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中国南方喀斯特”是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分期申报的系列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一期遗产地包括云南石林喀斯特、贵州荔波喀斯特和重庆武隆喀斯特;第二期提名地则包括了广西桂林喀斯特、贵州施秉喀斯特、重庆金佛山喀斯特,以及作为荔波喀斯特拓展地的广西环江喀斯特。环江喀斯特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拓展,对其申报论证倍受关注。新西兰Williams教授2013年考察环江时指出:“环江喀斯特作为荔波喀斯特的拓展地,无须论证其突出的普遍价值,而应关注其拓展的价值,即能为中国南方喀斯特及荔波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构成作出哪些突出贡献”。然而近年来人们多注重于荔波喀斯特地貌世界遗产价值研究,环江喀斯特的世界遗产价值至今尚无人进行过相关研究。本文基于野外实测资料、研究区遥感影像图、1∶10 000地形图及1∶200 000水文地质图等工作底图,并运用ArcGIS、Erdas、AutoCAD、Photoshop等技术软件,尝试从环江喀斯特的地理地质背景、地貌特征等方面与荔波喀斯特和“中国南方喀斯特”其他片区进行对比的角度来研究环江喀斯特的地貌特征,旨在申明环江喀斯特的拓展,能为“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做出哪些实际的补充和完善,进而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期世界自然遗产的成功申报提供科学材料。 研究结果表明,环江喀斯特作为荔波喀斯特的拓展,在“中国南方喀斯特”系列遗产中其具有以下重要价值和突出贡献: (1)环江喀斯特主体为锥状峰丛谷地喀斯特地貌,从分水岭至河谷表现出由峰丛洼地―峰丛谷地―峰林洼地―峰林谷地的有序正向演替规律。 (2)环江喀斯特与荔波喀斯特相似性体现在喀斯特演化环境、形态特征、演化过程、生物生态等方面,而这些也正是荔波喀斯特给“中国南方喀斯特”的贡献所在。 (3)环江喀斯特和荔波喀斯特联合展示了从高原到低山区逐渐过渡的一套完整的锥状喀斯特体系,例证了湿润热带-亚热带地区正在进行的锥状喀斯特地貌基本发育过程及演化规律,与此同时,由于环江喀斯特靠近古宾河而促发回春效应,形成了一套峰丛洼地更深、坡度更陡、内部地势高差更大的回春地貌,增加了锥状喀斯特回春发育方面的价值。 (4) 拓展环江喀斯特将保证荔波喀斯特在地质地貌、生物生态、自然景观等方面的完整性,不仅扩展了荔波喀斯特的面积范围,增加了荔波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的价值及其安全性,提升了荔波喀斯特世界遗产价值,还解决了因贵州和广西行政边界而遗留下来的荔波喀斯特南部缓冲区边界不完整的问题。 (5)在中国南方喀斯特谱系中,荔波-环江喀斯特记录了中国南方碳酸盐岩第二旋回的沉积历史,经历了东吴运动、印支运动及新构造运动对喀斯特地貌的改造过程,代表了中国南方云贵高原向桂林盆地过渡地区锥状喀斯特地貌及正在进行的锥状喀斯特地貌演化过程,其地貌特点、形成条件与高原面上的石林剑状喀斯特、云贵高原边缘的台原喀斯特、高原向低山盆地过渡的武隆天坑地缝喀斯特、施秉白云岩峡谷喀斯特和低山盆地的桂林塔状喀斯特有显著的区别,是热带亚热带地区锥状喀斯特的世界模式地。  相似文献   

2.
喀斯特文化旅游资源与开发研究——以贵州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喀斯特环境孕育了独特的喀斯特文化,喀斯特地区有着丰富而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耕作、聚落、建筑、洞葬、民俗甚至家用器皿都打上了“喀斯特”的烙印。本文提出了喀斯特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因地制宜”利用的科学价值、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而不同”的文化价值及人地和谐的美学价值,并以贵州为例,探讨喀斯特文化旅游资源的构成及其景观特征,认为喀斯特地区的旅游开发应以“喀斯特文化”为总的文化导向,结合文化赋存的时间和空间,综合发掘“喀斯特文化”的内涵,进行旅游产品的设计。   相似文献   

