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汉江中下游农业面源污染动态监测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初步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汉江中下游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决策的需求,应用遥感与GIS一体化的方法,研究设计了汉江中下游农业面源污染动态监测信息系统的结构,功能及数据库的组成,并建立了可运行的汉江中下游农业面源污染动态监测信息系统,在系统支持下可有效地实现汉江中下游农业面源污染动态监测,最佳管理措施的选择以及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规划,系统可以为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依据,对有效的保护汉江流域水资源环境,控制汉江流域水污染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3.
4.
陈亚荣;阮秋明;韩凤翔;周乐群;洪松 《测绘地理信息》2017,42(1):96-99
以长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区域划分为1km×1km的栅格单元,根据土地利用类型、降水、坡度等栅格基础数据,利用降水和地形改进的Johnes输出系数模型,对研究区域2010年面源污染物TN、TP、BOD、COD、SS进行了负荷估算与空间模拟。将降水和地形两个方面的影响考虑在内,能有效降低降水不均匀、地势有起伏区域的估算误差。同时本研究采用栅格尺度上的数据能提高数据的精度,进而提高面源污染模拟过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6.
7.
王晓强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21,44(12):94-97
以厦门市为研究区,对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与管理方法进行了研究.应用"3S"技术,依托厦门市2015—2018年度多源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对全市森林资源动态变化进行监测,并开发建设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为研究和制定森林资源保护及合理利用对策提供数据及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GPS)快速静态,实时动态(RTK)定位等技术在测绘生产中的高效率应用。 相似文献
10.
动态灰色模型丰富和完善了静态GM(1,1)模型,它虽然有效地降低了建模时原始序列长度、原点误差的影响,且提高了数据预测的精度,但是传统的动态灰色模型为保持数据维度的不变性,必须对旧有信息进行强制舍弃,因此会导致建模数据量受到限制,预测结果容易失真,且对维度以外的信息不加筛选的舍弃致使致有用信息大量流失。本文对传统动态灰色模型做出改进,并将改进后的模型用于变形监测分析与预报中,且与传统的GM(1,1)模型和动态灰色模型的预测精度做对比,最终验证改进后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污染源管理是环境管理业务的基础工作,而实现环境污染源信息管理和分析统计的可视化是城市环境管理与环境决策信息化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标志。区域性环境污染源的许多数据具有地理特征,客观上要求数据的处理和操作采用时空处理的手段,而GIS server技术的发展为污染源时空信息的管理提供了条件。本文将建立泉州污染源GIS系统,实现污染源信息的管理与查询、污染现状制图、地理处理服务模块等功能,为泉州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辅助依据。 相似文献
15.
DEM分辨率是描述DEM地形精确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决定DEM使用范围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此处以岷江上游流域为研究区,Arc GIS为技术支撑,分析DEM空间尺度对流域特征提取的影响。首先,采用7组不同分辨率的DEM数据,通过5类不同特征参数的提取来进行DEM尺度效应的定量分析。其次,借鉴坡度中误差法思想和信息熵理论,综合分析高程、坡度和地面粗糙度来确定该地区DEM研究的分辨率合理范围。结论表明:随着DEM栅格大小的不断增大,高程区间和坡度随之减小;地面粗糙度的减小表现出地形的平坦化;信息熵所包含的内容减少;河网总长度和河网密度也随之变短变稀疏。文中岷江上游流域特征提取研究的DEM最佳空间分辨率区间为30~60 m。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技术的农用地非点源磷污染危险性评价——以长江流域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识别磷素流失的关键源区,对合理实施养分资源管理、指导平衡施肥、有目的治理来源于农业养分造成的污染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和养分平衡计算等方法为依托,参照国际常用的磷指数法对长江流域主要农用地进行了农业非点源磷污染风险评价,得到以下结论:磷非点源污染危险性指数高和极高的农用地,分别占到了流域农用地的24.40%和0.49%;风险低和中区域分别占到了11.16%和63.95%。长江流域为农用地磷污染风险中等的流域。 相似文献
17.
18.
19.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有的地下管线资料不能够满足城市建设的需求。本文结合南昌市新建区地下管线的实际情况,根据该城区地下管线普查项目,阐述了城市地下管线探测的方法和关键技术的实际应用以及地下管线的系统建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