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滇西保山地区早石炭世生物地层研究姜建军(地质矿产部国际合作司)本文研究了滇西保山早石炭世腕足动物群的分布及特征。笔者根据腕足动物纵向的分布规律,建立了三个腕足类组合,它们分别是岩关阶渔洞组Unispiriferstriatoconvolutus-Ma...  相似文献   

2.
本区太原组类化石经鉴定有8属39种,其中球希瓦格在本区西部L1灰岩中大量出现。按照在太原组中的分布情况,球希瓦格带由下而上可划分为两个亚带即:1.Sphaeroschwagerina-Quasifusulina亚带(L1-L5灰岩);2.Schwagerina-Eoparafusulina亚带(L6-L8灰岩)。本区石炭-二叠系的界线,根据动物群的资料,应划在L1灰岩之底界面,太原组划归早二叠世。  相似文献   

3.
在详细研究全球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候选剖面───中国浙江长兴煤山剖面P/T界线层牙形石动物群序列基础上,自下而上识别出4个牙形石带:(1)ClarkinachangxingensisClarkinadeflecta带;(2)Isarcicellaparva带;(3)Isarcicellaisarcica带;(4)ClarkinacarinataClarkinaplanata带,并在第一带中划分出3个动物群,从下向上是:ClarkinachangzingensisClarkinadeflecta-Clarkinasubcarinata动物群,Hindeoduslatidentatus-Clarkinameishanensissp.nov.动物群和Hindeodustypicalis动物群,煤山剖面二叠、三叠系界线层牙形石序列的建立、完善,对确立该剖面在全球二叠、三在系界线高精度对比中的标准地位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笔者介绍云南宁蒗油果木地区中二叠世含筑蜓地层,地层的岩石学及古生物特征,并就各期沉积环境作一简要分析。对筑蜓类动物群进行详细研究,记述了13属48种。依据筑·蜓类的演化,自上而下建立5个筑蜓化石带,分别为:(5)Neoschwagerina延限带;(4)Schwagerinapseudochihsi-aensis-Schwagerinalongipertica带;(3)Nankinelaorbicularia-Pisolinasubsphaerica带;(2)Mis-elinaclaudiao带;(1)Staffelamoelerana带,同时讨论筑蜓类动物群的特征,并与国内相关地层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5.
河南荥阳—巩县地区太原组Ting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湘沅 《地层学杂志》1994,18(3):189-195
本区太原组Ting类化石经鉴定有8属39种,其中球希瓦格Ting在本区西部L1灰岩中大量出现。按照Ting在太原组中的分布情况,球希瓦格Ting带由下而上可划分为两个亚带即:1。Sphaero-schwagerina-Quasifusulina亚带;2Schwagerina-Eoparafusulina亚带。本区石炭-二叠系的界线,根据Ting动物群的资料,应划在L1灰岩之底界面,太原组划归早二叠  相似文献   

6.
姚建新  郝维城 《地质学报》1993,67(4):367-375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华南和喜马拉雅地区二叠世-早三叠世不同生态类型的牙形石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依水体深浅不同,从浅到深识别出5种牙形石生物相即Hindeodus生物相,Pcachycla,dina-parachirognathus生物相,Hindeodus-Gondolella生物相Gondolella-Neospathodus生物相和Xaniognathns生物相。通过这些牙形石生物相在时间和  相似文献   

7.
裴树文 《现代地质》1999,13(3):291-297,T001
在拉萨以东约100 km 处的下波郎和得中等地, 广泛出露着以火山岩系沉积为主体的叶巴组, 新近从中发现了大量的双壳类化石, 以Kobayashites hemicylindricus Hayami, Propea mussium ( Propeamussium) laeviradiatum ( Waagen) , Pronoella pindiroensis Cox 和Corbicellop sislaevis (Sowerby) 为代表, 共计19 属20 种。双壳类动物群古生物地理面貌同北侧羌塘—印支地块早—中侏罗世双壳类动物群以及欧洲和日本同期双壳类动物群有极大的相似性, 在某种程度上又具有东亚区、欧洲区以及埃塞俄比亚区的某些特征属, 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不同生物地理区动物群的混生面貌。从生物地理区系的角度来看,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虽然有可能是侏罗纪一度出现的洋盆, 但其张开的幅度和持续的时间不足以导致其南、北两侧产生独立的生物地理区系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江西中西部黄龙组底部发现了Pseudostaffella,由此涉及到了黄龙组底部的地层时代及对比问题。根据匕高石坎尾剖面上类化石的分布和动物群性质,江西黄龙组底部与Eostaffella、Schubertella共生的Pseudostaffella和贵州、湖南Pseudostaffella带组合面貌相差甚远。江西中西部至今不存在确切的Pseudostaffella带。  相似文献   

