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城乡交错带旅游景观生态设计初步研究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将城乡交错带划分为近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三个旅游功能区。动用旅游景观的异质性,多样性和边缘效应等基本原理,探讨了在城乡交错带进行旅游景观生态设计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探讨城乡交错带旅游开发的若干理论问题,分析锡山市沿太湖地区旅游开发的前提条件,提出锡山市沿太湖地区旅游开发的战略构思及对策。  相似文献   

3.
城乡交错带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探讨城乡交错带旅游开发的若干理论问题,分析锡山市沿太湖地区旅游开发的前提条件,提出锡山市沿太湖地区旅游开发的战略构思及对策。  相似文献   

4.
梁晨  曾坚 《地理研究》2021,40(5):1404-1420
城乡交错带是人地系统矛盾最集中的区域之一,对其进行科学识别与动态监测对中国新时期城乡统筹和空间治理有重大意义.提出了一种综合城乡交错带三维特征指数、动态线性加权与空间自相关分析的空间识别方法,基于LULC数据提取了厦门市1990-2018年城乡交错带的空间范围,进一步通过GIS揭示其格局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功能的演变特...  相似文献   

5.
本文密切结合我国城乡关系的变化、城市化道路及其水平与特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等实际,以北京市城乡交错带为例,探讨了城市与乡村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演变规律,进而研究其空间地域结构特征,分析目前土地利用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北京市城乡交错带土地合理开发利用的对策与措施。全文共包括三大部分共7章。第一部分讨论了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的有关理论问题。第二部分为实证研究部分。具体结合北京市城乡交错带,从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演变动态、主要类型及其地域分异、现存问题与原因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划分了城市扩展区、园艺农业区、集约农业区、多样化农业区等4个圈层式的土地利用地域类型,充分揭示了北京市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结构特征、水平与效益等的地域分异规律。第三部分为城乡交错带土地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的对策构想。提出了北京市城乡交错带土地合理利用的主要原则;针对目前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问题,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城乡交错带土地资源的基本对策。(董双双辑录)  相似文献   

6.
陈佑启 《地理研究》1995,14(4):105-105
本文密切结合我国城乡关系的变化、城市化道路及其水平与特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等实际,以北京市城乡交错带为例,探讨了城市与乡村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演变规律,进而研究其空间地域结构特征,分析目前土地利用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北京市城乡交错带土地合理开发利用的对策与措施.全文共包括三大部分共7章.第一部分讨论了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的有关理论问题.第二部分为实证研究部分.具体结合北京市城乡交错带,从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演变动态、主要类型及其地域分异、现存问题与原因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划分了城市扩展区、园艺农业区、集约农业区、多样化农业区等4个圈层式的土地利用地域类型,充分揭示了北京市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结构特征、水平与效益等的地域分异规律.第三部分为城乡交错带土地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的对策构想.提出了北京市城乡交错带土地合理利用的主要原则;针对目前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问题,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城乡交错带土地资源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7.
广州市城乡交错带土地覆被景观格局时空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90、1995、2000和2005年覆盖广州市南部拓展区的LandsatTM遥感影像,经监督分类和人工目视解译获得研究区各时相土地覆被景观图。选取景观指数指标对研究区的景观格局和动态变化进行研究,并利用缓冲区技术研究分析各时期内景观特征的梯度方向分异。结果表明:广州市南部拓展区在15年间景观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该时期内景观的破碎化程度逐年增大,景观异质性先增后减,优势斑块呈分散趋势;耕地面积先减后增,总体呈下降趋势,而建筑用地面积则逐年上升;景观格局梯度分析显示区域景观格局存在方向上的梯度分异,反映大城市中心区不同辐射距离范围内城乡交错带的城市化发展差异。  相似文献   

8.
高山树线交错带的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由于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 近年来高山树线交错带成为全球变化研究中的热点问题。高 山树线交错带所指示的是一个复杂生态系统的特征, 反映出了由低处植被向高山植被的转化, 其 景观格局是综合了种子定居, 树木生长以及树木繁殖等多个树木生态过程和特定高山环境下的 地理特征格局的适应结果。一方面, 树木通过自身生理生态学上的调整对高山极端环境进行适 应。一方面, 高山特定地理环境特征对树线的景观格局进行影响, 因而高山树线交错带成为研究 景观格局- 生态过程相互关系的一个重要载体。通过运用3S 技术, 可以将高山树线交错带研究中 的树线景观结构和生理生态过程结合在一起, 并验证在其景观格局形成过程中地理特征和人为 因子的相对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城乡交错带人地系统的特征及其演变机制分析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陈佑启  武伟 《地理科学》1998,18(5):418-424
城乡交错带位于城市与乡村交互作用的地带,是我国21世纪人地关系最为紧张的地区。从区域的角度,揭示城乡交错带人地关系地域关系的特征,分析其动态演变机制,对该地区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协调人地矛盾,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基于FFII的城市旅游景观塑造:伊春市案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景观是城市旅游的重要依托。文中应用旅游景观、旅游规划、景观生态和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 ,从发展城市旅游的角度 ,提出了城市旅游景观塑造的FFII概念体系 ,并对伊春城市旅游景观整治的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1.
根据1980年和2000年的两期Landsat-MSS、Landsat-TM数据,应用景观空间格局指数分析了地处东北农牧交错带的长岭县景观结构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耕地始终是研究区域内的基质景观;该地最显著的变化为高覆盖度草地面积的大量减少,耕地和盐碱地面积的增加;各景观类型的斑块在大小上有很大差异;多样性和均匀性减少,景观异质性程度下降。  相似文献   

