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7 毫秒
1.
海洋生物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海洋自然环境的制约,人类对海洋生物资源分布规律的了解很不充分。因此,探索海洋生物资源的分布规律是十分必要的。整个海洋水体环境比陆地环境更具有立体性,因而海洋生物的分布亦比陆生生物更具垂直分布的洋带性特点。海洋水体在200米深以下,海水温度、盐度等比较稳定,太阳光透射不到这个深度,也几乎不受气候环境的影响。从洋面到洋底,海平面以下200米这个区域是海洋生物最丰富的洋带,从200~1000米为海洋中层,主要有深海浮游动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美国海洋与大气管理局"深海发现"号潜水器在深海发现了很多奇异的生物。在此次深海探索任务,"深海发现"号从夏威夷海岸附近海域下水,潜入到大约4829米深的海底,并成功发回光波信号,实况直播海底探索过程。"深海发现"号发回的图像和视频显示,尽管在数千米的洋底暗无天日,寒冷又高压,但是"深海发现"号仍然能够发现大量的海洋生物生活于这种极端环境中,如细长黏滑的海参、高茎海绵、管状蠕  相似文献   

3.
近日《国家地理》杂志报道了一个让人振奋的消息: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海岸1600米深海处,研究人员发现有一处海洋生物繁衍的“海底托儿所”。在该深海海域,各种鱼类与章鱼非常密集于海底山脊,在该漆黑的“海底托儿所”  相似文献   

4.
正"自然资源部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创建于1991年,是徐洵院士创立的我国第一个从事海洋生物基因工程研究的实验室,目前已经形成了富有特色的3个研究方向:深海生物多样性与生命过程、深海生物资源获取与应用潜力评价、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三十年来,实验室不断发展壮大。1997年实验室被评为原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 2002年与中国大洋协会共建"中国大洋生物基因研发基地"; 2003年实验室被批准为福建省重点实验室; 2005年被科技部批准  相似文献   

5.
南海是西太平洋边缘海,有陆架、陆坡、岛礁、深海平原、海山、冷泉等多种生境,近10年来南海逐渐成为世界深海研究的热点。南海是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区域,与作为海洋生物多样性中心的印太珊瑚大三角区具有一定的环境与生物连通性,对南海的深海生物探测研究可丰富对西太平洋及印太交汇区生物多样性及地理分布格局的认知。目前有关南海的生物多样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北部陆架浅海及岛礁,对于深海生物多样性认知明显不足。本研究梳理了全球深海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国际战略布局,并对南海深海生物多样性SCIE论文发表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探讨了南海深海生物多样性研究态势,对未来南海深海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研究提出了研究展望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蓝镜头     
《海洋世界》2012,(7):2
又见深海奇生一支科学探险队在新西兰北部多火山的4个深海区发现了一些奇特的海洋生物。这些生物有的能叫出名字,有的则非常陌生。探险队的活动始  相似文献   

7.
<正>IODP329航次将在南太平洋亚热带环流区一系列站位的深海沉积物及其基岩中取心和测井,这些站位以不同水平的海洋生物生产力和基底时代(6~(84~124.6Ma)为特征(图1)。本航次勘探的主要目的:(1)记录极度贫乏营养物质的深海次海底沉积物中微生物生长环境、新陈代谢活动、遗传结构以及组合特征;(2)检验海洋因素(如表层海洋生物生产力)从环流中心到环流边缘是如何控制微生物沉积环境、活动以及群落  相似文献   

8.
《海洋世界》2008,(12):5-5
第四次全球海洋生物普查近日完成。在最近的一年里,科学家发现了大约1000种新的海洋动植物,其中包括栖息地最深的生物—日本琉球海沟水下7224米的深海栉水母。在大西洋比斯开湾,科学家发现了约20厘米长的特大号牡蛎的壳。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海岸附近,还有一种长约38厘米的未知软体动物。  相似文献   

