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咸阳市北五县高炮防雹联防作业技术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地形影响,咸阳市北五县多冰雹,以6月最多。防雹采用高炮联防作业方式,根据雹云特征采用不同射击组合方式和准确的射击部位、时机,有效地发挥联防炮位火力。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的人工防雹作业已普遍采用三七高炮,选择适宜时机,向云体的适当部位发射适量的碘化银炮弹,影响雹云的发展过程,达到抑止冰雹生长的目的.同时,随着雷达探测雹云技术的发展,已经能够根据雷达回波识别雹云的结构和类型.由于不同类型的雹云,冰雹在云中的生长过程不尽相同,因此,为提高人工防雹的作业效果,必须注意对不同类型的雹云采用不同的作业方法.本文根据国内外的防雹理论和各地的实践经验,对五种类型雹云作业方法的设计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一次高炮人工防雹作业的分析研究,以降雹雹谱资料及雷达回波为依据,提出了对强降雹天气过程人工防雹的新思路,并依据收集到的地面降雹雹谱资料,客观地分析了人工防雹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多物理参量检验防雹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雨曾  郁青 《气象》1995,21(10):3-8
除使用地面冰雹资料(即冰雹动能、质量、降雹强度等)外,还选用了反映雹云变化的雷达回波参量等10个物理参量,作为作业效果的检验量,检验防雹效果。结果表明:高炮作业后雷达回波顶高、强度及30dbz强回波顶高显著地比作业前小;作业区比未作业区冰雹动能、冰雹质量、冰雹动能通量、质量通量、最大冰雹直径、数密度以及降雹持续时间也有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5.
宓建业 《贵州气象》2000,24(2):38-40
毕节地区开展高炮防雹近20年,最深切的感受是对雹云规律掌握太少。为此,我们收集了1985~1992年的雷达、冰雹资料,对毕节的雹云分布和路径进行较深入的研究。我们将雹云回波分4步处理:①将不同观测时段不同强度回波进行分离;②按不同时段不同强度的回波重新原地复位;③对不同强度回波进行统计,绘制出不同时段、不同强度回波频率分布图,把毕节雹云的发生、发展、移动和演变规律展现出来;④根据回波分布规律绘制雹云路径分布图。通过以上工作,我们对毕节雹云的分布和路径有了全新了解。1重雹日回波分布的一般规律毕节1985~1992年间…  相似文献   

6.
夏军  徐太安 《山东气象》2000,20(2):45-46
分析1998年4月23日潍坊地区一次高炮消雹作业过程雷达回波跟踪观测资料表明,高炮消雹作业的效果是显著的,作业前后,回波在强度、高度和强回波高度上都有明显变化,有效地扼制了雹云的发展,化雹为雨,起到了防灾减灾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一次高炮消雹作业过程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 1 998年 4月 2 3日潍坊地区一次高炮消雹作业过程雷达回波跟踪观测资料表明 ,高炮消雹作业的效果是显著的。作业前后 ,回波在强度、高度和强回波高度上都有明显变化 ,有效地扼制了雹云的发展 ,化雹为雨 ,起到了防灾减灾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王济华 《贵州气象》2004,28(2):22-23
通过对一次人工影响天气的作业实验分析得出:春季雷达回波一般顶高高度达12kin,强度达53db时可降雹成灾;使用“三七”高炮进行人工防雹作业实验,其作业时问必须在2~5min内完成,才能起到防雹作用。  相似文献   

9.
两块冰雹云催化防雹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防雹技术、客观评价人工防雹效果和减轻冰雹灾害损失,采用物理效果检验方法中的对比方法,分析了2007年7月24日两块冰雹云防雹作业前后动态雷达回波特征.对雹云A实施防雹作业1次,最大回波强度减少10 dBz,45 dBz回波顶部高度降低0.8 km,云体加宽、减弱.平面显示,回波面积扩大,云体分裂,移动停止,并与...  相似文献   

10.
利用CPAS系统中的雷达资料,结合探空资料和冰雹资料,分析了2015年5月17日一次冰雹天气过程的两块冰雹云在不同路径生命周期相同的情况下作业前、中、后的回波特征。结果发现:条件性不稳定和较大的垂直风切变指示当天有利的降雹环境。对雹云A实施防雹作业一次,45 d Bz顶部高度降低至少5 km,60 d Bz以上的强回波面积减少了39.3%,最大回波强度减少10 d Bz,云体加宽、减弱。对雹云B实施防雹作业两次,作业后45 d Bz顶部高度降到6 km以下,60 d Bz以上的回波面积为0,有弱回波生成,云体分裂。两块雹云人工防雹作业有效。  相似文献   

