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肖卉  沈瑱  刘杰  翟伶俐 《气象科学》2011,31(Z1):81-86
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方法(EOF)是正交函数分解方法的一种,其优点是可将某要素场分解为不随时间变化的空间函数部分的特征向量及与空间无关的时间函数部分.该方法同样可用于某空间点的多要素特征分析,得到的空间函数每个特征向量都反映了所有要素某种共性.本文则是利用EOF这一特性,选取连云港地区历年(1961-2007年)水稻各个生...  相似文献   

2.
肖卉  沈瑱  刘杰  翟伶俐 《气象科学》2012,32(S1):81-86
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方法(EOF)是正交函数分解方法的一种,其优点是可将某要素场分解为不随时间变化的空间函数部分的特征向量及与空间无关的时间函数部分。该方法同样可用于某空间点的多要素特征分析,得到的空间函数每个特征向量都反映了所有要素某种共性。本文则是利用EOF这一特性,选取连云港地区历年(1961—2007年)水稻各个生育期的多个气象因子与气象产量做EOF分析,选取方差贡献大的前4项特征向量中与产量相关性较好的因子,作为影响因子。并通过对影响因子多年变化趋势及波动特征年的分析,剔除其相关性差的因子,最终得到与产量密切相关的气象因子。  相似文献   

3.
中国温度、降水的长期气候趋势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我国温度、降水长期变化规律的分析 ,已持续 1 0多年的暖周期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其中北方大部分地区气温可能处于下降趋势 ,南方大部分地区可能处于上升趋势 ;冬季温度将趋于下降 ,平均温度将比 2 0世纪 90年代降低 ;夏季温度将趋于上升 ,平均温度可能会比2 0世纪 90年代升高。长江流域将可能由多雨期向少雨期过渡 ,降水将比 2 0世纪 90年代减少 ;华北和黄河流域一带可能向多雨期过渡 ,降水将增加。  相似文献   

4.
成都市秋桂开花早晚的气象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乐  陈林  王明田 《气象科技》2020,48(5):774-778
基于成都市2004—2017年桂花物候观测与气象资料,运用相关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开展成都市秋桂花前四周气象因子研究,结果表明:①开花期与花前第1周平均最低气温、降水量呈负相关,花前1周日最低气温高,降雨充沛则利于加快秋桂开花进程。②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了温光主成分、降雨主成分,温光主成分与秋桂开花期关系最为密切,温度对秋桂开花起主导作用。③运用第1主成分与第2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建立了花期综合评价得分模型,花前第4周(7月下旬至8月中旬)是影响秋桂开花的重要影响周期,同时是秋桂花芽分化完成的重要时期,花芽分化完成的早晚可影响秋桂开花的早晚。相关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两种方法综合运用可以更好地反映气象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气象因子对秋桂开花的影响规律,为成都市秋桂花期气象服务提供了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5.
利用南阳市1995-2005年大气能见度和地面气象要素的观测资料及南阳市环境检测站提供的近3 a空气污染物监测数据,统计分析了近10 a南阳市大气能见度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和空气污染物的关系,结果表明:南阳市能见度年际变化呈缓慢波动上升趋势,夏秋季节2001年之后呈波动下降趋势;冬季能见度最低,春季最高;能见度月变化呈双峰型,第一个峰值在5月份,第二个峰值在9月份;一日之中,08时能见度最差,14时最好.能见度与同期气象要素及污染物浓度的相关分析表明,能见度与相对湿度、空气污染物PM10浓度呈显著性负相关,与NO2、SO2浓度负相关性较弱,与风速和气压呈弱的正相关,与温度的相关性较为复杂,雾是影响能见度的主要天气现象之一.  相似文献   

6.
高温天气常常导致干旱和高温热浪等自然灾害,探讨高温天气的预报方法非常有现实意义。为此,利用潮州当地夏季高温情况,从将近50年资料中归纳分析,并挑选出主要影响当地出现高温的气象因子,采用统计分析工具SPSS进行因子分析与线性回归计算,建立潮州夏季高温预报方程组,最后用VisualBasic语言设计开发了可用于日常业务预报高温的预报工具。  相似文献   

