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赤潮藻的显微图形测量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一种在实验室环境下通过显微镜及CCD成像的办法观察采集微小藻类图像,并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图像识别统计,最终得到所测藻类统计信息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有些文献指出:“赤潮发生起因因种而异,但大体上气候气象条件诸如温度、风力、风向,季风转换、气压等;海况、潮汐、流等以及海水的理化特征,如盐度、营养元素等,这些皆会成为某种赤潮爆发的因子或诱导因素[1]”。根据赤潮监控区监测资料分析:在南海赤潮多发区,海水富营养化条件已经具备,因此气象、水文要素条件就成为赤潮爆发的重要启动因子,而天气环流的维持与变化决定了气象、水文要素因子的稳定与变化,再根据赤潮生物培养试验,从初期繁殖到后期的爆发性繁殖,直至达到赤潮生物密度,这一过程一般都需要4~5d的时间。针对这一现象,通过对近10a的赤潮发生个例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其生成前期的天气环流形势和水文气象要素,分析出赤潮生成前期的环流模式和筛选出诱发赤潮爆发的重要因子,并依此来作为预报赤潮生成的方法,依照此方法对2003年的赤潮进行预报,其效果是另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收集《广东省海洋灾害公报》中2013—2022年的赤潮灾害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近10年广东省海域的赤潮灾害时空分布等基本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赤潮灾害的预警、防治等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分析结果表明:时间分布上,近10年间广东省海域共发生赤潮95次,年平均9.5次,共发生面积3 624.76 km2,主要发生时间集中在1-4月,平均每次赤潮持续时间为8.8 d;空间分布上,赤潮发生次数最多的主要位于珠三角海域,赤潮面积发生最大的则位于粤西海域。引发赤潮的生物共有26种,其中硅藻门13种、甲藻门10种、定鞭藻门、黄藻门和原生动物门各1种,引发赤潮次数最多的是夜光藻和红色赤潮藻,引发赤潮面积最大的是球形棕囊藻,近年来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赤潮的监测技术和防治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海洋污染的日趋严重,由海水营养化所引起的赤潮化害已愈来愈引起民了全球的关注,文章首先介绍了赤潮的发展及其对海洋生态环境,沿海养殖业及旅游资源乃于人类生命安全的巨大危害,着重阐述了赤潮的监测,预报及防治技术,文章就赤潮可靠预报的定性判断原则,预报的科学依据及试验模式作一一介绍,并综合了国内外常用的赤潮治理方法,提出了防治赤潮灾害研究的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5.
赤潮影响下的滨海旅游环境价值损失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浙江海域是全国赤潮的高发区域之一,赤潮多次影响海水养殖区、滨海旅游区等近岸敏感海域。赤潮发生时,不但海水变色影响景观美感,还会产生大量泡沫和腥臭气,严重影响滨海旅游区的休闲娱乐功能。文章运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得象山松兰山海滨浴场及周边区域的游客对赤潮灾害治理的支付意愿(WTP),间接估算出,2017年象山海域受赤潮影响滨海旅游环境价值损失为9 662.4万元,占象山县全年旅游总收入的0.4%。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及显著性检验得到,影响游客支付意愿的因素主要为赤潮对滨海景观的影响程度和游客对赤潮的认知度。本次调查评估客观反映了象山县滨海游客对赤潮治理支付意愿的大致程度,量化评估了赤潮对滨海旅游业造成的价值损失,研究结果可作为评估赤潮灾害对滨海旅游业造成经济损失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长期极值统计理论及其在海洋环境参数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环境极值参数(如风速、流速、波高、周期等)在海洋工程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次序统计和极值理论方面的较新研究成果,从理论上证明了多种统计分布中Weibull分布是最优的,使长期极值统计建立在一个更坚实的基础上;同时引入基于序列统计的最大似然估计方法。利用大量数据.对最小二乘估计方法和最大似然估计法进行对比分析,指出最大似然估计法是精确估计.而最小二乘估计方法是保守估计。  相似文献   

