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东海、黄海发光细菌的特性和一新种的描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海洋发光细菌的菌种有明亮发光杆菌(Photobacterium phosphoreum)、鲾鱼发光杆菌(P.leiognathi)、哈维氏发光弧菌(Vibrio harveyi)、美丽发光弧菌生物型Ⅰ(V.splendidus biotype Ⅰ)、费氏发光弧菌(V.fischeri)、火神发光弧菌(V.logei)、海氏另单胞菌(Alteromonas hanedia)。除最后一种是专性好气性细菌外,前六种都是兼性厌气性细  相似文献   

2.
初步研究了南海中、东部海区海洋发光细菌的生态分布与种类组成.对28个测站的表层水样和部分测站的水柱垂直分层(50、100、150和200 m)水样进行了发光细菌培养、计数、分离和菌种鉴定.结果表明,水体中发光细菌检出率达76.92%,检出率自表层向底层逐渐升高;观测海区表层海水中发光细菌的平均菌量为(8.60±15.57)CFU/dm3,深层海水的菌量较高,至150 m水层平均菌量达最高值,为(49.47±75.40) CFU/dm3,细菌丰度变幅为3~307 CFU/dm3,平均菌量的最高值和较大的变幅范围都出现在150 m水层;在200 m以浅水体中,发光细菌垂直分布趋势基本与深度的增加以及水温的降低相关联,高值大多出现在100~150 m水层;观测海区发光细菌主要由哈维氏发光细菌Lucibacterium harveyi、曼达帕姆发光细菌Photobacterium madapamensis、明亮发光细菌Photobacterium phosphoreum和费氏发光细菌Vibrio fischeri组成,分别占鉴定种群的42%、33%、19%和6%.  相似文献   

3.
胶州湾浅水区鱼类种类组成及其季节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2009年3月~2010年2月在胶州湾潮下带浅水区进行的逐月鱼类定置网调查,分析了胶州湾浅水区鱼类种类组成及其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本调查共鉴定出鱼类44种,隶属于9目24科39属.渔获鱼类皆为硬骨鱼类,以鲈形目(Perciformes)的种类最多,有11科23属25种.在各科中,以虾虎鱼科(Gobiidae)鱼类种类最多,共9属10种.按适温类型分,暖温性鱼类共23种(占52.27%),暖水种14种(占31.82%),冷温种7种(占15.91%);按栖息水层组成分,底层鱼类36种(占81.82%),中上层鱼类8种(占18.18%);按产卵类别分,产浮性卵鱼类21种(占47.73%),黏着沉性卵鱼类11种(占25%),附着性卵鱼类9种(占20.45%),卵胎生鱼类3种(占6.82%).各生态类型鱼类种类组成季节变化明显,种类组成的平均季节更替率达63.3%.本调查在胶州湾浅水区发现40余种幼鱼,尤其仍存在鮻、许氏平鲉、钝吻黄盖鲽和短吻红舌鳎等经济种类,表明胶州湾仍是重要的鱼类产卵和育幼场,应加强对其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的保护,以期保护渔业生物多样性和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4.
闽南—台湾浅滩滩上升流区拮抗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闽南-台湾浅滩上升流区海洋拮抗菌的生态分布、种类组成及其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在该海区海水中拮抗菌占总异养菌数的1.2~9.4%,沉积物中则点4.3~15.6%;拮抗菌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拮抗菌的丰度大于其他季节,属的组成也较复杂多样。在所分离的拮抗菌中,有6株拮抗菌对多种试验菌株有不同程度的抑制能力,被鉴定为假单胞菌属、孤菌属、黄杆菌属和无色杆菌属。作者讨论了海洋拮抗菌的时空分布与  相似文献   

5.
黄海发光细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从黄海中国近海分得的84株海洋发光细菌作了广泛的表型特性测定。测得结果借助电子计算机作了数值分析,根据菌株间的表型相似程度,所有菌株被分成三大簇群。对三个簇群的6株代表菌株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s)作了凝胶双向扩散试验,结果6株菌分别属于弧菌属(Vibrio)和发光杆菌属(Photobacterium)二个属,与数值分析结果相符。3个簇群的菌株分别被定名为Photobacterium leiognathi,Vibrio fischeri和V.harveyi,均是首次在黄海发现。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闽南-台湾浅滩上升流区海洋拮抗菌的生态分布、种类组成及其抗 菌活性。结果表明:在该海区海水中桔抗菌占总异养菌数的1.2~9.4%,沉积物中 则占4.3~15.6%;拮抗菌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桔抗菌的丰度大于其 他季节,属的组成也较复杂多样。在所分离的桔抗菌中,有6株桔抗菌对多种试验 菌株有不同程度的抑制能力,被鉴定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孤菌属(Vibro)、 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和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作者讨论了海洋桔抗菌的 时空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及其在海洋环境自净中的作用,阐述了开发、利用海洋 微生物资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从浙江省象山港网箱养殖黑鲷(Sparus macrocephlus)肠道分离到一株发光细菌LB01,经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试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这株菌属于鳆发光杆菌(Photobacteria leiognathi).同时对这株菌的发光条件和发光特点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LB01在470nm左...  相似文献   

