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首都圈东部地区震群序列性质判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传统方法和数字地震学方法(视应力),对首都圈东部地区2009-2017年发生的震群序列性质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①使用传统方法不能确定震群序列性质,可以利用视应力方法进一步分析,该方法能够反映每个震群应力场的变化特征,可以进行异常性质判别;②通过2种方法的对比分析,可以提高震群序列异常性质判定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为后续地震活动趋势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对2种方法进行震例检验,可知后续地震一般为中等以上地震,在震群(具有异常性质)发生1-7个月后发震,发震位置在震源区附近。  相似文献   

2.
利用拐角频率方法,研究营、海、岫地区1999年以来发生的显著震群性质,结果表明,前震序列与其他震群拐角频率曲线变化形态不同,拐角频率的大小能较好反映震源区应力场的大小。  相似文献   

3.
倪红玉  刘泽民  洪德全  赵朋  汪小厉 《地震》2019,39(3):138-148
本文首先通过Snoke发展的利用P波、 SV波和SH波的初动和振幅比方法计算秦岭—大别东段2008年以来83次ML≥2.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然后通过FMSI方法反演得到平均应力场的方向特征: 近东西向的水平挤压和近南北向的水平拉张作用, 与参数统计结果一致; 进而通过震源机制的一致性参数分析应力场方向的变化信息。 分析表明震源机制解呈现了由变化紊乱、 偏离平均应力场到变化一致、 趋于平均应力场再到变化紊乱、 偏离平均应力场的变化过程, 在显著地震前, 研究区整体的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处于持续低值状态; 计算了2008年以来93次ML≥2.5地震的视应力, 拟合视应力与震级的关系, 分析扣除震级影响的差视应力随时间变化特征, 近似反映研究区应力大小的变化。 分析表明显著地震前研究区的差视应力值呈现出明显的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过程, 在下降过程中发生地震; 最后利用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和差视应力综合分析研究区的应力状态, 均表明显著地震前震源区的构造应力场增强。 目前研究区的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较高、 差视应力较低, 研究区的应力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4.
利用小震震源机制解、地震视应力、GPS测量结果等资料,对汶川地震前后太原盆地应力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对太原盆地构造应力场的影响较为显著,不仅改变了应力场的方向,也改变了应力值的大小;应力场特征由震前NNE-SSW向拉张应力的局部小区域应力场为主,转为震后NEE-SWW向挤压应力为主且接近华北地区应力场。该变化态势有利于局部应变能积累,因而可能是太原盆地中小地震活跃的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5.
首先通过模板匹配方法检测无为震群活动期间目录遗漏的地震事件,共识别出5次遗漏地震事件,震级为ML0.5~1.2,得到了更为完整的地震目录;然后基于波形互相关震相检测技术标定震相到时,进而采用双差定位方法进行精定位,精定位后震群分布更加集中,未见明显的优势方位分布;采用Snoke方法计算震级较大地震的震源机制,结果表明,此次震群为NEE向的水平挤压与NNE向的水平拉张应力场作用下具逆冲分量的走滑型地震活动,严家桥-枫沙湖断裂可能为其发震构造;最后,计算了震群序列的视应力,结果显示,视应力和扣除震级影响后的差视应力随着震群序列的衰减逐渐恢复,因此,分析认为,随着无为震群序列的衰减,震源区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6.
