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文研究基于GIS服务,建立一套地理空间数据快速提取、遥感影像快速纠正和遥感影像快速制图的软件服务平台,实现成果数据由人工被动提供到计算机主动提供的转变。通过四川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测绘专项建设工程的实际应用证明,平台可以实现基于GIS服务的控制点选取、DEM提取、遥感纠正及多源异构数据的智能提取;利用该平台完成了阿坝州测绘保障与援助项目、"8.13泥石流"抢险救灾的遥感影像纠正处理及影像挂图的制作。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基于GIS服务,建立一套地理空间数据快速提取、遥感影像快速纠正和遥感影像快速制图的软件服务平台,实现成果数据由人工被动提供到计算机主动提供的转变.通过四川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测绘专项建设工程的实际应用证明,平台可以实现基于GIS服务的控制点选取、DEM提取、遥感纠正及多源异构数据的智能提取;利用该平台完成了阿坝州测绘保障与援助项目、“8.13泥石流”抢险救灾的遥感影像纠正处理及影像挂图的制作.  相似文献   

3.
利用无人机影像制作地震灾区三维景观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实时、准确地获取地震灾区的灾情和灾后重建状况,研究如何利用高分辨率无人机影像制作灾区三维景观图。对无人机影像进行几何纠正、影像拼接,利用摄影测量方法生成实验区的DEM,进而将影像制作成正射影像图;将无人机影像纹理映射到DEM上构建灾区的三维地形景观,并以正射影像图为底图对安置区的地物进行三维建模;最后根据规划和管理需要,编制三维景观系统,实现地震灾区三维景观的浏览、查询与分析。实践表明,采用无人机影像制作的三维景观图具有分辨率高、形象逼真等特点;影像的获取和处理以及系统的编制可为灾区重建提供丰富详实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杨汛 《中国测绘》2010,(3):86-86
记者近日获悉.中科院对地观测中心于2010年4月启动的汶川地震两周年灾后重建航空遥感监测工作已圆满结束。航空遥感影像图清晰地展现了汶川地震灾区两年来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5.
《多源遥感影像数据融合技术》(贾永红著)一书近日由测绘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6.
汶川地震灾区应急影像地图制作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汶川地震灾害应急对影像地图的需求,针对灾区分县1:25 000和1:5000影像地图设计过程中的一些相关技术进行了试验和总结,为今后影像地图的设计与制作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随着遥感卫星技术的快速发展,卫星影像数据量不断增加,对海量遥感影像数据进行有效的存储与管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通过建立一套多源卫星影像数据管理系统,实现对海量、多源遥感数据进行科学、高效、规范的管理,并实现快速查询和计算等功能,能够更好地满足相关部门的实际需求,提升测绘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8.
5月24日,财政部向国家测绘局紧急下拨测绘保障专项资金2000万元,专项用于测绘部门开展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测绘保障工作。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国家测绘局迅速启动测绘应急保障服务预案,卓有成效地开展了抗震救灾测绘保障工作,  相似文献   

9.
陈阳 《中国测绘》2022,(11):20-23
<正>“从地震到现在,不管前线还是后方,我们一刻也没停歇……” 2022年9月5日,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地灾防治国家实验室”)迅速响应,同时组建了震后遥感应急解译小组,从各渠道广泛收集光学卫星、雷达卫星、无人机航拍等遥感数据。9月7日,在抢险救灾间隙,地灾防治国家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许强教授,在微信朋友圈写下了这句话。9月13日,四川泸定转入灾后恢复重建阶段,地灾防治国家实验室联合相关单位,开始对整个泸定地震重灾区实施机载LiDAR (激光雷达)及同步光学影像遥感测绘调查工作,为灾区后续相关工作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0.
针对"8·8"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应急测绘保障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探索利用多源多途径方法,快速获取九寨沟核心景区多源灾情地理信息数据,开展相关数据的融合应用。实践证明,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在应急测绘保障工作中不仅可以提高数据利用精度,而且可以快速提高应急保障数据的使用效率和用途。多源数据融合技术还可为指挥决策等部门的灾情侦查、灾害调查、灾后重建工作,提供内容丰富、多维支撑的决策信息支撑。  相似文献   