7.
采用全球分布的565个验潮站水位资料对NAO.99b,CSR4.0和TPXO7.2三种潮汐模型进行精度评估。结果表明:在全球海洋范围内,NAO.99b模型精度最高;在黄海海域,TPXO7.2模型的精度最高;在东海和南海海域,则是NAO.99b模型最优;在深海海域,三种模型精度差异不大;在浅海海域,采用同化方法的潮汐模型比采用经验方法的潮汐模型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8.
应用遗传神经网格方法分析赤潮监测数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简要介绍了遗传神经网络方法的原理 ,探讨了应用遗传神经网络方法研究辽东湾海域丹麦细柱藻 (Leptocylindrusdanicus)赤潮与其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计算了各环境因子对丹麦细柱藻赤潮的贡献。结果表明 ,温度、盐度、DIN的变化对研究海域丹麦细柱藻种群密度的增长有比较重要的影响 ,DIN是营养限制因子。遗传神经网络是分析赤潮监测数据的有效方法 ,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9.
文章收集整理2010—2020年发生在宁德近岸海域的赤潮事件,综合分析该海域赤潮的时空分布和种类特征,结果表明:(1)近11年来宁德近岸海域共发生赤潮16起,年均1.5起;总面积高达1 468 km2,年均133.5 km2;持续时间共169天,年均15.4天。(2)从月份上看,赤潮发生在4—6月,高发期为5月。(3)发生赤潮的种类共有3种甲藻和1种硅藻,其中发生次数、面积和持续天数最高的均为东海原甲藻,其次为米氏凯伦藻,最低为中肋骨条藻。(4)从空间分布上来看,福宁湾及其周边海域(A区)赤潮次数和持续天数最长,三沙湾外海域(D区)赤潮面积最大,三沙湾内海域(C区)的赤潮种类最多。(5)米氏凯伦藻引发的有毒赤潮共4次,主要集中在霞浦近岸海域。适宜的温度、盐度、丰富的营养盐和良好的天气是米氏凯伦藻形成赤潮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0.
利用化学因子预测赤潮的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从化学的角度对赤潮预报进行了可行性探讨 ,分析了部分化学参量作为赤潮预报依据的机理 ,综述了赤潮化学预报的研究现状 ,并对今后的赤潮预报研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基于T-S模糊神经网络的信息融合在赤潮预测预警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T-S模型的模糊神经网络不但具有模糊逻辑和神经网络两者的优点,又具有很好的学习能力。将基于T-S模型的模糊神经网络的信息融合算法应用在赤潮的预测预警中,研究各种理化因子与赤潮藻类浓度间非线性对应规律和有效预测赤潮藻类浓度。仿真实验表明这种方法具有有效的赤潮预测预警功能。  相似文献   

12.
赤潮预报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渤海湾赤潮观测数据(2003年5月~9月),对藻类浓度与环境因子进行了相关性分析,选择出影响藻类浓度的主要环境因子,然后对主要环境因子作主成分分析,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用于赤潮预报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相似文献   

13.
根据卫星高度计资料的特点 ,在对 3个海洋站的海浪极值推算中引用发展了尾部分布增强法 (Tail Distribution Method) ,并且与 3个海洋站实测资料推算结果相比较 ,结果良好。以此为基础对西北太平洋进行多年一遇极值推算 ,其多年一遇的极值分布与风场的分布是一致的 ,主要呈纬向带状分布特征 :从 35°N~ 55°N,1 4 5°E~ 1 80°E的长方形海域 ,长时间受到季风的作用并且海域开阔 ,所以它的百年一遇波高可以达到 1 3m以上 ;而在赤道无风带控制下的海域 ,它的百年一遇波高一般为 7m左右。  相似文献   

14.
笔者于2015年7月(夏季)、11月(秋季)、2016年1月(冬季)和4月(春季)于湛江湾滨海电厂海域开展潜在赤潮生物生态调查,对该海域潜在赤潮生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以及生物多样性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文章分析了各季节的群落结构相似性及季节间的差异程度。调查海域共鉴定出潜在赤潮生物31属78种,其中硅藻门最多(60种),其次为甲藻门(16种),蓝藻门以及着色鞭毛藻门各1种。优势种组成具有明显的季节演替现象,其中冬季、夏季、秋季以硅藻门为主要优势种,而春季则以硅藻门-甲藻门为主要优势种。浮游植物丰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序为夏季(47.69×104 cells/L)、秋季(10.87×104 cells/L)、冬季(9.07×104 cells/L)、春季(4.40×104 cells/L)。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各季节的潜在赤潮生物群落结构相似程度较低,差异程度显著。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季节变化明显,均为冬季最高值,夏季最低值,但季节间的差异不明显。SIMPER分析得出,各组组间差异性几乎均达90%以上,而各组组内相似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秋季组群、夏-2组群、冬季组群、春季组群、夏-1组群。  相似文献   

