛋白含量的鱼粉,并采用热风及真空冷冻2种干燥方式制作4组等氮等能的饲料(鲜鱼浆热风干燥组SAD、鲜鱼浆真空冷冻干燥组SFD、鱼粉热风干燥组MAD和鱼粉真空冷冻干燥组MFD),投喂初始体重(75.54±0.12)g的星斑川鲽(Platichthys stellatus Pallas)幼鱼64d,以考察饲料中添加鲜鱼浆及不同干燥方式对星斑川鲽幼鱼生长、体组成及部分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SFD组试验鱼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蛋白质效率(PER)显著高于SAD组、MFD组和MAD组(P<0.05),且后3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SFD组的饲料系数最低,但与其它3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鱼的肥满度(CF)、肝体比(HSI)在4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以SFD组肥满度最高,肝体比最小.真空冷冻干燥的两组(SFD组和MFD组)肌肉和全鱼蛋白含量显著高于热风干燥的两组(SAD组和MAD组)(P<0.05),脂肪含量显著低于热风干燥的2组(P<0.05),蛋白酶活性也以真空冷冻干燥的两组高(P<0.05).SFD组蛋白沉积率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溶菌酶(LSZ)、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以SFD组最高(P<0.05).上述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鲜鱼浆并使用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处理,能显著促进鱼体生长、提高鱼体蛋白含量降低脂肪含量,增强机体免疫力.  相似文献   

18.
皱纹盘鲍是我国重要的渔业资源,其地理群体也是我国重要的鲍种质资源来源。不同地理群体间形态及相对生长的差异对皱纹盘鲍资源管理和种质资源鉴定等提供重要参考。以我国自然海区采集的7个皱纹盘鲍群体作为研究材料,通过测定9个形态测量指标并定义了这些测量指标间的17个比率变量,分析了群体内和群体间贝壳形态和体重相对生长的变异。除个别变量外,协方差分析揭示形态比率变量在群体间存在显著变异;异速生长研究揭示了壳形态特征与皱纹盘鲍群体中异速生长差异之间的高度线性相关性,异速生长程度呈现一定的群体区别。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和马氏距离聚类分析(CLUSTER)将皱纹盘鲍群体分为2个组,线性判别分析(LDA)与NMDS和CLUSTER结果相符,然而LDA未能较好的将各种群样本分类。研究结果初步表明皱纹盘鲍表现出与我国沿海环境和/或生态条件差异相关的表型可塑性,然而这种表型差异也可能受到人工底播苗种的遗传影响。研究结果将对于皱纹盘鲍渔业资源管理如管理单位的界定,以及为今后全面评价皱纹盘鲍不同地理群体的遗传变异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