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把简并中微子天体作为透明天体来讨论,从测地线方程的解出发,求得位于天体内、外的光源所发出的光线轨迹。进一步导出了由于透明天体的引力透镜作用所带来的对光强分布的影响——放大率K的表示式。并在简并中微子天体的度规下具体计算了放大率K和红移,计算的结果表明,当光源在某些位置上时,向某些方向发出的光,由于引力透镜作用其亮度可增强为原来的数百倍。本文最后提出,部分类星体可能是存在于简并中微子星团中的星系核。  相似文献   

2.
极高能宇宙线一般指来自地外的能量高于1018电子伏特(eV)的高能质子与原子核,其起源的研究一直是高能天体物理和粒子天体物理领域的热点问题.近年随着一些大型探测器(如Pierre Auger天文台)的运行,极高能宇宙线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然而由于极高能宇宙线事例相对较少及其在从源到地球传播过程中的复杂性(如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以及磁场的作用),需要通过观测这些宇宙线在强子反应中产生的次级粒子(如中微子)来获得其起源的额外信息.最近,位于南极的IceCube中微子天文台探测到了54个能量分布在60TeV{3PeV内的中微子事例,开启了高能中微子天文学的新时代.在本文中,我们研究了高能中微子、极高能宇宙线的天体物理起源以及它们之间可能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恒星形成于分子云环境中。近30多年的观测研究使得天文学家对小质量恒星的形成有了相对明确的认识:小质量恒星通过坍缩、吸积和外向流的路标而形成。至于大质量恒星,其形成过程还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现有的观测证据表明:大质量恒星也可能通过坍缩、吸积和外向流的路标来形成,但也不排除在星团中通过中小质量恒星聚合而成的因素。大质量恒星形成与致密电离氢区(UCHII)成协较好,而与大质量恒星形成区成协的分子云环境中,既有大质量恒星也有小质量恒星形成。综述了恒星形成各个阶段的观测结果和研究现状以及成协的天体物理环境情况。未来的观测和研究重点在于,大质量恒星形成以及星团环境中的恒星形成。  相似文献   

4.
30亿年前,地球有了第一块真正意义的大陆:一个火山遍布的岩石堆。 在距今38亿到25亿年之间,少年地球曾多次遭受大规模的小行星撞击。近年,有些科学家发表论文提出,在地球的远古时期,小行星撞击可能孕育出了地球大陆的最古老的片段,研究发现,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并不全是破坏-陛的,它们可能是现今大陆的最古老片段出现的契机显然,发生在太古宙早期的撞击对地球而言不是小事情。  相似文献   

5.
旋转天体引力辐射的多极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给出一组远离多极引力源的非平面波推迟度规系数,并由此得到慢转天体引力多极辐射功率表示。当具体对四极辐射进行估算时,发现旋转物体引力辐射具有很强的方向性。将其用于脉冲星计算结果与过去结论在量级上十分满意地接近。  相似文献   

6.
目前利用VLBIMK3系统确定的延迟测量的精度约为30ps,在这样的精度下,改善计算延迟的理论模型,考虑各种微扰改正(包含30ps量级)是非常重要的。在VLBI天休测量和测地计算的各种软件中,至今尚未计及射电源结构对延迟的影响。本文利用两子源模型对源结构延迟的大小及随时间的变化进行了计算,讨论了源结构延迟对VLBI天测和测地参数的影响,指出:(1)除对某些VLBI天测的射电源作长期的监测与研究,给出它们的双频综合图外,对大多数源可采用简单的两子源模型;(2)源结构对延迟的影响主要依赖于基线相对于源形态的主要特征的空间投影;(3)源结构延迟对天测和测地参数的影响达厘米和亚毫角秒量级。  相似文献   

7.
梅西叶天体 梅西叶天体,简称M天体,是梅西叶星表中所包含的全部110个天体的总称。M是梅西叶的字头,星表中每个天体都用自己的编号来表示,例如M1是金牛座的蟹状星云,M31是仙女座大星云等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实验测量的电中微子质量m_v_e=34±4eV的数值出发,指出宇宙间中微子质量将占总质量的99%,由此导致宇宙的闭合性.此外本文着重讨论了宇宙间中微子将主要是左手征态的中微子,由此才能在广泛的范围内和目前已知各观测资料相一致。本文还表明,由宇宙学所给出的中微子质量和的上限将是sum from i to (m_(vi)≤200 eV而不是通常的40eV。  相似文献   

9.
中微子质量之谜须眉中微子是否有质量?如果有到底是多大?这一直是粒子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所关注的问题。为了回答“太阳中微子失踪案”和天体物理学家提出的宇宙中应存在着大量暗物质两个问题,中微子有多大质量显得更重要:太阳中微子失踪的一种可能解释是“中微子振荡...  相似文献   

