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对虾成熟卵子的激活都是由海水引起的,海水的刺激引起成熟的卵母细胞发生皮层反应,完成减数分裂,这一过程同有无精子的作用无关(Clark et al.,1977,1980; Lynn et al.,1991; Pillai et al.,1987)。在对锐脊单肢虾(Sicyonia ingentis)的卵子激活研究中发现,其成熟卵子无论受精与否在接触海水以后均具有相同的激活过程,受精卵和未受精卵的皮层反应及减数分裂的恢复没有区别,而海水中刺激卵子发生皮层反应直接因子是Mg2+而不是Ca2+。在无Mg2+人工海水中,锐脊单肢虾的卵子不能激活;而在无Ca2+人工海水中,卵子则可正常激活(Pillai et al.,1987; Lindsay et al.,1992a)。Mg2+对锯额长臂虾(Palaemon serratus)卵子减数分裂的形响的研究表明,锯额长臂虾卵子减数分裂的恢复必须有Mg2+参与,而Ca2+则是非必须的;胞外Mg2+可以诱导卵子的皮层反应,并使卵膜外的微绒毛消失;胞外Mg2+的增加可使卵子内部游离Ca2+浓度发生变化,从而诱导卵子的激活(Goudeau et al.,1986,1991,1996)。 根据前人的报道,胰蛋白酶和胰蛋白抑制剂对对虾精子的顶体反应、卵子的激活都具有明显的影响(Lynn et al.,1987; Griffin et al.,1990; Lindsay et al.,1992b; Chen et al.,1994)。Lynn等(1987)报道褐对虾(Penaeus aztecus)的卵胶前体(jelly procusor)含有约70%-75%的蛋白质及25%-30%的多糖,胰蛋白酶对于人工分离的卵胶前体具有明显的降解作用,胰蛋白酶抑制剂可以抑制卵子在海水中的激活,Griffin等(1990)的研究发现,锐脊单肢虾的卵子内含有类胰蛋白酶的物质,解剖性成熟雌虾获得的卵子置入海水摇匀,上清液-卵水(egg water)可以诱导取自雌虾纳精囊内的精子发生顶体反应,胰蛋白酶也可以诱导对虾精子的顶体反应,而胰蛋白酶抑制剂则完全可以抑制对虾精子在人工海水中发生顶体反应时顶体丝的形成。Lindsay等(1992b)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并对卵水和胰蛋白酶不同浓度及不同作用时间下对对虾精子顶体反应的诱导作用进行比较研究。Chen等(1994)对锐脊单肢虾精子的提取物进行生化分析发现,精子内部也有类胰蛋白酶的物质,并通过免疫电镜技术将其进行定位,精子的提取物可以降解分离的卵黄膜。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在海洋动物的受精及发育生物学的研究中已有一些报道(Sardet et al.,1992; Stricker et al.,1992; Shen et al.,1993; Jaffe, et al.,1994; Malinda, et al.,1994)。而在对虾的受精及发育生物学方面应用还比较少,只有锐脊单肢虾的卵子激活及早期发育的研究上有一些报道(Hertzler et al., 1992, 1994: Lindsay et al.,1992a)。 海水中的离子成分是影响卵子激活的关键因子,而胰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抑制剂对对虾受精也有着很大影响,这两方面的工作在国内、外中国对虾的受精生物学研究中均未见报道。 作者对上述两类理化因子对中国对虾卵子激活的影响进行研究,并使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对中国对虾卵子受胰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抑制剂的作用而发生的形态变化进行研究,初步分析了造成异常卵裂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卵子激活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多动物的成熟卵子的激活都是由受精引起的,精子的刺激引起卵子的皮层反应及减数分裂的完成[1].而对虾的成熟卵子的激活可由海水引起,而无需受精[2~9].在对锐脊单肢虾(Sicyonia ingentis)卵子激活研究中发现,其成熟卵子无论受精与否,在接触海水以后具有相同的激活过程,受精卵和未受精卵的皮层反应及减数分裂的完成没有区别,但未受精卵不能进行正常的卵裂[7].  相似文献   

