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试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再造西北山川秀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关于对自然的界定。认为自然有广义与狭义之分,进而阐述了对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认识,即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做到正确的认识自然、开展科学实验和坚持百家争鸣.做到按自然规律办事。作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例,介绍了在主持实施再造西北地区山川秀美科技行动计划中获得的理论和实践认识。  相似文献   

2.
一、在农牧业区多目标化探项目实施的意义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全面实施,国家对农牧业进行了战略性结构调整,提出了“退耕还林、还草”,“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等再造西北秀美山川工程,生态环境地质的发展将对地区经济  相似文献   

3.
《江苏国土资源》2001,26(5):152-156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伟大事业和宏伟工程。坚持不懈地搞好生态环境保护是保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为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努力实现祖国秀美山川的宏伟目标,特制订本纲要。  相似文献   

4.
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西部地区是一个山川秀美、森林茂盛、地域辽阔,土地肥沃的地方,同时,也是地质条件复杂、地貌类型多样、生态环境脆弱的一个地区。全国78%的少数民族和87%少数民族自治(州)盟、自治县(旗)分布在这个地区,它包括西北、西南和内蒙古、广西、湖北恩施、湖南湘西的12个省(市区)和两个地区,土地面积687.1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71.58%,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青海省特殊的地质环境条件,论述了开展全省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评价的现实与潜在的重大意义,比较系统地介绍了省级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评价的目的、方法、内容及成果表达方式、方法等,对我国立项开展省级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具有超前启示作用,对于全面认识地质遗迹的资源优势和合理保护、科学开发地质遗迹资源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6.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我国水土保持工作者在新时期山川秀美工程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早在清政府时期,“署理河务”就成为各级政府的主要任务之一,左宗堂、李鸿章等都曾致力于黄河长江的治理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水利事业蓬勃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水土保持工作凸显其重要地位。水土整治经历了以工程措施为主还是以生物措施为主的多次反复争论和实践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在简要分析矿业权实地核查成果数据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矿政管理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单矿业权实地核查成果为基本数据源、以县为基本地域单元的矿政管理一张图建设的基本框架、工作模式和基本方法,对于推进研究成果对矿政管理一张图建设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经验表明,资源节约的发展模式、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正在成为新的竞争优势.节约资源就是增强发展的后劲,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这不仅对发达地区十分重要,对欠发达地区同样不可或缺.加强资源节约、综合开发利用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对于青海这样的欠发达地区,闯出一条科学发展的成功之路,必须把实践科学发展观融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抓紧抓好,努力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加快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中之重,而生态退耕又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根本和切入点。因此,搞好生态退耕工作,不仅能进一步改善我省的生态环境,保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且对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建设山川秀美的大中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相当脆弱。随着西北地区大规模生态环境建设的实施,原来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更为明显,处理好西北地区有限水资源中经济用水和生态用水的比例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就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中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利用提出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1.
The Badain Jaran Desert,located in the Alxa Plateau,Northwest China,features mega-dunes and a unique dune-lake alternation landscape.This paper presented the aeolian sediment structures of three representative dunes in the Badain Jaran Desert using ground-penetrating radar (GPR).We processed and analyzed the GPR data and investigated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integrated GPR and sedimentological data to reconstruct dunes structure,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nd geomorphological evolu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rnal structures of star dune and transverse dune represent various stages of mega-dune evolution: the main deposition processes of mega-dune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transverse dunes but have a more complicated mechanism of sand transport and deposition because of the superimposition of dunes;the upper section of the mega-dune has a structure similar to that of star dune,with vertical aggradations on top.Diffraction hyperbolae in the GPR profile indicates that the presence of ancient dunes characterized by calcareous cementation layers is involved in the maintenance of mega-dunes,and water levels,shown by continuous,sub-horizontal GPR reflections,are supposed to be closely related to mega-dunes and the interdune lakes.Outcrop of wet sand and horizontal stratifications on the GPR image indicate moisture potentials with different levels inside mega-dunes.The multiplex geomorphology in the Badain Jaran Desert is the result of global climatic undulation,the unique geographical location,the geological structural features,etc.  相似文献   

