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0年以来中国小麦农业气象灾害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朝  王品  陈一  张帅  陶福禄  刘晓菲 《地理学报》2013,68(11):1453-1460
利用1991-2009 年中国农业气象站点记录的灾害及物候资料,首先对小麦各类气象灾害发生的频次及所在生长发育期进行了时空特征分析;然后通过对比较暖10 年(2000-2009)与其前10(1990-1999)年两个时期的灾害时空变化特点,探讨气候变化对灾害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是小麦发生频率最高的灾害类型,其发生频率高达79.21%,冰雹、干热风、大风、连阴雨等灾害类型也在小麦生产过程中有较多发生。气候变化背景下,小麦典型气象灾害发生频次有所增加,并且主要发生在生殖生长期。空间上,灾害类型增加较为明显的有:山东半岛的干热风、西北地区东部的干旱、暴雨及冰雹。分析表明:不同灾害种类的发生及变化的空间分布与中国气候变化特征有很强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利用2010~2019年文山州气象灾害的灾情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法和归一化法对文山州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带来的综合损失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0~2019年文山州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及其占GDP比例和灾害发生频次均呈下降趋势,但死亡人口呈上升趋势.洪灾是影响文山州最主要的气象灾害.气象灾害各月均有...  相似文献   

3.
针对晋宁区2009~2018年6~9月5个乡镇烤烟种植区的冰雹灾害问题,以烟区冰雹灾害分布、烤烟种植及受损面积、经济损失等数据为基础,对烟区冰雹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地形因素对冰雹灾害的影响等进行分析,并对冰雹灾害出现的大气环流背景进行分型。结果表明:晋宁烟区冰雹灾害年际变化大、时空分布极不均匀,7~8月最多,降雹时段主要集中在12~21时,高峰期16~18时;冰雹灾害多发区主要为晋城镇南部、双河乡和夕阳乡山区、二街西北部、六街东南部,且山区明显多于坝区;冰雹灾害风险从高到低依次为:晋城、夕阳、双河、二街、六街;冰雹灾害发生的环流形势主要有:低压活动型44.4%、低压槽型27.0%、低涡型4.8%、切变型3.2%,其他20.6%。  相似文献   

4.
利用滇中30个台站冰雹观测资料,分析了滇中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滇中冰雹的发生具有明显的月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特征.以各台站的观测数据为基础分别建立冰雹发生的概率模型,求算其理论概率,并运用x2检验,对分布模型进行适应性检验,结果表明,滇中地区冰雹的发生具有POISSON分布特征.在求得理论概率的基础上,使用GIS空间分析工具进行冰雹灾害风险区划.滇中地区绝大部分区域冰雹年发生概率在70%以上,冰雹发生概率在80%以上的区域几乎占滇中面积的一半,其中风险高达90%以上的区域主要集中于滇中南部的双柏、峨山和江川一带,呈东西向带状分布.滇中地区发生冰雹的风险较大,冰雹灾害对滇中的影响范围很广.  相似文献   

5.
针对昆明地区近10年烤烟种植冰雹灾害事件,分析了 5~9月209个中度以上冰雹灾害事件的时空分布,用历史高空探测秒级数据,分析0℃层、-6~-8℃层、-20℃层高度和0~-20℃层负温区厚度的变化特征,从环境条件及层结特征的角度出发,对其产生的大气层结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昆明地区冰雹灾害事件分布极不均匀,7...  相似文献   

