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0 前言 测定地壳厚度和地壳内纵波速度的方法很多,本文利用远震SP′震相来计算观测台站附近地壳构造的方法,在对乌鲁木齐基准地震台的资料分析与研究基础上,计算了乌鲁木齐台地区的地壳厚度和地壳内的纵波平均速度。此项工作为进一步研究乌鲁木齐台地区的地壳速度结构、地壳厚度以及介质的各项特征,打下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sPn震相计算近震震源深度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震源深度是描述震源信息的基本参数之一,也是目前最难测准的参数之一。近震深度震相sPn与Pn震相到时差与震中距无关,是测定地壳内地震震源深度的主要依据之一。sPn与Pn到时差测定地壳内近震深度的方法简洁、准确,可以在日常地震速报中应用。  相似文献   

3.
计算了滇西北地区的16个固定地震台和喜马拉雅台阵项目的103个流动台站(共119个地震台站)记录的238个5.8级以上的远震事件,从中挑选了5558个信噪比高、震相清晰的接收函数,采用人工读取震相到时的方法,获得了各个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结果显示:滇西北地区地壳厚度等值线呈ES向舌状突出,地壳厚度和泊松比横向变...  相似文献   

4.
李尚伟  万永中 《内陆地震》1992,6(3):302-304
0 引言 利用地震波研究地壳厚度的方法很多,用S波与S_P波的到时差来计算地壳厚度是一种很方便的方法。 S_P波是由S波通过固体分界面后折射转换为P波的,理论研究及实际观测都表明S_P波的存在。S_P波出现在S波之前数秒,可以说是S波的前驱震相,它在观测点附近的质点振动方式属于P波类型。据其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在某些地震仪的垂直分向上可以辨认,文献[1]就描述了S_P波震相在兰州台基式议上的的典型记录。  相似文献   

5.
台湾海峡南部一次5.0级地震的sPn震相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运用Pn震相对齐测定sPn震相的方法分析了发生在台湾海峡南部的一次5.0级地震的 sPn震相,初步了解sPn震相的一些特征,并在不同地壳模型下用sPn-Pn的走时差计算了该地震的震源深度。结果表明:在该地震中,sPn震相特征明显;用Pn震相对齐测定sPn震相的方法可以快速、可靠地测定出sPn震相;用sPn-Pn的走时差计算震源深度时,不同模型计算出的结果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6.
理论研究和在兰州台的实际观测都表明,当远震 S 波通过地壳和上地幔速度界面——莫霍界面时,S 波的 Sv成份将产生折射转换波,称之为 Sp 波。Sp 波在台站附近的质点振动方式属于 P 波类型。在一定的距离段上,根据其运动学特征和动力学特征,Sv 波震相可在基式地震仪的垂直分向上辩认出来,是 S 波震相的前驱震相。将 S波震相与 Sp 震相的到时差ΔT 代入公式:H=(ΔT)/K[1/(V_S(K~2-V_S~2δ_S~2)~(1/2))-1/(V_P(K~2-V_p~2δ_p~2)~(1/2))]~(-1)。可求出接收台站附近地壳厚度值 H。本文根据兰州台基式地震仪的21个地震记录,求出了以兰州台为圆心25—50公里环形区域内平均地壳厚度值约为53公里左右。并简要地讨论了 Sp 震相在兰州台的记录特征。初步得出了 Sp 波震在兰州台可观测范围为18°—50°,S 波震相高效率地转换为 Sp 波震相的距离约在32°左右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确定地震波的走时,实现精确的地震定位,从地震台所在地区入手研究地壳内部结构及地壳厚度是很重要.地壳结构有明显的地区性,因此地震波走时也有地区性差异.地震波穿过地壳和地球内部传播,能够带来与地壳和地球内部结构的一些信息,它可通过在地震图上分析、辩认、处理与地壳结构有关的震相获得.我们利用本台1977—1981年记录的远震资料,分析记录较清的SP′和Ps震相,利用SP′和S的走时差计算本台附近的地壳厚度,并利用Ps震相进行了互比对照.  相似文献   