11.
卫星遥感影像是现代基础测绘最为重要的数据源之一,随着新型基础测绘对卫星影像数据的要求不断提高,我国卫星遥感影像数据源建设水平与新型基础测绘数据需求的不匹配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该文通过分析新型基础测绘在覆盖范围、分辨率、时效性和覆盖频次等多方面的新需求,结合国内外遥感卫星资源,提出了基于虚拟星座的多星协同影像获取解决方案,并从构建虚拟星座、多星组网拍摄、多源影像优选等关键技术点介绍了虚拟星座的构建途径。最后通过在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标准时点核准遥感影像保障工作中的成功应用,验证了基于虚拟星座的多星协同影像获取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同时表明其在新型基础测绘影像保障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以临潼区新农村建设测绘保障服务示范工程为基础,根据新农村建设村镇规划和区域经济规划对乡镇用图的需求,利用多源数据对乡镇用图的制作精度、形式、内容及工艺流程等进行了试验,并对低成本、快速制作新农村建设乡镇影像地图的技术工艺和方法进行了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3.
在对多源遥感影像数据快速匹配处理、影像最佳波段组合和融合方法及更新信息变化发现识别技术进行研究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多源遥感影像快速更新基础地理信息的技术方法和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14.
多源遥感影像数据的融合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和总结多源遥感影像数据融合的基础上,探讨了多源遥感影像数据融合的层次、模型、结构及其特点.归纳总结了多源遥感影像数据融合方法,目的是提高多光谱影像分辨率的同时保持色调不变,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为在已知低分辨率多光谱影像和高分辨率全色影像的基础上,模拟生成高分辨率多光谱影像.本文介绍了遥感影像融合技术,系统阐述了几种常见的遥感影像融合方法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15.
从业务现状和功能需求着手,对多源遥感影像管理与分发服务系统的设计进行分析,着重探讨了基于插件式框架的遥感影像信息采集技术、基于建模技术的多源遥感影像管理方法、基于多线程技术的海量影像快速查询方法以及基于订单的内外网一体化数据分发模式。并依托系统建设案例,实现对多源遥感影像的科学管理和高效分发的集成,验证了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针对深度学习样本制作技术稀缺以及样本复用性差等问题,本文围绕自然资源督察业务、测绘生产项目等需求,面向深度学习算法和模型,基于多源多时相卫星遥感影像,结合已有地理国情监测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等资料,对水体、林地、推填土等典型自然资源要素,开展了遥感影像处理、样本数据制作、质量控制、成果入库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初步建立了一套面向深度学习的遥感影像样本库建设技术体系,有效促进了样本数据的统一管理、重复利用和动态更新。  相似文献   

17.
芦山7.0级地震发生后,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测绘技术服务中心派出应急测绘保障队伍携5架无人飞机第一时间赶往灾区,全力开展灾区影像获取,当天即取得一批重要成果,为夺取抗震救灾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其间有很多动人的故事和细节值得人们回味,本文只讲述其中的一件——寻找回来的数据. 21日,应急小分队接到省局指挥部的命令:由于省道210芦山至宝兴段多处垮塌,导致交通受阻,宝兴县城成为孤岛,省抗震救灾指挥部要求立刻获取210省道芦山至宝兴段沿线带状区域影像.时间紧迫,而道路非常曲折艰险,分队决定采用适时变化航高、多航点引导、沿山沟飞行等方式,远距离在雅安市雨城区上里古镇起降无人机.  相似文献   

18.
李建利 《测绘标准化》1999,15(4):20-21,41
遥感影像融合技术是图像处理领域的新技术,通过富集同一地区不同数据源的信息大跨度特征像数据的融合,提供有关各单个传感器的互补信息,使分类更精确。本文对多源遥感影像融合技术的技术路线及影像配准,影像融合的一些技术方法思路做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宁津生 《四川测绘》2008,31(5):196-197
本文分析了灾区基础测绘设施的现状,提出了利用先进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实现测绘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对于提高测绘基础设施抗灾能力和灾后快速恢复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讯(记者 程秀娟)5月11日上午,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汪民主持召开西藏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专题会,总结国土资源部抗震救灾前期工作,重点研究如何进一步开展震区地灾防治工作. 就前期抗震救灾工作,汪民代表部党组给予充分肯定.他说,此次地震波及西藏自治区19个县,是近年来西藏遭受的最大自然灾害,对灾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灾害发生后,国土资源部迅速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精神,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姜大明亲自部署,部各司局及直属单位、地调局各直属单位快速行动、密切配合,全力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在监测预警技术、遥感影像技术、防治应急力量、组织协调等方面,协助西藏自治区政府及国土资源厅做好震后灾区地灾防治应急工作,成绩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