2010年3月6日河北滦县发生ML4.5地震,其前震较为活跃且余震丰富?利用首都圈数字化地震台网监测到的2009年12月至2010年3月滦县ML≥2.5地震的宽带带数字地震波数据,计算得到地震视应力?结果表明:①ML4.5地震视应力表现出震前存在高值异常,震时达到峰值,震后波动下降的变化特点,而且主震视应力远大于多数余震,由此推断该序列类型为主余型?② 视应力的数值变化可以反映震源区应力状态,利用视应力的变化过程来探讨地震序列性质,结合传统序列判别方法,可以更准确地判别序列类型?③ 在震级ML≤3.3范围内震级与视应力大体为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利用1997-1998年伽师强震群中强地震震源机制系统聚类及震源区应力场反演,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伽师强震群中强地震主要以走滑和正断层为主,伽师震源区主压应力方向为NNE或近NS向,与相邻的柯坪块体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不一致;伽师强震群的破裂面沿NEE方向,属左旋破裂;(2)4~5级中强地震应力场反演得到最大主压应力轴为NNE向,最小主压应力轴为NWW向,中等主应力轴倾角为65°,比较直立;(3)伽师强震群震源区应力场在强震前后经历了一系列变化。最后对所得结果进行了一定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华东地区视应力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应用华东地区1970年以来记录到的地震资料,运用视应力的定义,对华东地区视应力大小进行了估计,并对华东地区1970年以来发生5级以上12次地震进行了分析,总结震前视应力场的变化情况,为我们地震危险区的判定及地震趋势的预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2010年滦县地震序列视应力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0年3月6日河北滦县发生ML4.5地震, 其前震较为活跃且余震丰富。 利用首都圈数字化地震台网监测到的2009年12月至2010年3月滦县ML≥2.5地震的宽频带数字地震波资料, 计算得到地震视应力。 结果表明: ① ML4.5地震视应力表现出震前存在高值异常, 震时达到峰值, 震后波动下降的变化特点, 而且主震视应力远大于多数余震, 由此推断该序列类型为主余型。 ② 视应力的数值变化可以反映震源区应力状态, 利用视应力的变化过程来探讨地震序列性质, 结合传统序列判别方法, 可以更准确地判别序列类型。 ③ 在震级ML≤3.3范围内震级与视应力大体为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鲁东地区视应力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鹏  郑建常 《地震》2014,34(4):70-77
利用山东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山东东部地区2008年以来的地震波形资料,在去除地震序列的余震之后,采用Brune模型,并结合遗传算法反演计算了225 次Mr≥2. 0地震的视应力,讨论了视应力与震级的关系,分析研究了视应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通过视应力的时空变化来研究该区应力状态的特征。结果表明:鲁东地区中小地震的视应力范围在0.06~3.91 MPa,平均应力水平在0.31 MPa,可作为该区的背景应力水平;视应力与震级呈正相关关系,随震级的增加而升高,利用稳态回归拟合初步得到适合于该区的定量统计关系;计算的视应力值减去由震级得到的理论视应力,去除震级的相关性干扰,得到差视应力,能更真实的反应该地区的应力变化特征;视应力的时间变化显示鲁东地区目前正处于应力的积累增强阶段,可能与近期鲁东地区震群频发有关;空间分布显示目前高视应力集中区主要分布在沂沭断裂带安丘段附近和烟台附近地区,对于山东地区年度危险区的判定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辽宁地区震群序列特征及其性质判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以往研究震群性质及其预测方法的基础上,从统计的角度出发,结合“八五”和“九五”地震预报攻关成果中有关震群序列参数的分析方法,对1974年以来,在辽宁及其邻近地区发生的23个震群作了详细研究。根据这些震群时序分布的表象特征,将其分为四种类型:Ⅰ增强型;Ⅱ衰减型;Ⅲ增减型;Ⅳ双丛(峰)型。又根据这些震群参数及有关特征量的统计特征,经认真分析,给出了识别震群性质的标志和定量指标(其中有些是对老指标的修正),进而总结出了较适合辽宁地区的震群性质综合判定方法。同时,与以往判定震群性质的方法还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较以往方法判定结果的质量、信度和科学性等方面都有所提高,因此,可作为辽宁地区中强震短临预报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2016年8月唐山震群视应力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6年8月河北唐山发生震群活动,具有频次高、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利用首都圈数字化地震台网监测的2016年1月—2017年5月河北唐山地区ML≥2.5地震,采用遗传算法反演震源参数,计算相应地震视应力值。分析结果如下:①此次地震序列为前震—主震—余震型;②视应力值在震群发生前明显增高,发生过程中出现高低相间现象,在ML 4.3主震出现峰值,震源区应力状态不稳定,震后视应力恢复正常;③震群视应力与震级呈现一定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2005年9月新疆克孜尔震群活动特征分析与震后趋势判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9~10月新疆拜城县克孜尔地区发生5次4级地震,对该次震群活动的序列特征分析表明,这是一次非前兆性震群。震群中最大地震震源机制解和区域构造特征显示,本次震群的发生可能与克孜尔断裂活动有关。对比分析历史震群及其前后新疆及周边的地震活动后认为,本次震群附近短期内不大可能发生更大地震,但震群活动可能反映了新疆区域应力场增强,新疆及周边地区有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太原地区场地土动力性能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太原地区142个土样的动三轴实验结果,统计给出了太原地区8种土类,即粘土,亚粘土、轻亚粘土、粉土、粉砂、密实砂、中密砂轻砂的动力性能结果和容重的平均值,这为在太原地区建设场地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模型参数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Journal of Geodynamics》2003,35(1-2):157-172