10.
文中从中微子物理学、太阳中微子的探测、标准太阳模型的建立等方面对太阳中微子问题的提出进行了回顾。各为太阳中微子探测器测量结果不同程度的偏低,以及不同类探测器测量结果之间的矛盾,使得人们对太阳中微子的研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对太阳中微子问题可从粒子物理和天体物理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文中分别对这两个研究领域中提取的企图解决太阳中微子问题的模型作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1.
标准太阳模型和中微子流量预估太阳中微子“亏缺”是指目前实际探测到的太阳中微子流量比理论上预估的少得多的问题。理论上预估的太阳中微子流量是根据“标准太阳模型”(SSM)估算的。所谓标准太阳模型是在一些基本假定下 ,通过建立联系各种太阳物理参数的方程组 ,以原始太阳质量和化学组成为初始条件 ,以及与目前太阳年龄 4 6亿年对应的太阳半径和光度为边界条件 ,求解得到的太阳构造模型。标准太阳模型除了假定太阳为球对称 ,它的所有物理量只与日心距有关 ,以及不考虑太阳自转和磁场 ,或者说太阳自转和磁场的力学效应可以忽略外 ,还有…  相似文献   

12.
天体的运转     
两年前。我和双胞胎哥哥在我们所就读的美国西南部德克萨斯达拉斯的一所公立高中选修了一门叫做“数字图像与动画”的课程,开始接触和了解著名的3D动画制作软件。并深入学习了Autodesk公司的3DSMAX软件的运用与技巧。自那时起,我们大部分的空闲时间都投入到了深入学习和探究这个软件之中,我们几乎每个月,有时每个星期,甚至每天都会抽出一些时间来制作3D动画。  相似文献   

13.
恒星作为宇宙的基础组成元素,其形成过程一直是天文学中的重要研究对象。人们已基本了解中小质量恒星(质量小于8M⊙)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受到数量少、嵌埋深、演化快和反馈剧烈等因素的影响,大质量恒星(质量大于8M⊙)的形成过程依然谜团重重。介绍了小质量恒星形成的基本理论,以及吸积盘、竞争吸积、并合三种主流的大质量恒星形成模型;回顾了以往使用红外或射电望远镜对大质量恒星形成区的观测和分析,以及现阶段使用多波段巡天观测手段对大质量恒星形成区的研究成果;着重介绍了目前公认的大质量恒星形成的示踪物——分子外向流的理论和观测现状,以及大质量外向流的优秀候选体——绿色延展天体的发现、理论及观测研究情况。最后,对大质量恒星形成的理论和观测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4.
天体仪     
天体仪天体仪古代称之为浑象或浑天象。浑象是我国创造的一种表演天体视运动的仪器,相当于现代教学上用的天球仪。从这种意义上说,古代的浑象是当代天球仪的祖先。浑象是把太阳、月亮、二十八宿等天体以及赤道和黄道都绘制在一个圆球面上。它能使人不受时间的限制,随时...  相似文献   

15.
高能中微子天文学简介─—兼谈中微子应用许梅随着人们对中微子的许多性质与运动、变化规律日益加深的了解,以及更多中微子探测装置的建立,可以预见中微子天文学在21世纪初将会有较大的发展。恒星(包括太阳)内部、超新星爆发过程、星系(包括银河系)核心、类星体以...  相似文献   

16.
中微子是一种非常小的基本粒子,广泛存在于宇宙中。由于中微子不可见、不带电,而目几乎没有质量,因此几乎处于无法探测的境地。科学家一般认为,理论上有电子中微子、μ子中微子和τ子中微子三种形态,其中只有前两者能被观测到。与光子和其他高能粒子不同,中微子可毫无阻碍地穿过行星和恒星,穿越星际空间广袤的磁场,甚至可以穿透整个星系。科学家们花费了大半个世纪,才摸清太阳能量的来源  相似文献   

17.
一种用于探测和跟踪来自空间的高能中微子的新型望远镜已经建成。一个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小组最近在自然杂志上报导了由AMANDA望远镜,一个建在南极之下1.5千米的大的探测器阵列对这些中微子所做的第一次观测。 AMANDA探测了连续通过地  相似文献   

18.
研究由超新星和其他过程在太阳核心产生亚原子中微子粒子的天体物理学家,在加拿大安大略省萨德伯里附近一个新的中微子天文台(SNO)首战告捷。该天文台自1999年4月启动以来,一天记录大约10个中微子。在萨德伯里工作的物理学家霍尔曼说分析这些信号要花些时间,这是我们目...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讨论了有质量的Dirac粒子在宇宙磁场中的演化。宇宙磁场使空间度规出现各向异性。通过求解Dirac方程,得到了中微子在宇宙磁场中的表观磁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