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前利用激光来冷却和囚禁中性原子的技术已取得激动人心的进展。通过使用廉价的二极管激光器和蒸汽室收集器,有效地降低了囚禁原子的复杂性和高成本,在零点几μK温度下,可得到1011个原子/cm3的原子密度。本文介绍了有关激光冷却与囚禁技术,讨论了其现实应用:频率标准一基本物理性质研究。  相似文献   

2.
范承  玉宋 《天体物理学报》1997,17(1):103-106
本从Zernike多项多出发,推导了激光导引星自适应光学倾斜校正的非等晕性方差,以其方差1rad^2为判据,导出了倾斜等晕角的表达式,得出了与Parenti和Sasiela推导的相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各种对分子云热平衡作出贡献的加热和冷却机制,如分子或原子的辐射冷却(或加热),尘埃-气体碰撞加热和引力坍缩加热等等。并且讨论了如何确定不同类型分子云的热平衡温度。  相似文献   

4.
由于锶原子光钟两级冷却对磁光阱磁场有不同的要求,为减少磁场转换时原子的逃逸,需在短时间内以一定的时序控制变换磁场。对反赫姆霍兹线圈设计的一般理论进行了讨论,为锶原子光钟的两级冷却设计了相应的磁场,并制作了转换磁场的发生控制装置。该装置主要包括控制电路、保护电路2部分。测量得到通过线圈的电流受控于输入信号,符合实验要求。  相似文献   

5.
戴子高  彭秋和 《天文学报》1994,35(4):337-347
最近Gentile等研究了超新星核区从核物质到夸克物质的一级相变,沿着他们的工作,本文研究从两味夸克物质到三味夸克物质的相变过程,我们发现相变时标小于10^-7秒,超新星的中心温度和核区的中微子总能量明显增大,这不仅会增加超新星爆发的成功机会,而且会提高复活激波的能量,同时会影响新生中子星的冷却,核区存在Schwarzschild对流。  相似文献   

6.
国外原子时频最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峰  翟造成 《天文学进展》2002,20(3):201-210
概述了传统原子频标的现状,以及新型原子频标和国际原子时的研究进展,介绍了为适应高精度新型频标和国际原子时的比对需要而开展的远程时频传递技术。  相似文献   

7.
从理论上研究了Sr原子系统中电磁感应透明(EIT)效应及其伴随的Kerr非线性效应。计算表明,将一级冷却得到的Sr冷原子粘团作为光场与原子相互作用的EIT介质,用较弱的耦合光可以得到一个非常窄的EIT窗口和较强的Kerr非线性效应。该研究结果为实现689nm激光器的线宽压窄及应用EIT效应进行。Sr玻色子冷原子光钟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月球激光测距的新技术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月球激光测距是国内外所瞩目的宏伟目标,代表着单光子探测技术的高峰。本论文的目的是探索提高激光测月回波光子数的新方法,进而增加激光测月成功的几率。其思路是源于一个新的想法:在激光测月过程中引入大气波前倾斜量实时补偿的技术。首先介绍激光测月的现状和其难度所在:回波光子数太少,基本上属于亚光子探测范畴。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本文对影响激光测月回波光子数的因素逐一进行分析讨论,提出应该把激光束截面能量分布和大气湍流效应包括进去。为此分析讨论了大气湍流和大气中光场的基本统计性质、激光束在大气中传输时所受大气湍流的影响以及大气湍流对激光测距的影响,得出大气湍流特别对激光测月有着明显影响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对传统的激光测距方程进行了修正,使其应用到激光测月时更符合真实的情况,从而指导补偿的进行。涉及到在激光测月中对受大气湍流而畸变的激光束进行补偿,本文抓住重点,通过分析看出对大气倾斜量的实时补偿是提高激光测月回波光子数的重要因素。结合激光测月以及云南天文台现有测距系统的实际情况,本文独创性地提出利用激光测月目标近旁一定大小区域的扩展面源探测与计算大气倾斜量,然后对激光测月中的激光束进行大气倾斜量实时补偿的新技术方法。在分析比较各种从低对比度扩展源中计算大气倾斜量的算法后,本文认为采用绝对差分法最佳。最后是具体的激光测月的新技术方案,同时对此方法的理论与技术进行了分析讨论,推导出新技术方法的理论依据、补偿效果、可行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相干布居囚禁现象用于原子频标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Λ型三能级原子系统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半经典的密度矩阵方法分析了87Rb气体的相干布居囚禁现象。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当两束相干激光频率差等于87Rb原子的两个基态超精细结构子能级频率差时,87Rb气体具有相干暗线和相干微波辐射的特性。它们可以作为相干布居囚禁原子频标的鉴频物理基础。最后简要分析了两种相干布居囚禁原子频标的各自特点和实验装置结构。  相似文献   

10.
窄线宽激光器在铯原子喷泉钟、光钟以及时间频率传递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介绍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开展的工作波长为698 nm窄线宽激光器的研究进展。实验中采用两级稳频方法将激光锁到初稳腔和高稳腔。通过第一级稳频,激光线宽为1.1 kHz;目前已初步实现了第二级稳频。通过逐渐优化第二级稳频,可以实现Hz量级线宽激光。  相似文献   

