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张敏  甄峰  张晓明 《地理研究》2008,27(4):927-937
基于半城市化相关理论回顾,针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所出现的半城市化现象,以我国东南沿海发展相对滞后的福建沿海城市——莆田市中心城市外围地区为例,提出中国沿海欠发达地区所呈现的半城市化现象。运用309个行政村的实地调查资料,通过人口、用地和基础设施等要素的分析,揭示了该地区半城市化的特征与机制及其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导言城市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在气候学、地貌学和水文学方面已经有很大进展。但是,地理学家对于城市生物区系的研究尚未给予应有的注意。极其丰富多彩的城市植物区系,它与同样是变化多端的生境的联系,以及——更重要地——城市植物区系显著的空间变化,为地理探索提供了有价值的、富于创造性的课题。世界许多地区日益城市化的人类种群以及随之而来的与自然界的隔离,要求在城市区域加强生物学研究。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这一地理学的基本课题,在城市植被中鲜明地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3.
 快速的城市化对城市环境产生显著的影响,基于遥感定量研究地表温度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的响应,来评估快速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是一种快速、有效的途径。以干旱区典型绿洲型城市——乌鲁木齐为例,将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利用1990年和2009年两期陆地卫星影像为基础数据进行土地利用/覆被分类,并基于单窗算法定量反演同期的地表温度,从而对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动态变化的空间特征及地表温度对快速城市化的响应情况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显示,在近20 a间,乌鲁木齐城市迅速扩张,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变化显著,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率高达44.73%;同时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地表温度提高了近6 ℃。研究表明,温度变化格局,尤其是增温区的空间分布与城市扩张的空间格局基本一致,说明地表温度对城市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产生了显著的响应。  相似文献   

4.
目前世界能源消费的年增长速度是5%,1980—2000年将下降到2.6—3.6%,2000—2030年间降至1.5—2.5%;同期,世界生产总值年增长速度将分别为3.0—4.1%和2—3%。目前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是2%,2030年将下降到1%以下。  相似文献   

5.
葡萄牙经济     
1985年葡萄牙人口估计有1013万人,其中14岁以下的占25.7%(1970年占28.8%),65岁以上的占10.3%(1970年占9.3%)。人口平均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110人,这个指标超过了西班牙(每平方公里76人)和法国(每平方公里100人)。1985年在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共有约100万葡萄牙移民,其中85%居住在法国。1985年底葡萄牙有经济收入的人口454.6万人,而工人的数目是404.8万。下述部门所占比例(%)分别是:农业、林业和渔业——24.3(1960年——44,1970年——33),工业——33.2(29,36),服务行业——42.5(27,31)。1986年末,根据各方面估计,葡萄牙的失业率为9—12%(意大利为21%)。  相似文献   

6.
一、发展进程中仿照式发展和改革在19世纪进程中,重要的援外发展政策思想和标准发生了变化。联合国最初的两个十年发展规划(1950—1970)重点放在发展经济上。如 Take—off、发展中心点、以大力投资消除中心和边缘地区的不平衢及先上后下的发展规划是当时的讨论中心。  相似文献   

7.
华北平原城市用水问题研究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11  
本文重点分析了华北平原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发展趋势及其与水资源利用间的关系。得出以下主要观点 :第一 ,城市用水快速增长 ,用水结构从生产、生活并重型向生产主导型转换 ;第二 ,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局部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 ;第三 ,城市用水结构存在明显 4种类型 ,即生活用水比重高—人均用水水平低、生活用水比重高—人均用水水平高、生活用水比重低—人均用水水平低、生活用水比重高—人均用水水平高四类城市 ,各类城市的未来用水需求趋势存在差异 ;第四 ,未来本地区城市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 ,水资源供需矛盾会更加突出 ,建立更有效的城市用水机制和更广泛的区域供水网络将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8.
 以南疆铁路沿线的5个中心城市为基本单元,根据1993—2008年的城市化与城市建设用地结构方面的数据,分析了5个中心城市的城市化与城市建设用地之间的相关性。南疆铁路沿线5个中心城市目前的平均城市化率为48%,已进入了快速城市化发展阶段。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建设用地结构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在用地结构中,居住用地、工业用地比例降低;公共设施用地、道路广场用地、绿地比例增加,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和特殊用地比例呈现基本稳定趋势。城市建设的不断完善、城市化率的提高是促进建设用地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城市地貌学     
某些历史学家把二十世纪城市的飞速发展称为“城市革命”。舒米认为,城市化是美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的主要趋势。聚落城市化导致了各种剧烈变化,使土—水生态系统的反馈机制受到影响,发生各种变化与调节。人类正是通过后者来改变环境,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城市景观”。另一些学者则指出,在城市内部和周围,人类环境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城市是一种人为(人造)景观。对于以确定在所有自然环境中地表土地和水体的变化类型与变化程度为任务的城市地貌学家来说,城市构成了一个适宜的研究区域。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对城市近郊乡村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市近郊呈动态化的过程,是一个极不稳定的区域,其变化受城市化进程的影响。文章探讨了城市近郊乡村旅游的特点,重点运用城市化理论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分析城市近郊乡村旅游地在城市化进程中受到的影响、发生的变迁。  相似文献   