3.
硬骨鱼类受精细胞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硬骨鱼类精子入卵的要素、单精受精的机制及雌、雄原核形成和结合等受精细胞学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对精卵识别的化学因素及精子入卵的机械动力因素的研究是目前精子入卵要素的主要研究内容。硬骨鱼类卵膜孔的特殊结构以及精子入卵后随即发生的皮层反应为其实现单精受精提供了保障。硬骨鱼类成熟卵处于初级卵母细胞中期 ,卵子产生后才逸出第二极体 ,雌、雄原核的结合方式应为嵌合 (或联合 )式 ,但其所经历的时间较短 ,与理论上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中国对虾人工诱导雌核发育的研究Ⅰ──四步诱导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0~1993年于青岛采用研究鱼类人工诱导雌核发育相类似的方法 ──紫外线照射精子、受精、温度或细胞松胞素B处理卵子方法,对中国对虾进行 人工雌核发育的研究。实验结果,有三批材料获得较好的效果:二批培育到蚤状幼 体,另一批培育到3~3.5cm幼虾。经受精细胞学观察,被照射的精子经受精,其核 有的不能原核化,有的虽能原核化,且能向中央迁移,但都不能与卵原核结合。实验 表明,这三批育出的个体是雌核发育的个体。  相似文献   

5.
中国对虾人工诱导雌核发育的研究Ⅰ──四步诱导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990 ̄1993年于青岛采用研究鱼类人工诱导雌核发育相类似的方法-紫外线照射精子、受精、温度或细胞松胞素B处理卵子方法,对中国对虾进行人工雌核发育的研究。实验结果,有三批材料获得较好的效果;二批培育到蚤状幼体,另一批培育到3 ̄3.5cm幼虾。经受精细胞学观察,被照射的精子经受精,其核有的不能原核化,有的虽能原核化,且能向中央迁移,但都不能与卵原核结合。实验表明,这三批育出的个体是雌核发育的个体。  相似文献   

6.
中国对虾精子和卵子受精能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1973年,Clark等以褐对虾(Punaeuus aztecus)为实验材料,将解剖的卵子和精子混合,首次在非鞭毛型不动精子的人工授精研究中获得受精卵,受精率为10%[2]。1986年,Min-NanLin等在雌虾产卵时,将精子滴入产卵池中使卵子受精,孵化率高达63.11[4]。关于中国对虾(Penaeuschinensis)精子和卵子受精能力的研究还未见报道。精卵的受精能力直接决定受精率,而受精率的高低影响苗种生产。因此.进行对虾精子和卵子受精能力的研究有利于对受精过程的进一步了解,以使更好…  相似文献   

7.
中国对虾受精生物学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于1988-1991年在青岛对中国对虾进行受精能力和受精生物学的研究。对虾采用加温和不加温培育,然后用人工授精法--水域法和滴管法授精研究精卵受精能力;应用扫描和透射电以及石蜡切片技术,精卵的形态结构和受精过程的变化。结果表明,水域法授精,精子入水后3h仍具有受精能力;卵子入水后1min之内受精率最高只达62.7%。而滴客法授精,受精率最高可达到98%。平均值也在60-80%之间。保持在低温的亲虾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杂交过程中精卵的结合以及相关生物学特征,作者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卵子形态结构以及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E.septemfasciatus)♂杂交时的精子入卵过程。结果发现,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杂交与亲本自交的精子入卵过程没有本质的区别。云纹石斑鱼卵表面布满纵横交错、走向不确定的网纹,在受精孔区可观察到前庭、受精孔和微小孔。成熟的精卵相遇时相互激活,产生一系列胞间反应。受精后0~25 s,可观察到精子附着在卵子受精孔周围;受精30~45 s,已有精子进入卵子,并且明显可见精子尾部留在受精孔外;精子入卵后,受精孔内有受精锥形成,周围可观察到絮状的受精塞,将受精孔封闭;授精90 s~3 min,卵表面处于修复状态。整个过程未发现有多精入卵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康现江  王所安  堵南山  赖伟 《台湾海峡》2000,19(4):T005-T006
中国对虾成熟卵子释放于海水后,无论受精发生与否,位于质膜凹中的皮质棒都可向外排出。皮质棒排出同时也将卵黄膜举起。皮质棒排过程中,由基部开始逐渐向上者溶解扩散,皮质棒之间相互融合形成均质的凝胶膜。精子入卵后,受精膜举起。孵化由卵黄膜、凝胶膜和受精膜融合构成,保护胚胎发育,免受有害物质的侵扰。  相似文献   

