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光照对真鲷仔,稚,幼鱼摄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光照对真鲷仔,稚,幼鱼的摄食有重要影响,摄食的适宜光照度范围为10^0-10^2x。10^3x强光对仔鱼摄食的影响大于稚,幼鱼;10^0x弱光对9d以前的仔鱼和稚,幼鱼的摄食影响较小,对9d以后的仔鱼影响较大,此结果和鱼的感沉器官发育及鱼所摄食的饵料种类有关。 相似文献
2.
3.
真鲷仔稚幼鱼消化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真鲷仔、稚、幼鱼发育过程中蛋白酶、α-淀粉酶、脂肪酶的活性变化及其与环境因素,如温度、盐度、pH、食物等的关系,三种消化酶活性的季节变化和昼夜节律等进行了系列研究,初步了解三种消化酶活性也仔、稚、幼鱼生长、成活的关系,为提高真鲷人工育苗的成活率、鱼苗的生长速度以及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合理投饵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真鲷仔,稚,幼鱼期消化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本文研究了真鲷仔,稚,幼鱼不同发育期三种消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蛋白酶活性两个极低点分别出现在受精后5日龄和25日龄,25-44日龄蛋白酶活性上升明显,之后活性上升稍缓;淀粉酶从受精后到5日龄活性急剧下降,5-44日龄变化很小,45日龄后活性略有提高;脂肪酶活性从受精后至5日有所提高,40日龄活性到最低点,之后上升较快。 相似文献
5.
6.
花鲈仔、稚、幼鱼摄食习性与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36,自引:3,他引:36
分析了花鲈仔、稚、幼鱼的摄食习性与生长.结果表明,在水温为15.5~16.5℃时,花妒仔鱼孵出约140h左右开口摄食,开口饵料为小型臂尾轮虫.全长10mm左右的仔鱼可摄食卤虫幼体,全长11mm左右的个体可摄食枝角类.对431尾仔、稚、幼鱼观察结果,在实验条件下其摄食率高达99.1%,胃饱满系数波动于2.38%~16.48%之间,日摄食指数在45%~60%.其摄食强度具明显的昼夜节律,以16:00~20:00胃饱满度最高.仔、稚鱼夜间基本不摄食,部分幼鱼个体少量摄食.仔、稚、幼鱼个体间生长速度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其体重与摄食量的关系符合直线方程y=0.1018+8.3261×10-2x;全长与体重的相关关系可用ω=1.6473×10-3L3.4743表示,全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Lt=5.5242e1.9681×10-2D;体重与日龄的回归方程为ω=0.5836e6.9208×10-2D. 相似文献
7.
8.
真鲷仔鱼的摄食习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真鲷仔鱼不同发育时期对生物铒料个体粒度的选择、胃纳量、昼夜摄食节律、饥饿忍受力及不同体积的水体对仔鱼生长影响的比较试验,为种苗生产过程合理投饵、加速内外源营养类型转变、提高仔鱼的成活率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9.
斜带石斑鱼仔、稚鱼的摄食与生长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2005年10~12月,在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海水育苗试验场的试验数据,采用生态学方法对人工培育的斜带石斑鱼仔、稚鱼的摄食习性与生长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水温为26.5~28.5℃时,仔鱼在孵出第4天开口摄食,开口饵料为牡蛎受精卵和担轮幼虫.以后随着鱼体的生长,依次投喂臂尾轮虫、卤虫无节幼体、桡足类、鱼糜.对422尾仔、稚鱼观察结果表明,其摄食率达95.1%,消化道饱满系数波动在0.96%~34.15%之间,日摄食指数在45.83%~82.08%之间,其摄食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仔鱼摄食高峰出现在11:00和15:00,稚鱼摄食高峰出现在13:00和17:00,仔、稚鱼夜间基本不摄食.对较大个体的饵料生物有明显的选择性.摄食量(Y)与体重(形)的关系式为Y=0.017W+0.198,全长(LT)与日龄(D)的关系式为Lr=2.229e^0.038D,体重(形)与日龄(D)的关系式为形=0.063e^0.130D,全长(LT)与体重(形)的回归方程为W=0.0047LT^3.319. 相似文献
10.
饵料对真鲷稚幼鱼存活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6种饵料分别投喂秋冬季生殖真鲷的稚鱼,12d后测定其成活率、全长、体重和捕苗操作后1d的死亡率。结果表明,投喂鲜活轮虫或枝角类,真鲷稚、幼鱼的成活率最高、生长快、捕苗操作后的死亡率低;投喂冰冻的枝角类,真鲷稚、幼鱼的成活率也较高,捕苗操作后的死亡率也很低,但生长较慢;采用未经营养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作饵料,稚、幼鱼生长快,但成活率最低,且捕苗操作后的死亡率最高。投喂经乳化鱼肝油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 相似文献
11.