15.
Factor analysis is used to study the organic compounds that have high degree of correlation with biomass in algal blooming. Based on this correlation, they are named characteristic organic compounds. The compounds found are sequalene(SQU), cedrol (CED), 2, 5-cyclohexadiene-I. 4-dione, 2, 6-his(1, 1-dimthylethyl )(PBQ), phenol. 2, 6-his (1, 1-dimethylethy-4-methyl) (BHT), 3-t-butyl-4-hydroxyanisole ( BHA ), I, 2-benzenedicarboxylie acid. his-( 2-methyl propyl ) ester(DIBP), dibutyl phthalate (DNBP), respectively. Monitoring the variations of concentration of these characteristic organic compounds in seawater may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studying and forecasting red tides.  相似文献   

16.
利用围隔实验研究赤潮过程中藻细胞荧光能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2年5月和2003年5月在东海赤潮现场进行了添加营养盐诱发赤潮的船基围隔实验。通过测定赤潮藻活体荧光和DCMU增强荧光研究赤潮生消过程中藻细胞荧光能力的变化,揭示在赤潮形成阶段的藻细胞增长期细胞荧光能力较强,反之,在赤潮消亡过程中随着生物量和叶绿素a下降,细胞荧光能力也随之下降。不同围隔中生物量和叶绿素a有较大差别,而细胞荧光能力差别不大。这说明细胞荧光能力的大小与生物量无关,而是取决于藻细胞的生理状况。各围隔中加入DCMU后的增强荧光与正常荧光之间的差值(Fd-F)在赤潮发展过程中均增大,在赤潮消亡过程中均减小。根据它的大小和细胞荧光能力可初步判定赤潮是处于发展过程还是消亡过程。  相似文献   

17.
赤潮监测和预报的构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赤潮监测要素和方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思了几各监测和预报赤潮的方式,并建议以水质浮标和剖面监测系统为主要方式开展研制工作。  相似文献   

18.
海州湾赤潮发生期生态环境要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6年秋季海州湾赤潮监测资料,分析了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赤潮发生前后主要营养盐变化特征、赤潮发生与天气的关系.发现:赤潮发生前,海州湾近岸水域严重富营养化,成为本次赤潮发生的条件.赤潮发生过程中,天气晴朗、海面风力小,浮游藻类细胞密度增加,Chl-a质量浓度上升,温度、盐度变化不大,DO和pH值变化较大,N/P升高;营养盐中P降幅最大,P被认为是本次赤潮的限制因子,Si也被大量消耗,但其质量浓度下降滞后其他营养盐.10月6日以后,主要营养盐质量浓度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赤潮开始消退.  相似文献   

19.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赤潮毒素分析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毒赤潮事件的频繁爆发,不仅对海洋生物及自然资源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还严重威胁到公众健康。因此,各国都在积极寻求快速灵敏的检测方法,加强对赤潮毒素的分析及监测。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为新型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提供了可能。对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赤潮毒素进行检测的几种方法——全细胞PCR法、DNA探针法及信使基因细胞受体法进行了讨论。这些新技术旨在检测出环境中的痕量赤潮毒素和有害生物,杜绝赤潮毒素或有毒藻进入到食物链,从而最大限度保护公众健康、水环境及自然资源。  相似文献   

20.
赤潮生物种类特征光谱获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较为系统地研究了赤潮生物水体反射率曲线获取方法。通过对 2类反射率反演方法得出的反射率曲线与实际反射率曲线进行比较 ,得出在不具备大气环境参数的情况下 ,经验线性法的反演结果与实际反射率曲线最接近的结论 ,并进一步对正常海水和赤潮生物水体的光谱特性进行分析 ,提取出赤潮生物水体的特征光谱。这是进行赤潮监测和识别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