10.
对虾精荚和精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虾养殖业已成为许多国家沿海地区的经济支柱产业,培育体质健壮的种苗是这一产业兴旺的关键环节之一。因此,研究对虾生殖生物学,确保生产大量、充足、高健康苗种以满足养殖的需要是当务之急。目前,许多研究主要集中在雌虾的生殖系统及卵的发育,对雄虾生殖系统的研究相对较少,并且大部分集中在雄虾生殖系统的结构、促雄腺的结构、作用及精子的形态、发生,而对雄虾成熟度、精子质量评价及影响精子成熟的因素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11.
通过组织切片,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的受精过程进行细胞学观察发现,这一过程包括精子入卵、卵母细胞第二次成熟分裂排出第二极体、雌雄原核形成与融合,直到合子进行第一次有丝分裂,在受精的整个过程中所有观察过的受精卵都只发现一个精子形成原核,并最终与卵原核结合形成合子,由此判断牙鲆的受精方式是单精受精.本实验的研究结果,不仅能够从理论上丰富海水鱼类的受精生物学基础研究资料,又可为生产中牙鲆染色体操作遗传育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受精过程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用铁-苏木精染色、整体封片的方法对栉孔扇贝受精过程进行了细胞学观察。受精前,卵子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精子入卵后,成熟分裂重新启动,过程如下:⑴精核去致密,体积迅速增大,卵子染色体变粗。⑵第一次成熟分裂结束,放出第一极体,精核扩散速度减慢。⑶卵子发育到第二次成熟分裂中期,精核膨胀至至最大体积,然后开台弥散。⑷第二次成熟分裂结束,雄原核出现。⑸雌原核出现。⑹雌、雄原核以质相互融合,然后凝缩形成染色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观察了铜藻雌雄生殖托的形态、精子卵子的排放和受精卵的发育过程。研究发现,铜藻的雌雄性生殖托均为圆柱状,而雄性生殖托比雌性生殖托更加细长。生殖托发育成熟后会形成生殖孔,卵从生殖孔排出,靠粘液附在生殖托表面等待受精,且有8个核,被透明壁包围。而精子则呈放射状排列在生殖孔周围,排出的精子具有明显的鞭毛结构,游动到卵子周围完成受精过程。受精后的卵由8个核融为1个中央大核,受精卵经过多次细胞分裂后形成假根芽。然后,脱落在培养容器底部,发育成带有假根的幼孢子体。8周后生长成带有2~3个叶的幼苗,幼苗长达18 mm。  相似文献   

14.
大菱鲆的受精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威  尤锋  张培军  许建和 《海洋科学》2005,29(12):75-80
对大菱鲆(Psetta maxima)的受精过程进行细胞学观察发现,大菱鲆从精子入卵、皮层反应、卵母细胞第二次成熟分裂排出第二极体、雌雄原核形成与融合,直到舍子进行第一次有丝分裂,与其他已经报道的硬骨鱼的受精程序基本相同。在受精的整个过程中所有观察过的受精卵都只发现一个精子形成原核,并最终与卵原核结合形成舍子,由此判断大菱鲆的受精方式是单精受精。  相似文献   