12.
中国西北地区植被NDVI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GIMMS/NDVI数据分析了中国西北地区1982-2006年植被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近25年来,中国西北地区年均植被NDVI增速为0.5%/10a,并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天山、阿尔泰山、祁连山、青海的中东部等地区植被NDVI显著增加;青海南部地区、陕西和宁夏交界地区、甘肃部分地区,以及新疆部分地区的植被NDVI下降。从不同植被类型看:林地、草地和耕地的年均NDVI都在提高。研究表明:中国西北地区植被NDVI变化是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植被NDVI与气温、降水的年际变化整体上都呈弱的正相关。但与其年内变化则都呈显著的线性关系,当月均温量超过20℃时,植被NDVI呈下降趋势;当月降水量在0100mm期间,植被NDVI随降水线性增长,当月降水量超过100mm之后,不再有明显的增长趋势。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和植被生态建设等人类活动对西北地区植被NDVI增加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蓝绿空间是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谷歌地球引擎(GEE)提取2005、2010、2015与2020年的植被与水体指数数据,构建了包含272个地级城市建成区的蓝绿空间数据库。运用蓝绿空间覆盖率、300 m服务半径覆盖率、分维数与分离度4个指标分析其时空格局与演化模式,并进一步探讨其气候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地级城市建成区蓝绿空间整体呈现为“南高北低”的格局,且南方“西高东低”、北方“东高西低”,但环渤海地区为蓝绿空间覆盖率“洼地”;时间格局为“总体增长、局部降低”,华中地区呈下降趋势的城市最多;(2)就分区而言,西南地区城市建成区蓝绿空间覆盖率最高(平均高于65%)、分离度最低(平均低于0.60),西北地区覆盖率分异较大,华北地区覆盖率最低(平均10%~30%)且分离度最高(平均约0.98);(3)采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所得R2为0.85(校正R2为0.83),其中,降水量对城市建成区蓝绿空间的影响最显著,降水量变化成正相关,气温则成负相关;整体上气候影响与比人为影响相当,但在某些时段间更大。  相似文献   

14.
近30年来中国陆地蒸散量和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NOAH陆面模式模拟的近30年中国陆地蒸散量和土壤含水量,按照6大片区和5种生态系统类型进行了统计分析。讨论全国以及各大区不同生态系统类型蒸散和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研究不同类型蒸散和土壤含水量的关系。中国陆地蒸散量总体呈增加的趋势,年内蒸散量最大的月份是7月,年末和年初蒸散量较小。而我国中南、西南、华东、东北和西北蒸散量变化趋势和全国的总趋势一致,呈增加的趋势。华北地区蒸散量近30年来总体趋势是下降的,华北蒸散量最大的年份是上世纪90年代。在所有生态系统类型中,林地蒸散最大的有东北、华东、西南和中南4区;而华北和西北草地在各类型中蒸散量所占比例最高。6大片区对比,林地蒸散水量最大的地区是西南和中南,最小的西北;草地蒸散水量最大的地区是西南,最小的是东北区;农田蒸散水量最高的是华东,最低的是西北;荒漠蒸散量最大的片区是西北;湿地蒸散最大的是东北。80年代以来,全国土壤含水量总体呈下降的趋势。从各片区的情况看,仅西北地区稍有增加,其余5区土壤含水量皆是下降的。植被覆盖度和土壤水分是影响蒸散量最重要的因子,在植被覆盖较差时,土壤水分和蒸散量相关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Study results in this paper have indicated that the Holocene climate in Xinjiang, Northwestem China has been alternating between wet and dry conditions, and was punctuated with a series of abrupt climate shifts. A sediment core taken from Barkol Lake in the northern Xinjiang of Northwest China was analyzed at 1 cm interval for grain-size distribution. Abrupt climate shifts revealed by the grain-size proxy occurred at ca 1.4, 3.0, 4.3, 5.6, 8.0 cal kyr B.E, which were well correlated to both the abrupt shifts recorded in the North Atlantic Ocean (NAO) and the Holocen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cooling events in the Arabian Ocean. The correlation indicated that the climatic changes in the extreme arid Northwest China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 NAO, probably via the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affected westerly winds. The strength and position of westerly winds probably modulated the Siberian-Mongolian high- pressure system (winter monsoon), 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limate change of Northwest China. Moreover, an evident drought interval during the middle Holocene was also revealed by grain-size proxy.  相似文献   