9.
华南阿伦尼格世几丁虫生物地层与古生物地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陈孝红  汪啸风 《地质论评》1996,42(3):200-208,T001
本文系统介绍了湖北宜昌黄花场及浙江常山黄泥塘剖面Arenig统几丁虫分布发育规律,指出华南地区Arening统的几丁虫自下向上可划分为Conochitinasymmetrica,Eremochitinabaculata,Eremochitinabrevis-Conochitinalangei,Conochitinapirum,Rhabdochitinaturgida等生物带。讨论了华南地区这一时期  相似文献   

10.
泥河湾地区晚新生代生物地层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岩石地层,哺乳动物化石及古地磁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将泥河湾地区晚新生代生物地层划分为5个生物地层时限带,并推算出每个带的年限,它们是:(1)Hipparion houfenense时限带,?-3.30Ma;(2)Mimomys orientalis时限带,3.30-2.48Ma;(3)Mimomys youhenicus时限带,2.48-1.87Ma;(4)Allophainoys cf.  相似文献   

11.
贵州织金洞洞穴沉积物现生藻类属种经分类鉴定,计有蓝藻88种,分属2目4科17属。经与洞穴叠层石中的藻类化石进行对比,确定叠层石中的藻类化石与部分洞穴现生蓝藻相似,居于第四纪蓝藻化石,故洞穴沉积物从宏观到微观特征,皆直接受有关藻类生物的控制。藻类在洞穴中维持延续其生命所进行的主动活动时,具有分泌钙质和捕捉粘结碳酸钙微细颗粒而富集沉积碳酸钙的生化和生理特性,起到了成岩建造作用,因而成为形成绚丽多采洞穴沉积物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2.
河南灵宝朱阳下寒武统辛集组软体动物群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放  冯伟民 《地层学杂志》2005,29(11):458-461
河南灵宝朱阳地区下寒武统辛集组中新发现的小壳动物化石包括软体动物群的软舌螺、单板类、双壳类和腹足类以及海绵骨针和齿形类。该动物群可与安徽淮南雨台山组、河南确山、叶县、宝丰及陕西洛南辛集组动物群对比,时代属早寒武世中期,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早寒武世中期软体动物群属同一生物地理区。软体动物有可能在中国云南开始出现,并迅速迁移至扬子浅海各地,后经某种渠道迁移到华北地台南缘,演化成新的动物群。  相似文献   

13.
笔者系统研究了广西六景中泥盆统民塘组底部的硅化腕足化石,描述了31个属种,其中新属、新亚属各1个,新种20个,划分出Geranocephalus-Pentamerela(下部)动物群和Stringocephalus-Changtanela(上部)两个动物群。着重对Geranocephalus-Pentamerela动物群的特征与时代进行了讨论,其时代具浓厚的艾菲尔晚期的色彩。该动物群属老世界区的一部分,与美国内华达同期动物群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同时与欧洲(如德国、捷克以及乌拉尔地区)也有一定相似性,然而从种群而言,它是一个斩新的动物群。提出Geranocephalus不是Subrensel-landia与Stingocephalus之间的中间形态,而是Renselandia与Stingocephalus之间的中间形态,很可能Geranocephalus就是Stingocephalus的先躯,它代表Rensselandia向Stingocephalus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14.
云南施甸晚志留世-早泥盆世孢子和疑源类(ACRITARCH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联达 《地球学报》1996,17(1):105-114
本文首次报道在滇西施甸向阳寺剖面晚志留世-早泥盆世地层中发现孢子和疑源类,根据孢子特征及其在地层中的分布和演化规律,自下而上可划分出3个孢子带:1.Apiculiretusisporaspicula-Emphanisporitesneglectus(SN)带;2.Synorisporitesverrucatrs-Streelispora(VN)带;3.Breconisporitesbreconensis-Cymbosporitesdittonensi(BD)带。滇西施甸晚志留世-早泥盆世孢子带可与滇东曲靖  相似文献   