15.
利用Hoechst 33258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方法,对青蛤(Cyclina sinensis(Gmelin))受精和早期卵裂过程中的核相变化进行了细胞学研究。结果表明:青蛤成熟未受精卵呈圆球形,核内同源染色体排列整齐,核相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在水温25~26℃条件下进行人工授精,精卵混合后,精子迅速附着于卵子表面;受精后5~10 min,精子进入卵内并明显膨胀成球形;分别在10~15 min、20~25 min受精卵进行两次成熟分裂,排出第一、第二极体;30 min左右,精、卵核体积膨胀,形成弥散状的雌、雄原核;35 min,雌、雄原核在卵子中央发生原核联合,染色体共同排列在纺锤体的赤道板上,形成第一次有丝分裂的中期分裂相;40~45 min,受精卵进行第一次卵裂,形成2个大小不等的分裂球;55~60 min,第二次卵裂结束,形成1大3小4个卵裂球,卵裂过程中的核相变化与第一次卵裂基本相同;70 min左右,胚胎开始第三次卵裂。另外,在青蛤受精过程中发现了约1%的多精入卵现象,且入卵精核均能形成雄原核,但多精受精对成熟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有很大影响,往往造成成熟分裂紊乱和第一次卵裂染色体分离异常。  相似文献   

16.
虾类及甲壳动物消化酶研究的现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近年来,在虾类捕获量不断降低,而人们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许多有经济价值的甲壳动物成了重要的养殖对象。如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印度对虾、墨吉对虾、美国龙虾、三疣梭子蟹等。目前这些养殖种类的培苗及养成技术已经基本解决。饵料问题的矛盾却显得很突出,如果饵料的研究得以突破,将会给养虾业开创一个完全崭新的局面。要解决虾类的饵料,首先要了解虾类饵料中究竟应包括那些营养物质,虾类能消化那些物质,消化能力的大小,即要知道虾类有那些消化酶,消化酶的活力及消化酶对饵料组成的适应能力。有了这些数据,才有可能配制一种  相似文献   

17.
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太平洋牡蛎正常卵子与雄核发育卵子在受精过程、减数分裂和卵裂早期中的核相变化。雄核发育单倍体是将强度为2.8mW.cm-2.s-1的紫外线照射30s的卵子与正常精子受精后得到的。结果表明,尽管紫外线照射并没有影响卵子的成熟分裂及雌性、雄性原核的形成,但使它们的发生过程滞后。在第1卵裂中期,雄核发育卵子中雌性原核并不像雄性原核一样形成染色体,而是形成1个浓缩的染色质小体(DCB)。第1卵裂后期,DCB不参与核分裂。第1卵裂结束时,DCB位于2个分裂球其中之一的细胞质内或在赤道板处被分割成2部分。实验结果首次提供了太平洋牡蛎雄核发育的细胞学证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精子入卵过程中太平洋牡蛎精子超微结构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 ,精子入卵过程分为 4个时期 :顶体反应期、穿卵前期、穿卵期和融合期。顶体反应期 ,精子顶体物质释放 ,顶体致密部分向外延伸 ,形成 1层保护膜 ,亚顶体腔开始向顶端突起 ;穿卵前期 ,亚顶体腔前突形成顶体锥 ,并向卵膜释放亚顶体物质 ,精子外膜后移 ;穿卵期 ,精子核及线粒体进入卵膜形成的受精锥 ,线粒体数量减少 ,顶体突消失 ,精子外膜和尾部脱落 ;融合期 ,精子核进入卵内与质膜融合 ,核解体。  相似文献   

19.
海水双壳类受精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研究概况,在海水双壳类中开展的大量受精生物学研究表明,绝大部分的海水双壳类为卵生型,雌雄配子被排放到海水中完成受精。排放的卵子处于第一次减数分裂前期(生发泡期)或中期。精子入卵后,受精卵恢复减数分裂,先后排放出两个极体,形成雌雄原核并最终启动卵裂。  相似文献   

20.
虾体内氨基酸含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虾幼体的长大 ,其体内蛋白质中各种氨基酸及游离氨基酸的比例也相应变化。另一方面 ,许多环境因子也对虾体内氨基酸的种类和组成有重要影响。因此 ,分析探讨虾类不同发育阶段体内氨基酸的组成及环境中某些因素对虾体内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可以更好地了解虾类生长的促进和限制因子 ,从而在提高其生长发育速度、免疫力和营养价值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1虾的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组织内氨基酸含量虾类在不同发育阶段其体内氨基酸的组成不同。1990年 ,Marangos等研究表明日本对虾(Penaeusjapon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