3.
喀斯特天坑略论   总被引:26,自引:11,他引:15  
上世纪80 年代, 人们知道我国四川省兴文县的石海洞乡(石林)风景区有个“ 小岩湾” 的大型喀斯特漏斗, 但多少年来并未引起喀斯特学术界的重视。近年来, 随着这类喀斯特形态在我国南方喀斯特区的一系列重要科学发现, 为我们对这一现象的一般性研究提供了机会。在初步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 应该将这类形态从大型漏斗中分离出来, 并命名为“ 喀斯特天坑”(karst tiankeng)。本文是这一研究成果的初步小结, 内容包括:国内外天坑的现有发现;喀斯特漏斗与天坑、天坑定义;天坑的成因类型、形成条件与发育阶段;天坑在科学研究及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前言     
兴文石海世界地质公园位于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地处四川盆地南部与云贵高原过渡地带。公园内石灰岩广泛分布,特殊的地理位置、地质构造环境和气候环境条件形成了"兴文式喀斯特"岩溶地貌,  相似文献   

5.
四川兴文石林区的喀斯特与洞穴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四川文兴的洞河、龙塘一带,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峰丛喀斯特区之一。著名的兴文石林风景区即位于其中,世界级规模的大漏斗,大量的流入型洞穴,完整的喀斯特流域,优越的喀斯特发育条件,漫长的喀斯特演化历史,古今不同阶段喀斯特发育的叠置、继承和新生构成了“文兴式”喀斯特的基本特色。本文着重讨论了该区喀斯特与洞穴的形成条件、基本特征,并从一物质与能量的输入-输出系统出发,提出和较详细地讨论了洞穴系统的基本类型组成及其发育的“含水层控制系统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6.
在地质遗迹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如何整合地质遗迹景观与文化旅游资源,实现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的优势互补,是地质公园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兴文世界地质公园拥有丰富的喀斯特景观与焚苗文化资源,有强烈的神秘色彩和吸引力,但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通过分析地质公园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在整合开发策略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核心、三个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延长区”的整体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喀斯特天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有世界上最广大的喀斯特区域,最多样化的喀斯特景观和为数极多的漏斗与洞穴.中国南部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峰丛和峰林喀斯特,在全球锥状和塔状(cone and tower)喀斯特类型中,是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形态.而峰丛喀斯特区则是天坑(tiankeng)的重要分布区域.近十几年来,已有近50个天坑在中国南方的峰丛喀斯特区被发现.主要分布在重庆、广西、四川和贵州境内.目前的研究表明,天坑主要发育在特定的地貌、地质和水文地质环境下,并因此区别于常态的喀斯特漏斗.  相似文献   

8.
贵州高原喀斯特景观及其旅游形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兴中 《贵州地质》2002,19(2):103-108
本文通过贵州喀斯特旅游景观类型、特点及优势分析,提出高原、峡谷、峰林、峰丛、瀑布、溶洞是贵州最有代表性的喀斯特景观,它们在空间结上层次丰富的组合,即构成贵州高原绚丽多姿的喀斯特旅游形象,从而展示出贵州喀斯特旅游资源开发的巨大潜力和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9.
锥状喀斯特区溶洞景观特征及其旅游资源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杨明德  祝安 《中国岩溶》2004,23(2):101-106
锥状喀斯特是湿热带地区重要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类型和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发育在锥状喀斯特地区的溶洞既是锥状喀斯特地貌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旅游不可替代的景观资源。本文从这一认识出发,首先揭示了锥状喀斯特及溶洞发育的四大特征: ( 1)溶洞成因类型多样; ( 2)是深、长、大洞的主要发育区;( 3)不同锥状喀斯特发育阶段,洞穴类型组合不同; ( 4)能形成溶蚀、沉积形态丰富、造型奇特、美学价值很高的溶洞景观集群。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初步的旅游价值评价,指出在旅游开发中具有三大资源优势: ( 1)洞穴资源具有多功能性(科研、探险、观光旅游、生态旅游、医疗等)。( 2)构成独特的高品位峰林— 溶洞(地面、地下)综合景观类型。( 3)景观资源的高度互补性可提高旅游景观内涵的丰度和旅游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重庆武隆喀斯特景观特征及世界自然遗产价值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隆喀斯特"遗产提名地位于重庆市东南缘,乌江下游峡谷区,包括芙蓉洞芙蓉江、天生三桥和后坪三个相对独立的喀斯特系统.由峡谷、天生桥、天坑群、洞穴和竖井群、伏流、洼地、蚀余石峰、瀑布和泉等喀斯特现象和要素构成.其中,芙蓉洞次生化学沉积物种类多样,景观秀美,科学价值高;三座天生桥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串珠式天生桥群,景观壮丽;箐口天坑群是世界上唯一发现的冲蚀成因天坑群.同时,三个喀斯特系统是在地壳持续间歇性抬升、河谷深切、排水基准面下降、含水层包气带不断增厚的条件下,形成的不同类型河谷喀斯特地貌的杰出代表,生动记录了长江三峡地区更新世以来喀斯特发育演变的特征,是研究这一地区的喀斯特过程及性质的突出例证,具有进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An assessment of conservation effects in Shilin Karst of South China Kars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orld Heritage is of 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 and has irreplaceable sources of life and inspiration to humanity. It is important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World Heritage site management. As a part of the South China Karst World Natural Heritage, Yunnan Shilin Karst was included in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on 27 June 2007. To quantify the effects of the Yunnan Shilin Karst site conservation, the changes in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of the Yunnan Shilin Karst area and the nearby buffer zone were analyzed by utilizing remote-sensing image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and an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model.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ignificant conservation effects of the Yunnan Shilin Karst have been made since 1992, and of the buffer zone since 2004.  相似文献   

