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智玲 《贵州气象》2001,25(5):37-38
夜间云的观测对观测员来讲确实是个难题 ,但只要熟记各种云状的结构、特征、排列、颜色等 ,认真学习 ,积累每次观测的经验 ,就能提高夜间观测云的能力。下面就夜间云的观测谈谈自己的体会 ,供大家参考。夜间观测前应在黑暗处停留片刻 ,待眼睛适应环境后再进行观测 ,首先 ,确定天空是否有云 ,然后确定是层状云 ,还是块状云 ,再确定是高云、中云还是低云 ,应根据它们的特征、结构等以及伴随的天气现象来判定云种类别和云量、云高 ,在夜间有月光时 ,云越高越白 ,越低越黑 ,在无月光的情况下 ,主要看其云幕是否均匀 ,如无星光 ,明暗一致就是层状…  相似文献   

2.
云的观测是我们地面观测的主要目测项目之一。云能反映未来天气系统的转换、持续和演变,并能预兆本地天气的具体变化,是本站做好短期天气预报的一个重要依据。为此,观测员应该比较准确地判定云状、估计云量、测定云高。凭我十几年的观测经验,我认为单从外形、数量、分布状况来判定是不够的,还应该结合测站当天的气象要素和天气形势来判定云是系统性的还是地方性的,是高云还是中云或低云,还应参照云图,《规范》中云的定义和平时观测中积累的经验,进行综合分析。夏秋季节,有时卷云系统侵入天空,本地天气要素没有明显变化。4。果在…  相似文献   

3.
王宗海  陆剑红  刘晋生 《气象》2003,29(2):56-57
云是由悬浮在空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云的观测主要是判断云状、估计云量和测定云高 ,观测云的方式以目测法为主 ,但目力观测是极其粗糙的 ,需要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 ,提高目测水平 ,尽可能将全部天空所见云状和云量记录准确。1 透光和蔽光云的云量记录错误观点 :蔽光的云量必须记录 1 0成 ,透光的云量则不能记 1 0成。以透光高积云为例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对其描述为 :云缝可见蓝天 ,即使没有云缝 ,云层薄的部分也比较明亮。故只要观测到全天的高积云 ,且看不见蓝天 ,云块衔接部分比较明亮 ,就可记录 1 0成的透光高积云。有…  相似文献   

4.
基于红外实时阈值的全天空云量观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红外测温传感器在旋转平台控制下定时对全天空进行扫描,拼接全天空红外辐射亮温图像。利用天空中的云点与非云点在红外波段中表现出的不同特性,考虑不同仰角方向天空中云点与非云点的温度差异,结合地面环境参数,实时拟合天顶到水平区间内晴空时刻的温度阈值函数,利用阈值分割方式得出全天空云分布及云量信息。该方法可以有效减少地面环境参数及太阳光照对云图的影响,能够全天实时运行。将利用该方法获取的数据分别与人工观测数据及典型天气条件下可见光测云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系统在云量观测方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层大气与全球环境探测实验室自主开发研制的全自动扫描式天空红外亮温仪,于2007年4-8月在北京市气象局南郊观象台进行了试验观测.利用获得的天空红外亮温数据和南郊观象台(54511站)实时地面气象数据,进行了天空云量的计算.将整点前30 min内观测的云量的平均值作为与观象台观测对应的整点观测云量,分不同情况与观象台目视观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对于中低云,两种观测的云量比较一致,但如果在此期间云消散或增加很快,则差别较大.其主要原因是观测的时间和方式不同所造成的.(2)对于以卷云为主的天空情况,特别是高层薄卷云的情况,两种观测的云量差别较大.原因是受到目前试验所使用的红外传感器低温测量范围的限制(-50℃),以及判定云的阈值算法目前还只对于中低云比较适用,对于卷云的判断能力比较薄弱.(3)对于天空情况比较复杂,以及能见度不好的情况(气象站目视云量记录为10-),两种观测的云量差别也很大.其差别既受到仪器性能的影响,也与观测员视力与经验有关.仪器受到最低测量温度的限制,反演算法也有其不确定性,而观测员在低能见度时的观测局限性亦是一个重要原因.利用SIRIS-1进行云量和云底高度观测的优点是时间分辨率高,且全天时自动化,但对于卷云的判断还较薄弱.  相似文献   