11.
凉山地区防雹作业雷达回波判据指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四川凉山地区三类雹云降雹过程的雷达回波资料,对各类冰雹个例的回波强度、回波顶高、强回波中心高度以及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等主要特征参数及随时间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雹云回波强度、回波云顶高和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等参数的跃增、骤降是人工防雹作业预警的重要参考指标,回波强度和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出现减小趋势维持时间一般为2个体扫后(约12分钟),地面将发生降雹,这一分析结果为本地区人工防雹可能的最佳作业时机和雷达回波判据指标的选择有了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12.
高炮防雹作业效果检验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客观、定量地评价高炮防雹作业效果,利用作业前后雷达回波参量建立了雹云变化的微分方程,从此方程出发,进一步建立了效果判刑公式。另外,利用作业区和非作业区的受灾面积及经济损失,建立效益指数和定量计算公式,通过灾情调查,与其他评价方法比较,该计算方法更加客观、准确,并且定量,是高炮防雹作业效果评价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高炮保护区降雹情况,雷达回波资料和防雹的个例分析,说明作业及时,用弹适当,高炮对防区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由于冰雹生成速度快,冰雹云移动速度快,为20~40千米/小时。雹云经过炮点有效射程只有十几分钟。而现在各防雹作业点使用的大多数为“37”高炮,“37”高炮的作业半径为4~5千米,面积70~80平方千米,弹头小,造成扩散碘化银的能力差,成冰核率较小,最高射高只有5.5千米左右(射角81度),为了作业安全,一般射角为60度~70度,射高不足5千米,而雹云回波区一般高度在7~8千米,“37”高炮射高无法达到这一高度。  相似文献   

15.
局地冰雹防御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00年5月22日一次局地性冰雹过程的雷达回波资料,对防雹作业前后的回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作业后强回波面积明显减小、高度明显降低。说明人工防雹作业能够有效地遏制雹云发展,减轻或防止冰雹灾害。  相似文献   

16.
重庆市经过3年春夏季节防雹作业,取得了较好较果。主要是,一要正确识别雹云,尤其是强雹暴。统计分析表明,雷达回波强度N≥50dbz,回波顶高Hm≥10km,强回波区高度H△X≥8km3个综合指标是识别雹云的较好方法。二是要枞据回波强度、顶高,强回波区高度的差异采用不同的作业方式及用弹量。并对3年防雹效果进行了检查,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阿克苏地区冰雹云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普查阿克苏地区8县1市、10个气象站和120个防雹作业点1991~2000年4~9月在地区人工防雹作业阶段的降水、降雹情况及对应的雷达回波生消演变情况,对地区冰雹云天气发生背景、雹云路径及雷达回波、降雹情况等进行分析,摸清阿克苏地区冰雹云的活动规律和结构特征,改进地区人工防雹的作业模式,提高全地区人工防雹作业效益.  相似文献   

18.
王庆  樊明月  张洪生 《山东气象》2018,38(2):96-102
利用2008年5月23—26日山东一次冰雹过程的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此次冰雹形成的天气形势、层结条件及其触发机制等;分析了两个极相似云体在催化和未催化情况下从初生、发展到消亡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防雹作业加剧了冰雹云的消亡过程,表现为回波强度减弱、回波高度下降、VIL减小、生命史缩短等特征。通过对对流云系的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收集了18个防雹作业样本,并利用这些样本作业前后的回波强度和回波高度两个物理量进行统计检验,在显著性水平分别为1%和5%的情况下,防雹作业后回波强度减弱、回波高度下降,即防雹作业有效。利用济南防雹作业数据对防雹作业效果进行的模拟定量检验表明,防雹作业可减少降雹约27%。  相似文献   

19.
根据岷县二郎山防雹试验基地 X D R- X 波段数字化雷达观测资料,结合实况资料对雹暴过程的回波进行分析,得出岷县冰雹云雷达回波形态的一些特征,如 P P I的“ V”形缺口、指状回波; R H I的悬挂回波、弱回波穹窿、花椰菜状回波、倒扫帚形回波以及雹暴的回波演变特征。这对识别雹云,提高雷达指挥高炮作业水平,具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20.
平凉地区强对流钩状回波特征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最近10年平凉地区人工防雹试验期间,用雷达测到的强对流雷暴云回波上,发现雹暴云除有强度和云高作判别外,在回波形态和结构上,多数雹云在发展过程中呈气旋形回波形状,其中部分强雹云演变成明显钩状回波,少数特强雹暴云有反气旋钩状回波,并向气旋钩状演变的特点。在钩状回波形成和维持阶段,回波反射率Ze达到最强,之后不再增加,有些钩状回波的云高有时可跃增1~3 km高度,云体出现崩溃,地面有降雹。针对这些观测事实,本文用多年回波资料进行一些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