8.
宁夏十五数字地震观测台网自投入使用以来,积累了大量的地震数字波形。利用宁夏台网中震中距在1 000km范围内不同台站记录的9次M≥3.0地震的sPn与Pn震相进行分析、计算这些地震的震源深度。研究表明,利用sPn与Pn震相的到时差计算地壳内近震深度的方法简捷、准确。  相似文献   

9.
根据CDSN北京地震台宽频带数字地震仪记录到的20个远震记录中的S震相与Sp震相的到时差测定了北京地震台附近地壳厚度值H。得出了以北京地震台为圆心20~45km环形区域内地壳厚度平均值为40.2km左右的结果。并简要的讨论了Sp震相在北京地震台的记录特征。初步得出了Sp震相在北京地震台的可观测范围为11°~40°,S波震相高效率转换为Sp震相的距离约在30°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针对山西地区Pb震相难以准确识别的现状,本文首先根据地壳速度模型计算了能够记录到Pb震相的震中距范围.然后针对Pb作为初至、后续震相分别提出了相应的识别方法:当Pb作为初至震相时周期大于Pg,振幅小于Pg,波性特征与Pn相似,可使用理论到时与波形特征相结合的方法识别;当Pb作为后续震相时,振幅和周期都不稳定、存在突变点,综合使用理论到时、波形特征和离散小波变换三种方法进行识别.最后,依照上述方法识别、标定了56个地震事件中的236个Pb震相,计算得出山西地区下地壳P波的速度为6.73 km/s,康拉德面的埋藏深度为21 km.  相似文献   

11.
尝试用垂直分量P波接收函数技术,分离莫霍面多次反射透射震相PpPmp,以此确定台阵下方的地壳厚度.利用兰州小孔径台阵记录的16次深远地震资料,分离了PpPmp震相,根据其到时计算台阵下方的地壳厚度约(51.6plusmn;1.8) km,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2.
张宏 《地震工程学报》1987,9(S1):145-145
本文用远震的S震相与Sp震相的走时差来测定喀什台附近的地壳厚度。  相似文献   

13.
有3种有用的区域深度震相sPg、sPmP和sPn以及与之相应的参考震相Pg、PmP和Pn。每种深度震相和它的参考震相间的到时差可以用来估计震源深度。我们开发了一种利用区域深度震相模拟(RDPM)的方法来估计中小地震的震源深度。对所有地震我们使用同一个震源机制来产生到时差。通过比较发现,用区域深度震相模拟方法得到的震源深度与用其他方法得到的震源深度是一致的。由于区域深度震相模拟方法得到的深度依赖于地壳模型,我们审查了这种依赖性并发现10%的地壳模型误差可引起大约10%~15%的深度误差。深度的绝对误差依赖于地壳模型的误差和震源深度本身。震中位置误差对所得的深度影响很小。通过分析理论的和观测的地震图发现,sPmP和PmP震相在某一距离窗中发育较好。在此震中距窗中,它们也较容易识别。我们证实了对sPmP和PmP的假定是正确的,以及区域深度震相在某些地区是不发育的,或不能分辨的。我们也展示了可用于识别区域深度震相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14.
至少有四个大陆裂谷带内部或边缘发生了地壳深震(>20km)。其中大多数地震(M≥5.0)为走滑或斜滑机制,它们的T轴方向接近于一裂谷带浅部正断层作用有关的T轴方向。多数地壳深震沿具有较冷的且厚度较大的地壳部位的裂谷边缘发生。然而,也有一些地震发生在具有高热流的区。这些地区也表现为高应变区,这可能是影响可观测深度的一个因素。我们认为地壳深震或是代表了裂谷带相对于邻近稳定区的相对运动,或是表明了裂谷作  相似文献   