6.
夜间云状的观测杜丽萍(平凉地区气象局744000)夜间观测云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暗夜,只能大致地分辨出天空的云况,而难以正确地判定云状。只有了解当天云的演变和傍晚时云分布情况,根据星光、月光下夜间云状的特点,降水性质及天气现象,才能判断云状。一、夜间...  相似文献   

7.
在云电码编报中 ,从云所反应的天气意义考虑 ,将低云族中的雨层云和堡状、荚状层积云均作 CM云。因此 ,Nh云所编报的云量与地面气象观测记录中的“低云量”有时是不一致的。在实际工作中 ,不少同志 ,甚至不少台站由于理解错误或受错误习惯影响 ,将 Nh的云量误认为“有低云时编报低云量 ,无低云时编报中云量”,只有在定时观测时出现 Ns、 Sc cast、 Sc lent三种云之一 ,并且当时天空中还存在其它低云时才表现出来 ,这是一种理解上的错误。由于实际观测中这种情况出现次数不是很多 ,整个站组往往忽视了这种记录 ,形成整体出错。如 :云量 :1…  相似文献   

8.
张丁玲  黄建平  刘玉芝  陈斌  张磊 《高原气象》2012,31(5):1192-1202
利用2001年11月—2005年10月"云与地球辐射能量系统(CERES)"辐射和云资料SYN(Syn-optic Radiation Fluxes and Clouds),分析了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地区不同高度云辐射强迫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高原整体为云强迫正、负值的过渡区域,这种过渡性有显著的季节差异和区域划分。高原东南部表现出较强的冷却效应,其西部和东北部干旱区在冬、春季表现为较弱的加热效应。(2)高云、高的中云和低的中云对云短波辐射强迫的季节变化都有贡献,其中中云是导致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云长波辐射强迫的区域差异不明显,但季节差异显著,这主要是由高的中云和高云的变化引起的,且云量是主要的影响因子,高云云量虽小但其影响不可忽视。(3)高云在高原地区产生净加热效应,高的中云既产生加热作用也产生冷却作用,低的中云产生净冷却效应。(4)云短波辐射强迫在云辐射强迫的日变化中仍然占主导地位,日变化的区域差异主要是由云量引起的。白天,在云短波辐射强迫的日变化中,低的中云贡献更大。高云对云长波辐射强迫的日变化贡献主要在晚上,低的中云在夜间对云长波辐射强迫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振阁 《气象》1978,4(7):6-6
夜间观测云对观测员来讲确是个难题;但也并非难得不得了。只要熟记各种云的特征,用心学习,不断总结观测经验,是可以逐步掌握的。 我的体会是,夜间观测云,首先要确定天空是否有云,然后再确定是层状云还是块状云,最后再确  相似文献   

10.
某日 0 2时云的记录为 :总 /低云量 10 / 8,云状是Cbcap和Accug。天气实况 :观测时有强降雨 ,0 1~ 0 2时之间降水量达30 .6mm。单从云、天配合的角度看 ,该云的记录不算有问题 ,但仔细分析 ,却发现不妥 :0 2时对云状的判定本来就比较困难 ,加上受强降水影响 ,怎么能看出Cb云上面还有 2成的Accug呢 ?笔者认为 ,根据《规范》“如果一部分天空为降水所遮蔽 ,这部分天空应作为被产生降水的云所遮蔽来看待”之规定 ,此种情况记录 10成的Cbcap比较合适。一例云的记录质疑@袁文良$宝丰县气象局!河南宝丰467400…  相似文献   