12.
榆林地区脆弱生态环境的景观格局与演化研究   总被引:88,自引:8,他引:80  
张明 《地理研究》2000,19(1):30-36
作为干旱半干旱区农牧交错带的典型代表,榆林地区在自然地理上有其独特的空间分布格局,在生态上具有显著的脆弱生境特征和演化规律。本文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选取分维数、形状指数和景观优势度等指标,对该区脆弱环境的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同时对诱发该区景观生态演化的因素进行了定量诊断,并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景观过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基于FFⅡ的城市旅游景观塑造:伊春市案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戴光全 《热带地理》2001,21(3):251-256
城市景观是城市旅游的重要依托。文中应用旅游景观、旅游规划、景观生态和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从发展城市旅游的角度,提出了城市旅游景观塑造的FFⅡ概念体系,并对伊春城市旅游景观整治的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4.
乡村景观具有生态、生产、游憩和美学功能,在旅游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大开发背景下,需要重构和深度认知乡村景观价值与功能,这有助于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乡村景观资源。基于旅游视角,通过对国内外近年来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从乡村景观释义、乡村景观价值认知和功能重构、乡村景观开发策略4个方面进行了评述和探讨,提出在乡村景观开发过程中应强化景观可辨性、保持景观乡村性、强调旅游参与性。  相似文献   

15.
新疆喀什地区旅游景观多尺度与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旅游资源多尺度和多样性的分析是科学判定区域内旅游资源开发品味和空间组合的基础,引入景观地理学的视角与方法,对喀什的旅游景观通过宏观尺度和微观尺度,对其旅游景观的多样性原因进行了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分析;根据旅游资源线状集中和等级集中度的分析,结合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和潜力,将喀什旅游资源从民俗风情景观、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景观和沙漠高山景观四个方面进行了空间组合并指出了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6.
商业化背景下古村落旅游景观生产 ——以安徽宏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安徽省古村落宏村为例,采用参与式观察和半结构访谈的方法对其旅游景观的生产方式与机制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随着商业化发展,宏村旅游景观生产由原来单一的文物古建保护向更趋复杂化转变,针对3种不同类型的旅游景观采取相应的生产方式。宏村旅游景观生产背后是多种力量参与的生产机制:政府与开发商强强联合,是旅游景观生产的主导力量;当地居民依然扎根宏村,是旅游景观生产的核心灵魂;景区商家热衷于打造“店铺景观”,是旅游景观生产的积极分子;外来游客提出的改进建议则是宏村旅游景观生产的重要参考。4种力量集团本着对各自利益的谋求,彼此间相互合作,影响宏村旅游景观生产的最终结果。最后提出,古村落旅游景观生产需要还原原住居民生活化场景,借旅游商业化发展之势,建立均衡、可持续的景观生产机制与合理的利益分配体系或许是古村落旅游景观生产的正解。  相似文献   

17.
在旅游话语中,景观是旅游行为与旅游地相互作用结果的客观呈现,链接着客观存在与主观感知、过去与未来、地方与全球,可以成为管理乡村旅游人地关系问题的有力工具。论文从阐释景观概念与景观管理体系出发,对乡村旅游景观管理的本质与脉络、景观管理在乡村旅游人地关系上的嵌入做了系统梳理,主要结论包括:(1)乡村旅游地景观管理的价值逻辑包括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制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平衡,以及“景观”与“可持续发展”悖论的消解;(2)乡村旅游地景观管理在人文地理学角度主要以地方、空间、景观的理论范式为体系,三者是从不同角度来阐释人地关系的辩证关系概念;(3)乡村旅游景观管理的技术路线包括景观规划和景观保护2个主要阶段,在定量研究方面可以使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在定性研究方面则可以借鉴景观符号学方法;(4)乡村旅游地景观管理的研究框架是以生态性问题为核心,以主体性问题、时间性问题、空间性问题为基底。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目前乡村旅游规划中,比较注重乡村旅游产品和市场开发,对乡村景观关注不够.论文探讨了乡村旅游吸引力与乡村景观的关系,并指出经过科学规划的乡村旅游的发展又能促进乡村景观的改善.并以杭州富阳市白鹤村为例,总结了可从乡村景观意象规划、乡村景观整体格局规划、乡村建筑风格规划、乡村景观保护规划等方面入手改善乡村旅游景观环境,指出了乡村景观改造须注意的6个要点.  相似文献   

19.
本文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研究云南省抚仙—星云湖旅游生态景观的形成;旅游景观生态类型及结构;旅游景观生态现状及演替趋势。以此为基础,结合旅游发展规划,提出符合实际,操作性强的旅游景观生态设计方案,使生态景观的观赏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冰-草生态交错带是陆地生态交错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研究其环境特征对于保护该带脆弱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提孜那甫河流域山区特有的冰-草生态交错带为研究对象,利用MODIS产品,基于遥感技术对其环境特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交错带常年低温,年平均温度为-4.79℃,5—9月气温0℃,是主要的融雪期,融雪水量为5.4×108m~3,占提孜那甫河总径流量的70.03%,是叶尔羌绿洲重要的水源补给来源,当年9月到次年5月气温均在0℃以下为主要的积雪期;处在发育初级阶段的寒冻土和寒漠土广泛分布于交错带内,冻融荒漠化普遍且严重,植被分布极为稀疏;交错带主要包含高山流石坡、高山倒石堆、高山稀疏垫状植被等三种极干旱的内陆高原荒漠景观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