11.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与方法探讨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在总结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基础上, 以城市化地区为重点从水循环过程出发, 探讨 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下水资源的形成和转化规律, 分析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 探讨城市化地区水 资源承载力的理论研究基础, 即: 变化环境下的水循环理论、城市化与“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 与环境”系统交互胁迫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并在可持续发展原则指导下, 提出城市化地区水 资源承载力量化研究的理论框架和方法, 将城市化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纳入到区域“社会经 济—水资源—生态与环境”复合系统中, 从水循环动力过程出发, 揭示水资源承载力的本质。研究 成果可为城市化地区节水战略的实施、水资源合理配置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导言 1962年韩国开始了旨在摆脱贫困的第一个五年经济发展计划。从此,韩国经历了产出高增长率及相对于国民生产总值的投资率,储蓄率和进口,出口率的上升。在1970—89年间,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4倍多,以1985年不变价计算,年均增长8.2%;1989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968美元,是10年前的3倍多。此外,出口值从1970年的8.35亿美元增加到1989年的623.77亿美元,年均增长22.7%(以现价计算),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9.7%。经济的如此迅速增长是出口扩大及政府强大投入集聚增长的结果。然而,旨在使国家或区域发展效率最高的中央政府政策已使国内区域不平衡加剧。由于公共投资集中在汉城和釜山大都市区等少数几个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和城市中心,从而使极化趋势加剧。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进程与城市竞争力的提高都是一个渐进过程,二者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以武汉市为例,通过一系列的数据资料,建立数学模型,对城市化进程与城市竞争力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武汉市城市化进程与城市竞争力之间存在很大的一致性,城市化水平越高,城市竞争力就越强,反之,城市化水平越低,城市竞争力就越弱。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数学模型将城市化和城市竞争力之间内在的复杂关系定量化是切实可行的,能够为相关的决策部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市土地城市化水平与进程的空间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王洋  王少剑  秦静 《地理研究》2014,33(12):2228-2238
土地城市化在中国快速而持续的城市化进程中扮演的支撑与制约角色越来越明显,但目前对土地城市化水平的测度框架依然没有明确统一的认识。基于此,提出了一种可供参考的土地城市化率的概念与测度方法,并确定其阈值。以中国656个城市的城区为研究单元,以2000年和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基本数据,采用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土地城市化率、城市土地扩展面积和城市土地扩展速度分别评价了中国城市的土地城市化规模、水平、绝对进程和相对进程的空间分异格局。并分析了九大类城市建设用地类型对土地城市化进程的贡献率。结果表明:① 近10年来,中国城市总体土地城市化率提高近一倍,由“金字塔式”等级分布逐渐转为“钥匙式”的分布格局;东部地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较大,但城区面积更大,使其土地城市化率的数值较低。② 省会城市和沿海城市群的城市土地扩展面积最大,呈现出行政等级式分异和空间集聚式分异的空间格局;城市土地扩展速度呈现出沿海城市群与其他城市分异的空间格局。规模越大的城市,土地城市化进程越明显。③ 近10年来中国土地城市化进程的两大核心用地增长类型是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规模越大的城市,工业用地增长的驱动作用越显著;中西部地区和中小规模城市以居住用地增长为核心,沿海城市群和重要交通轴线城市以工业用地增长为主。  相似文献   

15.
在俄罗斯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城市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俄罗斯城市的产生迟于西方发达国家,其城市化进程在遵循世界发展普遍规律的同时有着自身发展的独特性。文章回顾了俄罗斯的城市发展在沙俄时期、苏联时期和转型时期的三个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指出苏联时期是俄罗斯城市化最重要的发展阶段;总结了俄罗斯城市发展具有大城市较少、结构单一的市镇较多、城市化进程中的"伪城市化"现象、城市规模等级体系发育不够完善和城市群发展不成熟等主要特点;并进一步分析了城市在俄罗斯区域经济中的重要性,着重探讨了莫斯科市及莫斯科集聚区具有突出地位。文章最后就俄罗斯的"逆城市化"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动力机制:一个基于文化动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俞万源 《地理科学》2012,(11):1335-1339
文化是新时期城市化发展研究的新视角。在文献综述基础上,对新时期城市化发展动力机制进行理论探讨,分析文化动力对城市化发展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文化是文化经济时代城市化发展的新动力;文化是城市发展的软实力和动力源,是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通过促进文化产业与文化经济发展、促进人口城市化发展、促进城市集聚与规模扩张,文化促进城市外延扩张、加速城市化进程;通过提升产业与经济发展素质、提高人口城市化质量水平、促进城市文明发展与进步、促进城市现代化进程,文化促进城市内涵发展、提升城市化质量。  相似文献   

17.
《地理教学》2007,(9):47-47
法国国家人口研究所日前发表报告指出,随着世界人口城市化进程加快,2007年世界上已有33亿人生活在城市,超过了全球人口总数的50%。  相似文献   

18.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质与量关系的辩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化战略是中国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根据城市发展规律,我国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该文运用唯物辩证法质量互变规律,在探讨城市发展中质与量的辨证关系、剖析我国城市化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生态问题严重、城市功能下降、城乡矛盾突出等质量问题,强调指出,走质量效益型城市化道路是新世纪我国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提出了优化环境质量、提高产业质量、强化城市建设、增强人口素质和提升城市文化等提高城市化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50年代:数字庞大的外援和微不足道的工业化南朝鲜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了外援(特别是美国)的帮助。在1945—1970年期间,共获得外援44亿美元。在1956—1958年间,每年获得外援达3亿美元以上。但是由于美国提供的援助主要是过剩谷物及销费品,限制了南朝鲜经济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旅游形成和发展的先决条件旅游是一种很古老的现象。据历史学家考证,腓尼基人和希腊人特别喜欢旅游。众所周知,每次奥林匹克年,都有上百的船只从许多城市的码头——古希腊在地中海和里海沿岸的殖民地出发,于8月初赶到奥林比亚,届时将在那里举行竞技会和文艺联欢。罗马贵族曾远行到温泉去治病。对于罗马贵族来讲,他们一定要到被征服的希腊去旅行的(当时那里是世界文化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