The temporal clustering of swarm activity differs significantly from characteristics of aftershock sequences accompanying mainshocks. This is often assumed to be caused by crustal structure complexities and fluid migration. However,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is not yet fully understood, especially, the processes and conditions which lead to the appare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warm patterns and typical mainshock–aftershock sequences. In previous works, we have shown that the most conspicuous characteristics of tectonic earthquakes can be reproduced by stick-slip block models incorporating visco-elastic interactions. Now, the same model is shown to reproduce an almost periodical occurrence of earthquake swarms in the case of an enlarged postseismic response. The simulated swarms respect not only the Gutenberg-Richter law for the event sizes, they also reproduce several observations regarding their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In particular, the comparison with the January 1997 and the year 2000 swarm in Vogtland/NW-Bohemia shows a good agreement in the interevent-time distributions and the spatio-temporal spreading of the swarm activity. The simulated seismicity patterns result from self-organization within the swarm due to local stress transfers and viscous coupling. Consequently, the agreement with the Vogtland swarm activity do not allow any decision about the preparatory process of the swarms; in particular, the question whether the swarms are initially triggered by fluid intrusion or tectonic motion cannot be answered. However, the model investigations suggest that the process of self-organization is very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activity patterns of earthquake swarms.  相似文献   

16.
震群活动和地震预报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震群和大地震的关系、用前兆震群预报未来地震的发生,是世界范围内比较活跃的课题之一。文章例举了震群的一些指标以说明前兆性震群的预报意义,并从大范围的众多震群活动阐述大震前震群活动的一些特征。根据震群的分布可确定未来大震的发生地点,并解释不同类型震群的力学成因。  相似文献   

17.
姜秀娥  陈非比 《地震学报》1983,5(2):145-157
作者把强震孕育过程中处于一定构造条件下的一系列震群事件,统称为区域震群.分析1967年以来华北区域震群的时空进程发现:大约在唐山大震前5年,在未来大震震中区外围,形成了一个震群活动的空区,在空区外围,则出现了一个震群相对活跃的环形区域.环形区域内的震群表现出与唐山大震孕育过程有关的、逐渐增强的阶跃式活动,并在孕震不同阶段的转折时期相对密集;与此同时,大范围区域震群还经历了远场一近场的往返迁移.大震前后区域震群的这种时空分布与地震活动其它指标的变化有所呼应,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共同勾画出强震前近场与远场的异常特征.由此认为,研究区域震群的时空特征,有可能为强震预报提供某些线索.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块体周缘中强地震序列类型及其活动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方炜  刘春  张春生 《地震研究》2004,27(3):216-218
系统分析了鄂尔多斯块体周缘1970—2002年发生的27次5级左右地震序列的震级结构,这些地震序列可分为孤立型、主震型、震群型三种。结果表明,该区27次中强地震序列中,有22%为孤立型,14.8%为震群型,其余为主震型。在已选取的地震序列中,无前震以及有1次前震的比例为18.5%,有2次或2次以上的占81.5%。同时在鄂尔多斯块体西南边缘地震以孤立型为主,在鄂尔多斯块体北东东向的主压应力轴线上发生的地露名为需群珏!f。以卜结果可作为鄂尔多斯块体地区震后趋势判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