11.
王媛 《河南气象》2001,(4):46-46
日常观测中,当天空中的云布满全天时,一般都习惯于将10-的云记为透光,10 成的云记为不透光,总认为10成透光的云与10-的不透光的云与情理上说不过去。其实并非如此,我们区别云的透光与不透光不应以天空有无云缝或能见不能见到青天以及云量多少来判定,而应主要从云的个体周围是否透光来判定。透光的积状云并不一定都有云缝,此时表现为云层薄的部分比较明亮,但并不一定见青无;不透光的积状云大部分无云缝,但不一定布满全天。观测中,一定要仔细分辨,认真分析,不可误记。如何区别积状云的透光与否@王媛$焦作市气象局!河南…  相似文献   

12.
1透光和蔽光云的云量记录在日常观测工作中,常常有个误区,就是:蔽光云的云量必须记成10成,透光的云量不能记成10成。以Actra云为例:《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对其描述为“云缝可见蓝天,即使没有云缝,云层薄的部分也比较明亮。”故只要观测到全天的高积云,且可看到蓝天,云块衔接部分比较明亮,就可以记录10-成的透光Actra。而实际工作中有时高积云没有布满全天,但覆盖天空部分云块比较厚,个体密集且不透光,这时观测就可按可见云量记为Acop。有时Acop和Actra同时存在,观测时应按照云量所占天空的多少为序同时记录,以上观点同样适用于Sctra和Scop。在实际观测工作中云状和云量的记录要根据实际情况记录,能尽量反映当时天空云的实际情况。2层状云的记录在观测中也常常遇到识别层状云时以日光能否透过来判断是透光还是蔽光,通常有这样的错误观点:完全依据透过云层是否可见日月来判断As的透蔽;以绕日月周围是否有晕来断定Cs的记录;出现层状云时云量必须记10成。就Astra为例,《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对其描述为:云层较厚,且厚度变化大,厚的部分隔着云层看不见日月,薄的部分比较明亮一些。但在实际当中,还存在这样一种情况,As在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运用西藏羊八井观测站2009~2010年近1年的高时空分辨率全天空图像资料分析了测站上空的日间云量特征。年平均总云量统计结果为5.2;冬夏季节云量分布差别明显,夏季平均云量大,冬季小;无云、少云天气多出现在冬季上午,而夏季午后满云情况较多;1~4月及11、12月(冬半年)云量日变化特征明显,上午逐步增加,至17:00(北京时间)左右到达高值,随后逐步下降,形成白天云量渐多夜间云量消散的"循环"过程。运用该地资料还分析了运用时间概率方法估算的点云量与实际云量的差异,小时平均结果显示无云及满云天气条件下二者云量一致性较高,而对中等云量天气二者相差较大。更长时间尺度(天平均)的统计对比表明,随着统计样本增加二者差距缩小。总体来看少云天气情况下点概率云量估算低于实际天空云量,当天空多云时点概率云量则大于实际天空云量。  相似文献   

14.
天空状况不明时云的记录可归纳为 4种情况 :①因雪暴、雾使天空云量、云状无法辨明时 ,总、低云量记10 ,云状栏记该现象符号 ;因雾、吹雪使天空的云量、云状不能全部辨明时 ,总、低云量记 10 ,云状记该现象符号和可见云状。②因烟、霾、浮尘、沙尘暴、扬沙等尘粒现象使天空云量、云状全部或部分不明时 ,总、低云量记“—” ,云状栏记该现象符号或同时记录可辨明部分的云状。③有两层以上云 ,下层云布满天空 ,从云缝中可见上层有云且不能辨认时 ,云状栏记录下层云和“—”。④除以上 3种情况外 ,其他原因使天空状况全部或部分不明时 ,总、低…  相似文献   

15.
郭伟  刘磊 《气象科技》2016,44(6):860-866
利用地基红外测云仪(WSIRCMS)在2011年11月北京观象台的连续观测数据,从总云量、云底高和天空类型3个方面初步分析其探测能力。结果表明:1该仪器能够不分昼夜同时实现云高、云量(高、中、低和总云量)和天空类型的连续自动探测;2与参考标准云量的差值在±10%以内的样本数占总样本数的72.5%,有霾存在时,对中高云的观测能力较弱,造成云量观测结果差异较大;3与激光云高仪的天顶方向的无云一致率达94.9%;在中低云情况下,云高观测结果一致性较好,高云时存在较大差异,WSIRCMS观测云高偏高;4与人工分类的天空类型一致的样本数占总样本数的82.63%,对波状云、积状云和混合云的识别能力稍低。  相似文献   