6.
西畴县灾害性天气预报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计西畴县近30年的大雨、暴雨、冰雹等灾害性天气时空分布情况,查阅历年预报会商分析记录和实况天气回顾,找出了造成这类天气的实际影响系统,归纳出该县的四季天气特点、主要气象灾害和主要影响天气系统,着重讨论形成西畴县冰雹、大雨、暴雨天气的典型环流形势和其它影响因子。对形成西畴县冰雹、大雨、暴雨等灾害性天气预报进行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7.
新疆阿克苏地区50 a来强冰雹天气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俊兰  张莉 《中国沙漠》2011,31(1):236-241
 分析了1961—2010年50 a来新疆阿克苏地区强冰雹天气的时间序列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从天气预报的角度对强冰雹天气的影响系统和环流形势进行了分型研究。结果表明,阿克苏地区强冰雹天气呈增多的趋势,局地性强冰雹明显多于系统性强冰雹。强冰雹每年4—10月出现,5—7月为高发时段。将强冰雹天气的影响系统和环流形势分为4类,其中巴尔喀什湖和中亚地区的低值系统是最重要的影响系统。并得出强冰雹的地域分布特征,初步建立了强冰雹天气的探空特征物理量参数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8.
王昀  卢品睿  王旭 《干旱区地理》2018,41(5):937-944
利用2008-2017年5~8月天山南侧喀什地区气象台站观测记录、人工防雹作业点记录、灾害调查等资料,喀什探空站08时、20时探空资料,喀什雷达探测资料及其基数据反演产品,对冰雹的年分布、月分布及日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归纳出冰雹云的雷达回波特征及移动路径,依据百分位数方法确定了以0℃层高度、-20℃层高度、冻结层厚度、全总指数、杰弗逊指数、K指数、沙氏指数为代表的冰雹预报指标,以及以回波顶高及其与当日0℃层高度差、40~50 dBZ回波高度及其与当日0℃层高度差、组合反射率、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为代表的雷达特征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9.
西藏自治区近30年山洪灾害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洪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分析是区域山洪防治规划、监测预警的基础。通过收集西藏自治区1983—2015年的历史山洪灾害数据,利用地理信息时空统计、数据挖掘分析等方法对西藏山洪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突变情况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山洪与不同降水指标的分布关系。结果表明:(1)西藏自治区1983—2015年均发生山洪灾害32次,主要在7、8月份,其逐年变化呈y=0.012x~3-0.4123x~2+4.5769x-7.748的三次函数增长,且周期变化存在多时间尺度特征,主要表现在33a特征时间尺度下,周期变化具有全域性,平均周期为21a;(2)西藏山洪主要分布在日喀则、山南和林芝三个地级市,仁布和察隅两个县域以及西藏东、南部的索曲河流域,雅鲁藏布江中游、拉萨河流域的山区,分布密度在0~3.29次/100 km~2,1983—1993年山洪分布方向趋势性最明显,2005—2015年山洪分布范围最广,随机性最强,三个时段平均中心均位于拉萨市,中心趋势变化不大;(3)1997年和2009年为西藏山洪突变的年份,突变主要集中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及拉萨河流域,1997年密度变化范围在-0.15~1.15次/100 km~2,而2009年为-1.13~0.97次/100 km~2;(4)以30°N和90°E线为界,降水指标的分布与西藏山洪灾害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不同类型的降水指标山洪灾害集中分布的降水区间不同,其中年均最大60分钟降水指标对山洪灾害分布较为敏感。这些结果对促进山洪灾害数据挖掘与时空分析理论、西藏地区山洪灾害科学减灾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是执行区域性干旱灾害风险管理的重要举措,是有效实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非工程性技术措施。随着气象现代化的逐步实施,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和精度的重要性越加凸显。为科学、准确地评估青海省区域干旱的监测精度和干旱灾害风险等级,以青海省为例,采用青海省1961-2010年50个气象站潜在蒸散和降水数据,基于气象灾害风险度评估理论和方法,并根据《青海省地方干旱等级划分标准》,通过干旱灾害风险度模型和ArcGIS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较为系统地分析了青海省干旱灾害风险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灾害风险等级。结果表明:近50 a以来,青海境内主要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冬春季干旱。从时空分布特征来看,轻、中、重度干旱灾害分布和演化趋势基本一致,干旱灾害易发高发区主要分布于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环青海湖流域和共和盆地以及东部农业区局地处于中等风险水平,其余地区干旱灾害风险水平较低;从市、县、镇区域单元来看,茫崖、花土沟镇、冷湖及格尔木市干旱灾害风险较高,天峻、都兰、乌兰、共和、兴海、同德、贵南、同仁、化隆、循化及唐古拉等地次之,其余地区干旱灾害风险水平较低,青海境内干旱灾害的发生不仅受降水量影响,还与不同类型的下垫面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新疆农业气象灾害成因及其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新疆54个气象站点以及1949-2014年气象灾害数据,分析了新疆过去半个多世纪气象灾害的发生特点及成因。运用信息扩散方法对新疆洪水、干旱、大风、冰雹等灾害进行了风险评估,结果显示:(1)新疆降水量的增长是降雨频率和降雨强度共同增加的结果,这是导致暴雨洪水增加的重要原因;在灾害损失方面,洪水、干旱、风雹、低温等4种灾害的受灾面积均存在显著增长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天山北坡、伊犁河谷的洪水灾害频次最高,北疆旱灾频次多于南疆,东疆、南疆风灾较多,西天山、伊犁河谷、天山南坡西段冰雹较多。(2)在灾害风险方面,旱灾是新疆受灾风险最大的灾害,其次是洪水、大风,而冰雹风险最大的区域位于天山南坡以西以及天山北坡的中部到西部。(3)Morlet小波分析显示,自2000年以来,各灾害10 a左右的周期振荡都有增强趋势。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增加和强度加大,对近期旱灾加重和农田受灾面积增加具有一定作用。此外,通过与环流因子的遥相关分析,得到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VPA)和青藏高原高压指数(XZH)对新疆的气象灾害发生强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近40a甘肃省气象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甘肃省近40 a的气温、降水、各种气象灾害和各种灾情、经济指标资料,分析了甘肃气候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气象灾害对社会经济和农业的影响。得出全省平均气温为增温趋势;降水河西(以黄河为界)为增加趋势,河东减少趋势;干旱20世纪90年代在增加,而沙尘暴、冰雹、暴雨90年代在减少;极端气候事件增加;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明显,气象灾害受灾总面积与粮食单产呈明显的负相关,尤以干旱灾害对全省粮食产量的影响更为显著;洪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增加。  相似文献   

