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9 毫秒
1.
晋中市雷暴天气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晋中市近40 a雷暴天气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了年雷暴日数的变化特征及其时空分布情况,表明了晋中市雷暴日数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下跌趋势不大,在过去的40 a中大约减少年平均雷暴日数1 d;一年中雷暴的活动期在5月~9月,活跃期6月~8月的平均雷暴日数占全年的76.1%。年雷暴日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为西部平川地区明显少于东部山地区域。  相似文献   

2.
利用1969-2013年贺州市4个地面观测站的气象观测资料,对贺州市雷暴日数的变化特征和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贺州市属于多雷区,近45年来,平均雷暴日数为72.7天;年际变化较大,呈下降趋势,年平均雷暴日数平均10年减少5.4天;各月雷电活动具有明显的季、月变化特征,主要呈“单峰”分布,雷暴日数1-8月逐渐增多,6-8月为全年雷暴高峰月,8-12月逐渐减少;初终雷暴日及初终间日数各地差异大;雷暴日数地域分布南部多于北部,盆地地形较易发生雷暴.  相似文献   

3.
杨文雄  陈军  易丁 《贵州气象》2013,37(1):26-28
根据玉屏国家一般气象站1961年1月—2010年12月雷暴观测记录资料,采用最小二乘法对年雷暴日数进行线性模拟,结合5 a滑动平均和累计距平方法,分析玉屏县50 a来年雷暴日数的年、月、日变化特征。得出了如下结论:玉屏县近50 a来年雷暴日数总体上呈减少趋势,历年平均雷暴日数47 d,每10 a平均减少2 d;1985年为年雷暴日数出现转折的年份,但突变分析不显著。雷暴天气在全年均有发生,呈双峰型分布,最大峰值出现在7-8月,平均8.5 d和8.6 d,次大峰值出现在4月,平均7.6 d;夏季是雷暴天气多发季节,雷暴日数占全年的47%,春季是雷暴天气次多发季节,占雷暴日数38%,秋、冬季雷暴天气占8%和7%。一日中雷暴出现的高峰时段12-18 h,以14-16 h出现概率为最大,占26%。雷暴初日有提早趋势,终日有推迟趋势。  相似文献   

4.
近50年西宁地区雷暴日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西宁地区4个测站雷暴观测资料,分析了1960—2008年西宁地区初、终雷暴日及雷暴日数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西宁地区为雷暴多发区,年平均雷暴日数为43d,近年来雷暴日呈减少趋势;初雷暴日略有推迟,终雷暴日明显提前;3-11月均有可能出现雷暴,6—8月为雷暴高发期,12月-2月未出现过雷暴;平均初雷暴日为4月25日,终雷暴日为10月3日;大通雷暴出现最早,结束的也最晚;春季、秋季平均气温稳定通过4~5℃的时间大致与初雷暴日和终雷暴日的时间相一致。  相似文献   

5.
文章利用1961—2013年鄂尔多斯地区11个气象站的逐日雷暴观测资料和2012—2015年的闪电定位资料,对该地区的雷暴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地区的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8.2d,属于中雷暴区。其中东、西部的年平均雷暴日数相差15d左右,呈东部多西部少的经向型特点且季节性特征明显,夏季(6、7、8月)平均雷暴数最高,为20.9d,占全年雷暴日数的74.66%,53a来,年雷暴日数在波动中呈减少趋势。通过闪电定位资料分析得出:多数雷暴的雷电流集中在15~80k A之间。  相似文献   

6.
利用平塘县气象站1961—2010年的雷暴观测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和一元线性回归拟合等方法,分析平塘县50来的雷暴气候变化特征。结果得到:平塘县年雷暴日数较多,年际变化较大,且呈现波动减少趋势,从季节划分分析得到,除冬季外,其它季节均有不同程度地减少。分析50 a的月平均雷暴日得到雷暴多发生在4—8月,多年月平均雷暴日呈现单峰型,峰值出现在8月;雷暴初终日出现的年际变化较大,即雷暴持续期年际变化较大,得到90%保证率的雷暴初日出现在3月下旬,90%保证率的雷暴终日出现在12月上旬。  相似文献   

7.
利用贵港市及周边邻近的气象站近30a(1981-2010年)的观测资料,采取统计学方法及GIS技术,对贵港市雷暴日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贵港市近30a年平均雷暴日数为73.4d,最多的年雷暴日数是100d(1983年),最少的年雷暴日数是57d(2009年),年平均雷暴日数呈明显减少的趋势;全年各月均有雷暴发生,各月雷暴日数差异大,呈单峰型分布,峰值出现在7月份;雷暴日大多集中在汛期(4-9月),雷暴出现频率达89.5%;其中6-8月为全年雷暴高峰月。季节上,雷暴主要出现在春夏两季。在空间上,贵港市年雷暴日数自北向南逐渐增多;北部山区的年雷暴日数多在50-70d,中部多在70-80d,南部为80-90d。该研究可为贵港市雷暴的监测预警、评估以及开展防雷检测防灾工作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乌鲁木齐地区5个气象站1959-2008年雷暴观测资料,分析了雷暴初终日、月平均、年平均、年频率特征并划分雷电防护分区.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地区年平均雷暴日为5.7~35.0 d,雷暴集中在5-8月,4月上旬开始出现雷暴,10月上旬雷暴结束,10月中旬至次年4月中旬未出现过雷暴.雷暴日数在5-6月逐渐增多,7月达到峰...  相似文献   

9.
博州雷暴的时间变化和周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61--2000年博州4个气象站雷暴天气的观测资料,分析了雷暴的气候特征.分析表明,博州多年年雷暴日数20-52d,年雷暴日数平原地区较少,高山地区较多,雷暴天气集中出现在夏半年5-8月.温泉雷暴天气的高发时段15-21时,精河高发时段17-23时,阿拉山口高发时段16-24时.温泉、精河和阿拉山口雷暴持续时间以30min为主.博乐和阿拉山口40a内年雷暴日数线性减少,两站年雷暴日数在1979年发生突变.博州雷暴日数年际变化具有6~9a的震荡周期.  相似文献   

10.
刘军 《湖北气象》1998,(2):32-33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荆门市城镇、农村高层建筑物数量增加,因而雷击目标相应增多,雷击所造成的灾害也呈上升趋势。 根据气象记录,荆门市年平均雷暴日数为31.8天,最多年雷暴日数为59天(1973年),最少年雷暴日数也有17天(1970、1985、1990年),雷暴主要集中出现在4~8月,占全年雷暴日数的81.7%。全年各月均有雷暴发生。1997年荆门市雷暴日数为25天,最早出现在2月27日,最晚出现在11月11日,其中5~8月雷暴日数为20天,占全年的80%,雷暴酿成雷击灾害的日数为8天,占雷暴日数的3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