16.
夜间云的观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同样的云,夜间观测时,由于光照不足,其颜色、结构等与白天大有不同。夜间又有明夜和暗夜之分。明夜,有较强月光照射,除云的颜色略有不同外,其他与白天基本相同;暗夜,则只能大致分辨出天空状况。1夜间云状的特征有云处,通常不见星光或仅见个别较亮的星光;无云处,星光闪烁,天空呈  相似文献   

17.
浅谈夜间云的观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前言夜间,由于光照条件不足,目测受到影响,给云的判定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观测人员要努力提高夜间目测云的能力。2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首先,必须了解本站各季节经常出现哪些属类的云及常见的云底高度范围,在此基础上,了解当天云的发展演变情况和发展演变规律;其次,要熟悉本站无云时夜晚的星光分布情况,经常观察  相似文献   

18.
陈青青  李彪  汤志亚  杨玲  王耀萱 《气象科技》2017,45(6):1006-1010
为增强地基可见光全天空云图中云与天空的特征和区别,提高云检测率,基于图像复原和图像增强技术提出一种改善云图质量的方法。该方法采用暗通道去雾算法进行图像复原;采用亮度直方图均衡增强图像纹理细节;综合两种方法,先图像复原,再图像增强。按低能见度薄云、低能见度厚云、高能见度薄云、高能见度厚云4种情况分别进行讨论,结果表明:除高能见度薄云采用单一的图像复原使云检测效果降低外,图像复原和图像增强都能使云检测和云量识别准确率提高;综合二者,云检测和云量识别准确率进一步提高;该方法对薄云和低能见度云图的改善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南半球中高纬度区域不同类型云的辐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CloudSat的2B-CLDCLASS-LIDAR云分类产品和2B-FLXHR-LIDAR辐射产品4 a(2007-2010年)的数据,定量分析了单层云(高云、中云、低云)和3种双层云(如:高云与中云共存、高云与低云共存以及中云与低云共存)在南半球中高纬度(40°-65°S)的云量、云辐射强迫和云辐射加热率。其中云辐射加热率定义为有云时的大气加热率廓线与晴空大气加热率廓线的差值。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盛行单层低云和单层中云,其云量分别为44.1%和10.3%。并且,中云重叠低云在双层云中云量也是最大(8.7%)。不同类型云的云量也显著影响着其云辐射强迫。单层低云在大气层顶、地表以及大气中的净云辐射强迫分别是-64.8、-56.5和-8.4 W/m2,其绝对值大于其他类型云。虽然单层的中云在大气层顶和地表的净辐射强迫也为负值,但其在大气中的净云辐射强迫为正值(2.3 W/m2)。最后,讨论了不同类型云对大气中辐射能量垂直分布的影响。所有类型云的短波(或长波)云辐射加热率都随高度升高表现为由负值转为正值(或由正值转为负值)。对于大部分云,其净云辐射加热率主要由长波云辐射加热率决定。这些研究结果旨在为模式中云重叠参数化方案在区域的适用性评估及改进提供观测依据。   相似文献   

20.
云的一般观测方法《规范》上己有,此地不再赘述。下面只谈实践中探讨的点滴方法,供同行参考。1、扣除法。我们知道目力估计小的比估计大的要准确。当云量比较多时,先扣除(估计)无云部份的量再估计总云量,相对来说比较接近实际。2、填空、汇合法。平时我们估计比较完整的云层的量比估计零散的云的量要容易得多。所以,对于不完整的云团、云块、云片、分离散乱,若采取移云填空(意想将云区边缘四周零散的云填充到云区空隙处)或者赶云汇合(意想驱赶零散的云汇合到天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