13.
利用高时空分辨率地面气象数据驱动陆面模式CLM3.5得到的土壤湿度资料,结合ERA40和NCEP-2再分析资料,系统对比分析了1980—2008年太行山区生长季(5—9月)表层(0~10 cm)土壤湿度时空变化,并利用站点观测资料(1993—2008年)对三套资料在太行山区的适应性进行了验证和比较。结果表明:CLM3.5资料和ERA40资料能较好地描述太行山区土壤湿度的年际和年内变化特征,且两者的土壤湿度呈现相对一致的"北干南湿"格局,其中CLM3.5资料土壤湿度的时空变率高于ERA40资料;而NCEP-2资料对土壤湿度时空分布的描述效果较差。太行山区土壤湿度与降水和相对湿度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气温呈显著的负相关,实际条件下土壤湿度与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机制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盆地西部浮尘天气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分析了1961—2003年塔里木盆地西部11个气象观测站的浮尘天气现象资料,给出了近43 a来塔里木盆地西部浮尘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特征,并分析了气候变化与浮尘的关系。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西部浮尘发生频率相当高,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率较大,持续时间较长;年浮尘日数除了莎车在波动中缓慢增加外,其他各站均在波动中逐渐减少;浮尘与大风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与年降水量和春季降水量表现出明显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不同登陆地点影响福建的台风灾害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福建省灾害性气象年鉴和福建省气候影响评价资料,建立以县域为单元的福建省台风灾害数据库(按登陆地点建立分库),运用Excel软件和Mapinfo技术,重建了1980~2005年不同登陆地点影响福建省的台风灾害时空格局。研究表明:不同登陆地点影响福建省的台风灾害年际变化总体都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内明显集中在7—9月份、群发性强;空间上分布差异较大,登陆福建沿海的台风灾害Tzc高值中心集中分布在闽中北沿海,登陆广东影响福建的台风灾害Tzc高值中心集中分布在闽南沿海和闽西的龙岩、漳平和永定,登陆台湾影响福建的台风灾害Tzc高值中心主要分布在厦门市和闽中北沿海地区,登陆浙江影响福建的台风灾害Tzc高值中心主要分布在闽东北沿海和闽西北局部。  相似文献   

