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截止2008年底,青藏高原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已完成100多幅地质图的建库工作,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WebGIS的管理系统。该系统基于国产优秀的MapGIS 7-IMS平台进行二次开发,采用B/S结构,与以往的地质软件的C/S模式相比,系统采用了B/S结构,使得系统的维护和更新方便、开发更简单并且共享性强、总...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自2003年始开展的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项目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本文就项目涉及到的第四纪基础地质 与第四纪冰川遗迹、现代冰川雪线、湖泊湿地、荒漠化等专题成果进行了简要介绍。本文明确了项目开展的意义,给出了青藏高原 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的评价结果,强调了地学因素对于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形成与演化的控制作用,以及近30a来全球气候变化对 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适应性变化的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首先介绍了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监测数据库系统的课题背景,对于ArcEngine的开发技术进行了重点介绍;然后在分析数据背景的基础之上,对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监测数据库的设计思路进行了详细描述,对系统的主体功能模块展开了全面剖析,列举分析了系统实现上的各个关键技术;最后,对Arc Engine的空间数据库开发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分析湖泊源区生态地质环境对湖泊变化的影响,建立湖泊变化、源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变化与生态地质环境演变的关系,提出"湖泊、NDVI遥感动态监测的生态地质环境评价"方法("L-N").基于20世纪90年代初(TM)至2000年初(ETM)的湖泊遥感调查数据,结合相应NOAA/AVHRR NDVI数据,利用L-N方法完成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总体呈恶化趋势,高原北部的边缘地带、长江情系上游、特别是柴达木盆地较为明显,雅鲁藏布江流域、高原东南部情况较好;L-N方法有助于提高遥感环境监测效率,湖泊、NDVI遥感监测具有重要的生态地质环境意义.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不仅改变了原有的地貌形态,而且还改变了构造格局、河流走向、亚洲季风和大气环流等。以全国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成果为基础,从青藏高原隆升的角度出发,系统分析了高原生态地质环境特征、高原生态地质环境响应与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质环境是控制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形成、发展与演化的基础;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为现代冰川发育、荒漠化、地质灾害等的发生提供了外力因素;青藏高原气候环境是我国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动力来源;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起到了催化剂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评价为例,选用层叠计算、层次分析和模糊灰度复合法等3种综合评价模型,以模型运行平台、模型空间数据库和模型属性数据库的相互配套为特色,设计开发了区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综合评价系统。该系统不但解决了评价模型的可选问题和多种评价方法的对比问题,也解决了不同来源数据的格式转换问题、多种应用软件之间的交互替应使用问题以及评价结果图制作不便的问题。系统采用层叠法和模糊灰度复合法,以青藏高原地质灾害、荒漠化、湿地、冰川和断层等5个评价指标的应用示范结果表明,评价结果与实际调查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国土资源遥感》2005,(2):44-44
由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承担的“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项目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得到了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8.
《地图》2011,(2):12-12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钡4成果显示,近30年来青藏高原冰川年均减少131.4平方公里,而且有加速消减的趋势。在不考虑全球气候加速变暖的前提下,预计到2050年青藏高原冰川面积将减少到现有面积的72%.2090年将减少到现有面积的50%。  相似文献   

9.
四川省矿区地质环境评价系统空间数据库采用面向对象的Geodatabase地理数据模型,通过ArcSDE空间数据引擎连接,把空间数据都存储在关系数据库Oracle 9i中。结合矿区基础地理数据与矿山环境、地质灾害、基础类、地质等专题数据,构建核心矿区空间地理信息框架和基于B/S和C/S的系统,实现有效地存储、管理和发布四川省各地矿区研究中所获得的大量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0.
