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陈华堂 《热带地理》2001,21(4):384-386
讨论“广州秦代造船工场遗址”的地貌,认为从地貌形态、地貌组成物质及“遗址”所处的地貌部位看已不适宜造船,其“船台”应属其他建筑遗址。  相似文献   

2.
郭钦华  郑洁红 《热带地理》2002,22(3):286-289
根据钻孔资料的古地理环境分析结果显示,“秦代造船工场遗址”附近在距今2000余年期间已成为陆地,不可能提供营造大型船只的水域环境,结合其他方面因素综合判断,原船台遗址解释为大型的南越王宫殿等建筑物的地基和基础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3.
黄少敏 《热带地理》2002,22(2):185-189
从第四纪地质学及历史地貌学出发,对《广州秦汉考古三大发现》一书中提出的,在2100多年前广州古城区曾经出现过东、西半岛和古河汊地貌表示怀疑。据当时的古地理环境看,古代南越国王宫遗址的建筑是在已干涸的陆地之上进行的,而王宫建筑底部的本质结构是一种建筑基础措施,而非“造船工场(船台)”。  相似文献   

4.
广州"秦汉造船遗址"根本就不存在,只不过是少数人的主观臆造而已."船台说"者采取先定性后论证及排斥不同意见的做法,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实际上,所谓的"造船遗址"并不具备造船的基本要素,文中提出了一系列"船台说"者无法自圆其说的问题.最后呼吁"船台说"者及政府有关部门采取实事求是的负责的态度,促成问题的早日解决.  相似文献   

5.
从宏观环境质疑“船台说”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平日 《热带地理》2001,21(4):378-383
从^14C年代、出土古生物和地理环境提出对广州中山四路儿童公园的旁的“秦代船台”遗址提出质疑,认为该处不是海潮可达的江畔,是高地,不适宜造船,是秦汉之交的南越国王宫与宫苑建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以陕西"周老虎"做比较,指出广州"麦船台"同为假点.上世纪70年代麦英豪定性的"秦汉造船工场遗址",30多年来始终得不到造船工程界和船史学界的认同,地理和地质学界认为这里并不存在造船和下水的条件,建筑工程和建筑考古学界则以大量出土文物证实其为南越王宫苑遗址.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秦造船工场遗址"既无保护,又无展出,也没有专著出版,在全国的学术界出现一片质疑和遣责声.这是麦英豪以排他性的专家"鉴研会"排斥多学科的全国性学术研讨会.文中呼吁麦英豪应正视现实,修正失误,广州的文物部门领导也应当检讨不作为的过失.  相似文献   

7.
曾昭璇 《热带地理》2002,22(1):93-96
通过对众多的各不同专业的专家学者所持观点的回顾和分析 ,认为所谓的广州“秦汉船台” ,实际上应为“干栏式古建设”遗址  相似文献   

8.
谢玉坎 《热带地理》2002,22(4):387-387
讨论“秦代船台”问题 ,本是考古、造船和建筑专家们的事 ,笔者只不过有一次偶然的工作介入 ,并由此而产生了业余的兴趣。1. 1973年前后 ,刚从“五七干校”回广州恢复科研工作不久 ,有一次广州市的考古部门给我送来了几份秦汉时期墓葬的海洋动物标本 ,要求给做鉴定。结果 ,我记得给鉴定出了泥蚶 [Arca (Auddara)granosaLinnaeus]、透明樱蛤 [Tellinadiaphana(Deshayes) ]和龟足 (石虫劫 [Capitulurnmitella (Linnaeus) ]等几种食用的海产贝类、甲壳类 ,还写了一…  相似文献   