7.
青岛市水平能见度变化特征及气象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利用青岛市2005-2007年的常规气象资料,通过统计学和小波分析的方法分析了青岛市水平能见度的变化特征和气象影响因子,发现青岛市能见度有明显的日、天气尺度、准双周、季节和半年的振荡周期,其变化特征和温度、相对湿度、风向、风速、地面气压、海雾以及边界层高度等要素都存在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8.
辽宁中部城市群大气能见度变化趋势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33,自引:5,他引:33  
通过分析辽宁中部相对集中分布的5个城市群1987-2002年间的大气能见度、影响能见度的气象因子和污染物的变化特征及能见度与气象因子、污染物浓度之间的相关关系等,得到以下结论:(1)各城市能见度有明显的月、季和年际变化特征,能见度月变化呈双峰型,第一个峰值在5月份,第二个峰值在9,10月份;冬季能见度的值最低,春、秋季高;本溪市的能见度在逐年变好;沈阳的能见度从1987-1997年逐年变好,1997年以后又逐年变差;其它城市的能见度呈逐年变差的趋势。(2)各城市影响能见度的气象因子的年际变化特征基本是一致的;5个城市TSP,SO2污染浓度年均值均呈下降趋势,NOx的年际变化趋势不明显。(3)能见度与湿度、雾的相关关系都呈负相关且非常显著;与降雨量、风速及温度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与各种污染物的相关都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南京大气能见度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累积百分率法、Ridit中值分析法、"非常好"能见度出现频率法以及平均能见度年际和季节变化法,对1980—2005年南京大气能见度年际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发现1980—1984年能见度呈上升趋势,1985年以后则在波动中呈明显下降趋势。26 a中,日均大气能见度最小值为0.55 km,最大值为29.25 km,平均值为8.59 km。大气能见度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一日之中,14时最好,08时最差;一年之中,冬季能见度最低,夏季最高。能见度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与风速呈正相关,与温度和气压的相关性相对较小。PM10是影响南京地区大气能见度的首要污染物,通过对能见度与PM10平均质量浓度进行曲线拟合发现,二者呈负相关,复相关系数在秋季最高,夏季最低。由统计预报方程可知,空气污染和气象条件协同作用对能见度的影响在春季、秋季、冬季较为明显,夏季则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71-2010年湖南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资料,采用气候倾斜率、EOF和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湖南雷暴日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湖南年雷暴日数较多,年际变化大,总体上呈线性下降趋势;雷暴季节性变化明显,春夏季水汽输送加强和不稳定能量增加,有利于雷暴天气的发生;雷暴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差异,春季主要出现在上午,夏季午后对流发展旺盛,多出现在午后到傍晚;湖南雷暴日空间分布可分为全省一致型、南北差异型和"T"字型三种,其中全省一致型是雷暴分布的主要特点,与受到同一天气系统和共同的因子影响有关;在周期分布上,湖南省雷暴的发生存在2~4 a、5~6 a的振荡周期,10~12 a的振荡周期具有全域性。  相似文献   

11.
Variability of Northeast China river break-up date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variability of the break-up dates of the rivers in Northeast China from their icebound states for the period of 1957–2005 and explores some potential explanatory mechanisms. Results show that the break-up of the two major rivers(the Heilongjiang River and Songhuajiang River) was about four days earlier,and their freeze-up was about 4–7 days delayed,during 1989–2005 as compared to 1971–1987.This interdecadal variation is evide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warming trend over the past 50...  相似文献   

12.
冰坝凌汛是在特定的气象、地理和水文条件下形成的。本文利用气象和水文等资料,分析预测了2009年黑龙江上游漠河、呼玛江段开江日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选取与开江时间预报密切相关的气象因子,采用多元统计回归方法,建立黑龙江上游漠河、呼玛江段开江日期预报模型,经检验回归显著,并对2004~2009年开江日期进行试报。  相似文献   

13.
对1988~1997 共10 a的柳江致洪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 从中总结出引起柳江特大洪峰暴雨的若干结论及可行性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为探析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多源融合格点降水实况产品在中小河流面雨量计算中的可行性,该文以湖南省资水流域柘桃区间为例,利用泰森多边形法、算术平均值法、克里金插值法以及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多源融合格点降水实况产品,以2020年9月的主要降水过程为代表,对4种方法计算的面雨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4种方法的计算结果相关性显著,均能较好反应出不同强度降水及不同子流域之间的差异。大多数情况下算术平均值法的结果偏大,多源融合格点实况法的结果偏小,插值法和泰森多边形法的结果介于二者之间。(2)当地面雨量站分布密集或降水空间分布均匀时,4种方法计算结果的标准差较小;当地面雨量站分布稀疏或降水空间分布不均时,4种方法的结果标准差较大,此时采用多源融合格点实况法比算术平均值法、泰森多边形法更合理可靠。(3)对于地形地貌复杂多变的山区,尤其是暴雨以上强降水天气,降水空间分布十分不均,实际计算中小河流域面雨量时,针对不同的子流域、不同的天气过程,应当根据天气系统及降水空间分布综合分析,合理利用多种方法才能准确把握面雨量的大小和可能的误差。  相似文献   