8.
南海中国沿海发光细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从南海中国沿海分得的119株海洋发光细菌作了广泛的表型特性测定,并采用Sokal和Michener的符合系数(Matching coetticient)及单连锁方法借助电子计算机对测定结果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将119株南海分得的发光细菌及已知的典型菌株分成二大簇群,分别包括了鲾鱼发光杆菌和哈氏弧菌的典型菌株。根据这个结果并参比《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将这两个簇群的菌株分别定名为鲾鱼发光杆菌Photobacterium leiognathi(85株)和哈氏弧菌Vibrio harveyi(34株)。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深圳海域2008年4月、9月的水体弧菌数量、种类组成及其分布,探讨了弧菌总数及各优势类群的数量分布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弧菌总数分布具有季节性,东部海域春季(4月)的弧菌数量高于秋季(9月)的,其均值分别为1.50×104,8.89×102CFU/cm3;在西部海域秋季的略高于春季的,其均值分别为5.09×102,2.66×102CFU/cm3;弧菌数量最高值出现在大亚湾(4.40×104CFU/cm3)。弧菌的优势类群具有季节性分布特征:春季特有的优势类群有Vibrio gigantis类似种和V.splendidus类似种,秋季特有的优势类群有V.natriegens类似种;V.alginolyticus类似种是两个季节共有的优势类群,其数量春季高于秋季的。弧菌种类、数量与海水温度、盐度及细菌总数、Chl-a等环境因子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盐度为弧菌种类及数量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0.
根据我国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6 094个站位、深层1 495个站位沉积物地球化学重金属元素(As、Cd、Cr、Cu、Hg、Pb、Zn)含量数据,运用了多元统计等数学方法对测试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了我国近海海域沉积物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GB18668-2002(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运用了综合指数法对我国近海海域沉积物重金属生态地球化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我国近海海域(10 m水深线以浅)清洁海域占78.93%,轻污染海域占13.80%,重污染海域占7.27%.重污染区域分布在葫芦岛附近海域、珠江入海口附近海域,轻度污染区域在长江入海口附近.样品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我国近海海域重污染主要来源于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长江口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2007年2、5、8、11月4个航次野外调查资料,系统地探讨了长江口表层沉积物总有机碳(TOC)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类型以细砂和粉砂为主,细颗粒泥沙主要分布在调查水域南部,北部海域以砂组分为主,沉积物组成和分布具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长江口及其邻近海...  相似文献   

12.
王云龙  蒋玫  袁骐 《海洋学报》2005,27(1):107-113
分析了北太平洋鱿鱼渔场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分布特点及其与环境、中心渔场的关系.初步鉴定出36属129种,种类组成以暖水性种类居多(占58.9%),虽然冷水性占种类比例较少(占10.9%),但在细胞数量上占明显优势(占总量的68.05%),出现热带、亚热带与亚寒带区系共存的局面;其平面分布不均,平均总量为54.60×103个/m3;冷暖水系对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均有显著的影响;中心渔场的形成与浮游植物高值区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浮游甲藻类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分析了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浮游甲藻类的种类组成与分布,结果表明本海区浮游甲藻类共发现80种,分隶于10科12属,其中高温高盐种占83%,广温广盐种15%,低盐近岸种占2%。主要优势种为:Dinophysis Caudata, Ceratium, furca, Cer. fusus, Cer. deflexum, Cer. massiliense, Cer. trichoceros, Cer. breve, Cer. tripos, peridinium depressum, Per. oceanicum, Pyrocystis, fusiformis, Pyr. pseudonoctiluca and Noctiluca scintillans.本海域甲藻总量的季节分布为5月出现主高峰,8月为次高峰,2月是最低谷期。甲藻的数量分布和季节变化与水温、盐度、海流和季风的影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闽江口以北福建沿岸潮间带软体动物生态初步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1984年10—11月和1985年4—5月对闽江口以北沿岸潮间带16条断面的生态调查,总结了该区软体动物的分布、种类组成,探讨了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区软体动物187种,属5纲13目61科。其中腹足纲100种、瓣鳃纲74种。岩岸生物量最高(421.71g/m~2)、密度761.1个/m~2;垂直分布以岩礁和砂质岸的低潮带最高。在种类组成上以暖水性种类(占55%)为主,广温广布种占42.8%。全区种类多,数量大,经济种和主要种占41.2%,应予以开发。  相似文献   

15.
象山港潮间带底栖硅藻的分布及其与环境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5年5月和11月对浙江省象山港潮间带底栖硅藻进行采样调查,分析了底栖硅藻的种类组成、丰度、优势种、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和平面分布特征.并讨论了底栖硅藻与水温、营养盐、潮汐等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共鉴定硅藻33属124种.硅藻数量分布随季节变化明显,春季细胞丰度高于秋季.主要优势种为柱状小环藻(Cyclotella stylorum),春、秋季平均占总细胞数的25.8%.种类的季节变化反应硅藻对水温的适应性,潮汐、盐度、pH值对底栖硅藻组成影响并不明显.秋季营养元素含量升高,多样性指数降低.  相似文献   