鮸状黄姑鱼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与生长特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97年4-5月,在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海水育苗试验场,采用生态学方法对人工培育的状黄姑鱼仔、稚、幼鱼的援食和生长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人工培育条件下,仔、稚、幼鱼的摄食率达97.9%,摄食量占体重的1.4%-23.4%,日摄食量占体重的36.47%-6519%;摄食具明显的昼夜节律,黄昏和早晨为摄食高峰;对较大个体的饵料生物有明显的选择性;饵料密度对摄食量有一定影响。摄食量与体重的关系式为y=0.1327x+0.5613,全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LT=2.5799eg.g516D,体重与日龄的回归方程为W=0.0537e‘.1786D,全长与体重的回归方程为W=0.0042L。 相似文献
12.
13.
Jiang Ming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0(Z1):129-134
运用电镜技术对青岛地区患病真鲷进行了病原体检测,在肠上 皮组织细胞中发现一种类立克次体病原体。研究表明,该病原体具有完整的细胞包膜, 内部 具有低电子密度拟核,在胞浆中以两种类型存在-繁殖型和静止型;繁殖型类立克次体呈圆 形、椭圆、哑铃、长棒状,其长轴为0.2~0.8μm,形成包涵体,以分裂方式进行增殖;静止 型类立克次体为圆形,中等电子密度,直径为40~70nm,由繁殖型类立克次体出芽增殖形成 ;线粒体参与了包涵体的形成和类立克次体的增殖过程。细胞病理变化为上皮细胞肿胀并部 分解体,微绒毛破坏,线粒体变形,部分内嵴溶解;内质网膨胀,核糖体脱落。类立克次体 是导致鱼类病害的重要病原体。 相似文献
14.
15.
真鲷和黑鲷的染色体组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次报道了真鲷和黑鲷的染色体组型:真鲷二倍体数2n=48,除第l对为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外,其余全部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臂数NF=48;除第2对与第3对染色体之间、第20对与第2l对染色体之间差异显著外,其余每相邻两对染色体间均无显著差异。黑鲷二倍体数2n=48,3对为中部、2对为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其余全部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臂数NF=58;前5对染色体中,每相邻两对染色体之间有显著差异,在第6对至第24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中,除第23与第24对染色体之间有显著差异外,其余每相邻两对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17.
真鲷早期仔鱼食性转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真鲷(Pagrosomus major)早期仔鱼的食性和食性转变。定量摄食实验研究发现,早期仔鱼的食性随其生长发育而发生明显的变化,真鲷虽为近海暖水性底层肉食性经济鱼类,但其前期仔鱼可摄食一些浮藻类(小球藻和螺旋藻)。最大摄食率I「ug/(ind.h)」随仔鱼的发育(4~7日龄)和食物种类而发生变化;对小球藻、螺旋藻,轮虫的最大I分别为1.45~1.42、0.49~1.39和1.46~2.51;早期仔鱼虽可摄食藻类,但仍以肉食性为主。在动物和植物混合食物(轮虫-小球藻、轮虫-螺旋藻)中,真鲷早期仔鱼存在食性转变,这对它的生存适应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台湾海峡蓝圆鲹的食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材料系1965年,1977年,1988年至1989年台湾海峡灯光围网、拖山网的渔获物。采用个体百分比(N),重量百分比(W),出现频率(F),出现频率百分比,胃饱满系数,类群更替率等指标进行分析,并根据3个指标,计算了相对重要性指标。蓝圆鲹食性广泛,主要食料有桡足矣、小型鱼类、糠虾类、长尾类和短尾类等。幼鱼食料以桡足类最为重要,成鱼食料则以鱼类为重要。蓝圆鲹摄食强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周年摄食强度呈双峰型,高峰期正好比两个产卵期迟1个月,说明蓝图鲹生殖后强烈摄食。幼鱼摄食强度昼夜变化明显,以黄昏和黎明摄食较强烈。蓝图鲹主要饵料生物的高生物量区,可作为寻找中心渔场的良好生物学指标之一,这在生产实践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沿海真鲷种群鉴别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1990-1998年期间取样于中国沿海5个不同海区的真鲷(Pagrosomus major Temminck et Schlegel)样品的23项形态性状进行测量,并应用差异系数、均数差异显著性、方差分析和判别函数分析等数理统计学方法对性状特征的差异进行比较,结合产卵场、分布洄游习性以及海洋环境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存此基础上对上述海区的真鲷种群分群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中国沿海真鲷可分为4个不同地方种群.即黄渤海地方种群、东海地方种群、闽南-南海地方种群和北部湾地方种群。文中还讨论了真鲷种质资源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