9.
分类学是现代生物学的基础学科,对海洋生物的分类认知是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及资源利用的前提。我国的海洋生物分类学研究以中国近海为主,经过一个世纪尤其是近70年的发展,已基本认识了中国海域的生物种类构成和分布状况。近十年来,开展了规模不等的深海生物探测与取样,海洋生物分类研究拓展至深海。然而,总体上,我国不少海洋生物类群的分类研究还不充分,一些类群尚欠缺研究,仍有大量未知的生物待发现。本文以研究较为集中和系统的中国近海和西太平洋深海为主,概述了中国学者在海洋生物分类研究领域的总体进展,尤其是近十年来的进展。同时,结合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就我国未来海洋生物分类学研究的开展,包括分类学科发展方向、平台建设、支撑体系等方面,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海洋生物酶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海洋生物代谢过程中的酶类在性质、功能上与陆地生物有很多不同 ,因此从海洋生物中筛选提取有应用价值的酶类 ,就成为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受地理环境的限制和海洋生物在采集、培养等方面尚存在一些技术难题 ,海洋生物酶类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远不如陆地生物的 ,以下将一些海洋生物酶的研究和开发做一介绍。1核酸酶古细菌是从深海火山口附近发现的一类原核生物 ,同细菌有着明显的区别 ,被认为是有别于现存原核和真核生物的第三类生物。这类生物目前已发现了500多种 ,其代谢途径与现存的生物有严格的区别 ,可以在100℃以…  相似文献   

11.
深潜7062     
7062米相比万米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来说,是有些差距,但对于海洋探测研究来说,7000米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正像进入太空离不开航天器一样,开发利用深海则离不开深海装载装备。可以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海洋领域带来的价值丝毫不亚于"神舟五号"在航天领域的贡献。在2012年6月27日,"蛟龙号"在7000米级海试的第5次下潜中再次刷新了同类型潜水器下潜深度纪录。下潜取得3个水样,2个沉积物  相似文献   

12.
正据俄新社消息,一个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科研团队今年夏天在鄂霍次克海的千岛海盆发现了500种新的海洋生物,改写了该海域被认为缺少深海生物生存的历史。这个科研项目由俄罗斯与德国联合开展,这次他们共发现了1000多种海洋生物,其中约500种属于新的海洋物种。这些新的海洋生物与在南大洋和大西洋生活的海洋生物相类似,本次科考不仅在海洋生物的数量上实现了突破,在鄂霍次克海生物链研究上也取得了进  相似文献   

13.
1000米深的大海是无际的黑暗世界,闪烁着各色光亮的“发光动物”,将那里变成自己的天堂……在黑暗的深海,生活着许多能够发光的动物,尤其是那些水深500~1000米的黑暗深海,已成为发光动物的天堂。在深海的发光动物中,主要是发光鱼类。据说,深海的鱼类大约有80%的种类,具有各不相同的发光器。一些发光针和荧光乌贼等。它们依照种类不同,发光器的位置和构造会有所不同,展现出来的发光景象也是五花八门。例如,烛光鱼属的鱼种,具有少见的明亮的紫色发光滤器;拟白鲑科鱼  相似文献   

14.
建立美国最大海洋保护区网络加利福尼亚蜿蜒崎岖1800千米的海岸线哺育了世人瞩目的多样化的海洋生物,而沿岸纵深2600米的海底同样富饶。那里成片海草和海藻丛林与海下峡谷和深海暗礁交相辉映。季风和复杂洋流给鲨鱼、金枪鱼、乌贼和栖息于礁岩中的鱼类以及数以千种的物种带来养料,从而造就了异常富饶的生态系统,而成为美国最丰产的渔业区之一。  相似文献   