15.
在海底地震仪(OBS,Ocean Bottom Seismometer)广角地震探测中,经常可以见到能量很强、连续性很好的多次波震相,但对于如何确定这些多次波的属性以及怎样充分利用它们来约束地下的结构特征,至今还缺乏详细的研究.本文利用南海北部已获取的OBS探测数据,对与地壳折射Pg震相近乎平行并紧随其后的二次反射Pg震相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在实测OBS地震记录剖面上,二次反射Pg震相具有连续、清晰、可追踪偏移距较远(约60km以上)等特点,其地震波形和粒子运动轨迹与初至Pg震相相似,但二次反射Pg震相波形最大振幅值和粒子震动能量明显比初至Pg震相大.通过理论模型模拟以及对实测地震剖面三种不同反射层路径的走时计算,确定了二次反射Pg震相主要来自沉积层的反射.在此基础上,对二次反射Pg震相在地壳结构成像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发现加入二次反射Pg震相前后,由于反射震相的增加,沉积层界面的约束程度得到极大的提高;另外,通过对理论模型和实测剖面OBS2010地壳结构进行加入二次反射Pg震相前后的分辨率测试,结果发现加入二次反射Pg震相数据后,由于射线密度的增加,沉积层和上地壳结构的成像分辨率有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6.
甘肃台网近震计算机定位的进一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000多次地震的反复运算,得出甘肃及西部地区近震定位仍采用单层地壳模型为佳。各种地震波的速度分别是VPn=8.17,VSn=4.62,VPg=VPm=6.12,VSg=VLg1=VSm=3.56,VLg2=3.28(单位为km/s)。通过对计算方法多次改进,各种震相均可独立参加定位。该方法已经过近万次地震的检验,网内地震只要有3个台的震相数据就可定位,要是台站包围的比较好,有无初至波或后续震相定位偏差相互一般不超过4km。网缘与网外地震最好尽可能多使用各种震相数据。只要有5个台以上的震相数据,网外地震定位(5°~10°)与邻省或中国地震局的定位结果偏差一般不超过30km,最大偏差也不超过50km。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了湖北区域台网短周期地震仪近几年来所记录的18次远震资料,从地震图上分析了Ps震相;利用Ps—P走时差,计算了相应地震台附近地区的地壳厚度,其结果与重力资料反演的结果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8.
基于初至P震相较易辨识、读取误差小、有效震相丰富等优点,提出联合Pg与Pn震相到时数据测定震源深度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石嘴山ML4.4地震序列(11次)的震源深度计算,结果显示该地震序列的震源较浅,这也是此次有感地震震感强烈的原因之一.然后利用初至P震相到时方法分别计算了双层和4层地壳速度模型下的震源深度,并与双差定位所得深度进行对比,结果显示: 利用初至P震相到时方法较双差定位方法得到的震源深度整体上一致性较好,但前者得到的震源深度较之后者略深;对于双层与4层地壳速度模型,二者的震源深度计算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因此,基于可靠区域地壳速度模型下的初至P震相到时方法可以应用于震源深度的计算,并能够取得较好的结果.另外,石嘴山ML4.4地震序列的主震深度为7—8 km,最大余震深度为6 km,根据银川盆地的速度成像结果可知,主震和最大余震发生于银川盆地基底下部;其余地震的震级偏小,多集中于3—5 km深度,主要发生于银川盆地基底顶部或基底覆盖层内.   相似文献   

19.
根据安西、高台、兰州、天水地震台记录到的 S_p 震相资料测定了4个台附近局部地区的地壳厚度值。得出了在安西周围25—72km 环形区域内的平均地壳厚度值为58.8±2.1km;高台台周围25—68km 环形区域内的平均地壳厚度值为56.0±1.7km;兰州台周围25—50km 环形区域内的平均地壳厚度值为53.9±1.6km;天水台周围23—45km 环形区域内的平均厚度值为51±2.7km。甘肃地区地壳厚度的结果是西厚东薄,东西平均地壳厚度差达7.8km 左右。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龙陵地区原有固定地震台站,及1976年5月龙陵七级大震后架设的一组临时台网所记录的龙陵大震的余震序列,选择其中震中精度Ⅰ类,记录清晰,2.7—3.6级的15次地震。经用二种以上方法,反复测定震中位置,最后又经电子计算机修订,使其误差在±5公里。 然后对这些地震以记录波形特征,走时曲线特征振幅衰减持征及视出射角特征等诸方面,及记录到的第一、第二组震相的性质进行了对比探讨,确定第一组震相是直达波波;第二组震相是龙陵地区来自地壳底部的反射波P_(11)、S_(11)。 并利用反射波资料计算得到龙陵地区P_(11)波反射界面深度——即龙陵地区的平均地壳厚度约为42公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