12.
吴应科 《中国岩溶》2004,23(1):63-73
桂林“三世”工程指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申报世界岩溶地质公园、创建桂林世界喀斯特博览园三项工程。桂林“三世”工程申报有着优良厚实的基础,它将给创建桂林国际旅游名城带来新的契机,成为有效保护桂林岩溶山水景观资源和打造“桂林特色旅游航母”、做大做强广西旅游的龙头;同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三世”工程具有开创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要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岩溶地貌在全球广泛分布,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地貌形态及自然景观。在我国湘黔鄂渝交界区存在着极具观赏性的特殊岩溶地貌,其形态特征有别于常见的岩溶地貌。但当前对这套特殊岩溶地貌的名称及其地学价值尚未深入探讨。该类型地貌具有四个基本特点:红颜色、层状凹凸形态、泥质灰岩的成景岩性、土下环境差异溶蚀成因。在对比分析它与红色系地貌、已认识的岩溶形态、常见岩溶地貌的差异性基础上,文章采用“外观特征”+“地貌类型”的命名原则将它命名为“红色层状凹凸岩溶地貌”,简称“红色岩溶”,并提出其科学定义及界定标准。红色岩溶具有重要的地学价值,其极具观赏性的独一无二形态使得红色岩溶具有重要的旅游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4.
South Australia’s State Heritage Register contains 2294 listed places, the majority of which are from the ‘Built’ environment, ranging from settlers’ huts, community buildings, historical industrial sites to magnificent stone mansions. Only 96 places are linked 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Register listings protect heritage places from alteration, damage or removal without formal prior consultation, compulsory under the South Australian Development Act. ‘Natural’ environments are landscape-based and oriented towards Geological, Archaeological, Palaeontological and Speleological heritage (‘GAPS heritage’). A process to provide a greater balance between ‘Natural’ and ‘Built’ listings has initiated a series of State Heritage ‘Natural’ environment assessments, mostly of single sites. Two individual caves in the Naracoorte Caves National Park are already entered in the State Heritage Register as single sites. However, an innovative broader multiple-site nomination has focused on the many different but significant GAPS features contained within the 25 caves of the Naracoorte Caves National Park, providing a further level of protection for the land and the caves’ exteriors and interiors. The example of the Naracoorte Caves draws attention to the number of important land and coastal karst (limestone) features across South Australia that were generated by steady geological uplift of three large sections of Oligocene–Miocene limestone—the Nullarbor Plain, the Murray Basin and the Gambier Karstfield (which includes Naracoorte and Mount Gambier), resulting in specific karst forms worthy of a broader coordinating management approach across South Australian karst parks.  相似文献   