9.
"广州主题公园何以纷纷落马"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君亮 《热带地理》2005,25(4):389-392
通过对广州20年来主题公园兴衰的回顾和当前各家所持观点的分析,认为仅是停留在旅游业层面上找原因是不够的.通过区位-资源-市场对应变换分析,进行旅游地的游客市场模式定位,认为广州属“资源-客源混合型”,广州主题公园纷纷落马的根本原因在于混进了深圳的“客源型”模式而导致市场定位的失误,是照搬深圳经验的结果.文中提出了今后广州建设主题公园必须吸取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0.
大学城的另类定位--广州旅游的"太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旅游的角度,运用定性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分析广州大学城,发现它在广州所有景区中,最有资格和条件担当广州旅游的“太阳”。它位于广州市番禺区新造镇小谷围岛,投资规模、大学数量、占地面积和规划人口容量皆为中国之最,是世界最大的人造景区,具有浓浓的文化氛围、时代气息,能够体现与闪烁广州的灵魂与精神。为此,广州应在大学城的建设中为未来角色创造更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数字广州"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探讨了空间数据基础设施(SDI)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结合“数字广州”的要求和发展现状,指出了目前广州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不足,并从政府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加强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若干策略,涵盖了机构设置,数据政策,数据生产管理模式,人才培养和市场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黄沣爵  杨滔 《热带地理》2022,42(3):422-430
基于A股上市公司对外投资行为所构拟的资本流、人口迁徙大数据所构拟的交通流和搜索引擎指数所构拟的信息流构建“流空间”网络,对珠三角城市空间联系特征与演进趋势进行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并对城市群内流空间网络结构进行探讨。研究表明,珠三角城市群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紧紧围绕广、佛、莞、深这一南北纵深的区域发展走廊,在信息流上呈现广州、深圳双核,交通流上呈现广州、深圳与东莞三核,资本流上呈现深圳单核发展的态势;城市网络呈现显著的核心—半边缘—边缘的非均衡结构,珠江东岸成为珠三角地区功能集聚、要素流动与城镇联系的高地,在城市网络中具有较高的资源配置能力;发展要素在湾区城市间自由流动仍存阻碍,城市间呈梯度发展差异,广州、深圳不论在流要素的吸引还是输出上均大幅超出其他城市。要实现珠三角地区城市群物理层面真正的同城、协同或融合,一方面需要打通阻碍要素自由流通的壁垒,另一方面需要打造城市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食在广州"的文化内涵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探讨"食在广州"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内涵,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总结了"食在广州"的文化表现,认为"食在广州"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开拓性、灵活性、趋时性和享受性等文化特质;并从自然与经济环境、饮食自身的奇特与怪异、"重吃轻穿"的消费心理等方面分析了"食在广州"得以传播和发展的原因.认为要继续巩固"食在广州"的地位,需要政府重视,企业参与,注重与节事活动的结合,注重与岭南文化的结合,注重"食在广州"文化内涵的深度开发.  相似文献   

14.
清代广州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清代之前广州长期作为重要的外贸港口, 港市、对外贸易、多元文化及“蕃坊”等对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影响很大; 清初广州确立“一口通商”, 对外贸易更趋繁荣, 西关及滨江 地带成为巨贾侨商集聚之地, 而城内的满族与汉族在社会地位、居住等方面呈现较大的分异。 从城市总体层面来看, 清代广州呈现“西商-东官” 的社会空间格局, 西关平原及“南关” 滨江地带“因港而商, 因商而富”, 城墙之内的老城区则一直作为官衙区及官僚贵族居住区, “因衙而尊, 因官而贵”, 这成为广州社会空间结构演进的历史主线。就清末的广州西关而言, 已分化为纺织机房区、新兴高级住宅区及洋商区等社会区类型, 具备殖民性河港贸易城市的 社会空间特征。自然条件对城市空间扩展的限制, “一口通商”的港市繁荣, 以及遵循封建 礼制的城建思想等成为影响清代广州社会空间结构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5.
Stipagrostis sabulicola, an endemic grass species of the central Namib Desert, grows on dune fields under conditions of very low annual precipitation punctuated by regular nocturnal fog event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determine to what extent S. sabulicola relies on water supply by fog harvesting. The following parameters were monitored: 1) climate, 2) stem runoff, 3) leaf water potential (LWP) and 4) soil water content (SWC). Collected fog water was 5.0 L (liter) per m−2 leaf surface and therefore a total harvest of 4-5 L per fog event for a medium-sized mound of S. sabulicola. SWC close to a mound increased substantially during a fog event, with SWC at about 2.2% within a mound. LWP of S. sabulicola ranged between −1.7 MPa and −3.5 MPa. On days without fog, LWP was highest during the morning and decreased during the afternoon. No significant decrease of LWP occurred during days following a fog event. The increase of SWC at the plant base during a fog event indicates that fog harvest of S. sabulicola occurs mainly via stem flow with subsequent absorption by the root system and that fog catchment therefore represents a substantial water source for this species.  相似文献   

16.
张骁鸣  翁佳茗 《地理研究》2019,38(7):1581-1593
从基于现象学路径的地方感研究引入,批判性地借鉴地方芭蕾概念,按照人地之间实际相处的亲疏程度不同,将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公共休闲空间中的人地关系区分为三类:日常式相处、周期式相处、背景式相处。其中背景式相处的人地关系已经超越了地方芭蕾概念的解释边界,由此引发出如下两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理论命题:第一,“人地整体”或“人地相处”或可取代人文主义地理学研究中用以刻画人地关系本质的“地方整体”概念;第二,目前主流的地方感研究实质上是一种基于心理学的局部的地方感研究,在它之外还应有一种围绕着人地相处的各种实际可能性来展开的整体的地方感研究,以及一种接近于哲学层次的人地关系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7.
浙北湖州地区土墩墓分布广,数量多.建立符合浙北实际的土墩墓影像解译标志是全面调查、发现和研究土墩墓的技术关键.土墩墓的类型有多种,总结了这些土墩墓的主要影像特征.山脊上的土墩墓呈串珠状分布,分布于山谷的土墩墓比较零散,平面呈方形,平原岗地上的土墩墓呈散点状,比较低缓,表土剥蚀了的石室土墩墓在影像上明显有棱角,特大土墩墓不仅形体大,而且周围有排列规则的多列小土墩墓环绕,具有重要考古价值.球状风化、农田中的水迹等易与土墩墓混淆,但也有其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