首先,从生态环境评价的内涵出发,根据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自然生态环境特点,探讨了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方法,包括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及各指标权重确定、评价单元选择、评价数学模型研究等;然后,利用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及多种专题资料,客观地对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最后,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指出了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生态环境及其保护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地质大数据是智慧地矿工程建设的基础。长期以来地质工作形成了海量多源异构数据,有效地将地质大数据进行整合、集成并加以应用,已成为智慧地矿工程建设的关键环节。本文分别对地质大数据集成面临的主要问题与解决思路,大数据集成平台的设计及项目应用等方面展开阐述。构建了多维动态可视化平台,在Web页面绘制了虚拟仿真地理场景并叠加了丰富的地理空间数据,对多维数据进行了可视化展示,采用B/S架构实现了无插件、轻量级的Web可视化页面展示,并实现了场景展示、地理数据处理、三维分析等功能。  相似文献   

12.
三维地质建模具有形象、直观、便捷、易操作等优点,可以缩短地质研究的周期,提高研究效率,在地质、矿产、地下施工等方面有突出的贡献。本文运用IDL语言建立了三维地质矿产可视化模型,通过建立可视化的界面对地质体实现移动、缩放、旋转操作,以及做地质剖面、水平切面动画、矿产评估、采矿后沉降分析等功能,清晰地展示了地质体内部的各个细节,突出了三维地质矿产建模在地质解译、灾害模拟、矿产评估等方面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GIS技术在地质灾害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IS是一门介于地球科学、空间科学和信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强大的空间信息处理和分析功能为地质灾害信息的管理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在总结GIS技术在地质灾害中应用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基于GIS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的优势与不足,结合3S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基于网络的多级地质灾害管理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14.
秦志伟 《东北测绘》2014,(4):104-106
简要讨论了MapGIS的主要功能,阐述了利用MapGIS软件制作地质图设计与制作成图的过程,以及不同专题图专题内容的表示方法。 MapGIS制图技术简化了纷繁复杂的传统地质制图过程,而且美观精确;空间分析技术可以将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综合制作出各种图形和图像文件,方便分析。介绍了地质图制作的工作流程、图像处理方法,以及图像生成之后地质图的校正美化。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一个在I2S101图像处理系统上开发的用于地质勘查的多源地学信息图像综合处理软 件包。应用该软件包可对地质、遥感、物探、化探、地理以及其它以不同方式记录的地学信息进 行处理,完成图像的配准和镶嵌、特征提取、空间运算和逻辑运算以及综合处理等工作。这一软 件包为进行地质填图、构造研究、矿产资源勘查评价乃至环境监测提供了一整套有用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现状的不足,根据实际需求设计了省级系统框架图和系统功能模块,以MapGIS为平台,利用C#.NET进行二次开发,实现了基于C/S与B/S网络模型的省级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7.
含油气盆地地质调查勘探成果数据具有空间分布和多源异构的特点,为了提供管理、查询、分析的一体化平台,结合地质研究的数据类型特点,设计了基于三维可视化基础平台开发的含油气盆地地质信息系统。系统采用Oracle做为后台数据库,以C/S结构,运用.NET框架进行二次开发,实现了空间数据、属性数据、非结构化数据的全方位管理,实现了全空间三维综合展示,并提供信息获取和分析应用功能。该系统可以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更直观、便捷的信息平台和分析操作环境,也可以帮助不同业务部门协同作业,为合理部署和科学预测提供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18.
东莞市三维地质灾害信息发布平台基于stamp GIS三维技术,利用GIS强大的数据管理与分析能力,实现了东莞市地质灾害数据专题数据管理、群测群防、防灾知识宣传、二三维一体化显示及应用,为相关职能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Internet、分布式计算以及计算机图形学的飞速发展促使万维网地理信息系统(WebGIS)的概念由“地学数据服务”提高到“地学信息处理服务”的新阶段。不仅地学数据,它使得地学信息处理功能也可以分布在基于客户/服务器(C/S)的架构上。因此,建立较为完善的公共地理信息数据体系,实现基础信息基地的互联互通,建立“一站式”在线地理信息协同服务机制成为适时的需求。本文主要探讨了基于Web的2.5DGIS研究的意义、内容及应用,并介绍了运用2.5DGIS建设城市三维公共服务平台的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