15.
徐松华 《中国岩溶》2018,37(3):440-449
在收集各类资料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运用ArcGIS软件定量分析了鄂西南溶洞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总结出鄂西南溶洞旅游资源在鄂西南10个县(区)都有分布,平面上集中分布在清江、溇水、酉水和唐崖河等主要河道干流近岸地带2 500 m的范围内和其支流近岸地带1 800 m的范围内,在垂向上形成低海拔溶洞、中低海拔溶洞、中海拔溶洞、中高海拔溶洞和高海拔溶洞5级的阶梯状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6.
特殊的"兴文式喀斯特"引起国内外学者对地质公园的广泛关注。回顾以往的研究成果,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主要集中在喀斯特地貌的成因等方面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对兴文喀斯特的研究则转向旅游资源类型、价值评价、旅游形象定位、旅游开发等方面的研究。本文针对研究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地质公园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郭永丽  章程  吴庆  全洗强 《中国岩溶》2020,39(6):817-828
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2011-2018年国内外岩溶水文地质学领域研究的动态特征。通过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以“Karst hydrogeology”、“Karst groundwater”、“Karst aquifer”、“Karst underground river”、“Karst subterranean stream”、“Karst underground stream”、“Karst spring”“Karst geothermal water”、“Karst thermal groundwater”或“Karst water landscape”为主题词,检索得到1 460篇论文,通过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EI、核心期刊和CSSCI数据库,以“岩溶水文地质”、“岩溶地下水”、“岩溶含水层”、“喀斯特水文地质”、“喀斯特地下水”、“喀斯特含水层”、“地下河”、“岩溶泉水”、“岩溶地热水”、“喀斯特泉水”、“喀斯特地热水”、“岩溶水景观”或“喀斯特水景观”为主题词,检索得到918篇论文。基于WoS和CNKI自带功能及CiteSpace软件分析国家、机构、发文量及期刊等情况,结果表明: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充分发挥了其在国内的机构职能和专业优势,中国有待进一步加强其在国际上的地域优势及其活跃度;由基于CiteSpace平台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发现国际岩溶水文地质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包括“岩溶水动力学”、“岩溶地下水数值模拟”、“岩溶水文地球化学”和“岩溶水污染”,而国内岩溶水文地质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范围更广,包括“岩溶含水系统”、“岩溶水资源”、“岩溶水环境”和“岩溶水文工程”。   相似文献   

18.
兴文石海世界地质公园地质环境敏感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兴文石海是四川省最先入选的世界地质公园,独特的焚、苗文化与“兴文式”喀斯特的完美结合使其成为我国20处世界地质公园中的奇葩。为评价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将敏感度概念引入地质环境的评价中。在分析石海区域地质环境基础上,选取气候、区域地质条件、地质灾害、土壤背景质量、地质环境破坏速率等7个评价要素和相应的20个评价因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采用权重加权平均法,对公园内地质环境敏感度进行定量评价,提出兴文石海世界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The influence of karst features on environmental studies in Turkey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The carbonate rocks of Turkey, which underlie about one third of the country, possess major water resources with great potential for electricity generation and water supplies. The ongoing development of karst features, especially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urkey, demonstrates specific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at occur in many karst water supply projects. Karst aquifers, springs, sinkholes, dolines, poljes and other karst features are of great importance from the standpoint of karst wate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studies. In karst regions, conservation and protection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 for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evaluations is possible only when the catchment area is determined accurately. Since the catchment area in karst terrains is not limited by the surface drainage boundaries and the groundwater flows through well-developed coduits or fissures, the equations used in non-karstic areas cannot be applied to such karstic regions. Studi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karst features and its environmental impacts in Turkey are of recent origin. Therefore, many unreliable methods are being applied in karstic areas. For example, the use of "shallow holes or sinkholes and fault zones" for septic water waste disposal or as sewage by those who are not familiar with karst, sometimes causes very serious problems of extensive groundwater pollu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karstic features in Turkey and case studies on its environmental impacts. Received: 27 December 1995 · Accepted: 10 July 1996  相似文献   

20.
我国“十一五”期间的岩溶研究进展与重要活动   总被引:12,自引:11,他引:1  
“十一五”期间,国际岩溶中心在我国桂林成立,岩溶研究在理论上与实践应用上取得了显著进展。理论上,运用地球系统科学的观点和现代自动化测试手段发展了岩溶动力学;新的学科生长点岩溶生态学不但揭示了西南岩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土壤质量变化与某些土壤营养元素形态的初步规律,而且选育了大量适合岩溶地区的名特优植物物种;全球变化研究探讨了岩溶水循环中溶解无机碳形式对全球碳汇的贡献,从多种气候替代指标深化了洞穴石笋的古环境记录研究;用新技术探索了岩溶地下水水质和水量的有效评价方法。应用上,形成的西南岩溶水、石漠化和水土流失调查区域性资料在国家目标和干旱找水重大社会需求中发挥重要作用,岩溶地区油气勘察形成典型地质模式,中国南方喀斯特自然遗产申报成功,岩溶塌陷监测与预警新技术成功用于工程建设区塌陷的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