16.
福建红树林区海藻的分布及季节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主要研究了福建省3个红树林区的海藻不同滩面分布的情况、海藻种类组成的季节变化以及不同季节的海藻群落类型.研究表明:(1)福建红树林区海藻在不同滩面分布表现出,红藻较喜荫蔽潮湿的环境,而绿藻适生在光照条件较好生境.(2)由福建红树林区各门海藻种类组成的季节变化来看,蓝藻种数在一年四季没有明显变化规律,红藻四季种数变化幅度不大,而绿藻在不同季节种数有明显变化,春季种数最多,进入夏季后种数逐渐减少,到秋、冬季后种数又开始上升,到第2年春季又达到最多.(3)不同季节福建红树林区海藻群落类型中,优势种主要是红藻,以及一些绿藻.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微、小型藻类的种类组成、生态类群、分布特点等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研究。经鉴定共有微、小型藻类459种,在海水和海洋底栖沉积物中发现的有283种;泥滩、沙滩、岩礁潮间带中发现的有281种;两者共同出现的有105种。其中,硅藻类占71.24%,蓝藻类占13.94%,甲藻类占12.64%,绿藻类和金藻类分别占1.53%和0.65%。这些种类大都为本区的新记录,为我国海洋微、小型藻类首次记录的有30种。根据种类组成、分布特点和温度性质,划分为三个生态类群:广布性类群、暖水性类群、温带性类群。此外,根据生境或生活方式不同,划分为两个生态类群:海洋浮游藻类、海洋底栖藻类或附生藻类;根据盐度的不同,又可划分为:淡水藻类、半咸水藻类、海洋藻类;还可以根据藻类个体大小的不同,划分为两个生态类群:海洋微型藻类、海洋小型藻类。  相似文献   

18.
渤海南部海域沉积物中吸附态无机氮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用分相浸取的方法对采集于渤海南部海域的29个站位的沉积物样品(表层样站27个,柱状样站2个)中的吸附形式的无机氮(包括NH4-N和NO3-N)和总氮(TN)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它们的地球化学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在表层沉积物中,NH4-N在渤海中央盆地由东北向西南方向递增,在中央区域有两个异常高值区,莱州湾内分布较为均匀,渤海湾南部为一低值区,向北逐渐增大。NO3-N在渤海中央盆地由东西两侧向中央递增,渤海湾和莱州湾内均沿着离岸方向递减。渤海南部表层沉积物中吸附态氯占TN的3.28%,表层沉积物中吸附形式的氮以NO3-N为主,占83.7%;NH4-N主要受有机质含量(OC)、氧化还原环境(Es)、黏土矿物组成的影响;NO3-N主要受水体NO3-N浓度和分布的控制。NH4-N随沉积深度增加而增加,NO3-N随深度增加而减小。TN的分布主要受陆源物质输入及沉积物粒度控制。研究区TN高而OC低且二者相关性较差,间接说明TN中有相当部分是以无机氮(IN)的形式存在,渤海沿岸排入的无机氮在沉积物积聚是造成高TN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桑沟湾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桑沟湾大型底柄动物多样性现状,作者于2009年7月和12月对桑沟湾9个站位进行2个航次的采样,以种类组成、生物量和柄息密度为基础,采用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 index)、物种丰富度指数(Species richnessindex)以及物种均匀度指数(Species evenness index)对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83种,其中多毛类45种,占种类总数的54.22%,软体动物11种(占13.25%),甲壳类23种(占27.71%),其他4种(占4.82%).各站获得平均种类数在2~28种之间,种类最少的出现在夏季的C8站,最多的出现在夏季的C4站.不同养殖区生物多样性指数差异也很大,物种多样性(H′)和物种丰富度指数(D)均以贝类养殖区最高,藻类养殖区最低,而物种均匀度指数(J′)以贝藻混养区最高,藻类养殖区最低.生物多样性除了受种的数量及其个体密度的影响外,还与多种环境因素有关,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水温、盐度、沉积物类型和硫化物含量是影响桑沟湾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20.
针对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造成的秦皇岛北戴河湿地植被退化,通过种植湿地植被碱蓬(Suaeda salsa)和海韭菜(Triglochin palustre)对受损湿地进行修复。为评价修复效果,分析了8个站位在修复前(2016-11)和修复后(2017-07)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石油烃和重金属的含量变化,同时采用发光细菌法评价其遗传毒性。结果显示,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和石油烃的含量在修复后下降明显,降解率范围分别为82.57%~97.45%和60.99%~98.99%。此外,修复前多数样品表现出较强的遗传毒性,发光细菌法显示沉积物遗传毒性的丝裂霉素C(Mitomycin C,简称MMC)的等当量浓度范围为-2.042~2.018 mg/L,4个站位为高毒,中毒和低毒的站位各有2个;修复后,沉积物的遗传毒性明显降低,其MMC的等当量浓度范围为-0.574~0.015 mg/L,所有站位均为低毒。研究表明,湿地植被的修复显著提高了湿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且发光细菌法可作为快速评价湿地沉积物遗传毒性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