11.
时间和频率技术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昱  翟造成 《天文学进展》1997,15(4):285-292
概述了最近几年时间和频率技术的最新进展,给出了各种实用的原子频率标准的最新发展以及它们的性能指标的最新结果,介绍了国际原子时的归算方法和所达到的新水平,并对各种原子钟在归算子中的应用概况和所起的作用进行了比较,强调了氢原子钟的特殊作用和地位,同时也综述了高精度的时间同步和时频计量新技术的进展,特别是对为提高GPS这一国际时间同步辐射技术的应用水平进行的各种实验研究工作的最新进展作了进行描述,对目前  相似文献   

12.
网络技术在时间服务工作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主要介绍网络技术在授时中心守时实验室的守时及授时服务系统中的应用情况。守时系统是一种需要连续、可靠运转的复杂系统,包括守时钟组、比对测量系统、原子时归算等多个环节。原子时专用局域网是守时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有效地提高了守时、原子时及相关数据资料的传递和交换速率。时间服务的网络化、自动化不仅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人工过多干预造成的误差,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守时系统的可靠性和合理性。章详细介绍原子时局域网络(ATLAN)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授时系统的设计情况。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在恒星环境下,电荷强屏蔽对原子核电子俘获反应的影响,分析中忽略了电荷屏幕对核跃迁矩阵元的影响。作为例子,分别讨论了电荷屏蔽对核素^33S、^30P和^57Fe的电子俘获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较低温度和较高密度下,由于电荷屏蔽,其电子俘获率相对于无屏蔽情形有明显降低,这可能对恒星晚期演化和超新星爆发理论带来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激光时间传递技术的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激光时间传递技术是通过激光脉冲在空间的传播来实现地面与卫星时钟或地球上远距离两地时钟的同步,它具有很高的准确度和稳定度。一些国家已经成功进行了激光时间传递的试验,结果证明利用激光进行时钟之间的同步是有效可行的。介绍国内外已有的激光时间传递试验的情况和结果,重点介绍美国地面与机载原子钟之间的激光时间比对,以及法国的LASSO(LAser Synchronization from Stationary Orbit)和T2L2(Time Transfer by Laser Link)计划。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相对论微扰法处理Fe^+24系统,利用解析形式的波函数计算其低能态的能级结构及Kα、Kβ特征线(作为对比,我们也计算了Fe^+25系统)。通过与现有的Fe^+24Kα线的实验和理论比较,证明我们的方法是准确可信的,而在数学计算上则更加简便,利用这一结果,对小质量X射线密近双星的Fe^+24K特征线进行了简要的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16.
本详细研究了激变双星系统的演化,发现磁制动机制导致的角动量损失要求星风的量级为10^-11—10^-12M⊙yr^-1,这比太阳风强10^2-10^3倍,表明磁星风机制失效。作认为驱动双星系统演化的角动量损失是由来自致密星的吸积盘外边缘的物质溢出的惯性离心力所致。  相似文献   

17.
小型激光天文动力学空间计划概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小型激光天文动力学空间计划是:使用在太阳轨道上天拖曳航天器和地面站以激光干涉和脉冲测距的方法,精确地探讨天文动力学,检测相对论与时空基本定律,改进探测引力波的灵敏度以及更准确地测定太阳,行星和小行星的参数。1969年开始的月球激光(反射)测距,对地球物理,参考坐标的选定,相对论的检验均有重要的贡献。30年来,激光技术的长足进步,使现在正是适合于开始进行研究空间有源(主动)测距和光波空间通讯的时候。激光正是适合于开始进行研究空间有源(主动)测跑和光波空间通讯的时候。激光天文动力学的兴起是必然的趋势,其精确度将比现在提高3到6个数量级,将是天文动力学革命性的发展。小型激光天文动力学空间计划可以起到带头作用。它的关键技术有三,即:弱光锁相,极精确无拖曳航天和高衰减日冕仪。弱光锁相已有长足的进步。对高衰减日冕仪的研究,也有初步的方案。LISA空间计划将于2006年8月发射SMART-2,研究测试极精确地拖曳航天。小型激光天文动力学空间计划的关键技术已日趋成熟。在第一届国际激光天文动力学研讨会(2001,9.13-23)中介绍了各相关学科背景及前沿研究,讨论了激光天文动力学空间计划科学目标及相关技术,并召开了两次小型激光天文动力学空间计划预研究筹备会,建立了和欧洲的合作关系。会后着手进行此项对基础物理,太阳系探索及引力波天文学有重要科学价值的空间计划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强磁场对中子星壳层热核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通过考虑强磁场中电子的量子效应,分析了强磁下电子气体的Fermi能,讨论了磁场对核的屏蔽势和核反应率的影响,进而计算了强磁场对天体物理中几个较重要的热核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无磁场而言,在较低密度下,足够强的磁场使原子核的屏蔽势显增加,但在ρ/μe〉10^5mol.cm^-3的密度下,中子星表面存在的强度为10^5~10^9T范围内的磁场对核反应率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强磁场中的电磁辐射过程与自由空间的过程有着很大的差别。本工作就是对强磁场中的e^+eˉ→3γ过程严格的量子电动力学处理,得到了一般情形下的截面与湮灭率的表达式。对静止湮灭作了数值计算,并与e^+eˉ→γ和e^+eˉ→2γ过程作了比较。比较结果表明三光子过程在弱磁场(~10^8T,中子星表面磁场强度)中,对低能光子(硬X射线)的发射有着不可忽略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彭秋和 《天文学进展》1995,13(4):305-314
介绍和评述了有关星际^26Al问题的各种新星模型计算结果,阐述了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看法,指出了现今各种新星模型在星际^26Al问题上存在的严重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