15.
以辽宁省境内辽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将流域生态系统划分为7类,从全流域、15个子流域、河岸带3个尺度分析了生态系统结构的空间和时间变化,结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评价了三个尺度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变化。结果表明:全流域生态系统以农田和森林生态系统为主,子流域生态系统结构及时空变化存在较大差异,河岸带生态系统结构与全流域结构差异显著,与全流域生态系统结构相比,河岸带森林生态系统所占成分显著降低,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显著增加。全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逐渐降低,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子流域内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子流域服务价值最大;河岸带内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大。  相似文献   

16.
松花江嫩江流域暴雨天气形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国家气象局提供的松嫩流域39个发报站点1951~1998年降水资料及相应年份NCAR-NCEP资料,对松花江、嫩江流域出现的暴雨进行总结并对形成区域性暴雨的环流形势、系统配置进行分析归类,以期获得进一步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姜颖  陆尔 《气象科学》2016,36(3):382-388
对1991年5-7月江淮流域持续性暴雨的环流异常进行分析,比较造成此次洪涝的水汽输送和冷空气活动重要性。结果表明:(1)东亚大槽维持在中国东北上空发展明显,同时鄂霍次克海上空没有建立强大阻高,这种形势有利于冷空气持续向南侵袭,盛行经向环流。此外,低纬度地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体位置于常年同期相比,明显偏西、偏强,有利于暖湿气流沿副热带高压北上到达江淮流域,与北方冷空气辐合形成强降水。(2)通过定义IT和Iq分别表征温度与水汽对降水的贡献,发现此次江淮流域地区强降水是由对流层低层水汽异常增多和气温异常偏低共同造成的,作用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18.
查明地下水与河水之间的水力联系,是研究浑河污染水体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前提。采用环境同位素技术研究浑河沿岸地下水演化规律,沿浑河冲洪积扇地下水流动方向取地下水样13个、河水样3个。结果表明:通过对水样进行D(氘)、18O分析,查明了浑河与地下水之间的水力联系,确定了河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宽度,定量计算了河水对沿岸地下水的贡献比例。从浑河的上游至下游,河水对地下水的贡献比例由大变小,平均约为50%;河水对地下水强补给带位于浑河以南约1 km的范围内,二者的水力联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中小河流域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及效果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五三  宋阿伟  田红 《气象科学》2018,38(2):264-270
本文基于FloodArea水动力模型及WRF模式,运用气象资料、水文资料、地理信息资料、社会经济统计资料以及灾情调查资料等,以长江一级支流的秋浦河流域为研究区,开展中小河流域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及效果检验。结果表明:FloodArea模型对洪水的淹没范围、淹没水深以及淹没历时等具有较好的模拟效果,可用于中小河流域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预警业务,并由此初步建立了包含模式降水预报→面雨量计算→洪涝淹没模拟→风险评估→预警发布→效果检验等环节的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及效果检验业务流程,实现从以往常规的强降水预报到暴雨洪涝灾害预报的业务延伸,可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马艳  陈尚 《大气科学进展》2007,24(5):863-874
The simulations were performed using a modified mesoscale model,the Polar MM5,which was adapted for use within polar regions.The objective of the study was to illustrate the skill of the Polar MM5 in simulating atmospheric behavior over the Arctic river basins.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 data,global atmospheric analyses,as well as near-surface and upper-air observations were used to verify the simulation. Parallel simulations of the Polar MM5 and the original MM5 within the period 19-29 April 1997 simula- tions revealed that Polar MM5 reproduced better near-surface variables forecasts than the original MM5 for the region located over the North American Arctic regions.The well predicted near-surface temperature and mixing ratio by the Polar MM5 confirmed the modified physical parameterization schemes that were used in this model are appropriate for the Arctic river regions.Then the extended evaluations of the Polar MM5 simulations over both the North American and Eurasian domains during 15 December 2002 to 15 May 2003 were then carried out.The time series plots and statistical analyses from the observations and the Polar MM5 simulations at 16 stations for the near-surface and vertical profiles at 850 hPa and 500 hPa variables were analyzed.The model was found to reproduce the observed atmospheric state both at magnitude and variability with a high degree of accuracy,especially for temperature and near-surface winds,although there was a slight cold bias that existed near the surfa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