16.
干热岩是潜力巨大的可再生能源,通过建立EGS试验场地开展干热岩资源开发示范工程是我国开发深部地热的前沿性、基础性工作。地壳深部温度是干热岩开发选址中首先考虑的因素,在重新编制中国大地热流图、居里面深度图的基础上,建立了东南沿海地区和青藏铁路沿线地区2个典型干热岩资源潜力区三维温度场模型,在不考虑热对流的情况下,模拟结果显示东南沿海4km深处的最高温度能达到165℃,青藏铁路沿线地区4km深处最高温度可达到380℃。同时,对比模拟结果和前人实测数据,分析了2个研究区不同的热成因机制,东南沿海地区以壳源产热为主,漳州地热田放射性集中层厚度10km,幔源热流所占比例为39.6%,青藏铁路沿线地区以幔源传导热为主,羊八井地热田放射性集中层厚度为6km,幔源热流所占比例为53.7%。通过与文献结果对比分析了模拟结果的合理性,模拟结果能够为我国干热岩靶区选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伟大的生态文明工程——对中国大运河遗址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从生态文明建设、区域经济发展和宏观协调的角度,点评中国大运河工程。作者认为:她是中国东部大平原上开发湿地、利用湖泊的成功范例。是古代水网地区跨流域的内河航运的中央干线;为农耕文明时代国家级的标志性工程,是自隋唐以来保证中国南北统一的政治、经济、文化干线;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动脉;也是中国伟大的生态文明工程。中国大运河总长约3500km,顺应自然环境、水系格局和平原微地貌条件。她是2500年间代代中华儿女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河工逾千万、分段接力完成的伟大漕运系统。至今仍有近900km正常通航,每年货运量约3亿t,依然是北煤南运、南水北调、沿线资源流通的物流干道。中国大运河是活着的大遗址,是仍然发挥调控南北的作用的大遗址。中国大运河曾经串联了我国中东部六省两直辖市,穿越的33个地区级城市中有18个是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因大运河而兴衰,而且水文化和水景观仍然是这些运河沿线城市的特点和亮点,是其成为宜居城市、生态旅游城市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8.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有效驱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我国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驱动现状及其相关问题,分析了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层次结构以及在空间信息技术发展中的定位,基于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试点工程应用示范建设的经验,阐述了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有效驱动问题。针对我国当前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中的瓶颈问题,提出了走以不同行业与部门协同共建的方式来有效驱动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盆地子长地区广泛出露延长组长1油层组深湖相浊积砂岩,在露头观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构型单元分析。研究区长1油层组内可见7种岩相类型,分别为块状砂岩相(Sm)、具撕裂屑块状砂岩相(Smt)、平行层理砂岩相(Sh)、沙纹交错层理粉砂岩相(Fr)、同生变形构造粉砂岩相(Fd)、水平层理粉砂岩相(Fl)与块状泥岩相(Fm);识别出水道(CH)、堤岸(LV)和朵体(LB)3种不同类型的构型单元。根据水道构型单元垂向上的岩相组合和空间分布特点,将水道分为4类,对应于浊积扇体的不同部位:在上扇区域,主要发育Ⅰ类水道(Smt-Fm-Sm),砂体横向延伸有限;在中扇区域,主要发育Ⅱ类水道(Sm-Sh-Fr-Fl-Fm)与Ⅲ类水道(Sm-Fr-Fl-Fm),这两类砂体延伸性较好,是子长地区长1油层组深水砂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下扇区域,发育Ⅳ类水道(Sm-Fl-Fm)。根据水道类型的差别探索提出子长地区长1油层组深水砂体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