15.
海洋生物技术是以海洋生物为主要对象,并与其他高新技术有机结合而形成综合性生物技术体系,它是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开发海洋生物等资源方面已展现出巨大的潜在力。一、各国重视海洋生物技术的发展近些年来,国际上非常重视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和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日本把积极开发利用海洋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把海洋技术包括深海生物工程列为日本90年代发展12项高技术之一,并专门成立了“海洋生物技术研究会”(1987年),举办过第一次国际海洋生物技术  相似文献   

16.
江泓 《海洋世界》2019,(1):86-91
故事距今1.6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英国南部和法国北部覆盖在一片浅海之下,这里是许多奇异海洋生物的家园。洋流将深海的营养物质带到浅海之中,滋养着壮观的珊瑚礁,五颜六色的小鱼在珊瑚礁中生活。  相似文献   

17.
微塑料(粒径5mm的塑料)作为海洋环境中一类新型污染物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们从微塑料来源、分布和生态影响等方面总结分析了近年来海洋微塑料研究的进展。结果表明,海洋中的微塑料主要来源于在阳光、风浪和海流等作用下的海上塑料垃圾的分解,陆源塑料垃圾输入、海上船只塑料垃圾的丢弃、水产养殖业漂浮装置的废弃等是海洋中塑料垃圾的主要来源。海洋微塑料分布呈全球化趋势,近岸、大洋、深海和极地都有微塑料的存在,已有研究表明深海是微塑料的主要汇集区。微塑料不但会影响藻类的光合作用,还会影响一些海洋生物的产卵量和繁殖能力,甚至会引起某些海洋生物的营养不良甚至死亡;微塑料自身含有和表面富集的污染物会在水动力作用下影响污染物的全球分布并对海洋生物产生复合毒性影响。为减少海洋塑料垃圾,控制海洋微塑料污染并为污染防治提供支撑,保护海洋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今后的研究方向将主要包括:不同粒径微塑料的快速分离和在线鉴别方法的建立;水动力对微塑料全球迁移变化的影响;微塑料复合毒性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污染效应及机制;管理和技术体系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等。  相似文献   

18.
碳酸盐补偿深度(C.C.D)及溶跃面是海洋学中两个重要界线.目前各国学者不但研究了各海区C.C.D及溶跃面具体界线,而且将注意力转向对它影响机制的研究.我们在1978年及1983年,曾两次对中太平洋进行了海洋地质调查研究工作,通过海洋生物、沉积物化学等项分析资料,调查区Ⅰ和ⅡC.C.D在5300米左右,溶跃面在3500米左右,调查区ⅢC.C.D在5300米左右,溶跃面在小于3918米的某一深度.  相似文献   

19.
杨梅  李新正 《海洋科学》2017,41(6):126-133
深海热液口及其生物群落自1977年发现以来,受到海洋生物学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伴随深海调查技术的进步,大量热液生物群落相继被发现,并在生物地理学、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目前,受采样不足及分类学研究的限制,针对深海热液口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多集中于大型底栖生物。本文拟对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简要综述,以期加深对深海热液口大型底栖生物的物种分布模式、扩散途径及群体连通性的认识,为深海热液口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以来底拖网渔业的快速发展给脆弱海洋生态系统(VME)带来极大威胁,导致公海深海渔业发展不可持续以及海洋生物多样性降低。为更好地实现养护海洋渔业资源和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目标,同时为我国在保护VME以及管理公海深海渔业方面提供参考,文章分析八大区域渔业管理组织(RFMO)针对VME保护采取的系列措施及其保护VME的可行性,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并对我国在RFMO中保护VME进行展望。研究结果表明:《公海深海渔业管理国际准则》在RFMO保护VME的实践中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RFMO采取的措施限制深海渔业活动,但为保护VME和养护海洋渔业资源提供重要基础和保障;未来RFMO应加强信息共享和技术合作,发展VME分布预测技术,同时在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方面积极开展双边和多边合作;我国应进一步研究和实践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方法,平衡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积极参与国际渔业管理和VME保护并促进合作,加强南极海域海洋保护区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