16.
天山北侧成灾雹云移动路径及预警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昀  谢向阳  马禹  王式功 《干旱区地理》2017,40(6):1152-1164
利用2005-2014年5~8月天山北侧气象台站观测记录、人工防雹作业点记录、灾害调查等资料,克拉玛依探空站08:00探空资料和克拉玛依、奎屯、石河子、五家渠四部雷达探测资料及其基数据反演产品,对冰雹的年分布、月分布及日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归纳出成灾雹云的雷达回波特征及移动路径,依据百分位数方法确定了成灾雹云的预报及雷达特征预警指标,并利用2015-2016年降雹及相应的雷达探测资料对预报预警指标进行了检验分析。  相似文献   

17.
通过整理和分析清代汾河上游灾害的频次、类型和等级,运用小波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其时空特点及原因展开探讨。结果表明:研究区在清代共发生自然灾害111次,灾害类型包括水灾、旱灾、冰雹、地震、蝗灾和霜冻,灾害等级分为重度、中度、轻度。中度水灾频次最多。水灾、旱灾、霜冻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自然灾害的年际变化呈现出高—低—高3个时段,整体呈递减趋势,10 a频次在公元1690—1699年最高,主周期变化为37~38 a。灾害种类的空间分布较为一致,阳曲最多。其原因与明清小冰期、ENSO事件和区域内的小气候、落后的农业条件、人口增多导致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有关。  相似文献   

18.
基于贵州省黔东南地区1961―2008年1―12月16个台站冰雹观测资料,引入了表征冰雹事件时间分配特征新参数——冰雹事件集中度和集中期,对黔东南地区冰雹事件年内非均匀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黔东南地区冰雹事件集中度及集中期的平均和异常空间分布均存在很大区域差异,异常空间分布根据地形可分为4个区;从时间演变上看,各区年内冰雹事件集中度与集中期均表现出显著的年代振荡特征,各区年代际变化特征不一致;黔东南区域年内冰雹事件集中度和集中期表现出反向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88~2010年河南省主要气象灾害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以及粮食产量等基础数据,系统分析河南省境内主要的气象灾害(干旱、洪涝、风雹灾、霜冻)对农业的危害、时序特征、空间分布,并进一步分析了河南省农业气象灾害与粮食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灾和旱灾是河南省最主要的两种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具有长久的威胁,旱灾多发生在豫西和豫北地区,而水灾多发生在豫东南地区。农业气象灾害跟粮食产量呈负相关关系,直接威胁粮食产量。  相似文献   

20.
云南气象灾害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解明恩  程建刚 《地理科学》2004,24(6):721-726
用1950~1999年气象灾害资料,分析云南气象灾害的主要特征,具有种类多、频率高、重叠交错;分布广、季节性、区域性突出;成灾面积小、累积损失大的特征。指出地理环境、气候、人类活动是形成云南气象灾害的主要原因。特殊的低纬高原、邻近热带海洋、地形地貌复杂、山高坡陡、植被少、降雨集中、地质构造复杂、断裂活动强烈是形成云南气象灾害的地理环境因素。季风强弱与冬夏大气环流差异是决定云南气象灾害的主要气候背景。人口剧增,垦植过度,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严重指出是加剧云南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和损失严重的主要人为因素,提出了云南气象灾害的防灾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