15.
北山地区早二叠世“哲斯动物群”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研 《甘肃地质》1995,4(1):14-20
北山地区下二叠统以碎屑岩为主,夹碳酸盐岩及火山岩,属活动型滨海-浅海沉积。在弱水以东的巴丹吉林地区称为埋汗哈达组和阿其德组,由下而上共识别为4个腕足群落:(1)Spiriferella-Kochiproductus群落;(2)Eliva-Alexania群落;(3)Paramarginifera-Transennatia群落;(4)Waagenoconcha-Linoproductus群落。在弱水以西的马鬃山地区,划分为双堡塘组和金塔组,原定菊石滩组可能应归并于双堡塘组,仅上述的第1个S.-K.群落较发育。据生物对比,本区下二叠统的沉积时代,大致相当于华南的栖霞期至茅口期。上述群落具“哲斯动物群”特征,但与哲斯地区不同的是,本区缺失科而富含菊石。其总貌仍属北极海冷水型动物群。  相似文献   

16.
华南上扬子区是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研究的经典地区之一,但由于交通等因素,该区西缘(今昆明—西昌—成都之间)赫南特期浅水相沉积的时空分布规律仍不清楚。文章通过总结近年来的调查新成果与已发表资料,系统分析了研究区赫南特期地层划分对比和古地理,并取得一些新认识。在赫南特早期,研究区以含较凉水壳相动物群(TBF 1)的泥灰岩、灰岩发育为特色,统归入观音桥组(近岸相仅包含其下部)。赫南特中期开始发生明显的相带分异:近岸一侧广泛发育一套含暖水壳相动物群(TBF 2)的生物碎屑灰岩,归于观音桥组上部,向远岸一侧相变为黑色笔石页岩(龙马溪组底部)。至赫南特晚期,近岸的少数地区(如镇雄北部)以产出暖水壳相动物群(TBF 3)的粗碎屑沉积为特色,创名尾坝组;远岸一侧与前一时期类似,以龙马溪组底部黑色页岩沉积为代表。文章还通过综合已知数据,分别对区内赫南特早—中期和晚期古地理进行高精度重建。  相似文献   

17.
方润森 《云南地质》1995,14(2):134-152
腾冲大硐厂早二叠世早期的地层称为观音山组。观音山组的Costiferina-Waagenites腕足动物群含腕足类:Orthotichia indica (Waagen),O.incisive(Waagen),Orthotetes picta Fang Derbyia grandis waagen Lissochonetes ambiensis (Waagen),Chonetinella teng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东北地区二叠纪生物混生机制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混生现象是指不同生物古地理区系的生物出现于同一地区的同时代地层中,表明它们曾同时或略为先后地生活或埋藏在一起。中国东北地区旱二叠世时期出现明显的北方冷水动物群(归属北方大区准噶尔-兴安生物省)与特提斯暖水动物群(归属特提斯大区内蒙-吉林生物省)的混生现象;晚二叠世出现安加拉植物群(Angara flora)与华夏植物群(Cathaysian flora)的混生。对于这些生物混生的机制及阻隔生物  相似文献   

19.
用EXCEL计算沉积物粒度分布参数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介绍了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对平均值,标准差,偏度和尖度等沉积物粒度分布参数进行统计计算(矩法计算)的方法,包括函数的调用和具体操作过程。该方法操作简单,快捷,使过去完全无法对大量样品进行的粒度参数统计计算变得极其在计算速度,可靠性,适用性以及绘图功能等方面,用Excel对沉积物进行粒度分布参数的统计计算都显著优于图解法粒度计算和各种用于粒度分析的图像分析系统。  相似文献   

20.
扬子地台前寒武纪-寒武纪界线地层的微体植物化石群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前寒武纪一寒武纪界线地层在扬子地台发育良好、分布广泛,并有包括微体植物群、海藻、瓶形原生物、具硬体动物及‘澄江动物群’等化石的发现。因而,扬子地台成为研究前寒武纪-寒武纪界线生物地层的代表地区之一。基于对扬子地台前寒武纪-寒武纪界线地层已知微体植物化石记录的回顾和论定,总结概括了下寒武统微体植物化石组合:寒武系最底部硅质磷块岩中的Micrhystridium-Paracymatiosphaera-Megathrix组合和较高层位页岩的Skiagia-Annulum-Archaeodiscina组合。它们分别与Anabarites-Circotheca-Protohertzina小壳动物化石带和Parabadiella及Eoredlichia三叶虫带相对应。与东欧地台疑源类生物地层相对照,扬子地台Micrhystridium-Paracymatiosphaera-Megathrix组合的纵向分布大体和东欧地台Asteridiumtornatum-Comasphaeridiumvelvetum组合带相一致,而以上两地台的化石组合产出层位可能都略高于纽芬兰东部剖面,依据Phycodespedum所厘定的寒武系底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